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你這運河岸上的古城!

2021-01-08 小宋的遠方

說到臨清,你們聽說過嗎?坐落於魯西北,漳衛河與古運河交匯處,與河北省隔河相望,是山東西進、晉冀東出的重要門戶,是京九鐵路自北向南進入山東省的第一站。說起臨清 真的是一個好地方 八大碗 那味兒叫一個絕 雷峰塔鰲頭磯那叫宏偉 古運河 那是曾經的輝煌……在大運河停運以前,臨清被稱作小天津!為什麼吶?富啊!富的流油。今天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臨清這運河古城!

公園

臨清人民熱情 街口的大爺大媽 個個是身懷絕技 評書 張口就來 公園的大爺大媽 伸手就是一段太極 讓你只有拍手稱絕的份。

街邊唱歌的小哥哥

咱臨清雖然是縣級市 但是臨清的口音 那叫千奇百怪。 咱尚店整不清zhchsh和zcs 松林老趙莊又說不明白r和l 永遠分不清 「ren"和」len" 熱鬧

水上漂 哈哈

咱臨清的美食 ,多啊。八大碗,南腸,劉垓子白仁,臭豆腐,濟美醬菜......美味可口,百吃不膩。咱就說說這個八大碗,那可是清朝時宴請賓客用的。八大碗的作法有粗細之分,細八大碗指:熘魚片、燴蝦仁、全家福、桂花魚骨、燴滑魚、川肉絲、川大丸子、松肉等;粗八大碗有:炒青蝦仁、燴雞絲、全燉蛋羹蟹黃、海參丸子、元寶肉、清湯雞、拆燴雞、家常燒鯉魚等。口味不同,做法不同,菜品不同。靈活機動。

此照片來源於網絡

臨清的夜靜謐美好,涼風習習。再配上一碗炒冰,三五好友街邊一坐,那叫一個爽!

