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當雖小藏宇宙:兩千年瓦當「通史」盡在南越王宮博物館

2020-12-11 大洋網

大家在欣賞古建築的時候,常會發現在屋頂簷頭,有一排豎著安放、模印著動物或抽象紋樣的圓形的擋瓦。在整齊鋪陳的屋瓦線列中,它們顯得如此醒目,卻又與環境如此渾融。這就是瓦當。

為什麼叫「瓦當」?《辭海》裡這麼說:「當,底也,瓦覆簷際者,正當眾瓦之底,又節比於簷端,瓦瓦相盾,故有當名。」它也常被稱為「瓦頭」「瓦花」,與通常是三角形或如意形,尖端向下的「滴水」一道,構成了傳統中國建築簷頭的第一道風景。

這是屬於古代中國獨有的浪漫。方寸之間,有天地宇宙。

讓我們跟隨南越王宮博物館副館長李灶新的解說,一覽瓦當歷史。

從秦漢至明清時期全國最全的瓦當「通史」在廣州

談起「秦磚漢瓦」,總容易讓人想起陝西、河南這些北方省份。的確,得益於發現早等因素,瓦當的收藏和研究,在曾經作為中國歷代中央王朝都城的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這些城市,相對開展得更為充分。不過在廣州,卻有一家博物館,有全國獨一份的瓦當「通史」一手材料。從秦到清,2000年的瓦當發展全過程,在這裡,不間斷地展示出來。這就是位於中山四路上的南越王宮博物館。

南越王宮博物館 攝影:卜松竹

博物館副館長李灶新告訴記者,古代的瓦當之前在廣州地區出土和保存的並不多。上世紀70年代末以後,廣州陸續開展比較系統的城市考古,但多為配合城市基建的搶救式發掘,在考古人員進場之前,一些唐宋以後的地層,可能已經被挖掉了;而且早期大家考古的焦點在墓葬,作為建築構件的瓦當受到的關注比較少,所以館藏來源就有限。各家收藏機構很難建立起系統的瓦當時間序列,多偏重於某一時間段的收藏。

而在南越國宮署遺址上建立起來的南越王宮博物館,卻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大家知道,廣州是一個在古代時期城市中心區沒有移動過的大都市,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這個「中心區裡的中心區」,也就是南越國宮署、南漢國宮署、宋代官衙、元代大元帥府、明清布政司等歷代廣州的政治中樞故址所在,考古工作者們由地表向下,展開了精心的發掘,將各個朝代、時期層層疊壓的地層一點點撥出來。隨著地層年代序列的明朗化,各地層包含的歷代遺物,紛紛拓上了「時間戳」,當中,就有大量的瓦當。

層層疊壓的地層中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歷代遺物 攝影:卜松竹

 「我們這裡出土的歷代建築構件非常多,尤其是有一定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的瓦當數量非常可觀,初步統計,僅品相好的就有數百件」,李灶新說,「放在全國來看,也只有這個遺址,通過這些年的大規模科學發掘,把我們嶺南地區從秦漢到明清的瓦當,把它們發展的序列,完整、清晰地呈現出來」。它是反映嶺南建築它發展演變的非常重要的實物資料,不僅反映了廣州2000多年不斷的城市格局,而且「對我們廣州、嶺南乃至於全國的城市考古遺址來說,你將來發現類似的瓦當,對它的斷代、分期,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秦:雲紋當道 天人合一

今天,當我們看到那些從神話、傳說,或典籍中走出,躍上屋簷的那些珍禽異獸、奇花仙草,似乎目不暇接,但在行家們眼中,那些精美的圖案、紋樣,就像從遠古混沌之中緩步走來的生靈,一時代有一時代的風貌,一年華有一年華的特徵。

李灶新說,瓦當從秦漢到明清,規格上呈現從大到小的變化,紋飾也不斷演變,脈絡非常清晰。

廣州地區的瓦當製作技術,應當是秦始皇統一嶺南時輸入的,「秦軍來之前這個地方絕對是沒有瓦的,這可以從考古上得到確認」,李灶新說,「包括大家在廣東全省做了那麼多城市遺址的考古,也只有確定是秦代以後的遺址,才有瓦和瓦當的發現」。而且還不是所有的城市遺址裡都有,從廣西、廣東這幾年的挖掘情況來看,瓦當主要發現於縣級以上的城址中,「它應該是當時中央政權在嶺南地方實行有效統治的物化表現」。他說,但在中原地區,如在河南內黃三楊莊漢代鄉村聚落遺址中也發現有使用瓦當的情況,可見當時中原對瓦當的使用並無特別嚴格的限制,多半還是因為瓦當需要相對先進的技術,也需要較高的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支撐。在秦漢時期的嶺南地區瓦和瓦當使用並不普遍,應與普通老百姓缺乏足夠的經濟實力有關。

