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力度實施限薪政策,中超就能擺脫「金元足球」?

2020-11-17 體育毒舌

雖說賽事制度不夠完善、裁判判罰存在紕漏,但2020中超聯賽在無任何意外情況下順利完賽,也算是功德圓滿。而在最近的聯賽總結大會上,高層甚至給本賽季評上「圓滿」級別。除了賽事進程及防疫工作外,聯賽各項財政收支表現,大概是令他們最滿意的地方。

1.俱樂部費用驟降令人喜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從7月25日開幕到賽事結束,中超公司支出包括人員食宿、醫療安保和物料製作等費用,總計約2億元、歷屆賽事之最。另外由於疫情影響,中超本賽季賽程縮水1/3,且封閉模式影響上座率,因此各贊助商的贊助費也打了折扣。中超公司支出大增收入銳減,怎麼可能讓高層滿意?其實他們在意的,是聯賽俱樂部財務表現。

不可否認,賽會制影響了俱樂部門票、分紅及贊助等收入,但各項支出也呈現大幅降低之勢。首先取消了主客場制,節省了賽場租賃、人員安保及行政管理等費用。比賽期間球隊食宿也由足協統一安排,一切從簡不再享受過去奢華待遇,這又為俱樂部節約了一大筆費用。還有賽事獎金也進行了調整,比如恆大單場贏球下調至200萬元,本賽季也就2800萬元,還不足其他賽季的一半。

據相關消息人士透露,幾乎所有中超俱樂部支出都有一定程度減少,更有甚者降幅可以達到40%。足協這些年一直在整頓「金元足球」,如今順勢實現一定程度的「去泡沫化」,可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2.加大力度整治「金元足球」

得益於本賽季聯賽優異表現,足協主席陳戌源透露,下賽季中超仍可能採用賽會制,另外還會加大力度限制俱樂部投入,以及實施更嚴厲的限薪政策。沿用賽會制可以理解,畢竟疫情還沒有完全散去。繼續整治「金元足球」也沒問題,但外援頂薪已設定為稅後300萬歐元,下賽季再在薪資上「動手腳」,恐怕沒有外援願意安心在中超踢球了。

事實上從聯賽數據來看,足協的確有大刀闊斧改革薪資的底氣。2020賽季U23球員出場747人次,場均出場時間高達281分鐘,較上賽季提升約24%。外援本賽季場均進球1.79個,上賽季為2.08個。本土球員場均進球數,從上賽季0.93個提升至本賽季0.97個。越來越多的年輕球員湧現中超,本土球員也能扛起更多責任,聯賽似乎有必要力爭擺脫「外援依賴症」。

另外由於賽會制影響,中超轉播收視率水漲船高。本賽季賽事共有16個頻道轉播,累計吸引16.5億人次、較去年同期上漲37.4%。PP體育及咪咕賽事點擊率總計達到12.39億次,比去年同一時期增長6.26億人次。值得一提的是,中超還被外媒「品牌價值網」評為世界第八大聯賽。中超市場價值持續走高,也讓高層更有魄力整治「金元足球」。

3.增收創利才是發展之路

加大力度「去泡沫化」,明面上看的確是件好事。可仔細捋一捋,這事未必百利而無一害。限定球員薪資,的確可以減少俱樂部支出,讓各支球隊儘可能處在同一起跑線。但薪資受限必然影響外援整體水平,本土球員又不能完全撐起聯賽,如此一來中超賽事質量必然下滑。聯賽質量不過關、本土球員難成長,中國足球未來還能有什麼作為。

毒sir始終認為,足球運動員應該享有高薪酬。能真正踏入中超踢出名堂的球員,已是職業足球金字塔尖的臥龍鳳雛,理所應當收穫高額回報。並且應該隨著球員成長,薪資也要水漲船高。如今卻反其道而行之,很難說不影響球員士氣降低鬥志。據國內某媒體報導,上港本賽季表現不佳,與球隊5月份減薪事件有關。當時俱樂部為實現「連續三個月減薪」目的,直接停發4月份工資,導致球員及教練憤憤不平,影響了球隊的季前準備。

