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穆斯林藩王,差點做了中國的皇帝,不過最後被這對親兄弟阻止

2021-01-08 History歷史

有位穆斯林藩王,差點做了中國的皇帝,不過最後被這對親兄弟阻止。怎麼回事呢?這個穆斯林藩王叫阿難答,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孫子,一出生就被送到一個名叫蔑裡帖兒的突厥斯坦穆斯林家庭撫養,而蔑裡帖兒的妻子祖來哈也成了他的奶媽,將其奶大。

於是乎,阿難答在成長過程中成了一個虔誠的穆斯林,並十分崇拜伊斯蘭文化。不僅能熟讀《古蘭經》,就連大食文也寫得非常好。1280年,他襲封為安西王,統轄唐兀之地(今寧夏、甘肅、陝西等地)。之後,這人開始在自己的封地武力推行伊斯蘭教。

如讓依附於他的15萬蒙古軍隊歸信了伊斯蘭教;大規模建造清真寺,經文學校和麻札;禁止說蒙古語和漢語;大量引入阿拉伯人,大力推廣使用大食文和回回曆,大肆推行伊斯蘭政策;給兒童行割禮等;還暗設宗教法庭,另立伊斯蘭法律,與元朝律例相對抗。

之後,元成宗鐵穆耳以背叛「祖宗之道」為由,將阿難答拘捕下獄,迫令歸信佛教,阿難答表示難以遵從旨意。鐵穆耳問:「如果你做過什麼夢,或者上天給予了你什麼啟示,又或者有誰指引了你走上伊斯蘭教的道路,講出來吧,讓他也給我指示一條道路。」

阿難答回道:「偉大的真主給我指出了一條認識他的道路。」鐵穆耳說:「這條道路是魔鬼指給你的!」阿難答:「如果是魔鬼給我指的道路,那麼是誰把這條道路指給我的兄長合贊汗(伊利汗國國王,是鐵穆耳同意他改信伊斯蘭教的)的呢?」鐵穆耳頓時啞口無言,想殺了他。

不過,此舉被母親闊闊真太后阻止。太后說:「國家現在還沒完全鞏固,西北諸王之亂還未平定,阿難答又擁兵百萬,封地的軍隊和百姓都對伊斯蘭教執迷不悟,現不宜殺他,先緩緩吧。」元成宗怕強之恐激而生變,便聽從母親的意見,將其撫慰放還。

就這樣,阿難答安全地回到了自己的封地,並開始為以後的造反做準備。之後,元成宗一病不起。然而他只有一個兒子,名叫德壽,還死的早,於是皇位繼承人出現空缺。元成宗原本想依草原風俗娶他二哥懷寧王的老婆答己為妻,收他侄子海山、壽山兩親兄弟為兒子,以解決繼承人問題。

可是此舉卻遭到了皇后卜魯罕激烈反對,只好暫時擱置,接著,卜魯罕怕海山、壽山兩兄弟遲早會登上大位,便使了個計謀,讓元成宗把海山調去漠北平定西北諸王之亂了。而答己和壽山母子倆,則被卜魯罕趕出大都,貶去懷慶(今河南沁陽)了。

1307年正月初八,元成宗駕崩於大都玉德殿。按照蒙古舊制,在皇位空虛時,暫由正宮皇后卜魯罕攝政,由她召集宗親大臣舉行忽裡臺大會,另選新君。於是乎,卜魯罕聯合左丞相阿忽臺,將穆斯林藩王阿難答秘密接到北京,準備擁立他為中國皇帝。

一來阿難答是忽必烈諸孫中年齡最長者,有資格繼承帝位;二來阿難答與卜魯罕是老相識,兩人相傳還有一腿。不過,卜魯罕的此舉卻遭到右丞相哈剌哈孫的強烈反對,因為他們想立海山,壽山兄弟中的一人為中國皇帝。就這樣,分歧就此誕生!