   館藏秦時的瓦當畫面多分成三個區間,圖案上方是捲雲,雲下是兩棵樹。大多數學者認為雲紋瓦當是從戰國秦的葵紋瓦當發展而來,旋雲狀的葵紋與流動的水很像,可能最早被賦予的是「水」的意義,目的是祈望防火。但李灶新認為在這裡是象徵天、人、地,寓意天人合一、天地合一。這種紋飾除了受到關中地區秦代雲紋瓦當的影響,還應受到戰國時期齊魯地區的樹紋瓦當的影響,是一種外來多元文化結合的產物。

秦雲樹紋瓦當

南越國早期雲樹紋瓦當

兩漢:「萬歲」常見 王家塗朱

西漢景帝時,中原地區開始出現文字瓦當,以當時長安,也就是現在西安地區最多,內容有吉祥語、宮殿名、地名、紀年、記事等。南越國是漢初分封的異姓王國之一,「制同京師」,中晚期也出現文字瓦當,但只有「萬歲」二字,字體寫法倒有20多種,彎曲的、方折的……目的是追求不同的藝術效果,體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在河南內黃三楊莊和廣東徐聞等漢代遺址中都發掘有「益壽萬歲」「萬歲」等文字瓦當。

南越國萬歲文字瓦當

南越國萬歲文字瓦當

南越國萬歲文字瓦當

李灶新說:「起碼在漢代以前,萬歲只是吉祥語或祝頌語,還不是對皇帝的尊稱」。那這種王家的身份又怎樣體現呢?通過色彩。如宮署遺址出土的一些「萬歲」瓦當上,就能看到殘留在表面的硃砂痕跡。《春秋穀梁傳》就說,魯莊公「丹桓宮楹。禮,天子丹,諸侯黝堊,大夫倉,士黈。丹楹,非禮也。」也就是說魯莊公作為一個諸侯王,本應用黑白作為柱子的色彩,卻違制使用了紅色柱子。可見,紅色在古代建築上是只有帝王才能使用的色彩。

塗朱萬歲文字瓦當

館內專家章昀在《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磚瓦及其生產初探》中寫到,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瓦當只有圓形,沒有同時期中原地區還常見的半圓瓦當,半圓瓦當是最早的瓦當形式,出現於西周中期,中原地區在西漢初期還常見,據考證主要是供修葺舊建築使用的,到西漢中期開始少見,說明圓形瓦當已經完全取代了半圓瓦當,「南越國宮署遺址沒有出土半圓瓦當,反映出南越國所使用瓦當的形式是出於實用需要,不受舊制的影響。」

東漢時,「萬歲」瓦當仍廣泛採用,寫法開始變得潦草,也不再塗朱。這時期雲紋瓦當也很典型,但與洛陽、雲南等地同時期的雲紋瓦當幾乎是一模一樣,個性不突出,說明漢代完成大一統,文字、紋飾等幾乎都已經制度化了。

東漢萬歲文字瓦當

東漢雲紋瓦當

魏晉南北朝:蓮紋大興 聯珠為輔

到了魏晉的時候,特別是西晉,雲紋仍沿用,同時出現四葉紋,當時人們還套用一些銅鏡上面的紋飾來裝飾瓦當,比如說鋸齒紋。

西晉雲紋瓦當

東晉以後,形勢發生變化,以前流行的雲紋瓦當、文字瓦當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蓮花紋。佛教大約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原,梁朝時據傳達摩渡海東來,在「西來初地」,也就是今天廣州上下九登陸。經過長時間的本土化發展,蓮花這種佛教文化的「聖物」開始出現在建築構件上。

館藏廣東地區最早的蓮花紋瓦當上,還能看到四葉紋、格子紋和鋸齒紋,漢代餘風仍存。蓮瓣紋路用線條表示,且互相疊壓。這種紋飾在當時中原地區很少發現,是佛教文化經海路傳播的物化反映。

東晉蓮花瓦當

南朝早期蓮花紋變得更加具象化,蓮葉常用浮雕手法,中間的四葉紋也換成了蓮蓬;南朝晚期鋸齒紋消失,出現聯珠紋,推測與當時從西亞、中亞等地傳入的珠串的影響有關。到了唐前期蓮花紋風格較為厚重,中晚期則變得圖案化和抽象。

