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同濟化學費泓涵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

2020-12-23 教育信息速報

利用太陽光一步法光催化全解水產氫(不添加任何犧牲劑條件下將水分解成2:1的H2和O2)是最簡單和經濟的綠色制氫方案之一。鑑於該過程是熱力學爬坡反應且涉及多電子轉移,被認為是化學領域一大「聖杯式」難題。迄今為止,僅極少數單組份半導體光催化劑可通過一步法初步實現該反應。金屬滷族結構可通過滷素離子調控能帶結構,具有優異的載流子遷移機制,有潛力解決該難題。

近日,國際頂尖學術雜誌《Nature Catalysis》在線發表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費泓涵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Overall phot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 by an organolead iodide crystalline material」,費泓涵為唯一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宋雪玲與副教授韋廣豐老師為共同第一作者,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為唯一通訊單位。

費泓涵教授課題組近年來致力於陽離子型金屬滷族基元的光化學性質研究,使用陰離子結構導向劑已構築了陽離子型一維滷化鉛鏈(Pb2X3+, Angew. Chem. Int. Ed. 2019, 7818)、二維滷化鉛層(Pb2X22+, Angew. Chem. Int. Ed. 2017, 14411)和三維滷化鉛骨架(Pb4Br62+, Chem. Sci. 2018, 1627)。這類陽離子型結構基元具有高的Pb:X比例和高配位橋連滷素離子,表現出優異的水熱穩定性和光穩定性,並顯示出與部分滷化鉛鈣鈦礦類似的光生載流子性質,但吸收帶邊均位於紫外光區域。

日前,課題組報導了一例可見光響應的有機碘化鉛晶態材料[Pb8I8(H2O)3]8+ (TJU-16)。實驗結果和DFT理論計算表明,Pb-羧酸配位作用與層內的高配位橋連碘離子使TJU-16在寬pH範圍和沸水條件下保持高結晶度。TJU-16的吸收帶邊達到480 nm,且價帶頂和導帶底位置同時滿足質子還原和水氧化兩個半反應所需電位。霍爾效應和瞬態螢光測試研究表明該材料具有長的載流子遷移距離(0.4~1.4 μm),與甲基胺鈣鈦礦相當,優於眾多無機半導體光催化劑。TJU-16在AM1.5G模擬太陽光照射下,無需任何犧牲劑和共催化劑即能在三小時內穩定分解水產生H2和O2,析氫速率為13 μmol g-1 h-1,化學計量摩爾比為1.9 : 1,幾乎與水分解的理論值相同。為了進一步提高催化效率,研究人員通過光沉積的方法將Rh助催化劑負載到TJU-16上,以抑制光生載流子的複合。其中,負載0.22 wt.‰ Rh的TJU-16-Rh0.22表現出最高的析氫速率(31 μmol g-1 h-1),且表觀量子效率與波長的相互關係與紫外可見吸收一致,意味著催化作用由本徵半導體型光催化劑驅動。此外,TJU-16-Rh0.22在5個循環和57小時的連續照射下以H2 : O2 ≈ 2 : 1的化學計量摩爾比維持了全解水光催化活性,表現出高的光和化學穩定性。即使當光強度降低到20 mW cm-2時,TJU-16-Rh0.22仍能催化水分解,其H2為析出速率為7.2 μmol g-1 h-1,STH能量轉化效率為0.014%。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查看論文詳情點擊【