接著,哈剌哈孫秘密遣使通知在漠北帶兵的海山,在懷州的壽山、答己母子,讓他們立即以奔喪為名回來奪取帝位。壽山得到密報後,與給自己講儒學的老師李孟商議此事,該如何抉擇。李孟說:「支子不嗣,是世祖的典訓。」「殿下當奉大母,急還宮廷,以折奸謀,固人心。」

隨後,壽山聽從老師的建議,和母親答己從懷慶(今河南沁陽)急忙率軍趕回北京。而海山這邊,也親自率軍自金山前線東返和林,並召集漠北諸王勳戚大會,讓他們同意自己做皇帝,還誅殺了與阿難答通謀的合赤溫後王也只裡,與會宗親大臣合辭勸進。

當壽山回北京後,連忙派老師李孟與右丞相哈刺哈孫商量,不等哥哥海山回來,先行舉事。原本卜魯罕和阿難答定於1307年三月初三為壽山慶賀生日的機會,除掉這對母子。可到了三月初二這天,壽山與哈刺哈孫提前發難,逮捕卜魯罕和阿難答,殺左丞相阿忽臺

沒過多久,壽山以監國名義掌權,遣使北迎哥哥海山。隨後,海山在上都繼位,是為元武宗。後來,武宗賜死皇后卜魯罕和安西王阿難答。就這樣,在阿難達差點做了中國皇帝之時,被海山,壽山這對親兄弟倆阻止。(喜歡的話多多關注,多多點讚,多多收藏,轉發和評論,謝謝!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歡迎品讀!)

