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審視時代和社會與個體命運的連接

2020-12-22 熊貓讀書

《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作者嚴飛,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歷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城市文化與治理20多年的專業社會學家,著有《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學問的冒險》《城市的張望》等著作

這本《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是我今年讀到的最豐富最能提供深刻新知的作品。這本書開端為序言(梁文道序)和前言,中間五章為重點部分,分為許多小節和話題,用社會學的視角深刻解讀了諸多社會現象和問題,最後是結語部分。我會用濃縮本書重點加上自己的解讀的方式,分好幾篇文章來講解這本書的內容。

嚴飛

序言:那天下班,他才發現自己的家沒了——社會學的想像力

作為一個在北京租房的年輕人,一天下班之後,突然發現自己的家淹沒在一片施工廢墟之中。你能想像此刻的遭遇和北京排查「違法建設與經營」政策之間的關係嗎? 你能看到並理解自身的處境其實並不都只屬於自己,更是被我們看不到的巨大力量所塑造嗎?你具備在個體與社會之間,在個人遭遇與更廣大的歷史場景以及社會機制之間,架構出某種連接的能力嗎?

「社會學的想像力」這一概念出自上世紀中葉,美國「新左派」社會學家米爾斯(C.Wright Mills)的名著《社會學的想像力》(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米爾斯認為「社會學的想像力」是一種社會大眾都應該具備的,有助於我們運用信息發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邊世界正在發生什麼和我們自己又會遭遇到什麼的一種特定的心理品質。

「在一座擁有10萬人口的城市中,如果只有一個人失業,那這就是他的個人困擾。但在一個有5000萬就業人口的國度裡,如果有1500萬人失業,這就成了公共議題。」個體若想理解自己的體驗,估測自己的命運,就必須將自己定位到所處的時代;他要想知曉自己的生活機會,就必須搞清楚所有與自己境遇相同的個體的生活機會。

前言:讓我們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社會學的核心命題:對人性與社會秩序進行研究。秩序可以規範和約束人性,人性反過來也會塑造秩序、維護秩序,兩者互相纏繞、互相博弈。學習社會學的意義:幫助我們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穿透生活日常,觀察和理解社會秩序的構成與意義,理解人性的幽暗與良善,培養我們獨立思辨的品質以及勇於批判的勇氣。我的社會學之旅:2000年考入復旦大學社會學系,隨後在英國、中國香港、美國學習和工作,最後又作為社會學系的老師。曾在上海郊區的打工子弟學校做過一個長達三年時間的城市流動人口研究。帶著學生花了差不多將近二十個小時進入到偏遠的小縣城,記錄被訪者的家族歷史和村莊故事。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一過。在現代極速奔忙的日常生活中,有時慢下來停一停發發呆,審視自己的人生和周圍的世界,傾聽內心的聲音和時代的腳步聲,關於如何更好地度過這一生,也許會有更清晰的答案。

