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中,日軍為何不割斷懸崖上的繩索,而任由美軍湧入

2020-12-16 照見古今

近些年來很多人應該厭倦了國產的抗日神劇,有了一定的審美疲勞,於是許多軍迷紛紛轉戰歐美,對一些二戰大片甚是青睞。《血戰鋼鋸嶺》在國內上映後,獲得了大眾一致的好評,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環境特效,都是億萬票房應有的水準。

鋼鋸嶺在哪?為何美軍一定要拿下此地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可能普通人對這部電影並不怎麼感冒,大多是由媒體宣傳才去買了一張電影票。但對於軍迷來說,這部電影還是有一些門道值得琢磨。

首先故事設定在1945年,日屬島嶼衝繩島,在柏林戰役全勝之後,這是盟軍最後的反擊。拿下琉球群島就等於拿下了攻擊日本本土的補給線;從日軍的角度來看,此戰關乎到國土的完整和天皇的榮耀。

在電影裡,日軍主要駐守在一個三面懸崖的孤島上,只有拿下這個島嶼才能完成對衝繩的完全控制。而想要全殲日軍,僅靠海軍的大口徑艦炮和空軍的投彈是完全不能夠的,因為日軍早在一年前就

構築了十分結實的地下工事

,大劑量的烈性炸藥也無可奈何。而日軍又不主動出擊,著實給美軍帶來了巨大的困擾。

所以盟軍的部隊只好從較低的一面懸崖,利用攀爬網將武器和人力輸送上去,清剿殘餘的日軍。這時就有了電影中軍醫道斯的故事,不願意對敵人開槍,只是負責背起受傷的戰友,最後送到攀爬網下。不得不說,這個地形使美軍的重武器全部失去了作用,只能靠最基礎的步兵發起一次次的衝鋒,慢慢消耗日軍。

所以又回到最初的話題,日軍明知道美軍進攻的方式只有攀爬懸崖,那為什麼不派人去割斷繩索呢?那樣美軍不就望崖興嘆,徹底上不來了嗎?

呃,這樣的話,不僅僅電影直接大結局了,也不符合真正的戰場形勢。

日軍已是強弩之末,不過是緩兵之計

第一:衝繩島的指揮官及日軍大本營的高層都很清楚,硫磺島戰役失敗之後,整個太平洋戰爭也就失敗了。所謂的衝繩島,只不過是緩兵之計,能多耗一會是一會,慢慢消磨美軍的有生力量,能拖死多少算多少。

所以藉助鋼鋸嶺這樣的地形故意放美軍的精銳進來短兵相接,這樣不僅能規避掉美軍的重炮火力,而且日軍的近戰能力略勝於美軍一籌。

在島上日軍效仿蘇軍的戰術,在地下修建了四通八達的地道和暗堡,晝伏夜出,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美軍的炮火襲擊。

在丘陵和斜坡上開鑿出機槍口,對美軍的清剿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對鋼鋸嶺地形不熟悉的美軍吃了大虧,好幾次進攻都被打了回去,傷亡十分慘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血戰鋼鋸嶺》的男主道斯一次次將戰友從死神的手中拉了回來。

四面楚歌,欲哭無淚,被迫搜美軍的屍體

第二,駐守鋼鋸嶺的日軍有五萬人,而且在戰爭後期大都是老弱病殘的士兵,其中不乏有十五六歲的中學生,僅僅通過一個月的軍訓就送上了太平洋戰場。而美軍不僅有太平洋艦隊,而且最精銳的陸戰一二三師都被派了上來,擁兵十五萬餘。這只是參戰人數的不對等。更重要的是這時候日軍已經孤立無援,連三餐都難以保證。

美軍生產的軍糧在二戰時期廣受好評,日軍也很清楚。所以指揮官下令,每次阻擊過後都要求士兵去搜美軍的屍體,一方面會有隨軍口糧來彌補供給線的缺失,另一方面也會搜集武器彈藥,為持久戰做準備。

