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怎樣孤傲的信仰,熬過了衝繩島上硝煙瀰漫的荒涼——《血戰鋼鋸嶺》影評

2021-01-18 獅山論道

第二部分,是1945年太平洋戰場上「鋼鋸嶺之戰」的描繪。在這一個小時裡,導演用大量的筆墨來還原戰場,其中「火燒日本兵」,「殘肢橫飛」,「腦漿四濺」的畫面一個接著一個。同樣是戰爭片,不過我們的劇裡,戰爭殘酷的一面往往被「大無畏精神」、「領導理念」和「自我犧牲」的強大光環所掩蓋。以至於長期以來,我們的民族並不擅長全面而深入的反思戰爭,而是在片面的愛國主義頭銜下以為打敗東洋鬼子,以瀉仇怨才是戰爭的最高正義。


而在《血戰鋼鋸嶺》當中,電影主旨表達的側重點顯然是不同的。湯姆森衝鋒鎗一掃過去,對方的身上就是一個血窟窿,連打幾槍人都快變成肉醬;炮彈聲一響,就有血肉殘渣飛濺而來,被轟炸的士兵雙腿炸斷,殘肢血肉模糊不可辨;頭部中槍會使腦漿飛濺,濺到旁邊人的臉上……


第一次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我讓溫和的抗日劇慣壞了的眼睛曾幾次忍受不住閉上了,沒有勇氣去直面戰爭的血腥,當第一天的進攻結束後,我仿佛也跟著衝鋒陷陣的將士們一起鬆了一口氣,再也,再也不想重新經歷一次這樣的畫面了。但是最後我還是選擇了二刷甚至三刷這部影片,陪我來看電影的同學在影片結束散場的時候對我說:「你是怎麼鼓起勇氣再來看一遍的?!」


其實我的想法很簡單,只是想在冷靜了之後,去重新挖掘一次,如果最後信仰可以帶來重生可能,那所經歷的殘暴與血腥又算得了什麼呢?是德斯蒙德使我有了第二次直面鮮血的勇氣。就是在如上所述的戰場上,第二天的清晨美軍遭到了日軍的突襲,全連傷亡慘重,緊急撤退,而最後從鋼鋸嶺下來的只有30幾人,其餘的人都受了傷,還留在嶺上,沒來得及撤退。


在這場突襲中,德斯蒙德最好的戰友犧牲了,那位戰友身上多處中槍,奄奄一息之際對德斯蒙德說:「Desmond , I’m scared.」,他那雙充滿對死亡恐懼的眼睛使我難以忘懷。


德斯蒙德失去了摯友,他背對著硝煙,前方就是下嶺的繩索,然後他絕望而無助的發問:「Lord , what do you want me ? I can’t hear you……」


而此時身後黑煙滾滾的戰場傳出了撕心裂肺的呼喊:「Medic ! help ! Medic !」也許這就是上帝的聲音吧,德斯蒙德立刻轉身走進了硝煙裡,展開了漫長的黑夜裡隻身無援、毫不間斷的救援。他在日軍的掃蕩下一個接一個地救下他的戰友,用繩索把他們送下鋼鋸嶺,後來,他筋疲力竭,雙手被繩索磨破,血肉模糊,癱軟在地,卻在一句又一句的「Lord , please , let me help one more.」中重新爬起來奔向戰場。


就這樣一夜未停,營救戰友75名,還不乏幾位日本傷員,這也許是所謂的「愛無國界」吧。這一夜,德斯蒙德的信仰徵服了所有人,就像他的隊長所說的那樣:「他們並不知道你信仰的是什麼,卻知道你對信仰有多堅定。你是他們的傳奇,他們都想和你一樣。」於是,二登鋼鋸嶺,出現了極為壯觀、感人卻又略帶諷刺的一幕:鋼鋸嶺下,全連士兵整裝待發,指揮官在通訊器中喊道:

「你們在搞什麼鬼,你們20分鐘以前就應該上去了!」

「長官,我們在等待。」

「等什麼?」

「等待二等兵多斯為我們完成禱告。」


的確,二等兵多斯的禱告讓士兵們有勇氣再一次登上鋼鋸嶺與日軍廝殺,這和我有勇氣再一次走進電影院有點類似。結果是,美軍一路披荊斬棘,日軍投降,切腹自盡,以效天皇。影片最後日本兵自殺式的「詐降」手段和將軍切腹的畫面總是讓我聯想到了一些東西。


有美國大兵說過:「日本人是野獸,他們不怕死,他們想死。」或許這就是日本最終戰敗的原因之一吧。日軍對天皇的效忠其實也是一種集體信仰,只不過相比起以德斯蒙德為代表的「救人」的信仰來說,他們更崇尚為某種高於自身的權威進行殺戮與犧牲,而不是珍惜個體寶貴的生命和「活著」的價值。

