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的出現源於一個微信群裡的一場關於簡體字是否「殘體字」的爭論。本人認為文字系統自身有抵抗不合理改變的能力,目前的簡化方案既然可以長時間使用則證明它是很合理的存在。千百年來,文字系統為達到順暢傳遞訊息的目的,能自動調節自己。過繁則簡,過簡則繁,乃至於繁簡同時發生。簡體字的推行總體利大於弊,值得稱道。
【關鍵字】繁簡之爭 自愈 合理
一、緣起
前段時間在一個文促會(澳門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的微信群裡有這樣一個討論,對繁簡體的優劣有一個討論。比較有意思,下面先把當時的對話主要內容列出,再給出本人的意見。
裡面Terry啊發是本人,還有Thomas、滄浪之水、HKW,一共四人。
Thomas轉發公眾號《縱橫時事》裡的一篇文章:
「準得可怕!43個漢字簡化後的現實預兆」
「一位學者說:漢字簡化後,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麵無麥,運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有雲無雨,開関無門,鄉裡無郎。」
什麼事物可以「驚天地、泣鬼神」呢?這句話的典故又是何處而來的呢?
據古代文獻記載是:文字既成,天雨粟,鬼夜哭,龍為潛藏。這也就是說,漢字出來之後,造化不能藏其秘,故老天下粟如雨;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漢字就象一面照妖鏡,天上的神靈在做什麼,可以看的出;地下的鬼怪的蹤影,也可以知道。鬼都無形可藏了,他們覺的悲哀,所以夜晚哭泣。所以,漢字是個神物,是有預兆性的。然而,亂造漢字的話,就必然出現亂象。
今天,讓大家開開眼界,看看簡化漢字,在日後的現實生活中,最後得到的各方面應驗:
親(親)
親不見,一年難見父母面。處處留情亂播種,子女難得在身邊。
產(產)
產不生,人流手術隨處見。良田拋荒到處是,不要五穀只要錢。
鄉(鄉)
鄉無郎,個個都往城裡趕。村中難見青年面,只有老弱和病殘。
愛(愛)
愛無心,試問幾人是真情。逢場作戲到處有,只要有錢就是親。
……
我回應:
其實從文字的歷史上看,秦漢之交篆書變隸書,後漢隸書變章草、楷書,字體筆劃或多或少會有些變化,其中就包含了簡化。世上沒有任何直不變的東西,文字雖屬文化一部份,但其歸根結底是個交流的工具。簡化本身也是有基礎的,根據草體、俗體而來,絕大部分不是憑空捏造,而且使用那麼多年也不見得會出現什麼大情況,說明其合理性,何必一定要以古為美,以古為合理呢?
Thomas:
@terry阿發 上文所述之簡化字並非「一刀切」批評它是「非正統」,而是指出這批字的簡化過程考慮不周!而其中「親不見」及「愛無心」至為經典之殘缺字例子!
我回應:
「親不見、愛無心」純粹是為了噱頭,兩字去了一些表意功能,寫成「親、愛」字就不認識了?英語還是純粹的拼音文字呢,happy birthday大家都認識,不表意只表音英美人也沒出現什麼交流困難呀。漢字既表意也表音,表意的越來越少表音的越來越多,我們不能因為「鎂」跟美麗沒有任何關係而責罵造字的人不合理,造字只是為了滿足眼前的需要。漢字意義改變也是常有的事,「乖」字以前是不順現在是順的意思,你讓他不要變這個不太可能。
滄浪之水:
太多人拿了愛和親兩個字作噱頭,太少人去了解漢字簡化的歷史和必要性、必然性。
thomas:
討論主題是「漢字」(不是外語)的簡繁體之間的問題,亦沒有爭辯兩者之間的優劣!只是有人指出簡化過程中有所缺失,造字只求「簡化」,並沒清楚考慮是否太「粗糙」!承認一個系統有其缺點/缺失是否這麼困難嗎?不找出問題又如何進步?
HKW:
"我去遊了珠江",簡化字統一用"遊"字來說,有歧義吧?