南朝早期蓮花瓦當

南朝中期蓮花瓦當

朝晚期蓮花瓦當

李灶新說,蓮花瓦當早在戰國秦時已有出現,是作為人們對自然界蓮花的裝飾性呈現。帶有佛教文化意義的蓮花紋瓦當在東晉出現後,逐漸盛行,除了裝飾寺廟,宮殿、官署建築也大量使用,一直到了明代中後期才漸漸消失,「蓮花瓦當完全取代曾經流行一時的雲紋瓦當和文字瓦當而成為這一時期的瓦當主流並不是偶然的,這是當時的社會崇尚佛教的必然結果」。

唐代早期蓮花瓦當

代中期蓮花瓦當

南漢綠釉蓮花紋瓦當

明代蓮荷紋瓦當

南漢至明清:闢邪獸面 折枝花卉

五代時期,南漢國立都廣州,用琉璃瓦來體現王家身份,分綠、青、黃三色,以黃釉規格最高。2009年發掘南漢2號宮殿遺址,一下子出土了幾百個青釉的獸面紋瓦當,晚期的地層裡還出土有黃釉的。這種獸面到底是什麼動物?有學者認為是獅紋,也有人認為是其他,但總的來說都是闢邪、吉祥的寓意。這時期還發現了不少雙鳳紋瓦當,象徵王權,所謂鳳鳴天下太平,王者寶之。宮署遺址裡出土了全國最早的蓮池鴛鴦紋瓦當,過去認為這種紋到了元代才有,南漢的考古發現把時間大大提前了。

南漢青釉獸面紋瓦當

南漢雙鳳紋瓦當

南漢黃釉雙鳳紋瓦當

蓮池鴛鴦紋瓦當

宋代蓮花瓦當更加圖案化,美感、藝術性不高,可能和那一時期廣州的政治地位下降有關,當時這裡只是州府和經略安撫使司署所在地。北宋中後期出現菊花紋,但早期菊花特點並不明顯。南宋時期,菊花瓣很明顯地變得細長,折枝花卉紋也出現了,象徵「開枝散葉」。

北宋菊花瓦當

南宋菊花瓦當

宋元時期又出現纏枝花、麥穗紋,紋飾也有了側視構圖,一改之前都是俯視構圖的面貌;心形作為一種瓦當新造型也出現;瓦當上的文字也豐富起來,「大吉」「千秋萬歲」「百壽」……這時期瓦當應用更加廣泛,一些民間建築如祠堂、書院也用來裝飾,這些題材正是反映人們祈求幸福、康寧的美好願望。

南宋纏枝花卉紋瓦當

南宋麥穗紋瓦當

宋元折枝花卉紋瓦當

元代折枝花卉紋瓦當

南宋大吉文字瓦當

南宋千秋萬歲文字瓦當

元代百壽文字瓦當

明清,花卉紋瓦當繼續發展,外緣的聯珠紋被回紋取代,當面的紋飾圖案層次多、畫面飽滿。清代紋飾尤為纖巧、精美,反映出追求精雕細刻、裝飾華麗的社會風尚;到清代晚期,瓦當的發展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束也逐漸衰落了。

明代折枝牡丹紋瓦當

清代早期折枝牡丹紋瓦當

清代金玉壽文字瓦當

結語:瓦當之後 是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生活

從過去大家觀念中的「文物」角度來看的話,瓦當這東西確實很小,但李灶新說,它蘊藏著非常豐富的藝術、歷史價值,是中國古代信仰、等級等許多重要方面的物化表現。博物館裡琳琅滿目的瓦當,一眼看過去似乎都差不多,一旦系統考察,就能發現它演變的脈絡之後,流動的大文化、大歷史。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社會制度、經濟運行,藏在車馬、鐘磬、鼎簋的堂皇煊赫之中,也藏在瓦當、磚塊這樣的小細節裡。時光流淌,反映時代的物質載體在不斷變化。每一代的潮流,都是後一代的歷史。這種永不停息的流動,就是生命,就是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生活。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松竹

圖:南越王宮博物館提供

署名圖: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卜松竹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劉麗琴


