☉(攝影:盧鵬宇)
脊獸是中國古代建築屋頂的屋脊上安放的獸件,為建築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脊獸一般是瓦制, 是為了保護建築結構的木栓鐵釘受到漏雨和生鏽的侵蝕,同時連接固定屋脊。最初,屋脊上最末一塊瓦是被瓦釘固定住的。後來,為了美觀,被製作成各類動物形象,獸件們也有了各自的「使命」。有的能鎮水避火,有的能降魔除障,有的能帶來吉祥好運,總之都有一種寄託和象徵。
再後來,脊獸有了裝飾功能,並有嚴格的等級意義。不同等級的建築,安放的脊獸數量和形式,都有嚴格限制。
脊獸多為一、三、五、七、九等單數。數目越多,級別越高。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有十個脊獸裝飾,代表封建社會至高無上的皇權。
☉(攝影:王晶晶)
關於脊獸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魏晉時期,稱「鴟尾」,是安放在屋脊兩端的龍形物件。到唐代稱為「鴟吻」,明清時期改為「龍吻」。
「鴟尾」呈月牙狀,形似魚尾,又像鳥。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書說大海中有一種魚,虯尾似鴟鳥(也就是鷂鷹),說虯尾是水精,噴浪降雨,可以防火,建議置於房頂上以避火災。
《大清會典》上說這些小獸的排序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其中天馬與海馬、狻猊與押魚之位可換。故宮太和殿脊之上排列著10個小獸,其順序為:「一龍二鳳三獅子,海馬天馬六押魚,狻猊獬豸九鬥牛,最後行什像個猴」,象徵著皇權的至高無上,為最高規格。
☉(攝影:唐雪鳳)
騎鳳仙人,又稱仙人騎鳳,造型是一位仙人騎坐在鳳上。《舊唐書·禮儀志二》中記載「證聖元年正月丙申夜,佛堂災,延燒明堂,至曙,二堂並盡。武則天尋令依舊規制重造明堂,凡高二百二十四尺,上施寶鳳」。這時起,鳳凰便開始作為宮殿上的飾物。鳳凰是傳說中的瑞鳥,是吉祥、和諧的象徵。自秦漢後,鳳凰又代表皇后,而這太和殿簷上的鳳與皇后無關,它用以比喻賢人,取自「鳳凰于飛」,寄寓天子聖明,多吉士跟從,「仙人」就是這樣的吉士。
龍,是海中之王,震懾火災的吉祥物,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後作為帝王的象徵,作為萬獸之首,天子的化身,簷頭上第一個走獸非龍莫屬了。
鳳,傳說中百鳥之王,後經演變,作為龍的伴侶,與龍一起寓意「龍鳳呈祥」,在龍出現的地方自然少不了鳳的身影。
獅,百獸之王,因其威武英勇,用以鎮守宮殿,常常放置在大門兩側做守門瑞獸,驅魔闢邪。
天馬,天馬有翼,與龍為友,能騰雲駕霧,又能出沒水中,有說寓意吉祥和暢通無阻,有說象徵帝王恩澤天下。
海馬,海中的飛馬,能入海淵,寓意天子聖明,皇家恩德能入地通海。
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形與獅子相同,傳說比獅子更兇猛,能食虎豹,喜煙好望,常裝飾於香爐足上。
狎魚,海中異獸,遍身鱗甲,長著魚尾巴,能興雲作雨。
獬豸,能辨忠奸的神獸,形象為羊,郭璞曾述「獬豸,似鹿而一角,性忠,見人鬥,則觸不直者;聞人倫,則咋不正者」,其象徵意義是君臣都能秉公執正。
鬥牛,長著鱗甲、牛頭龍身的水怪,可興雲雨,除災禍。
行什,面孔似猴,形又似人,背部生雙翅,手持金剛寶杵,因排行第十,被稱為「行什」,具體名字還需考究。行什很像傳說中掌管雷電的雷震子,寶杵向來有降魔之意,似乎寓意著主持公道、驅除邪魔。這全世界唯一的行什,立於這大殿的簷頭數百年,依然帶著神秘的色彩。
☉(攝影:李蘊雨)
騎鳳仙人和十隻小獸,或與雲雨有關,寓意驅除火災;或生雙翅,寓意通天入地;或威武兇猛,寓意守正闢邪,每一隻都肩負著不同的職責。除去這些吉祥寓意外,它們也守護著廟宇的安全。垂脊上坡度大,瓦件易滑落,必須把下端的脊瓦牢牢釘在角梁上,且瓦釘不宜外露,通過工匠的巧思和技藝,各路神獸的形象被飾於釘帽上,它們承受著巨大的擠壓之力,守護著一方安全。
梁思成評價道:「使本來極無趣笨拙的實際部分,成為整個建築物美麗的冠冕」。
這些美觀實用的小獸端坐簷角,不僅為古建築增添了美感,使古建築更加雄偉壯觀,更是融合了古人對自然規律的了解、傾注了古人的生活智慧。為廟宇增光添彩,畫龍點睛,充滿魅力。
參考文獻:
徐凡,論北京故宮建築中脊獸的特點及文化內涵.
石晶,傳統藝術之美――甘谷脊獸藝術文化調查與研究,2010.
王琦,對中國古代建築中裝飾藝術與文化內涵的研討,2012.
史敏,論故宮脊獸藝術,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