政治上的後果更不好,人為造成了大陸華人與海外華人的文化鴻溝。
首先在指導思想上就錯了,是向著漢字拼音化而去的。
我回應:
其實繁簡的問題不能說沒有,只是不是「親不見愛無心」這樣的例子,有些字因普通話同音而合字,但方言不同音,如「鬱鬱」為鬱、「裡裡」為裡,這讓方言區的人有點為難。不過話說回來,一條簡化規律管不住所有的情況,正如當初訂立北京音是普通話標準音是也考慮過把吳語(濁音)、江淮官話(入聲)的一些特徵也放進去,可惜變了四不像,沒人會說,最後不得不放棄。一個方法難得盡善盡美,但簡化的路是大勢所趨。
HKW:
1980年代廢止了第三套簡化字,應該就行人止步了,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不應該再折騰了,從中華民族的向心力來說,也不應該折騰。
我回應:
當我們的普通話和廣東話可以無縫接軌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有那麼大的抗拒心理。我們英語和漢語可以無縫對接的時候,我們也不排斥英語,我不會所以不喜歡,似乎過於保守。
HKW:
像一些字,如採字,本身就有"手",古字,簡化當然可以,也已在民間通用。但到後來"然"字成了一條狗(上犬下一),就可見無可再簡了。不是抗拒普通話,而是廣東"更漢語"。漢與英完全兩個系統,要牽強一起考慮,就出會問題。
我回應:
廣東話「更漢語」的根據是什麼?普通話跟廣東話對同一篇漢語文章的理解一樣,只是讀音不同。對漢字的意義的理解既然一樣,那就體現不出有多大差異了。有些語言存有古語的某些特點較多,有些語言存古較少,不能說存古多的比存古少的就好。這就正如長得像爺爺的孫子不見得比長得像兒媳的孫子更有出息一樣,關鍵是看誰更有錢更本事。說古老,廣東話比不上閩話,閩語接近魏晉音,粵語充其量接近唐末宋初的語音。北京話被稱為現代音是合理的,古來的中原就是河南一帶,河南話跟北京話就十分相像,北京有沒有阿爾泰語的成份,即使有也是非常少的。很多香港人說話是都參雜了英語,可以說他不是漢語嗎?我不知道自己正宗的觀念從何而來,如果不是近代經濟比其他地方發達,誰又會覺得你厲害呢?
HKW:
語言不單是語言學的範疇,還牽涉到政治學,人類學,社會學等等方面。簡化字造成的與海外華人的鴻溝是明擺著的事,甚至成為臺灣回歸無謂的阻力,等等等等,不是在這裡可以論說得清楚的。很高興有人可以討論,找機會聊。
二、幾家關於漢字變化機制的觀點
《古文字學指要》(王世徵、宋金蘭,中國旅遊出版社,1997)p25
一、漢字形體演變的內部機制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處在經常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漢字也不例外。作為一種視覺符號系統,漢字的運動變化主要是通過其形體變化反映出來的,也就是說漢字形體的演變體現了漢字系統的發展變化。當我們翻閱不同時代的漢字材料時,就會發現許多字形都發生了變化,有的甚至變得面目全非。…
漢字形體演變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漢字通過自我調節,不斷從無序走向有序的過程。…
其次,字形的演變屬於字系的一種整體「治理」,不單單是個別字形的改易問題。…
再次,漢字系統的整體特徵決定著漢字形體演變的方向,使其只能按照某種潛在的可能性展開,即「萬變不離其宗」。…
總之,漢字的形體演變是漢字字系發展的需要。這種演變一方面受到漢字系統自身的制約,另一方面又要受到人的主觀意願的影響。…
二、漢字形體演變的基本規律
(一)類化;(二)簡化;(三)繁化;(四)定型;(五)訛變。
…
簡化是指漢字形體由繁難到簡單的變化。簡化也是漢字形體演變的一條重要規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交際活動的日益頻繁,漢字使用範圍的不斷擴大,人們越來越希望漢字能學起來容易,用起來方便。這就迫使漢字不得不走簡化之路。古文字曾經經歷過兩次大規模的簡化。第一次是在商代末年盤庚遷殷之時,殷墟甲骨卜辭大多是用當時的簡化字寫成的,董作賓稱之為商代「今文」。第二次是在秦統一六國之後,小篆字形「或頗省改」。古漢字的簡化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甲、把圖像線條化
乙、以局部代替整體
丙、刪除贅餘繁複的部分
丁、用構型簡單的字符替換構型複雜的字符
繁化是指字形由簡到繁的變化。繁化的主要方式有:增加筆劃;附加字符;改易字形。字形繁化主要是出自一下目的:
甲、強化字形之間的區別度
乙、鞏固字的形義統一關係
丙、增強字形的均衡、對稱美
…
《古代漢語》(修訂本,郭錫良等著,商務印書館,1999)講述古代漢語常識,其中一節是講述漢字的結構和發展。這段文字對繁簡字的來源及其作用講述得很清楚。在「漢字的形體演變與異體字、繁簡字」這個題目下是這樣說的:(p83)
