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作者嚴飛,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歷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城市文化與治理20多年的專業社會學家,著有《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學問的冒險》《城市的張望》等著作。
這本《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是我今年讀到的最豐富最能提供深刻新知的作品。這本書開端為序言(梁文道做序)和前言,中間五章為重點部分,分為許多小節和話題,用社會學的視角深刻解讀了諸多社會現象和問題,最後是結語部分。我會用濃縮本書重點加上自己的解讀的方式,分好幾篇文章來講解這本書的內容。
序言:那天下班,他才發現自己的家沒了——社會學的想像力
作為一個在北京租房的年輕人,一天下班之後,突然發現自己的家淹沒在一片施工廢墟之中。你能想像此刻的遭遇和北京排查「違法建設與經營」政策之間的關係嗎? 你能看到並理解自身的處境其實並不都只屬於自己,更是被我們看不到的巨大力量所塑造嗎?你具備在個體與社會之間,在個人遭遇與更廣大的歷史場景以及社會機制之間,架構出某種連接的能力嗎?
「社會學的想像力」這一概念出自上世紀中葉,美國「新左派」社會學家米爾斯(C.Wright Mills)的名著《社會學的想像力》(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米爾斯認為「社會學的想像力」是一種社會大眾都應該具備的,有助於我們運用信息發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邊世界正在發生什麼和我們自己又會遭遇到什麼的一種特定的心理品質。
「在一座擁有10萬人口的城市中,如果只有一個人失業,那這就是他的個人困擾。但在一個有5000萬就業人口的國度裡,如果有1500萬人失業,這就成了公共議題。」個體若想理解自己的體驗,估測自己的命運,就必須將自己定位到所處的時代;他要想知曉自己的生活機會,就必須搞清楚所有與自己境遇相同的個體的生活機會。
前言:讓我們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社會學的核心命題:對人性與社會秩序進行研究。秩序可以規範和約束人性,人性反過來也會塑造秩序、維護秩序,兩者互相纏繞、互相博弈。學習社會學的意義:幫助我們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穿透生活日常,觀察和理解社會秩序的構成與意義,理解人性的幽暗與良善,培養我們獨立思辨的品質以及勇於批判的勇氣。我的社會學之旅:2000年考入復旦大學社會學系,隨後在英國、中國香港、美國學習和工作,最後又作為社會學系的老師。曾在上海郊區的打工子弟學校做過一個長達三年時間的城市流動人口研究。帶著學生花了差不多將近二十個小時進入到偏遠的小縣城,記錄被訪者的家族歷史和村莊故事。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一過。在現代極速奔忙的日常生活中,有時慢下來停一停發發呆,審視自己的人生和周圍的世界,傾聽內心的聲音和時代的腳步聲,關於如何更好地度過這一生,也許會有更清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