相關焦點

  • ...去南越王宮做一回考古小專家,讀懂廣州千年歷史, 從殘瓦碎簡中...
    就在北京路附近,一座南越王宮博物館,向人們訴說廣州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南越王宮越王宮署遺址位於廣州市中山四路,曾是廣州中山四路兒童公園所在地,保護面積約5.3萬平方米,是廣東省唯一一處被列入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保護的大遺址項目。
  • 櫟陽瓦當
    對照秦都鹹陽、秦始皇陵園和漢長安城及西漢諸陵出土的捲雲紋瓦當,此地的捲雲紋瓦當時代多為秦代和西漢中期以前。渦卷紋瓦當是櫟陽故城有地方和時代特點的,它與秦的葵紋、變形葵紋瓦當有著明顯的淵源發展關係。ⅢD式瓦當在秦始皇陵園曾有發現,Ⅱ式和ⅢB式瓦當,在秦都鹹陽宮殿遺址也曾發現。將櫟陽瓦當與秦都鹹陽、秦始皇陵園、漢長安城及西漢帝陵瓦當進行了對比分析。
  • 南越王宮博物館使用了這些文物展櫃
    南越國範圍(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南越國,是南海郡尉趙佗在秦朝氣數將盡時建立的王國,鼎盛時期的南越國疆域包括現今中國廣東、廣西的大部分地區、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區、海南、香港、澳門和越南的部分地區南越國王宮御苑遺蹟與遺物在南越王宮博物館中收藏與展示,該館是廣東省唯一一處被列入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保護的大遺址項目,並於2018年9月經中國博物館協會決定同意南越王宮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作為該館文博展櫃提供商,博信文博科技(簡稱「博信」)的設計團隊在經過考察與溝通工作後,為館方提供了3種不同款式的展櫃:獨立高櫃、獨立平櫃、沿牆通櫃,以下是部分實拍圖。
  • 瓦當真賞
    先秦夔鳳紋瓦當先秦雙獾紋瓦當先秦奔鹿紋瓦當先秦奔鹿紋瓦當先秦臥鹿紋瓦當
  • 瓦當上的藝術
    瓦當俗稱瓦頭,是屋簷最前端的一片瓦(也叫滴水簷),是古建築的構件,起著保護木製飛簷和美化屋面輪廓的作用。不同歷史時期的瓦當,有著不同的特點。北魏 蓮瓣紋瓦當北魏 獸面紋瓦當先秦 雙獾紋瓦當先秦 臥鹿紋瓦當
  • 古陶博物館的金烏瓦當,為何是鎮館之寶,只因三個「難得」的原因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有數百家之多,其中不乏一些頗有看頭的專題博物館,比如大觀園旁邊的古陶文明博物館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專家學者和陶器文化愛好者的必去之地。值得一提的是,該博物館有一件特別的瓦當,被譽為「鎮館之寶」,究竟它有什麼奧秘呢?如果您也想知道答案,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 從兩則秦文化動物紋瓦當圖案,來解讀秦瓦當文化
    導語:秦文化瓦當圖案多樣、內涵豐富,自春秋時期在雍城遺址就已發現大量瓦當,到戰國中晚期的秦鹹陽宮、始皇陵及各處宮殿建築遺址都發現不同圖案瓦當,在其中有一類較為特殊的瓦當——「獸紋瓦當」,獸紋瓦當的定名一般以當面所繪動物為準,如常見的馬、鹿、魚、鳥、虎、豹等;如果是組合圖案則先敘述主要動物,再敘述次要動物,如豬鹿紋瓦當,或是對動物形象與動態進行簡單描述,如豹逐雁紋瓦當
  • 中國瓦當,美到驚豔的中國傳統紋樣圖案!
    說到傳統的瓦當圖案,不知道大家有了解過嗎?有一種美叫中國瓦當,瓦當俗稱瓦頭,是屋簷最前端的一片瓦(也叫滴水簷)前端或位於其前端的圖案部分。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瓦當,有著不同的特點。瓦當一般出現在我們中國古建築的屋簷上,其實大家不要小看這中國古建築上的小小一點,瓦當的紋樣還是非常有講究的。
  • 「畫為心聲——山東漢代畫像石拓片展」在南越王宮博物館展出
    「畫為心聲——山東漢代畫像石拓片展」在南越王宮博物館展出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2020-01-10 1月10日至4月8日,南越王宮博物館新展
  • 歷史探秘:昌黎「千秋萬歲」瓦當之謎
    一、「千秋萬歲」瓦當斷代  瓦當又稱「瓦頭」,指的是陶製筒瓦端下垂的特定部分,其樣式主要有圓形和半圓形兩種。瓦當是古代建築的重要構件,具有保護木製屋簷和美化屋面輪廓的作用。中國的瓦當最早起源於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當時的瓦當僅處於初期階段,形制、製作都比較簡單。