不得不說日軍的指揮官牛島滿也真會現學現用,整個戰術思想完全是照搬硫磺島戰役,下挖地堡,短兵相接,認真貫徹了大本營的要求——每一個士兵都要打死一名美國人。這種戰術太恐怖,太殘忍,以至於美軍喪失了巴格納中將指揮官。

集體玉碎,最後的「神風隊員」堪比魔鬼

鋼鋸嶺拿下了,衝繩島佔領了,五萬多的日軍僅有不足千人的俘虜。戰敗的前一夜,能動的人備好了子彈,不能動的重傷員也選擇了刨腹自盡。

這些玉碎者們死不足惜,只是可惜了戰死的盟軍和當地數千名老百姓,據日本老兵回憶,曾經為了阻擋美軍的衝鋒,多次將當地的婦孺作為擋箭牌放在陣地前。當美軍進入到地堡後,發現了大量的死屍,多死於刨腹流血身亡……

相信熒幕前的觀眾曾今對攀爬網為何不隔斷有過困惑,這很正常,畢竟戰爭的藝術太過深奧,也許這就是指揮官的智慧吧。

相關焦點

  • 血戰鋼鋸嶺:絕境之中,日軍為何不割斷懸崖上的攀爬網?
    《血戰鋼鋸嶺》是近年來好萊塢少有的二戰經典電影,由知名導演梅爾·吉勃遜執導,影片燃爆全球觀眾,再一次證明梅爾·吉勃遜寶刀未老。(梅爾·吉勃遜曾執導《勇敢的心》)絕境之中,日軍為何不割斷懸崖上的攀爬網,或許答案只有一個:最大限度殺傷美軍!
  • 衝繩戰役中,鋼鋸嶺的懸崖上為何有一張繩網?日軍故意留的
    首先《血戰鋼鋸嶺》這段劇情當年確實是被吐槽過,但事實上,人家這個並不是杜撰的「神劇情」,在真實歷史上,日軍當時確實是沒有割斷繩網。電影《血戰鋼鋸嶺》實際上是以衝繩戰役為背景拍攝的。長坂坡之戰中,張飛用砍斷索橋的方法,成功地阻止了曹操的軍隊追殺劉備。張飛的做法無疑是正確的,但卻不適用於所有戰爭,尤其是現代戰爭。特別是《血戰鋼鋸嶺》中的日軍,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太平洋戰爭後期,日軍敗象盡現,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 鋼鋸嶺戰役中,日軍為何不切斷攀巖網,讓美軍無法爬上懸崖戰鬥
    由二戰軍醫德斯蒙德·道斯真實經歷改編而成的電影《血戰鋼鋸嶺》向觀者講述了衝繩島上一場殘酷的戰鬥。主人翁道斯在衝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捨命救下75名戰友的傳奇事跡固然令人驚嘆,但與此同時很多朋友也心存疑惑,為何抵禦吃力的日軍沒有選擇切斷攀巖網來阻止美軍的進攻呢?
  • 電影《血戰鋼鋸嶺》中日軍為何不割斷懸崖上的攀爬網?
    電影《鋼鋸嶺的血戰》實際上是在衝繩戰役的背景下拍攝的。 熟悉軍事史的人都知道,衝繩之戰持續了三個多月,美軍傷亡75,000,損失了763架飛機,404艘艦艇和372輛坦克。 其地理位置的極端重要性。
  • 信仰的力量——影片《血戰鋼鋸嶺》
    從《勇敢的心》、《耶穌受難記》到《啟示》美國導演梅爾吉布森導演的每部電影,都直面人性、死亡、宗教和救贖,《血戰鋼鋸嶺》也不例外。衝繩島戰役是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後一次登陸戰役,也是太平洋戰爭的最後一戰,還是二戰歷史上最為慘烈、最為血腥、傷亡最大的戰役。
  • 《血戰鋼鋸嶺》主題解析:多斯堅守的既是信仰,又是人性的善良
    但是,在爭奪衝繩島鋼鋸嶺的戰役中,多斯雖然不拿槍,卻在槍林彈雨中創造了奇蹟:救下75名負傷的戰友。作為謳歌英雄的戰爭電影,《血戰鋼鋸嶺》的獨特之處在於,主人公不是武力值爆表的殺敵硬漢,也不是以一己之力拯救地球的孤膽英雄,而只是一名不拿槍殺人的普通醫務兵。