相關焦點

  • 明朝16位皇帝中,有2對親兄弟,2對堂兄弟,他們關係如何?
    所以,當我們面對明朝皇帝名單的時候,很容易就能發現問題——哎,這兩個皇帝順序很近,但名字卻很像。確實,因為在明朝16位皇帝中,只有一半是父死子繼。其中有兩對堂兄弟,和兩對親兄弟。最著名的堂兄弟要數建文帝朱允炆和曾經的燕王世子朱高熾當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越過自己的其他兒子,直接將皇孫朱允炆立為皇太孫,這無疑令諸位藩王都非常不滿,其中燕王朱棣尤甚。從永樂帝後來的文治武功來看,他不服也是正常的,因為人家有這個資格不服。何況朱允炆還實行了強硬的削藩政策,甚至逼得自己一位叔叔在王府中自焚而死。於是朱棣起兵,從北平揮師南下,一路打到金陵城。
  • 一邊「關心」中國穆斯林,一邊阻止穆斯林「入侵」歐洲
    一邊「關心」中國穆斯林,一邊卻要阻止穆斯林「入侵」歐洲?(截圖來自《國會山報》的報導)美國《國會山報》和「商業內幕網站」的報導就指出,麥克格雷格曾多次宣稱德國接受穆斯林難民入境並給他們提供福利的做法是引狼入室,是在把「穆斯林侵略者」引入歐洲,最終會將歐洲變成「伊斯蘭國」。他還認為德國應該把給穆斯林難民的福利拿來支付北約的軍費。
  • 明朝16位皇帝,就有10位絕後,這是怎麼回事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亡國君王朱由檢,一共歷經16帝,276年。然而這16個皇帝中,就有10位皇帝絕了後,這是怎麼回事?我們先來看看有後的皇帝。首先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有26個兒子,他將他們都分封為藩王。雖然也有夭折的,或是中途因為各種原因離世的,但很明顯,朱元璋沒有絕後。不然,明朝哪來的16位皇帝,還有那麼多坐吃山空的宗室。其次就是朱棣,朱棣有4個兒子,小兒子早夭無後,其餘三個兒子都有後代。
  • 明朝藩王那些事兒
    這些藩王們成了名副其實的「飯桶」,他們不能做官,不能任職,只能由國家養著。這就脫離了朱元璋最初的目的,這些藩王們既不能替國家出力,還成為了國家的累贅。關於明朝的藩王們有很多故事,我就為大家說道說道。明朝有八個藩王做了皇帝在歷代王朝中,皇帝因為多種原因沒了繼承人,就會找他們血緣親近的人即位。明朝也不例外,明朝前後有九個藩王做了皇帝。
  • 明代藩王:遊手好閒,滋生「毛病」
    古人也是有偶像的,比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偶像就是漢高祖劉邦,明初許多治國之策也是效仿西漢之初的政策,比如明初的休養生息、分封藩王等等。朱元璋本著兒子最可靠的原則,將其子分封到全國各地,尤其是一些重要地區,例如朱棣的北平,有其子鎮守,江山可永固,因此朱元璋對於功臣的殺戮也更加肆無忌憚。
  • 明朝封地洛陽的藩王,封號很獨特,有一個淨幹壞事諡號「厲王」
    這一制度被明朝歷代皇帝奉為萬世不變的祖訓,一直延續至明末。明太祖在全國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五兒子與侄孫朱守謙,在內的二十六個王。一時間全國各地都是王府,到處是朱氏王子王孫。朱彝是朱元璋25子,也是最小的兒子(26子早夭)。朱元璋的25個兒子都封為親王,只有侄孫封靖江王為郡王。他在河南封了3個兒子,開封周王,南陽唐王,洛陽伊王。
  • 不出名,卻十分有作為的幾位皇帝
    自從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此後的兩千多年,中國出了422個皇帝,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碌碌無為,只有少數特別聖明或者特別殘暴的皇帝留下了姓名,不過也有少數不太出名卻十分有作為的皇帝,今天小編就為您盤點一下。漢和帝東漢二百多年,貌似除了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和亡國皇帝漢獻帝劉協比較出名,其實東漢中期皇帝漢和帝劉肇的政績非常突出,他9歲即位,在位前四年朝政被外戚竇氏把控,漢和帝暗中培植親信宦官
  • 最厲害的文職,官職不大藩王門閥卻都怕他,有王爺嚇得抱頭痛哭
    我們都知道,一個王朝剛開始興起的都是地位卑微的人,但是做了皇上,當年的那群平民就成了王公貴族。所以中國在東漢時就已經形成了門閥,在古代門閥統治是社會黑暗統治最大的幕後黑手,維護階級性與利益關係,拒絕流通。自從西晉出現八王之亂,晉朝內亂後少數民族又開始侵擾,西晉東遷,東晉時代開始。
  • 朱允炆即位後,一連削去五位藩王,他為何急於削藩
    朱允炆是明朝唯一做皇帝做到下落不明的一個,他之所以下落不明,是在靖難之役中失利。之所以有靖難之役,是因為他激怒了朱棣,朱棣起兵篡位。之所以會激怒朱棣,是因為他削藩所致。而朱允炆削藩沒錯,錯就錯在,他太操之過急了。朱允炆即位後,一連削去五位藩王,並且他提出的理由,都不夠充分。
  • 清初一共冊封了4位漢人藩王,為何後來造反的只有三藩,另一個呢?
    對此,在筆者看來,正是因為這一策略,促使清朝得以迅速攻佔了原先明朝的疆域,也即完成了對明朝的取代。不過,等到清朝一統天下之後,三藩卻已成尾大不掉之勢,擁有過大的兵權,從而割據一方,不利於清朝江山的穩固。甚至,三藩一定程度上可以與清廷分庭抗禮,成為了清王朝內部的極大不安定因素。
  • 明朝歷史上三位藩王承繼大統,有的勵精圖治,有的含恨千古