「金元足球」必須治,但一味追求限薪並不妥。這就好比一個公司,裁員降薪只能解燃眉之急,增收創利才能真正扭轉經營狀況。所以說與其在球員薪資上「打主意」,不如好好謀劃如何讓中超實現商業利益最大化。可這事涉及到多方利益,實際操作難如登天,這也是為什麼呼喊那麼多年的職業聯盟,至今仍只是一個影子的原因。

相關焦點

  • 強硬執行限薪政策,中國足球就能覺醒?
    強硬執行限薪政策,中國足球就能覺醒? 前兩日,足協召開2020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會。
  • 中超「限投限薪」的背後:日本聯賽正加大投入,10外援球隊已出現
    在本賽季的亞冠聯賽中,投入巨大的中超「BIG4」遭遇日韓狙擊,先後被淘汰。中超這麼多年巨大的投入並沒有在亞冠上收到應有的效果,除了廣州恆大並沒有第二支球隊登上亞洲之巔,國家隊的成績也每況愈下,難以打進世界盃。中國足球管理層痛定思痛,提出了「限投限薪」的政策,也引起了很大的討論。
  • 中超召開聯賽會議,腰斬限薪令+中性化改名,金元足球正走向消亡
    此舉一出正式宣布中超金元足球時代結束,天價外援將不復存在,各家俱樂部的外援具備競賽已成歷史。新賽季中超將引入第三方機構監管,加強監察力度,嚴厲打擊陰陽合同,保證聯賽的公平公正。無法高薪引進外援,會讓俱樂部更加注重青訓的培養,加大青訓投入力度,挖掘年輕人才,只有青訓搞好了,中國足球才有持續發展的希望。國內球員也有了更多比賽鍛鍊的機會。限薪令的實行,讓足球更多回歸本質,球員將精力放在訓練與比賽上,中國足球的實力才能有更進一步提高的空間。同時也能減輕輿論給國內足球環境帶來的壓力,給球員帶來的壓力。給中國足球一個健康的,能持續發展的大環境。
  • 中超限薪令升級在即
    本報訊(海河傳媒體育中心記者王梓)涉及中超聯賽的限薪升級計劃頗為惹人關注。中國足協今天召集各俱樂部代表齊聚蘇州召開中超俱樂部工作會議,就此事展開討論,相關結論極有可能在會後官宣。這意味著中國足球即將迎來新一輪的改革風暴。
  • 限薪!中國足協全盤否定恆大的「金元足球」
    都知道恆大搞足球投入大,可這數字依舊讓人觸目驚心!作為 「金元足球」的始作俑者,恆大進入中超以來,可以說是在燒錢的路上策馬揚鞭回顧職業聯賽前期,燒錢規模遠不及現在,但自打廣州恆大進入中超後,就以它獨特的金元理念完全改變了中國職業聯賽的生態圈。並很快收到成效。剛進中超,恆大就開始揮舞著支票簿大肆購買大牌外援,聘請頂尖教練。並通過付出遠遠高於當時市場行情的薪金迅速挖角籠絡了一批國內實力球員。完成了高水平球員的原始積累與囤積。受此帶動,整個市場球員的身價與薪資開始急速膨脹。買個人動輒上億元,薪資千萬也不再新鮮。
  • 本土球員高薪低能,足協限薪限資利在千秋,擠掉金元足球泡沫
    新一輪限薪浪潮在昨日(14日)正式下來,這也被媒體稱之為「史上最嚴限薪令」!這個限薪政策一出來,在社交媒體上是引發熱議,其中球迷吐槽聲音最大,部分媒體稍微比較看好,球迷普遍的看法認為足協這是瞎折騰、影響聯賽觀賞度。
  • 限薪+中性名政策落地,變革後的中國足球會更好嗎?
    中國足協進一步加強限薪。資料圖今天中國足協在上海召開的2020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上公布了多項政策,從各俱樂部支出總額限制到球員限薪,再到中性名政策,均為中國足球職業聯賽拉開了巨變的序幕。十年金元足球並沒有給中國足球帶來質的改變,中超繁榮的時候,映襯的背景是中甲、中乙俱樂部舉步維艱。
  • 職業聯賽進一步限薪,金元足球要徹底熄火
