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疑心重重,為自己設立了專門的軍政情報機構——錦衣衛。他們武力高強,權力也極大,幾乎人人畏懼。明朝後期,錦衣衛的隊伍越來越壯大,最高時到達9.6萬人。
他們潛伏在全國各個角落,忠心耿耿為皇帝搜集情報。他們工作的神秘性質,讓很多人為之好奇,他們的薪水是多少?而如此分散又怎麼領到薪水呢?
拿到定金再做任務
在與皇帝對接後,錦衣衛就領取到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任務。出發之前,一切花銷,衣食住行,都已經準備好,交付於錦衣衛手中。
此外,本次任務的一部分薪資也會先交給他。然而這種情況很難維持,因為錦衣衛完成任務後會亂定金額,或是不滿足於定金,在執行任務途中受賄於其他官員。
朱元璋為了制止這種現象的發生,特地規定了每次任務的工資多少,並在每個出差執行任務的錦衣衛身邊都安插了一個負責監督的官員,防止他們心不在焉,只知道收取賄賂。
如果能夠按時出色地完成任務,除了會補全工資外,還會有額外豐厚的賞賜。鑑於錦衣衛特殊的身份和工作的保密性,他們的工資和賞賜只會多不會少。所以,他們不在意那點「固定工資」是有理由的。
他們的工作性質,有點像民國時期的特務。搜集情報,摸清線索,匯報給上級。他們都擅長偽裝,個個身懷絕技,能置人於死地,也能救人於水火之中。當然,那個時代特務的薪水,不知道比不比得上明朝的錦衣衛,大概都是特殊的有風險的工作,待遇不會差。
遠程操控「雲」辦公
錦衣衛跑遍全國執行任務,早已織好了自己的關係網。如果只是輕鬆的偵查任務,他只需傳個信,沒幾天資料就傳遞到自己手中。在家把事情分析明白,做好充足的準備後,這次行動已經事半功倍。然後他們才向上請示,伺機出動。
就如《錦衣志》中寫到的,在各個地區都有錦衣衛收買的線人,他們可能從事著各種職業,有的是街頭小販,有的是家庭婦女,有的是整天在街巷遊蕩的小混混,他們拿了錢,就時刻幫上線注意著時事響動。當然,這些所謂的線人更是少不了高官身邊的侍女隨從,他們作為最容易接近的人,自然是最有利的情報工具了。
有了這些小助手,錦衣衛的工作就輕鬆多了。聖旨一下,先「連線」下面的人,分配好各自的任務,然後安靜等待。
省出來的時間,終於可以做點自己的事,一年到頭難得在京城待幾天,等待消息的時間便可以好好賞一賞京城風景,有家室的人更是可以趁這段時間好好陪伴妻兒。凡是有些頭腦,經驗豐富的錦衣衛,大抵都會這麼做。
他們不是朝九晚五,不必每天上朝請安,像極了現在的自由職業者。時間自由,按任務難易結算,能力越強責任越大,與「客戶」直線對接,業務熟練後就做大做強,發展下線,實現關係網的全面覆蓋。錦衣衛的「商業頭腦」拿到現在來看,依舊有可以借鑑的地方。
遠程操控,省了力還省了心,工資照拿,收買線人的錢想必不足掛齒。錦衣衛的這套操作,明白的人不應該再說不在意是灑脫了,這明明是用機智換來的幸福感。錦衣衛口中的無所謂,原來是這樣解讀的。
獎勵機制 能者多勞
前面說到,每次做完任務返程,表現優秀的人總會有額外的獎勵,這也是錦衣衛能認真工作,很少節外生枝的原因。
要想把任務完成得夠快,都好,就必須集中精力在一件事上,所以也沒空在意前來賄賂的官員,因為那一定沒有皇家的賞賜值錢。
他們擁有特權,避免不了那些有野心的錦衣衛胡作非為,破壞社會秩序。關鍵時刻他們還會搬出「皇帝」這道盾牌,讓人吃著啞巴虧,無法應對。朱元璋在位時,為了防止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行為發生,下令廢除錦衣衛的刑具,取消他們這項權利。
然而這種政策沒維持多久,明成祖朱棣登基了。兇狠毒辣的他也要讓自己的錦衣衛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他不但恢復了錦衣衛用刑的權力,甚至加強了許多其他權力。
他開設了北鎮撫司這一機構,專門管理皇帝要抓的犯人,可以無理由直接逮捕犯人,除皇帝外,所有司法機關都無權過問。這時要伸張正義多管閒事的人,往往就成了錦衣衛的下一個目標。
後來明憲宗成化年檢又設置了北鎮撫司印信,一切刑獄事務直接呈書皇帝,無需通過任何人傳達,權力極大,大臣都要讓著幾分。這時的錦衣衛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表面看職位沒有什麼特別,實際上權力已經高到極致。
所以防止他們濫用刑具,貪汙受賄的辦法就是設置高額獎勵,作為任務完成後的回報。一般有事業心的錦衣衛還是很喜歡這個制度的,既能督促自己執行任務,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多賺點錢,拿去任性揮霍,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獎勵機制在當今職場中也很常見,這對於激發員工活力,營造積極的辦公氛圍有很大的幫助。金錢是一個重要的誘導因素,而在拿到獎勵時那種勞動成果受到肯定的感受一定也是很多人追求的。
錦衣衛的神秘生活,深入了解後發現也沒有那麼特別,甚至存在著很多弊端。但錦衣衛的聰明機警和能力高強誰都不能否認。除此之外,皇帝為了錦衣衛的忠誠設立的重重機制道道關卡,也在當今社會看到了很多遺留的影子。
歷史總是在不斷的變化,有一些逝去了,就會有一些又被創造出來,餘下的就變成小水滴,順著歷史長河不斷流淌,融入並展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來。
我們總會發現一些驚人的相似之處,然後感嘆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其實我們都在不斷成長著。此事古人聽聞這般激烈討論,捋一捋鬍子,傲嬌地回了句:如有雷同,純屬巧合。隨後揚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