  • 綠城沂河雅園 滴落在中式屋頂上的匠心之美——瓦當
    尋溯著江南建築的精緻美好,綠城,於臨沂沂河之畔,再築一席中式珍藏,一片瓦當,通過文化與營造技藝的傳承,讓美好綻放於屋簷之上。 在將瓦當還原到綠城中式的過程中,藝術工匠們持之以恆,苦心技藝。數十輪設計規劃、幾番開模定製,既從感觀效果和價值感方案予以建築尊貴屬性,又考量了材料特性及氣候影響,確保其功能和耐久性,每一個流程,都做到了極致嚴苛的品控。
  • 漢代官署名瓦當,不僅可以體現官員身份,還具有很強的審美性
    數量龐大的官署產生了為數眾多的官著名瓦當。官署名瓦當主要包括,一是軍事保衛部門的瓦當,以「衛」瓦當最多,還有佐戈瓦當、次蜚官當瓦當、司隸君瓦當、長水屯瓦瓦當、胡宮世昌黃林千羽瓦當、餘蓄不鬻瓦當、關瓦當等。二是掌管糧食部門,京師倉當瓦當、京師庾當瓦當、華倉瓦當、百萬石倉瓦當、澂邑漕倉瓦當等。
  • 瓦當之獸面紋?——鮮卑人吸收的中亞遺產
    ,上部為獸面紋,圓耳,大眼、高顴骨,下部兩側各有兩弧狀鏤空,中間似有一顆類五角圖案,中間亦鏤空,最下整體內收,但並未封口。涼城小壩子灘窖藏共出土13件金銀器,其中含三方晉代官印,兩銀一金,印文分別為「晉烏丸歸義侯  、 晉鮮卑歸義侯 、 晉鮮卑率善中郎」(2),這三方官印應為西晉(266-316年)政府賜給奉承晉室的鮮卑、烏桓上層貴族之印。
  • 為一塊磚、一片瓦,建一座博物館,這12座專題博物館在收藏什麼?
    國家典籍博物館位於國家圖書館總館南區,2014年正式開館,館藏全部來自國圖的古籍特藏珍品。中國的古鐘文化已經有五六千年的歷史了,鍾在古代承載著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樂器,又是禮器,還是法器、政治符號和文學意象。
  • 發現紀錄片|《藏家》
    在陳申的眼裡,每一件精美絕倫的戲衣,都在訴說著伶人往事,那傾倒眾生的戲,染盡悲喜的衣,凝聚種種人生的夢想,延綿著中華文明的精神血脈。 2010年中國第一個「秦磚漢瓦博物館」在西安建成,這座博物館的藏品全部來自任虎成的個人收藏。 在過去的三十年間,任虎成與兒子任軍宜將個人積蓄幾乎全部用於收藏瓦當,他們收藏瓦當的數量高達八千餘件,涵蓋了瓦當的全部類別。作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任虎成立志要為古都留住歷史遺存的本真願望,改變了任家兩代人的命運,當然,也改變了他自己。
  • 《尋找夜郎》走進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龍首柄銅釜  西漢六盤水市黃土坡  貴州省博物館藏一字格曲刃銅劍  漢代2017年徵集  貴州省博物館藏早在2000多年前,地處嶺南的南越國與地處西南的夜郎國就有著密切的聯繫,2000年後的今天,代表夜郎文化的珍貴文物來到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與南越文化相遇與碰撞。
  • 《美哉古瓦 妙矣匠心》—秦磚漢瓦博物館
    、西安秦磚漢瓦文化研究會、陝西省收藏家協會秦漢磚瓦委員會出品的三卷本「秦磚漢瓦」,任執行主編,十二五規劃重點項目,堪瓦當之大成《中國歷代瓦當考釋》叢書的編輯委員。隨後,我們從最早的保存下來的西周的瓦當開始欣賞,一直到現當代,磚瓦的歷史延綿不絕。在磚瓦歷史的長河中,秦磚以其堅硬分量十足而被稱為鉛磚,博物館裡的秦磚直接可以上手撫摸,用手抬起來去感知它的分量,何老師介紹說浸上水的秦磚一塊達四五十斤重。我用雙手小心翼翼地試著抬了一下,太沉太重了,感覺這一塊搬起來都費勁。
  • 2020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有哪些展覽?
    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有哪些展覽?  1、南越王墓原址:西漢南越王墓是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之墓,於1983年發現並發掘。南越王墓是嶺南迄今發現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墓主人等級最高的漢代彩繪石室墓,保存完好,未受盜擾。
  • 北京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后母戊大方鼎,河南安陽出土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班簋,西周中期穆王時毛班所作,為清宮舊藏——首都博物館鎮館之寶瓷塑天鵝,一共燒制2件,一件留在美國,一件1972年尼克森贈送給毛主席——國際友誼博物館鎮館之寶「武士飲獸圖」門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