【來源:同濟大學】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施劍林團隊在納米催化醫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該團隊在納米催化醫學的腫瘤治療領域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分別聚焦於抑制細胞自噬增強內場響應催化腫瘤治療、外場激發光合作用增強光動力學催化治療以及外場超聲引發壓電催化腫瘤治療。因此,抑制癌細胞的自噬是增強納米催化治療的有效手段,讓癌細胞在氧化應激下無法進行「自我解毒」,最終凋亡。 為實現這個構想,該團隊將具有強催化能力的鐵基的MOF納米催化劑和自噬抑制劑氯喹聯用(圖2)。MOF (Fe)納米顆粒在酸性環境中可以表現出類過氧化物酶的性質,能夠將H2O2分解為具有強氧化性的·OH。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的腫瘤治療領域取得多項重要進展
    近日,該科研團隊在「納米催化醫學」的腫瘤治療領域再次取得突破,三項相關研究成果分別聚焦於抑制細胞自噬增強內場響應催化腫瘤治療、外場激發光合作用增強光動力學催化治療以及外場超聲引發壓電催化腫瘤治療,先後發表於國際高水平學術期刊Advanced Materials(2篇)及Angewandte
  • 厲害!河南大學2項研究成果「轟動」國際,還都登上這一國際重要期刊!
    近日,河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取得兩項重要研究成果,在化工領域國際重要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發表。本期推送,我們一起來揭秘——王新海課題組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發表研究成果河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河南省工業冷卻水循環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王新海課題組開展的單原子催化在環境保護中的應用成果"A recyclable polydopamine-functionalized
  • 同濟大學研究團隊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氧化物晶體方面取得系列重要...
    線性和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是重要的光電信息功能材料,是光電子技術特別是雷射技術的重要物質基礎,是高新技術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在納米、醫藥、生物、精密製造、光通訊等高新技術領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 研究人員開發出用於高效制氫的光催化納米纖維
    一個來自英國、加拿大和香港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了可用於高效生產氫氣的光催化納米纖維。發表在《Nature Chemistry》上的論文中,該小組描述了他們的高效納米纖維是如何製造出來的。首爾國立大學的Gregory Peterson、Sanghee Yang和Tae-Lim Choi在同一期雜誌上發表了一篇《News and Views》,概述了該團隊所做的工作。目前,氫氣的應用非常廣泛,但由於生產成本和儲存問題等問題,氫氣的使用還沒有普及。
  • 泓濟環保參與兩大項目榮獲上海市技術發明獎
    其中,泓濟環保參與的兩大項目——同濟大學周雪飛教授團隊《典型藥物和個人護理品(PPCPs)全過程環境汙染控制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上海市技術發明一等獎,同濟大學黃翔峰教授團隊——《村鎮分散式汙水處理關鍵技術與工程應用》榮獲上海市技術發明三等獎,彰顯了泓濟環保在製藥廢水、村鎮汙水治理領域的科技成就和創新活力。
  • 武漢大學郎賢軍課題組共價有機框架光催化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國際權威期刊《德國應用化學》 (Angewan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發表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郎賢軍研究員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該工作闡釋了共價有機框架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 蘭州化物所在光/鎳協同催化醛與1,3-二烯的還原偶聯研究中取得進展
    醛的烯丙基化是構建C-C鍵合成高烯丙基醇的重要方法。傳統合成方法需要烯丙基金屬試劑,具有成本高和步驟多等問題。金屬銥或釕催化的醇和1,3-二烯的借氫偶聯是很好的解決方法之一。金屬鎳催化的醛與1,3-丁二烯的還原偶聯反應,得到的全部是線性區域選擇性的烯丙基化或高烯丙基化產物。
  • 科普丨環保新材料「石墨烯光催化網膜」,是什麼來頭?
    古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今有「一年到頭為石墨烯忙」,澤明環境依託東南大學孫立濤教授團隊及公司的自有研發團隊,又一次在石墨烯碳材料研發領域創出新高度。
  • ...西南大學鄭鵠志:你不知道的ATP——雙酶活性催化分解H2O2幫助細…
    因此,尋找消耗H2O2的過氧化物酶及深入研究其運作機制,對進一步幹預維持細胞穩態及上述疾病治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磷酸腺苷(ATP)是細胞能量代謝的「貨幣分子單元」,在生物體內能量捕獲、轉移、儲備和利用過程中起核心作用。除了承擔能量代謝功能外,研究發現ATP還有潛在的催化功能,但一直未被闡明。
  • 重要進展!PNAS在線發表同濟團隊肝細胞癌最新科學研究成果!
    2020年10月5日,我校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毛志勇團隊和孫方霖團隊聯合在PNAS(《美國科學院院報》)上在線發表了題為Rational combination therap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PARP1 and