    關於職業球員將進一步限薪的傳聞越來越趨於落實,在25日召開的中超聯賽工作會議上,中國足協向各俱樂部介紹了相關細則。從明年起,本土球員的頂薪為稅前500萬,降幅超過一半。年初大批俱樂部因欠薪問題倒掉,其中還包括中超的天海,這樣的場景令人震驚,引人警醒,也使繼續限薪、限制投入成為必然。過去的八九年中,金元足球盛行,俱樂部投入增長了十倍以上。大批大牌外教、外援相繼湧入,中超一度有成為世界第六大聯賽的勢頭。但是,金元政策在製造紅火場景的同時,也催生了大量泡沫。尤其是當泡沫迅速傳導至低級別聯賽,小俱樂部越來越無力支撐,只好倒掉。
  • 足球職業聯賽限薪令出臺 中超聯賽經歷陣痛在所難免
    12月14日,新賽季中超聯賽限薪令正式落地,大幅壓縮各俱樂部支出的最直接結果勢必是「超級外援」們紛紛離開。曾經的「金元足球」造就了巨大的泡沫,而如今隨著去泡沫化的開始,中超聯賽經歷陣痛或在所難免。事實上,中國足協對於限薪的堅持並不是從今年開始的,早在2018年中超聯賽後在上海召開的職業聯賽總結會上,對此就有了明確政策。當時對中超俱樂部每年投入的封頂限制是:2019年12億元人民幣、2020年11億元人民幣、2021年9億元人民幣。不過,顯然中國足協認為力度還不夠,於是在今年再次進行了調整,規定中超俱樂部單個財政年度支出不得超過6億元人民幣。
  • 中超限薪令的組合拳講武德嗎?
    中國足協在11日24號召開的「蘇州會議」上就中超限薪令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政策:國內球員頂薪為稅前500萬人民幣,外援頂薪為稅前300萬歐元;本土球員和外援總工資,不超過7500萬人民幣和1000萬歐元;俱樂部年度總支出不超過
  • 中超限薪新政後,韓國日本怎麼看中國球隊後金元時代
    中超限薪令出臺後,近鄰日韓,反響不小。往年因為恆大金元攻勢對我們中超球隊羨慕得牙痒痒、叫囂中超除了錢沒半點競爭力的日本媒體和球迷,這次嘲中超以後錢也沒了、更沒競爭力了。恆大金元足球以來,中超也就是恆大拿了兩個亞冠,但日本和韓國也都拿了兩個亞冠,澳大利亞拿了一個, 韓國有50%的可能再拿一個。砸錢砸成這樣,投入別人幾倍甚至十幾倍的錢,把本土球員留洋徹底廢了都幹不過好球員都去歐洲聯賽的日韓聯賽,當砸不了錢的時候被看衰是正常的。
  • 限薪政策能拯救「高薪低能」的中國足球嗎
    國足在世界盃預選賽的屢戰屢敗,尤其是輸給敘利亞等球隊的孱弱表現,和中超聯賽資本開道的豪情萬丈,形成強烈反差。 中國職業足球運動員的薪水,就像捉摸不定的股票漲漲跌跌。中國足協為何要持續「限薪限投」?球員們稅前500萬元年薪是否依舊太高?中超俱樂部會否自律地遵守約定?被限薪後的中國足球會否更重視青訓培養?限薪政策能拯救「高薪低能」的中國足球嗎? 新政策是「補交作業」?
  • 中超限薪政策正式出爐,中國足球能否再次掀起一股「留洋潮」
    2020年中超限薪政策終於在2019年12月25日塵埃落定,中國足協規定每名球員年薪不得超過1000萬元,入選國家隊球員上浮20%,U21球員職業合同稅前年薪不超過30萬人民幣,外援稅後不得超過300萬歐元,中超限薪政策一出簡直就是一枚深水炸彈,炸出各種熱議,不過就目前中國足球的情況來說,中超限薪政策的出爐,完全符合目前中國足球的大環境,畢竟球員的收入和成績完全不成正比
  • 【中超】定了!中超明年大限薪,國內球員頂薪稅前500萬!
    中國足協宣布實行降薪政策,國內球員平均稅前工資為300萬元人民幣,頂薪為稅前500萬人民幣;5名報名外援平均稅前工資為200萬歐元,頂薪為稅前300萬歐元。俱樂部年度總支出不超過6個億。此前,中超的政策是國腳年薪稅前不超過1200萬,外援年薪稅前不超過600萬歐元,俱樂部年度總支出不超過9億。
  • 限薪!改名!最嚴新政能救中國足球嗎?
