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川戰役:西北戰場第一大捷

2020-12-23 黨史頻道

原標題:宜川戰役:西北戰場第一大捷

  宜川戰役是西北野戰軍由內線防禦轉入外線作戰後,於1948年春在宜川城和瓦子街地區進行的一次圍城打援戰役。此役歷時10天,共殲滅國民黨軍胡宗南集團2.9萬餘人,取得了在全國範圍內首次殲滅敵一個整編軍的重大勝利,一舉扭轉西北戰局。中央軍委通報此役「為西北戰場第一大捷,我向渭北、隴南進軍之門戶,業已洞開」,西北野戰軍向國民黨軍大舉進攻的序幕由此揭開。

  誘敵馳援,攻其必救

  自1947年3月中共中央轉戰陝北以來,西北野戰軍經過9個月的內線作戰,收復大部失地,殲滅國民黨軍胡宗南集團7萬餘人。胡宗南被迫轉為守勢,採取機動防禦部署,以部分兵力守備延安、宜川等戰略要點,將其主力部隊整編第二十九軍軍長劉戡率領的兩個整編師集結於洛川、黃陵地區機動,居中策應,用以北援延安、東援宜川,企圖阻止西北野戰軍南下。

  1948年春,西北野戰軍轉入外線作戰,決定南下關中,繼續大量殲滅敵有生力量,拖住胡宗南集團,配合人民解放軍粉碎蔣介石的戰略防禦計劃。為打破胡宗南的機動防禦態勢,實現南下作戰,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決定把戰役突擊方向選在宜川。胡宗南進攻陝北後,宜川就成為其重要的軍事據點,既是北攻陝北的基地,又是南護關中的屏障。結合先前與敵交戰的經驗,彭德懷提出採取圍城打援的戰術:以一部兵力圍攻宜川城,調動敵主力部隊來援﹔先集中優勢兵力求殲援敵,爾後攻殲宜川守敵。「攻城部隊應積極動作,但勿急克,逼敵馳援﹔打援部隊應發揚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速戰速決」,以引誘援敵深入和確保打援成功。

  按此計劃,我軍第三、第六縱隊於2月24日包圍宜川城並發起攻擊。同時,第一、第四縱隊在宜川西南的瓦子街地區隱蔽集結,待機打援。宜川被圍後,守敵嚇得慌了手腳,頻頻向胡宗南電告求援。胡宗南主觀成性,驕橫輕敵。他認為我軍兵力不過4個縱隊,其中一個縱隊被牽制在黃河以東不能參戰,必定無力打援。若他以主力部隊直驅宜川,會使我軍措手不及,達到內外夾擊之效。於是,胡宗南急令劉戡率整編第二十九軍輕裝出發,沿洛宜公路,取道瓦子街馳援宜川。

  巧妙設伏,先殲援敵

  瓦子街是洛宜公路的咽喉要道,經過此地的公路兩側是兩道東西走向的山脈,兩山之間形成一條長約15公裡的峽谷,溝深路狹,梢林密布,便於我軍隱蔽集結和伏擊援敵。援敵取道瓦子街的決定為我軍提供了將其一舉殲滅的可能。2月29日,劉戡率援敵先頭部隊進入瓦子街任家灣地區後,彭德懷立即調整部署:第三、第六縱隊各一部繼續圍攻宜川城,該兩縱隊主力正面抗擊援敵,阻止其與宜川守敵會合﹔第一縱隊待敵全部通過瓦子街後,立即斷敵後路﹔第二縱隊由東南向西北攻敵右翼,第四縱隊由北向南攻敵左翼,圍殲援敵。

  為確保援敵後續部隊全部通過瓦子街而進入預設伏擊圈,我軍且戰且退,誘敵進入距宜川西南10餘公裡的喬兒溝至鐵籠灣地區。2月29日凌晨2時,我軍第一縱隊在瓦子街向敵側背發起猛攻,殲滅敵搜索連,搶佔瓦子街,截斷了敵軍回撤之路。劉戡發覺陷入我軍包圍後,企圖集結兵力從瓦子街東南山高地突圍。第一縱隊第三五八旅在東南山高地頑強堅守,擊退援敵30餘次猛烈反撲,徹底關上敵人逃跑的大門,為全殲援敵創造了條件。經過終日激戰,我軍各縱隊控制了敵周圍全部高地,將敵壓縮於喬兒溝、丁家灣、任家灣之間的狹窄地區,形成合圍態勢。

  3月1日上午9時,西北野戰軍司令部下達總攻令。我軍各縱隊沿洛宜公路及其兩側高地,從多個方向發起全面攻擊,一齊出動,沖殺震撼山岡。至下午4時,我軍突破敵人全部防線,佔領敵人各個抵抗陣地。殘敵龜縮於溝內,四處逃竄,混亂不堪。劉戡見敗局已定,引爆手榴彈自殺身亡。下午5時,援敵全部被殲,胡宗南集團在西北最大也是唯一的機動部隊葬身於瓦子街戰場。