  • 北理工在自癒合高強度水凝膠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海藻酸鹽水凝膠是一種具有3D多孔網絡結構的軟材料,其在生物醫學、光、電、載體等許多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但是,海藻酸鹽水凝膠大多力學強度較低,使用過程易發生機械損傷且損傷後性能大大降低,無法繼續滿足使用要求。因此,發展並製備具有自癒合性能且具有高強度的水凝膠多功能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黃維院士研究團隊成果精選
    1992年1月,黃維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並留校任教;1993年12月,赴新加坡做博士後研究;2006年6月,擔任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2012年7月,擔任南京工業大學校長;2017年6月,擔任西北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黃維院士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納米材料與技術和有機電子與器件等,為了大家了解他和研究團隊近年的科研成果,材料人做了一個匯總,方便大家閱讀。
  • 同濟大學發布「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全力推進優秀科研成果...
    還有3項科技成果屬於生物醫藥類成果,它們分別是醫學院光醫學研究所、附屬上海市皮膚病醫院王秀麗教授團隊研發的「新型無痛光動力治療皮膚病關鍵技術及轉化——新型實時可控無痛光動力治療智能系統」,醫學院、附屬東方醫院陳炳地副教授聯合劉中民教授和崔徵教授團隊研發的「新型循環腫瘤細胞檢測納米技術」,以及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粟波研究員團隊研發的「新型血液自身抗體的肺癌早期診斷試劑盒及應用」。
  • 東南大學最新研究成果:AI在5G中的運用,三維人體重建,微能源回收...
    東南大學科研團隊近期又取得了數項成果和突破。三維人體重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缺血性腦卒中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數學超常大腦……,一起來看看東南大學的科研成果。  東南大學王雁剛團隊在三維人體重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東南大學自動化學院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學科組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複雜工程系統測量與控制」王雁剛副教授團隊在虛擬實境領域中三維虛擬人重建取得重要進展。團隊首次考慮了帶物體遮擋的三維人體重建難題,重建結果與精度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 環境材料與可再生能源研究生導師團隊:海外歸來報春暉
    1972年,兩位日本科學家發現TiO2單晶電極在紫外光照射下能使水在常溫常壓下分解成氫氣和氧氣。從此,「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成為科學研究熱點之一。而後三十多年,儘管各國科學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僅佔太陽光4%的紫外光,讓光分解水制氫的轉化率低的可憐。針對這一挑戰,鄒志剛發展出新一代可見光(佔太陽能43%)響應型光催化材料。
  • 上海交大研究團隊與合作者揭示細菌P450催化吡咯並吲哚骨架的立體...
    Heterodimeric Diketopiperazines」,該工作是瞿旭東教授課題組在吡咯並吲哚骨架生物合成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細菌來源的異源二聚化吡咯並吲哚類生物鹼是一類複雜且生物活性多樣的重要的天然產物。由於該類生物鹼核心結構中有兩個連續的叔碳和季碳手性中心,使得化學合成極具難度,目前尚未有統一高效的化學合成方法實現該類生物鹼的高效快速合成及結構拓展。為解決這一瓶頸問題,瞿旭東教授課題組另闢蹊徑,採用生物學方法在該類生物鹼的生物合成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山東師範大學物電學院光場調控團隊成果轉化取得新突破
    近日,山東師範大學蔡陽健教授領銜的光場調控團隊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取得突破後,又在科研成果轉化和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一系列新成績。團隊研究成果「基於深度學習的多源探測技術及應用」,立足深度學習和人工智慧算法優化,對雷達探測成像和高光譜成像目標進行分析識別,形成有效的探測手段和優良的分析結果。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研究成果發表於《蛋白質與細胞》,為腎臟再生醫學...
    在此情況下,除了異體腎移植手術外,基於成體組織幹細胞(前體細胞)移植的再生醫學新技術有望為臨床上治療這類疾病帶來新的思路。為了研究人尿液中各種細胞類型的組成和作用,研究團隊採集了健康成年人尿液進行單細胞測序分析,最終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從尿液中鑑定到了7種細胞類群,包括4種不同類型的免疫細胞群體和3種泌尿系統來源的上皮細胞群體。
  • 326項科技成果奏響湖北創新最強音
    半導體光催化有望解決人類面臨的環境和能源問題,但傳統光催化材料光生電子和空穴容易複合,導致活性低,制約著光催化的應用。如何發展高效光催化材料並揭示其構效關係,是光催化領域面臨的關鍵科學問題。由華中師範大學張禮知教授負責的「滷氧化鉍光催化材料」項目,圍繞新型光催化材料滷氧化鉍的低溫製備、結構調控與性能增強,在國際上率先開展深入系統研究工作,取得了若干創新性研究成果,引領滷氧化鉍光催化材料的發展。該項目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