相關焦點

  • 信仰的力量——影片《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根據真實歷史故事改編,以二戰時期的衝繩島戰役為背景,講述基於宗教信仰而拒絕持槍上陣的醫療兵戴斯蒙德·道斯,赤手空拳闖入槍林彈雨,隻身勇救75名戰友生命的故事。從《勇敢的心》、《耶穌受難記》到《啟示》美國導演梅爾吉布森導演的每部電影,都直面人性、死亡、宗教和救贖,《血戰鋼鋸嶺》也不例外。衝繩島戰役是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後一次登陸戰役,也是太平洋戰爭的最後一戰,還是二戰歷史上最為慘烈、最為血腥、傷亡最大的戰役。
  • 《血戰鋼鋸嶺》我知道你的信仰有多麼堅定……
    如果《血戰鋼鋸嶺》能做到這個,那就絕對是它的勝利,不僅在票房上還是在內涵上。《血戰鋼鋸嶺》一定能算得上2016年最「猛」的動作戰爭電影。我從電影院出來的第一感覺就是「真實」,太真實了,其電影尺度如此之大,竟然也被引進了。具體原因不再細究,但是我們真的看多了中國式抗日神劇或者各種奇幻武俠作品,在潛意識裡大概已經忘記了真正的戰爭電影應該是怎麼樣的。
  • 《血戰鋼鋸嶺》:信仰的力量,這次我信了
    作為一個無神論者,以前我從不明白外國人對宗教的推崇與信仰,談不上不屑一顧,但也絕對算不上尊敬,最近看了《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我才了解真正的信仰確實是可以升華一個人的。《血戰鋼鋸嶺》男主角不知道大家看這部電影看到這裡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小編當時是覺得戴斯蒙德太過矯情了。
  • 《血戰鋼鋸嶺》戴斯蒙德·道斯的信仰與全球著名40座城市雕塑
    清明假期,再次被《血戰鋼鋸嶺》的故事和場面所震撼,震撼之餘,更被故事原型戴斯蒙德·道斯和他對信仰的篤志所感染。
  • 《血戰鋼鋸嶺》主題解析:多斯堅守的既是信仰,又是人性的善良
    《血戰鋼鋸嶺》以二戰太平洋戰爭為題材,由真人真事改編。醫務兵德斯蒙德·多斯堅定地信仰基督教,在新兵訓練中拒絕練習槍械,被戰友和長官視為懦夫,遭到百般羞辱,並因此上了軍事法庭,差點被判為逃兵。但是,在爭奪衝繩島鋼鋸嶺的戰役中,多斯雖然不拿槍,卻在槍林彈雨中創造了奇蹟:救下75名負傷的戰友。作為謳歌英雄的戰爭電影,《血戰鋼鋸嶺》的獨特之處在於,主人公不是武力值爆表的殺敵硬漢,也不是以一己之力拯救地球的孤膽英雄,而只是一名不拿槍殺人的普通醫務兵。
  • 執著的信念---重溫《血戰鋼鋸嶺》
    鏡頭回放《血戰鋼鋸嶺二戰時期軍醫德斯蒙德· 多斯赤手空拳在鋼鋸嶺戰役中救助了75名戰友,是美國第一個獲得榮譽勳章的「因良心而拒絕的參軍者」。 德斯蒙德生長在維吉尼亞,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10歲的時候與哥哥哈爾打鬧,用磚擊中哥哥頭部,導致哥哥休克,嚇壞了的他徑直走到禱告牆,凝視十誡中「不可殺人」的警示,被媽媽告知殺人是眾罪之首。
  • 《血戰鋼鋸嶺》是什麼樣信仰的勝利?
    這是他對上帝的誓言,不可違背,否則他就不配擁有信仰。沒有了信仰,哪怕面對的是深愛的女孩多蘿西,他也不知道該怎樣生活。這樣一個奇葩,在銀幕之外許多人的想像中,不可能被任何一支軍隊接受,更不要說是強大的美軍。確實許多人不想要他,長官想盡辦法要趕走他,戰友甚至暴力相向,鼻青臉腫的他卻固執地挺立在軍營裡面。
  • 《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中英文字幕)
    《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是熙頤影業、麒麟影業出品的戰爭歷史片,由梅爾·吉勃遜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薩姆·沃辛頓、盧克·布雷西、泰莉莎·帕爾墨、雨果·維文、瑞切爾·格裡菲斯、文斯·沃恩主演。
  • 《血戰鋼鋸嶺》——蜘蛛俠不用槍
    大家好,今天與大家一同回憶的電影是《血戰鋼鋸嶺》一把槍的威力有多大?軍迷們會扔出來一堆數據加上一點帶髒字的形容詞來描述它。那炮的威力呢?估計不用加數據了,帶髒字的形容詞就行了。那飛彈……估計就剩髒字了。我來總結一下吧,地球上,不存在人類殺不死的生物個體,即使是人類本身。
  • 《血戰鋼鋸嶺》:一個有信仰的男人是多麼的可怕
    信仰對一個人來說有多重要,在你走投無路時,可以指明你前進的方向,在你擔驚受怕時,會成為你家的港灣,在你遇到困難時,還能夠給予你面對的勇氣,所以一個人萬萬不能沒有信仰!而就在小編最近看的一部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男主道斯的經歷讓我真正明白了什麼才是信仰。