從形體不同的角度來看,繁體和簡體也就是一種異體字。由繁趨簡,本是漢字發展的總趨勢。簡體字的出現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時代。漢代民間應用的簡體字就不少。北魏時代,「亂」字就已經簡化為「亂」;宋元以後,簡體字又有進一步發展。全國解放以後,對漢字進行了簡化,1956年1月,國務院公佈了《漢字簡化方案》。後來一共公佈了四批簡化字,共五百一十六個,連同偏旁簡化類推計算在內,1964年編印的《簡化字總表》中,共收簡化字二千二百三十八個,1986年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時,對個別字作了調整,總字數為二千二百三十五個。
這些簡化字,有的是採用歷代的簡體字或俗體,如「亂、體、寶、盡、對、繼、傑」等;
有的是採用人民群眾創造的簡花字,如「隊、階、擊、講、幣、徹、進、論」等;
有的是採用古字和筆畫比較簡單的異體字或通用字,如「雲、禮、棄、無、從、個、氣、網」等;
有的是採用同音代替,如「醜」(地支名)兼代「醜」(醜惡、又同類),「裡」(長度單位,又鄉裡)兼代「裡」(裡外);
有的是利用草書楷化的辦法,如「書、為、偉、樂、東」等。
……
《現代漢語》(重排本,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商務印書館,2010)p159講到簡體字和繁體字的差別,證據確鑿,很有說服力。
五四以後,一些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簡化是漢字發展的必然趨勢,提出了簡化漢字的要求。例如,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一籌備會上提出了一項《減省現行漢字的筆劃案》,主張把過去只通行於平民社會的簡體字,正式應用於一切正規的書面上。193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的《國音常用字匯》,其中就收入不少簡體字。1935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了《簡體字表》,共收字324個。後來因為遭到國民黨領導層一些人的反對,於1936年2月又通令收回。抗日戰爭時期,簡字體主要在當時的解放區流行,解放區的油印報刊就使用不少簡體字。
…
1956年1月,國務院公佈了《漢字簡化方案》,…《方案》共包含515個簡化字和54個簡化偏旁,自公佈之後分四批陸續推行,到1959年7月推行完畢。
…
漢字的簡化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省略:聲雖際開與墾/聲雖際開與墾
2.改換聲旁:優種潔燈礎據/優種潔燈礎據
3.草體楷化:東長專樂書發/東長專樂書發
4.換用簡單的符號:難戲趙風棗傘/難戲趙風棗傘
5.同音近音替代:穀醜薑闆鬱幹/谷醜姜板鬱幹
6.採用筆劃少的會意字:滅塵筆體灶從/滅塵筆體灶從
7.另造:叢關態靈義蘭/叢關態靈義蘭
…
《簡化字總表》中的2235個簡化字,平均每字10.3劃,被簡化字的2264個繁體字,平均每字15.6劃,簡化字繁體字平均每字減少5.3劃。…
1-10劃
11-20劃
21-27劃
合計
簡化前
917字
1030字
53字
2000字
簡化後
1395字
570字
2字
1967字
漢字簡化工作從整體看是很成功的…但是今天看起來,當時在字形的選用上也存在一些考慮不夠周密的地方。…「擾」和「攏」、「侖」和「倉」,形體過於相似,不易區別。「設」簡化為「設」和「沒」相似。…
1977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曾經公佈了《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草案)》徵求意見,並從中選出248個簡化字在報刊上試用。試用結果表明,這個「草案」不夠成熟,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廢止。
三、本人意見:
關於繁簡字的存廢問題由來已久,作為一個從事語言研究多年的門裡人,此問題太簡單,本懶得說,因為對我而言那是歷史的必然。但鑒於常聽到人說什麼「殘體字」、「生造兩岸隔閡」什麼的,我覺得還是要普及一下更多的資料。
《縱橫時事》裡的那篇文章作者很用心,不過目標錯了。都二十一世紀了,把漢字跟怪力亂神扯上關係比較幼稚,把當下社會的問題都歸咎於簡體字的使用那更屬無稽之談。
簡體字或許不完美,但絕不是這篇文章裡提到的這些問題,而且文章決口不提簡體字的好處,而是死抓住那些似是而非的所謂「毛病」,離客觀越來越遠。意氣之爭,多說無益。
從前是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所以愚昧迷信仍然可以偶然通行於世,但現在交通發達、信息交流無障礙、地球村一體化,還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別人就有點危險了。
如果漢字簡化了國家社會就出現問題,那中國歷史上漢字簡化的時候有的是,難道國家都出現動蕩了嗎?