    中國封建幾千年下來的歷史源遠流長,其中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朝代,也是特別有意思的一個朝代。中後期許多皇帝不上朝,可國家機器依舊正常運轉;明代的歷史上,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有三位是藩王承繼大統。有的勵精圖治,也有的含恨千古。分別是永樂,嘉靖,崇禎。他們三人所做的歷史貢獻都不一樣,後代的評價也不相同。 第一位:永樂大帝朱棣 1:人物生長經歷,從小就與眾不同,不得朱元璋喜愛
  • 王崗丨朱權及其遺產:作為精英的明代藩王與道教
    漢明帝(58-75在位)和梁武帝(502-549在位)等帝王,因對佛教的大力護法,被朱權稱為暴君;同樣地,他之所以將北魏太武帝(423-451在位)列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位明君,恰恰是因為其在太平真君七年(446)所發動的滅佛運動,即中國佛教中所謂「三大法難」的第一難。朱權甚至斷言,一個君主會因崇佛而葬送自己的國家。就他在《原始秘書》佛教章節中新加的部分而言,至少接近半數的詞條是對佛教的直接批判。
  • 明朝共有5位藩王繼承皇位,只有1人符合祖制,其餘4人是怎麼回事?
    可以看出在朱元璋的設想中,皇位繼位共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皇帝有子嗣,則優先選取嫡長子繼承大位;第二種情況是皇帝無子嗣,則由皇帝的兄弟繼承大位,且必須選嫡母所生,是屬於藩王繼承大統。
  • 周王朱恭枵:明末清醒藩王的最佳表率
    於是,朱棣開始削去各大藩王的軍權,而這一舉動,從永樂至宣德年間,都是如此。經過爺孫二十多年的努力,明朝各大藩王終於被朝廷拔掉了獠牙,成為朝廷的宰割對象。為平息這些藩王的不滿,朝廷對他們給予了很好的待遇。在明朝,當過藩王的人,幸福不比當皇帝差多少,每天只要吃喝玩樂,就不用管那些讓人操心的政務了。
  • 親王、郡王、藩王到底有啥區別,為啥清代就沒有藩王了呢?
    親王和郡王是王爵的一個級別,而藩王則是指有封地的親王或郡王。 簡而言之,親王是古代最高爵位(皇帝不算爵位),郡王是僅次於親王的爵位。如果親王和郡王有自己的封國封地,則可以稱藩王,就算是名義上的封地也可以。但如果沒有封地,則只能叫親王或郡王,不能叫藩王。
  • 河南新鄉有一座陵墓,裡面埋葬的不僅是藩王,更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河南新鄉有這樣一座陵墓,裡面埋葬的不僅有藩王,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引言河南省現在作為中原糧倉,儲存著中國的糧食,讓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至於餓肚子。在古代的時候,河南是兵家必爭之地,河南的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在明朝時期,河南就有八位藩王的封地在這裡。今天小編講的這個陵墓就是明穆宗的兒子朱翊鏐的。地理位置潞王朱翊鏐,明穆宗的第四個兒子,也是第一代的潞王。潞王陵位於今天河南省新鄉市鳳凰山的腳下。
  • 明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出京,哪種做法防備藩王最合適?
    明清兩朝是中國歷史上君主集權達到巔峰的兩個朝代,其中尤以清朝做的最好,基本上我們在歷史上熟悉的什麼「藩王」、宦官幹政、外戚幹政等等現象都沒有出現,只不過在早期出現過像鰲拜這樣的權臣。而像明朝因為藩王問題還搞出了靖難之變,這就是因為對藩王的處置不當導致的。
  • 朱棣起兵造反的時候,明朝藩王都在做什麼,為什麼不進京勤王
    朱元璋晚年為了保障大明江山的穩固,先後分封了二十五個藩王,這二十五個藩王都手握重兵,控制著大明王朝的邊疆重鎮。朱元璋幻想著這二十五個藩王能夠幫助朱允炆拱衛大明江山,為大明江山的穩固做出貢獻。然而在朱元璋去世之後,藩王和朱允炆之間的矛盾逐漸尖銳起來,最終朱棣起兵造反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朱允炆的統治。朱允炆和藩王的矛盾朱元璋在世的時候,藩王們畏懼朱元璋的手段,都對朱元璋服服帖帖。由於藩王們都對朱元璋忠心耿耿,朱元璋逐漸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藩王們未來也會像輔佐自己,輔佐大明朝的新君朱允炆。
  • 朱元璋分封藩王是對還是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子們都分封到了戰略要地為王,最要命的一條就是,朱元璋分封的這些藩王,當皇帝身邊出現奸佞之臣時,他們有權利起兵清君側。朱元璋這件事情上實則聰明反被聰明誤。他大肆分封藩王,在一段時間內的確能夠鞏固皇權。但時間長了,藩王的勢力發展壯大後問題就來了。
  • 朱棣攻打南京,各地藩王為何不起兵勤王?這3個原因道明真相!
    在我國的古代很多人為了功名利祿而鋌而走險,尤其是為了爭奪皇權,有的人甚至不惜手足相殘,比如唐朝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實際上李世民並沒有當皇帝的資格,有資格的是太子李建成,但是二人為了爭奪唐朝的統治權,最後大打出手,不惜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不僅僅是兄弟間的手足相殘,有的為了爭奪權利還會傷害自己的親人,甚至是自己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