  • 「不一樣的英雄」——戴斯蒙德·道斯 《血戰鋼鋸嶺》
    像《血戰鋼鋸嶺》這樣的R級戰爭片,毫不避諱的將戰場的殘酷呈現給觀眾,被炮彈炸成兩截的美軍士兵哀嚎著自己爬回戰壕,有人正和你說著話就被子彈穿越頭盔,噴火器直接將人變成了移動的火球 這個以二戰太平洋戰爭,美日衝繩島之戰為歷史背景的《血戰鋼鋸嶺》,除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不一樣、更真實的戰場,也讓我們認識了一位「不一樣的英雄」—
  • 從美伊衝突,到《血戰鋼鋸嶺》
    戰爭是血流成河,屍橫遍野,是炮彈炸開胸膛血淋淋的腸子流滿一地,也是腐屍上蠕動的蛆蟲和齜牙咧嘴食腐的老鼠。 碰巧我們今天要解說的這部電影也是美國的,所以也希望能拍出這樣反戰片的國家,不要肆意地挑起戰爭。 話不多說,開始我們今天的故事—— 《血戰鋼鋸嶺》。
  • 電影「血戰鋼鋸嶺」
    你個暴露狂」但是最奇葩的還是這個看起來傻傻的和溫和的男主多斯,訓練場上人人都去領了一把步槍,唯獨多斯沒有拿。他說他曾經發誓絕不碰槍。要上戰場卻不拿槍?這可能嗎?這是二戰時期的真是故事被改編成電影【血戰鋼鋸嶺】多斯從小飽受家暴,曾經更是差點一槍打死對自己家暴的父親,極度自責的他發誓此生再也不碰槍。但二戰來了,他還是毅然的前去參軍,可誰能認可他的誓言呢?
  • 以《血戰鋼鋸嶺》為例,解讀戰爭片對於人性和信仰的思考
    《血戰鋼鋸嶺》是 2016 年 上映的影片,由梅爾·吉勃遜執導,是繼《勇敢的心》之後的又一部以「二戰」為題材的佳作。延續了梅爾·吉布一貫的風格,在融合真實美學和暴力美學的基礎上,重現戰爭場景。影片榮獲第 89 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響效果獎、最佳電影剪輯,被稱為是繼《拯救大兵瑞恩》後最偉大、最震撼的戰爭片。
  • 《血戰鋼鋸嶺》—當信仰成為戰場上救人的武器
    《血戰鋼鋸嶺》在中國有很好的反響,中國觀眾對這部影片的觀影感受都很不錯,影片中有很多地方存在正能量和普世的價值觀,而且影片把西方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傳輸到觀影者的意識,使得這部電影極具吸引力和接受度。
  • 《血戰鋼鋸嶺》「別人都在殺人,我在救人,這才是我參軍的目的」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一部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二戰電影《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為我們描述了在那個充滿戰爭的烽火歲月裡,一個拒絕拿槍的士兵,卻依靠自身的力量拯救了75條生命的故事。因為自身的信仰和來自於童年的陰影使道斯堅決拒絕在戰場上拿起武器,因為在道斯的眼裡自己參軍入伍,不是拿起槍來傷害生命的,而是拯救生命的。正是因為道斯堅守的信仰與與原則使他在軍營中不得不忍受戰友的排擠和嘲笑,甚至為此上了軍事法庭。但他最終說服了軍隊讓他可以不用攜帶任何武器,並被召入美軍第77步兵師醫療隊。
  • 原來他才是《血戰鋼鋸嶺》真正的男主
    《血戰鋼鋸嶺》是梅爾-吉布森自2006年《啟示錄》後,暌違導演椅十年後再次擔任導演的作品。
  • 《血戰鋼鋸嶺》中,日軍為何不割斷懸崖上的繩索,而任由美軍湧入
    《血戰鋼鋸嶺》在國內上映後,獲得了大眾一致的好評,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環境特效,都是億萬票房應有的水準。鋼鋸嶺在哪?為何美軍一定要拿下此地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可能普通人對這部電影並不怎麼感冒,大多是由媒體宣傳才去買了一張電影票。但對於軍迷來說,這部電影還是有一些門道值得琢磨。
  • 《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借用《血戰鋼鋸嶺》電影中的一句話開篇:和平年代子葬父,戰爭年代父葬子。電影開場就是轟炸炮雷聲開場,士兵們痛苦的慘叫混雜,伴隨著各種嘈雜音,電影的背景音樂恢弘氣勢,讓人一下子就能代入到那個戰爭的年代中。男主Desmond(戴斯蒙德·道斯)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本著家族的信仰,他拒絕舉槍,哪怕只是拿著槍也不願意,也因此他在部隊裡面備受歧視,甚至有人半夜借著黑夜暴揍了他一頓,然而就算這種種的坎坷,種種排擠,也沒有讓他屈服,甚至最後上了軍事法庭,他也絲毫沒有退卻。
  • 資訊 《血戰鋼鋸嶺》憑什麼在上映第二周末再次逆襲
    看《血戰鋼鋸嶺》,信仰有時候是能勝過槍火,赤手空拳的救人比殺人難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