  • 原來他才是《血戰鋼鋸嶺》真正的男主
    《血戰鋼鋸嶺》是梅爾-吉布森自2006年《啟示錄》後,暌違導演椅十年後再次擔任導演的作品。
  • ...日軍的槍林彈雨,赤手空拳的醫務兵營救了一百名戰友,道斯與鋼鋸嶺
    電影《血戰鋼鋸嶺》中把這件事情改編成道斯父母之間的糾紛,雖然更具有戲劇性,但歷史上的確發生過這個故事。 然而,更令人稱奇的是他在衝繩戰役中的所創造的奇蹟。 在衝繩島上,有一個叫「前田高地」的地方,美軍稱之為「鋼鋸嶺」,它是個斷崖似的峭壁,就像一堵牆擋在美軍面前,坦克裝甲車都無法翻越,只能靠步兵用繩梯攀登上去。
  • 「不一樣的英雄」——戴斯蒙德·道斯 《血戰鋼鋸嶺》
    像《血戰鋼鋸嶺》這樣的R級戰爭片,毫不避諱的將戰場的殘酷呈現給觀眾,被炮彈炸成兩截的美軍士兵哀嚎著自己爬回戰壕,有人正和你說著話就被子彈穿越頭盔,噴火器直接將人變成了移動的火球 這個以二戰太平洋戰爭,美日衝繩島之戰為歷史背景的《血戰鋼鋸嶺》,除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不一樣、更真實的戰場,也讓我們認識了一位「不一樣的英雄」—
  • 是怎樣孤傲的信仰,熬過了衝繩島上硝煙瀰漫的荒涼——《血戰鋼鋸嶺》影評
    而在《血戰鋼鋸嶺》當中,電影主旨表達的側重點顯然是不同的。就是在如上所述的戰場上,第二天的清晨美軍遭到了日軍的突襲,全連傷亡慘重,緊急撤退,而最後從鋼鋸嶺下來的只有30幾人,其餘的人都受了傷,還留在嶺上,沒來得及撤退。在這場突襲中,德斯蒙德最好的戰友犧牲了,那位戰友身上多處中槍,奄奄一息之際對德斯蒙德說:「Desmond , I’m scared.」,他那雙充滿對死亡恐懼的眼睛使我難以忘懷。
  • 電影「血戰鋼鋸嶺」
    大家好,歡迎收看妖靈追劇,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高分戰爭電影【血戰鋼鋸嶺】 故事開頭男主多斯來到一個奇葩的軍營,多斯一進軍營就看到一個新兵在全裸健身,十分辣眼睛。另一邊兩個男的在互擲飛刀,這時長官來了,一個人正好被飛刀插中了腳。
  • 《血戰鋼鋸嶺》:一個有信仰的男人是多麼的可怕
    而就在小編最近看的一部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男主道斯的經歷讓我真正明白了什麼才是信仰。《血戰鋼鋸嶺》是2016年上映的影片,完全根據二戰時期的真人真事改編。男主因小時候傷害了他的兄弟,所以他發誓再也不傷人了,從此開始信仰基督教懷抱著和平理想。只要是能動嘴解決的事,他絕不報警。就是這樣的一個愛好和平的人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毅然決然選擇參軍,走上保衛祖國之路。
  • 《血戰鋼鋸嶺》——蜘蛛俠不用槍
    大家好,今天與大家一同回憶的電影是《血戰鋼鋸嶺》一把槍的威力有多大?軍迷們會扔出來一堆數據加上一點帶髒字的形容詞來描述它。那炮的威力呢?估計不用加數據了,帶髒字的形容詞就行了。那飛彈……估計就剩髒字了。我來總結一下吧,地球上,不存在人類殺不死的生物個體,即使是人類本身。
  • 《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中英文字幕)