  後克孤城,宜川大捷

  在瓦子街戰鬥的同時,完成引援任務的攻城部隊第三、第六縱隊各一部加緊向宜川守敵發動總攻,以乘勝收復宜川,結束戰役。

  宜川城附近多懸巖絕壁,地形險要,城周圍的老虎山、鳳翅山、內外七郎山工事堅固,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易守難攻。2月29日,我軍第三縱隊一部攻入宜川城,但因未能佔領鳳翅山、內七郎山,受敵火力壓制,遂主動從城內撤出。在打援部隊全殲援敵後,攻城部隊根據敵情調整部署,補給兵力彈藥,於3月2日由小北門再次突入城內。我軍戰士勇猛進擊,迅速佔領內七郎山、鳳翅山,同時展開政治攻勢,通過俘虜喊話,瓦解敵人。敵人與外部聯系中斷,彈藥消耗殆盡,胡宗南雖多次派飛機空投,大都落在城外,為我軍所獲。至3日8時,宜川守敵全部被殲,戰役勝利結束。

  蔣介石得知宜瓦慘敗後,極為震怒,驚呼「宜川喪師,不僅為國軍剿匪最大之挫折,而其無意義之犧牲。良將陣亡、全軍覆沒,悼慟悲哀,情何以堪」。此後,西北野戰軍大舉南進關中,開闢大片新解放區,迫使胡宗南調回增援中原戰場的5個師以保護關中,減輕了中原我軍的負擔,有力策應了中原戰場和其他戰場的戰略進攻。