清朝中後期,閉關鎖國政策誤國,竟甘願與世界脫節。到最後發現「落後就會挨打」,多麼痛的領悟。後來被八國聯軍攻入皇城,被日本侵略者幾乎攻佔半個國家,國人才幡然醒悟,魯迅等學者驚覺學習別人優點的重要。別人的優點是什麼?堅船利炮、資本主義、社會主義、選舉制度、教育制度這些現在我們都「拿來」了。
知識分子們亦發現漢語跟歐洲諸語言差別很大,溝通起來不容易,互相學習困難不少,於是想方設法溝通兩種語言,為互相學習、互相理解提供基礎。歐洲語言多是拼音文字,其字母表音,看見字母就能讀出來,這是它的特點。漢字不表音,雖然說同一聲旁的漢字一般語音相同或者相近,但一些漢字不少是表意字,如「日月」,像太陽和月亮,三千年前這樣,現在也這樣。歐美人學習漢語最難莫過於複雜的漢字,於是提出把漢字簡化乃至拼音化,為的是溝通漢語與歐洲諸語言,為的是讓世界更容易的了解中國,也讓中國更好的了解世界。
語言、文字只是人類溝通信息的載體,其最大的功用就是交流信息。口傳手寫,都是為了傳遞信息。口語是最快的面對面交流工具,但口語稍縱即逝,錄音工具發明以前口語不能保存下來。但是,文字能填補這個作用,今天我們讀古人書,了解古人的思想,一般就沒有太大困難。一切的都是為了實用,為了經濟效益。所以簡體字的出現很有意義,他增加了共時交流的效率。雖然增加了一點歷時交流的難度,但大禮不辭小讓,主要目的達到了,細節就有時候顧不上了。
人都是從自身所認知去猜測其他的未知東西,這個方法是有局限的。一定要去掉以古為美,以古為善,以古為好的概念。今天人類的男女比例差不多,古代一般也應該是這樣。古代有賢人有不賢人,今天也一樣。古代有聖人,今天也會有。
我們總愛以自己為中心、以自己生活的城市為中心、以自己的國家為中心、以自己生活的星球為中心。如不能找出自己比別人高一節的地方就感覺沒了面子、丟了身份,就會迷失自己,並開始懷疑人生。小朋友可以喜歡超級英雄、青年人可以肆意張狂,但作為一個有經歷有自信的成熟的成年人,不需要依靠比別人厲害這一途徑來獲取自信,我們應該多看看地球不同的角落,多學習不同的語言,多看看古今中外的書籍,最後用謙卑平和的心態來看待跟自己認知不一樣的東西。去掉中心,接受平凡的自己,接受平凡的城市,接受平凡的國家,接受平凡的星球。整天欺負三歲小孩算了什麼本事,只有和各種類的人都交過手,能看到所有人的優點和缺點,回頭看清自己的優缺點,盡量的修改自己的缺點,壯大自己的優點乃至於修煉出新的優點,才不愧為大師風採。
有個電影評論(獨立魚電影20161220魚叔)裡說的話非常好:
網上有一句流傳特別廣的話:
崖山之後再無中華。
崖山是指標誌著宋朝滅亡的崖山海戰,這場戰役導致了漢族統治者首次被外族完全取代。進一步認定漢族早已死亡。
這句話很扯淡。
然而人們常說漢文化同化能力非常強大,其實也不可靠。
除了漢字,宋朝之後的文明,與漢文化還有多少相似。
今天的中華文化已經融會貫通,原始的漢文明並不比其他文明更優越,任何一種文明的消失,其實是輸給了現代化。
如果堅信某種文化具有優越性,其實是一種危險的思想。就跟質問漢族血統純不純一樣。
炎黃子孫更不是僅指漢人,而是中華民族之全體。
參看文獻:
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現代漢語》(重排本),商務印書館,2010
郭錫良等,《古代漢語》(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9
王世徵、宋金蘭,《古文字學指要》,中國旅遊出版社,1997
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趙元任,《語言問題》,商務印書館,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