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興義市鍋底河村不斷探索助農增收新路子,結合村裡大多數群眾有木藝加工手藝的實際,大力支持群眾發展木藝加工產業,不僅走出了一條傳承傳統手工技藝、讓群眾增收的特色道路,同時也為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堅實基礎。
近日,走進鍋底河村新村居住區,放眼望去,街邊的木藝加工作坊林立,不少作坊正開門營業,店主們忙著對木藝製品進行加工、打磨、刷漆,一道道工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據了解,鍋底河村木藝加工歷史比較悠久,木藝加工作坊主要集中在新村居住區、毛慄坡居住區以及牛泥塘居住區,目前大大小小的木藝加工作坊共有59家,主要是加工戶自己在家加工為主。
鍋底河村的不少當地群眾從事木藝加工已有二三十年,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老一輩就開始從事木藝加工製作,積累了豐富經驗、掌握了精湛技藝,產品涵蓋了各種實木家具、仿古家具、木雕工藝品等,主要銷往全州各地。
今年已60多歲的劉興龍是新村居住區搬遷戶,他從事木藝加工已有20多年,談起家裡的木藝加工歷史,他說得津津有味。
「木藝加工是我父輩傳承下來的一個產業,對我們來說不僅是謀生的資本,也是一份念想、一份傳承。做這個產業的收入比較可觀,我現在已把木藝加工技藝全部傳給了我的兒子,家裡開的木藝加工廠也由兒子全部接手。我希望兒子能繼續把這個產業發展好,把木藝加工技藝傳承下去,讓子子孫孫都有技傍身,不愁吃穿。」劉興龍笑著說。
為幫助這些木藝加工作坊能發展得更好,鍋底河村在2017年專門成立了村級合作社興義市眾利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了5家加工坊為社員,鼓勵這部分加工戶先發展起來。除了村級合作社,一些加工戶也主動聯合起來成立合作社自主發展。
「為助推木藝產業發展,我們村專門成立了村級合作社,通過開共商會及院壩會的形式邀請了一些做木藝有眼界、有資質實力的加工坊加入合作社來牽頭,助推村裡的木藝加工產業形成加工銷售一體化。」鍋底河村村支書劉家海說。
胡榮國家的木藝加工作坊在村裡算規模比較大的,為讓自家的木藝產業發展得更好,他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村裡的合作社,想通過抱團發展的方式,將家裡的木藝加工產業發展壯大。
「我希望通過抱團發展,把我們村的木藝產業做大做強,成為村裡的特色產業;同時也希望產業的發展能夠讓我們更加富裕,過上美好的生活。」胡榮國說。
為了規範木藝加工作坊,同步治理鍋底河村居住區、住宅區在加工過程中由於場地有限導致的加工坊雜亂、木料堆放不規範等問題,鍋底河村計劃在毛慄坡居住區興建基礎設施,打造木藝一條街,並設置專門的木藝加工展示區,集中展示群眾的木藝加工成品,最終形成展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推動木藝產業快速發展,促進群眾增收。
「目前,村裡群眾主要在家裡開展木藝加工,環境不僅狹小,而且亂堆亂放、噪音汙染情況也比較嚴重,鑑於這些情況,下一步我們村準備將木藝產業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在毛慄坡居住區文化廣場打造木藝一條街,將鄉村振興與人居環境整治結合起來,讓更多的客戶和人群知道鍋底河村有木業加工這個產業,把木藝加工產業打造為鍋底河村鄉村振興和產業興旺的代名詞。」劉家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