超級好吃

相關焦點

  • 山東臨清古城,明代陳豫為民族團結施妙招,「小聚居,大混居」
    山東古城臨清,應「運」而生,「運」當然指的是運河。這裡流傳著明代平江侯陳豫修建臨清城池時,施「小聚居,大混居」妙招,促進了民族大團的動人故事。每天清晨,古城臨清都會被運河旁的陣陣吆喝聲喚醒。在這座與大運河相生相伴的城市裡,時光在人來人往間川流不息。這裡的商販們保留著走街叫賣的習慣,這種方式讓生意融進了生活,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今日臨清,由新城、老城和中洲古城組成,位於元運河、明運河和衛運河交匯處的中洲古城,保存著完整的歷史風貌。
  • 臨清意拳威震上海灘
    該晚的這場比賽,有來自中國、波蘭、加拿大、美國、韓國、泰國、日本、菲律賓、巴西、澳大利亞等國的眾多格鬥悍將,菲律賓銳武猛將塔塔、巴西柔術棕帶艾利頓·薩爾門託、俄羅斯魯斯塔姆、武林風75公斤級金腰帶得主瑟亞帕、內蒙古跤王伊布格勒、山東「精武英雄」70公斤級霸主陳超武競相上臺廝殺,上演了一臺滔天格鬥盛宴。  臨清是運河古城,著名的武術之鄉,習武之風較為濃厚。
  • 臨清簡介
    每當夕陽西下,暮煙十丈,萬家燈火,一覽盡收,即舊志所謂土山晚眺也。」在景區內,還有一座雕塑藝術家仇志海的作品——山東快書大師高元鈞銅像,雕像栩栩如生,將其詼諧幽默的藝術個性刻畫的惟妙惟肖。在鳳凰嶺南側平坦的草地上,青松翠柏環抱著莊嚴華貴的碑亭,這就是「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故裡碑」。張將軍系臨清市唐園村人,在臨清城渡過了少年時代,抗日戰爭時期,他任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1940年犧牲在湖北宜城前線。
  • 【運河故事】運河擺渡老船工
    一天,時逢油坊大集,天氣異常悶熱,遠處黑雲密布壓頭而來,坐船過河的人驟然增多,有老人、有小孩、有推自行車的、有推貨物車的,上了滿滿一船,這時狂風暴雨傾盆而下,船剛駛離岸邊,障纜鐵絲突然崩斷,船體失去了控制,隨著急流波浪搖晃了起來,嚇得眾人驚慌失色地狂喊著叫成一片,船工黃某向岸上扔了幾次樁繩都沒有套上,眼看事故就要發生,在這危急關頭,我父親一個箭步衝了過來,一個跳躍翻身,把繩扣準確無誤地投向了樁柱,船漸漸地穩住了
  • 本市熱點:著名畫家、作家李智綱最新散文《衛運河畔臨清塔》
    衛運河畔臨清塔——著名畫家、作家李智綱不知道臨清塔有多大知名度,可從我記事開始就知道臨清塔。小時候,我的小夥伴們都會一口氣說出「臨清塔、十八盤」來,中間斷了,說明你的說話水平不行,若能一口氣說完「臨清塔十八盤,軲轆一盤、軲轆兩盤、軲轆三盤......直數到十八盤」,那小朋友該多神氣!
  • 【商城記•臨清】兵連禍結嘆孤城
    但對臨清來說,這一年卻可謂流年不利:一場突如其來的白蓮教信眾暴動,讓這座華北最大的運河商埠,幾乎遭遇滅頂之災。  暴動的首領名叫王倫,是一位身世傳奇的民間武術家兼白蓮教「教主」。初劫:王倫暴動  話說此王倫與施耐庵筆下水泊梁山的第一任寨主同名,他老家是臨清城以南約二百裡的壽張縣,即今陽穀縣壽張鎮,正與梁山縣毗鄰。
  • ◆驚,原來「天下糧倉」就是臨清
    隔壁老王說:90%的臨清人,都在關注說臨清   明清時期,臨清依靠運河漕運迅速崛起
  • 舌尖上的山東,品味「小天津」臨清十大美食,本地人最少吃過5樣
    臨清是山東省轄縣級市,是由聊城市代管。臨清歷史文化悠久,從西漢時期就已經設縣制,境內因京杭大運河在明清時期就漕運發達,因此還有一個別稱叫做「運河古城」。臨清算是一座老城,最近幾年的建設還算可以,但相對於周邊的縣市還是稍微慢了一點。臨清境內著名的名勝古蹟,旅遊景點眾多有:運河鈔關、舍利寶塔、清真寺、鰲頭磯、張自忠將軍紀念館等等。
  • 奔跑吧,臨清!2018臨清迷你馬拉松城市悅跑賽通知!
    比賽以「全民健身、健康臨清」為主題,旨在以迷你馬拉松城市悅跑賽為載體,打造「運河名城、富美臨清」城市名片,推動全民健身,豐富城市文化生活,更好的展現市民良好精神風貌,為城市發展注入新活力。臨清馬拉松協會、臨清跑團、聊城陽光跑團、聊城禹王健走隊、清河勁跑團、煙店跑團、臨清酷走隊、臨清跑吧、臨清運河跑團等在臨清及周邊地區富有盛名的專業徒步組織紛紛加入到活動中來,活動得到了專業團隊的一致認可。
  • 臨清獅貓美麗的傳說
    臨清獅貓的培育形成與伊斯蘭的傳人和運河的開通有密切的關係。早在唐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王國向小國派來廠第一個使節團,謁見了唐朝皇帝。這是伊斯蘭教正式傳人我國的標誌。波斯入來華就帶來了他們心愛的波斯貓。此後歷代葉,西文化、經濟不斷往來,許多波斯人沿著絲綢之路到了中國,又乘上大運河的商船往來十沿岸各商業城鎮。臨清作為運河大都會,更是他們嚮往的地方。
  • 500年前一個朝鮮人漂流到了臨清,目睹了臨清的繁華……