    《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是熙頤影業、麒麟影業出品的戰爭歷史片,由梅爾·吉勃遜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薩姆·沃辛頓、盧克·布雷西、泰莉莎·帕爾墨、雨果·維文、瑞切爾·格裡菲斯、文斯·沃恩主演。
  • 執著的信念---重溫《血戰鋼鋸嶺》
    鏡頭回放《血戰鋼鋸嶺二戰時期軍醫德斯蒙德· 多斯赤手空拳在鋼鋸嶺戰役中救助了75名戰友,是美國第一個獲得榮譽勳章的「因良心而拒絕的參軍者」。 德斯蒙德生長在維吉尼亞,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10歲的時候與哥哥哈爾打鬧,用磚擊中哥哥頭部,導致哥哥休克,嚇壞了的他徑直走到禱告牆,凝視十誡中「不可殺人」的警示,被媽媽告知殺人是眾罪之首。
  • 《血戰鋼鋸嶺》與其他四部二戰電影的PK
    《風語者》的劇照,圖片來自豆瓣但平心而論,這部《風語者》還是可以看看的,如開始美軍和日軍短兵相接的場面拍的就不錯,節奏感、激烈程度控制的都很好,只是這樣的精彩並沒有在後來的影片中繼續何展開。再就是男主角尼古拉斯·凱奇,難道是老K對他有偏見嗎?他演的電影也不老少了,可為啥就沒有一部喜歡的呢?
  • 從美伊衝突,到《血戰鋼鋸嶺》
    戰爭是血流成河,屍橫遍野,是炮彈炸開胸膛血淋淋的腸子流滿一地,也是腐屍上蠕動的蛆蟲和齜牙咧嘴食腐的老鼠。 碰巧我們今天要解說的這部電影也是美國的,所以也希望能拍出這樣反戰片的國家,不要肆意地挑起戰爭。 話不多說,開始我們今天的故事—— 《血戰鋼鋸嶺》。
  • 《血戰鋼鋸嶺》「別人都在殺人,我在救人,這才是我參軍的目的」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一部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二戰電影《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為我們描述了在那個充滿戰爭的烽火歲月裡,一個拒絕拿槍的士兵,卻依靠自身的力量拯救了75條生命的故事。因為自身的信仰和來自於童年的陰影使道斯堅決拒絕在戰場上拿起武器,因為在道斯的眼裡自己參軍入伍,不是拿起槍來傷害生命的,而是拯救生命的。正是因為道斯堅守的信仰與與原則使他在軍營中不得不忍受戰友的排擠和嘲笑,甚至為此上了軍事法庭。但他最終說服了軍隊讓他可以不用攜帶任何武器,並被召入美軍第77步兵師醫療隊。
  • 資訊 《血戰鋼鋸嶺》憑什麼在上映第二周末再次逆襲
    說到鋼鋸嶺戰役,它跟之前的硫磺島戰役,並稱為太平洋戰爭中兩大最殘酷的戰役。鋼鋸嶺戰役總共死了多少人,日方死了10萬人,當然包括軍人和平民。那麼美軍呢?死了8萬人。鋼鋸嶺在哪呢?在衝繩島臨海的一個懸崖,懸崖上面還有一塊山嶺,這就叫鋼鋸嶺。鋼鋸嶺易守難攻,日本人特別神出鬼沒,他們幹嘛呢?他們白天就修地下工事,晚上就出來伏擊。所以大家看過電影的,一定對道斯的那個噩夢記憶猶新。
  • 《血戰鋼鋸嶺》:他赤手空拳救回75人,卻曾被戰友嘲諷為「軟蛋」
    《血戰鋼鋸嶺》是美國梅爾·吉勃遜導演的作品之一,影片主要講述了二戰時期,不願拿槍的醫務兵戴斯蒙德·道斯(由安德魯·加菲爾德飾演)自願投身戰場,在血肉橫飛的鋼鋸嶺上,他克服重重困難,赤手空拳地救下75條生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