相關焦點

  • 打「狼崽」,誘「老狼」:解密我軍「圍城打援」的宜川戰役
    我西北野戰軍攻入宜川城宜川戰役是我西北野戰軍經近一年艱苦防禦作戰轉入外線作戰後,於1948年2月至3月發起的一次「圍城打援」戰役。宜川戰役是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軍對胡宗南部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一舉扭轉西北戰場形勢。充分考慮戰略形勢,優選目標。戰役發起前,彭德懷認為有兩個目標可供西北野戰軍選擇直接南下進攻:一是延安,二是宜川。如先攻取延安,政治影響大,但延安有敵守軍整編第17師的兩個旅和堅固設防,而我軍糧食供應困難,一旦攻城失利,西北野戰軍將陷入被動。如先攻宜川,則具有較多有利條件。
  • 西北野戰軍空前大捷,昔日國民黨黃埔一期名將戰敗,撿手榴彈自炸
    ▲彭德懷在西北前線指揮所1947年8月18日,西北野戰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的率領下發起沙家店戰役。戰至20日黃昏,殲滅胡宗南部三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36師6000餘人。沙家店戰役成為西北野哉軍轉入戰略反攻的轉折點。
  • 石牌戰役殲敵遠超平型關大捷,為何卻不為人知?金一南:正視歷史
    同時這場戰役還極大地鼓舞了我全軍上下將士們的信心。然而,對於平型關大捷被選入教科書一事,也有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覺得,抗日時期的石牌戰役,戰果更大,殲敵數量更多,為什麼就沒有被選入教科書呢?石牌戰役是國軍發動的一次重大戰役,時間為1943年5月到6月。當時日軍準備先攻佔石牌,隨後染指重慶。
  • 探秘宜川石堡寨
    清代宜川知縣吳炳修志之時論曰:「豈防禦戍守之規可用於昔,而不可施於後耶夫?宜處萬山之中,巨峰盤亙,深谷鬱紆,最易藪奸,且縣界與黃河終始鄰,盜生覬覦心又在在可渡。思患預防之計,詎不應亟籌歟?」先見之明。清末民初宜川乃至延綏大地又遭受接二連三的浩劫,這些寨子再次成為悽風苦雨裡百姓的庇護,這大河流滋養著萬千黎民百姓。
  • 不為人知的抗日名將羅卓英,打出「上高大捷」與「仁安羌大捷...
    在第二次東徵軍中出任第一師炮兵連連長,此後憑藉其出色軍事才能屢建功勳,到1928年,僅用短短的三年時間便從一名連長晉升到了第18軍副軍長。之後又成為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軍長、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軍長、駐贛綏靖預備軍總指揮、粵漢鐵路警備司令、國民黨廣東省黨部特派員。隨後又在蔣介石發動的五次圍剿中,晉升為陸軍中將。
  • 真正的「抗戰第一大捷」被塵封?
    提起「抗戰第一大捷」,人們往往想到林彪指揮的八路軍「平型關大捷」。
  • 蘭州戰役:解放西北的最後決戰
    蘭州戰役是解放戰爭在西北的最大追擊運動戰與攻堅戰相結合的戰役,是解放西北的最後決戰。戰役的勝利,殲滅了馬步芳的精銳主力,粉碎了國民黨政府盤踞西南、屏障西北、待機捲土重來的企圖,大西北再無強敵。
  • 聽過平型關大捷,卻不知道石牌戰役?金一南:正視歷史,不被淹沒
    其中有一個核心問題值得拿出來探討一下,這一個問題是有關於「平型關大捷」與「石牌戰役」,了解歷史的朋友對於這兩場戰役我們並不陌生,當時還被稱為是「中國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可是為何在平時的宣傳當中,我們大部分只宣傳」平型關大捷「都不宣傳」石牌戰役「呢?難道這是一段可以被淹沒的歷史嗎?
  • 朝鮮義軍抗擊倭寇、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幸州大捷
    可就算如此,當時朝鮮戰場的明軍,即便加上這些並不靠譜的朝鮮義軍,在兵力方面還是難以與漢城裡的日軍相提並論。因此李如松在碧蹄館之戰後,便放棄冒險強攻漢城,在留下查大受率領的本部騎兵在臨津江右岸遊記之外,其他軍隊北撤到開城和平壤一帶。
  • 西北王宋哲元:喜峰口戰役指揮官,手刃5000土匪俘虜
    如果提起名字大家不知道的話,那麼喜峰口戰役讓人熟知。當時他就是那場戰役的指揮官,他的大刀隊遠近聞名,讓日寇是瑟瑟發抖。 他是西北五虎上將之一,他是西北剿匪英雄,他更是抗戰英雄。但他的一生存在著很多爭議,那麼,宋哲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宋哲元的簡介 1885年,宋哲元出生於山東樂陵,從小宋哲元在父母的影響下,喜歡上了讀書。對於宋哲元來說,他有兩大愛好,讀書就是其中之一。
  • 解放戰爭十大經典戰役,我軍五大軍事家,分別指揮了哪些?
    十、宜川戰役時間:1948年2月29日 。我軍指揮:彭德懷。參戰兵力:我軍:西北野戰軍第1、2、3、4、6五個縱隊,7.5萬人。國軍:整編第29軍之整編第27、90師及宜川守敵一個旅。戰役亮點:1、西北野戰軍最精彩一戰;2、圍城打援,雙獲豐收;3、西野從一次殲敵1個旅飛躍到5個旅;4、西北戰場從內線作戰到主動出擊轉折一戰。
  • 胡宗南佔領延安僅1年,麾下兵力仍是西北野戰軍3倍,為何主動放棄
    ▲胡宗南在延安1947年3月11日,國民黨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胡宗南在陝北洛川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按照蔣介石重點進攻的原則,集中麾下34個旅25萬人,圍攻陝甘寧邊區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企圖在3—6個月時間內解決陝北問題,把中共中央和解放軍逐出西北」。
  • 平型關大捷紀念碑碑文敬讀
    80多年前,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在平型關伏擊日軍,取得了全國抗戰爆發後中國軍隊主動出擊的第一個大勝仗。如今,在昔日的戰地遺址喬溝南側約1公裡的山坡階地上,修建了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在紀念館東側的石灰嶺上,巍然聳立著平型關大捷紀念碑,碑基高115釐米,碑座高193.7 釐米,碑體高925 釐米。三組數字分別寓意:八路軍第一一五師,1937 年,9 月25 日。
  • 一個去了東北,一個留在西北
    後來到了1937年1月,王震出任第359旅旅長,他率領第359旅在敵後戰場上對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沉痛的打擊,部隊規模也有了很大發展。可是,不久之後,第359旅卻一分為二,一部分留在了西北,另一部分去了東北。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 【紅色文博系列微劇】《平型關大捷》第四集
    來自太行山的文物之旅,首次揭秘抗戰經典戰役決勝瞬間,百餘件紅色文物集中亮相。紅色初心,烽火守望。《紅色守望》系列微劇,為您深度揭秘八路軍戰鬥檔案。王萍:紅色初心,烽火守望。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的振奮了人心,增強了全國人民和各愛國武裝力量堅持抗戰的信心和決心,對社會各界和歷史進程都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平型關大捷紀念地除了平型關大捷紀念館之外,還有紀念碑、將帥廣場、主戰場喬溝、老爺廟爭奪戰遺址、115師師指揮所遺址、平型關關口遺址等等革命文物之地。一起來聽姜惠源老師講述平型關戰役的故事。
  • 宋夏戰爭:六路軍鎮四條戰線編制的西北戰場,逐步折彎北宋的脊梁
    但也正是這個協議,令北宋以金錢換來了百餘年的和平,反而在北宋的西北方向,一個不起眼的"小國"對北宋造成的傷害遠大於遼國。這個小國就是西夏,正如好水川戰場上的慘烈景象一樣,宋夏戰爭不僅將北宋拉入財政危機的深淵,還在西北戰場樹立了宋朝羸弱的形象。那麼宋夏戰爭是如何打的呢?
  • 西北王胡宗南,蔣介石的三大打手之一,到底擁有多少兵力?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西北軍閥馬步芳的故事。今天,我們聊聊西北王胡宗南。認真地說,胡宗南、湯恩伯等人,是蔣介石的主要打手之一,一直唯蔣介石馬首是瞻。從1938年開始,胡宗南就長期駐紮西北,直到西北野戰軍席捲大西北以後,胡宗南才逃往四川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