相關焦點

  • 專訪|嚴飛:如何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而若想理解社會萬象背後的緣由,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需要學習社會學。社會學是我們認識世界、思考問題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看清社會運作和發展的基本規律,擺脫「理所應當」的思考方式。本月,清華大學社會學家嚴飛推出新作《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理想國)。
  • 如何「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勞動帶來的喜悅和滿足為什麼消失了?為什麼我們永遠在「剁手」?是選擇坐在寶馬裡哭,還是坐在自行車上笑?我們為什麼痴迷於抖音、濾鏡?為幫助人們理解這些日常生活中令人困惑的社會現象,青年社會學學者嚴飛推出了新書《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一本寫給大眾的社會學通識讀物。
  • 當人人都在談「內卷」,我們需要一點社會學 | 專訪社會學者嚴飛
    「穿透日常,去了解複雜」正是嚴飛將自己的新書取名為《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的初衷。  秩序背後的社會學理論的脈絡是可以不斷地延展的,所以後來就做了這個叫做「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的30講的節目。
  • 張巍卓評《尼採與布克哈特》|一位社會學家的文藝復興
    作為梅內克(Friedrich Meinecke)早期弟子的馬丁,無疑深受其師所說的歷史個體的神秘X因子的影響,在他心中,沒法用語言講出來的X,既是歷史個體安身立命的答案,又是人類文化的終極秘密:它意味著同自我源始經驗關聯的活的歷史人物或歷史原型,意味著歷史圖像生機勃勃的湧動不息,意味著從自我心靈開展出的對於民族與人類命運的焦慮和期待。
  • 《日瓦哥醫生》——時代威脅下的個體史詩
    這部電影基本上忠實於原著小說,但只對一些細節進行了技術處理,編劇和導演都沒有從西方人文主義的角度對許多意識形態東西作過多的個人解讀,相反,他與原作者鮑裡斯相同,帕斯捷爾那克,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以一個人文的觀察者、思想家和捍衛者特殊的歷史時期、特殊的歷史事件,從人性的角度,以電影為載體來審視和思考歷史。粉絲們不難理解俄羅斯的特殊歷史背景。
  • 社會學家烏爾裡希-貝克去世 曾提「風險社會」理論
    據德國《南德意志報》消息,2015年1月1日,德國著名社會學家、「風險社會」概念提出者、德國慕尼黑大學和英國倫敦政治與經濟學院社會學教授烏爾裡希·貝克教授因心臟病逝世,享年70歲。  貝克被認為是當代西方社會學界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從1980年代以來先後提出了風險社會、第二次現代化、全球化社會學等理論,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
  •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背後的哲學思考
    這是一個關乎我國社會未來發展大局與大計極為重要的新論斷。在新的歷史形勢下,我們必須深刻學習領會我國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新特點與歷史性變化,並深入思考這一新論斷背後蘊含的哲學方法論。總體而言,這一重要的科學新論斷立足我國實際,紮根歷史,展望全球與未來,堅持了歷史與發展的觀點、實踐的觀點和辯證的觀點,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光芒。
  • 《血色莫扎特》:時代轉型之中個體的命運
    作家房偉最近,作家房偉的長篇小說《血色莫扎特》出版,故事圍繞十五年前一樁轟動麓城的「鋼琴王子殺妻案」,講述了葛春風、韓苗苗、夏冰、薛暢、呂鵬等時代青年,大學畢業之後的人生浮沉。故事中有情感糾葛也有時代更迭之際的國企改革、官場變幻與地下世界的黑暗法則。小說以命案中的「兇手還鄉」為引子,編織了一個個連環套式的謎團,再現了時代轉型之中個體的命運。
  • 內網穿透在家遠程連接公司電腦?我是被逼的
    本文講述:1.在任何地方通過ssh連接公司或者家中的伺服器2.在任何地方通過遠程桌面連接公司或者家裡的Windows電腦前言好久沒有與大家分享知識,內心十分過意不去,正好最近有用到frp,所以今天就來簡單的和大家說一下通過frp實現內網穿透。一、為什麼要在家遠程連接公司的電腦?
  • 強化個體社會責任 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要充分發揮社會成員在社會治理中的主體性和自覺性,使個體的社會責任意識在持續的公共參與中得以形塑和強化,為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支撐。 個體社會責任的角色:個體主體性到共同體主體性在社會學領域,共同體學說一直備受關注。