    根據政策,從2021賽季開始,參加中超、中甲、中乙三級職業的聯賽俱樂部的名稱必須實現去企業化。按照規定,俱樂部名稱的標準格式應為「行政區劃+俱樂部名稱」,不得帶有企業或者老闆的名字,不符合規定的俱樂部將會被拒絕參賽。簡而言之,新政實施後,像國安、上港、蘇寧等名字就不能用了。
  • 人民網盤點中國足球:向「金元足球」說不,在變革中前行
    難道還要繼續生存在這樣的足球環境中嗎?」在12月14日舉行的2020中國足協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上,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痛心疾首地發出「靈魂三問」,吹響嚴厲打擊「金元足球」的號角。為什麼要對「金元足球」說「不」?
  • 人民網盤點中國足球:向「金元足球」說不,在變革中前行
    虎撲12月24日訊 《人民網》撰文對中國足球進行了年終盤點,文章稱2020年的中國足球向「金元足球」說「不」,在變革中繼續前行。相關文章寫道,「我們難道還不覺醒?我們難道良心已死嗎?難道還要繼續生存在這樣的足球環境中嗎?」在12月14日舉行的2020中國足協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上,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痛心疾首地發出「靈魂三問」,吹響嚴厲打擊「金元足球」的號角。
  • 向「金元足球」說「不」 中國足球變革中前行
    難道還要繼續生存在這樣的足球環境中嗎?」在12月14日舉行的2020中國足協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上,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痛心疾首地發出「靈魂三問」,吹響嚴厲打擊「金元足球」的號角。12月14日,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在2020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會議上講話。為什麼要對「金元足球」說「不」?
  • 向「金元足球」說「不」中國足球變革中前行
    難道還要繼續生存在這樣的足球環境中嗎?」在12月14日舉行的2020中國足協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上,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痛心疾首地發出「靈魂三問」,吹響嚴厲打擊「金元足球」的號角。在會上,中國足協公布了2021-2023賽季聯賽重磅新政,嚴令各俱樂部壓縮總支出、球員進一步限薪、俱樂部名稱實行中性化等。儘管相關政策醞釀已久外界早有議論,但最終「靴子落地」仍然引起行業震動,內容細則比預想中的力度更大、要求更嚴、覆蓋面更廣,展現出中國足球「擠泡沫降虛火」的堅定決心。中國足球的「金元」標籤,這次或真要被撕掉了!
  • 中超限薪令無法名副其實,金元足球成「狗皮膏藥」捲土重來?
    連一個區區的邊緣國腳買提江籤字費就能達到四千萬元,那我們這些老功臣、國內鐵腳的籤字費不應當更多嗎!跟你要八千萬都低了!上海上巷這把行為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如果想要與這些優秀的球員繼續續約,就要額外支付天價工資,那俱樂部的總體盈利可不就是少了許多嘛。總的比較下來,可謂既搞臭了足球薪酬體系,又極有可能失去這些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