    遂自浙不由陸路至杭州, 杭州走水路,沿京 運河經揚州、濟寧、臨清、天津至北京,再由陸路至鴨綠港式,返回故國。朝鮮國王令他將136天的海陸經歷用漢文敘寫撰呈朝廷。朝鮮國王看後備受感動,遂遣使赴北京致謝。 崔溥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十四日到臨清,他在書中寫道:「十四日,晴。至臨清這觀音寺前。寺在兩河交流之嘴,東西設四閘以貯水。寺東以舟作浮橋,以通於縣。
  • 臨清清真傳統美食,美的讓你流口水...
    臨清回民現有1.6萬人,大部分居城區,追溯其涵源,一是明初大將常遇春屯軍臨清,回兵營土兵愛這裡民風淳樸定居於此,二是運河開通,回族同胞來臨經商定居
  • 在臨清比臨清美食更牛的就是臨清湯……
    古往今來,會通河流經臨清,它沒有辜負「會通」二字的含義,使臨清稱為運河上遠近聞名的商業都會和漕運咽喉,而且它還使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各種風味小吃和南北菜系在臨清匯集溝通。「臨清湯」就是在幾百年的歷史中創新發展起來的一朵飲食奇葩。「臨清湯」百樣選料、百法烹調、百種味道、百方滋補,真可謂品種繁多、一湯一味,決不重樣、重味,因此臨清湯遠近聞名。
  • 在臨清比臨清美食更牛的就是臨清湯...
    古往今來,會通河流經臨清,它沒有辜負「會通」二字的含義,使臨清稱為運河上遠近聞名的商業都會和漕運咽喉,而且它還使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各種風味小吃和南北菜系在臨清匯集溝通。「臨清湯」就是在幾百年的歷史中創新發展起來的一朵飲食奇葩。「臨清湯」百樣選料、百法烹調、百種味道、百方滋補,真可謂品種繁多、一湯一味,決不重樣、重味,因此臨清湯遠近聞名。外地客人稱讚「到了臨清不喝湯,枉自費力跑一趟,」「臨清湯喝一口,真是不想走。」「臨清湯」品之初淡而漸濃,乍薄而轉厚,餘味無窮,飲過酒或吃過油水大的菜餚後,再食用臨清湯,去油膩、清口提神、助消化,深受官家富商的喜愛。
  • 臨清發現全國最大糧倉遺址,號稱「天下第一倉」!
    明清時期,臨清依靠運河漕運迅速崛起,成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繁榮興盛達五百年之久,有「繁華壓兩京」、「富庶甲齊郡」之美譽。明朝萬曆年間,臨清鈔關稅收居運河八大鈔關之首。據說,臨清的貢磚曾經建起了一座北京城。最近,被稱為「臨清公館街老頭」的劉英順研究發現,臨清曾經在明朝建有全國最大的糧倉,並且還發現了糧倉的遺蹟。
  • 千年運河,時代IP
    大運河北京段——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很多目的地在打造大運河文旅IP時,核心都在做岸上產品,這其實是片面的。大運河還要做好水文章,運河要還原以前的場景,讓遊客知道100年甚至1000年前的運河是什麼樣的。
  • 「風從運河來」美食篇之臨清濟美醬園
    在聊城的運河沿岸,一家有著200多年歷史的醬廠——臨清濟美醬園,至今仍然生意紅火,是臨清家喻戶曉的傳統老字號企業。  濟美醬園又名「遠香齋」,由安徽歙縣洪琴村人汪永椿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創辦,與北京的「六必居」、保定的「槐茂」、濟寧的「玉堂」齊名,一起成為:「江北四大醬園」。  濟美醬菜傳統產品為進京腐乳和甜醬瓜。
  • 臨清舍利塔地宮之謎
    第六層由臨清布商王道濟獨資捐建。在第三層有一方刻石,只記載捐資人的身份和姓名,卻沒有捐資數額和捐獻物資。這些人的身份頗為特殊——以太監為主的宮廷中人,其中以王體乾的地位最為顯赫。王體乾在太監中素有才名,但與握有實權的魏忠賢狼狽為奸,為求得來世有個健全的人生,王體乾等擅自攫取在運河中運輸的用於宮廷建築的金絲楠木,於是便出現了這方只記載有捐資人身份和姓名的刻石。
  • 臨清清真傳統名菜,你都吃過嗎?
    臨清回民現有1.6萬人,大部分居城區,追溯其涵源,一是明初大將常遇春屯軍臨清,回兵營土兵愛這裡民風淳樸定居於此,二是運河開通,回族同胞來臨經商定居,三是部分漢族人皈依回教。數百年來,臨清回漢兩族團結友愛,相親相助,共同創造了臨清的繁榮。
  • 第二屆臨清青年書畫展
    臨清地處魯西北平原,祖輩在此繁衍生息,傳承著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臨清緊傍京杭大運河,明清漕運興盛之際,此地雲集東西,中轉南北,有著今天「北上廣」式的發達與開放。在臨清成長起來的人們,既有農耕文化的淳樸踏實,又有商貿文化的精緻靈通。「汶衛津梁——臨清籍青年書畫展」第二次又聚集了臨清籍的青年書畫家,就像祖輩紮根這片土地,默默勞作,春種秋收,並將努力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