  • 《阿Q正傳》與《百萬英鎊》:愚昧麻木的時代,個體能否反抗命運
    而他的這些卑劣的一方面,是我們發笑的原因,在他的」精神勝利法「和他欺負弱小與安於現狀的開心之中,我們忍不住的發笑。原因僅僅是因為我們作為旁觀者,看到了他身上更為深層的命運悲劇。在於它的時代,還是在於它的個體?阿Q的悲劇產生,顯然第一方面就是他自身的原因。阿q的悲劇,就在於無法摒棄的惡習,身上的毛病實在太多,讓我們又笑又恨,他的那些不合世俗眼光的行為,和粗鄙而又令人嘲弄的虛浮,就是一例。
  • 個人與時代的關係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任何時候,個人的命運都跟社會與時代緊密相連。不要寄望於僥倖,覺得自己能夠超脫於社會,超脫於時代的影響,而成為亂世中的幸運者。 個體與時代,一方面是個體如何在某種程度上被政治環境乃至時代精神所形塑;另一方面許多個體確實是在不斷反思時代,質問人在特定歷史中的處境,甚至想要試圖透過自身的力量推動社會改變。無論如何,個人不只是社會結構的被動接受者,也能充當積極行動者的角色,對現有的社會結構施加作用與產生影響。
  • 《連接力》網際網路時代,如何建立連接力,使自己成為超級傳播者?
    在當今網際網路+時代,我們要通過哪些方式建立自己的連接力,將自己成功打造為一個具有高價值的值得被連接的人,構建起極具深度和廣度的連接力網絡,從而提升自己在網絡社會中的核心競爭力呢?這些疑問,你都可以在《連接力:社交時代的個體生存法則》中找到答案。
  • 一門學科,兩個時代:社會學今天終於火了嗎?
    在這兩年的圖書市場上,像《豈不懷歸:三和青年調查》《我的二本學生》《過勞時代》《格差社會》《不讓生育的社會》《把自己作為方法》等作品的市場反響都令人矚目。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儘管這其中極少有作品屬於嚴格意義上的社會學研究,讀者和媒體在歸類時卻習慣將它們都稱為社會學作品,在前段時間,人們甚至討論起了「終於輪到社會學熱」。
  • 從差序格局和關係,對社交產品的一些思考
    典型例子如微信和陌陌,分別是基於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建立的。本文作者將從差序格局和關係兩個角度,對社交產品進行了一些思考,希望對你有幫助。人,天然需要人際關係,沒有關係,置身於繁華廣場也會孤獨。社交,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互動。一切的社交活動無外乎指向兩個方面:建立新關係 ,維護老關係。
  • 審視和研究戰爭的當代視野
    運用馬克思主義戰爭觀觀察當今世界,必須以當代視野審視與研究當代戰爭,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戰爭觀創新運用的新境界。時代視野。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發展面臨錯綜複雜的風險挑戰,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時,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因種種原因導致的局部戰爭和衝突時有發生,人類實現普遍和平、共同發展的理想還任重道遠。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際局勢的基本態勢。
  • 對「睡眠」的當代審視與思考——「沉睡者的抵抗」即將呈展
    記者在其先期的「雲導展」中看到,該展覽以當代社會發展與人類睡眠機制的衝突為出發點,通過常羽辰、費亦寧、李爽、安娜·蒙特爾、凱蒂·帕特森、沈凌昊、葉兆豐、張可睿、張如怡和澤拓,共計10位藝術家的多角度思考和多媒介表達,衍生觸及並探討了時間、意識、夢境、死亡、能源、資本、勞作等豐富議題。
  • 吳聲:個體、問題、時間,三個詞講透數字戰略
    所以組織的個體化趨勢,即便疫情後企業組織正常復工,也值得重新審視這種分布式特徵的長遠影響——理解組織與個體的契約關係,對今天的創始人和企業決策正提出新要求。4.預測:人的算法化和分布式解決方案 「個體」是數字戰略下一步的第一個命題。
  • 社會學想像力具有時代價值
    社會學想像力是從社會學角度觀察事物的發展和相互影響。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此背景下,社會學想像力如何幫助人們理解時代與自我,本報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有關專家學者。  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賴特·米爾斯(Charles Wright Mills)提出,社會學想像力是「對體驗與更廣泛社會的清晰意識」。在1959年出版的《社會學的想像力》中,米爾斯試圖調和「個人」與「社會」這兩個不同的抽象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