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祠是供奉始祖華峰公的祠堂,稱為石城黃氏大宗祠。
始祖華峰公係舜錫公第三子,原福建漳州府漳浦縣佛曇橋梅月城人。因本族糧累,偕性琮公遷居於大灣石井,卒於洲渚,葬於松竹寮。
叔季支派散處於小城、十二岡、新舖、鹽厰、南溪寮。獨長房孫居於石城為陸豐世族,今長房另立祠祀。華峰公為始祖,而以性琮公、致健公配焉。
始祖歷傳並無祀產,長房孫另祠以奉祀,每歲冬至則必致祭。祭不可褻,費用悉出自家廟祭租,我石城值祭子孫凡一切祭品須小心辦理體禮報本追遠,如是而後盡焉。
始祖考塋域在坊廓都邊海地方松竹寮虎地。祖妣在塋尾嶺山腰,名為落山蛇備載方向登家乘俾子孫按冊悉曉。長房孫每年祭掃無缺,今立祠之後尤當加謹。祖訓臚列各宜懍遵[1]。
大宗祠坐艮向坤兼醜未用丁丑丁未分金,原係祖建書館,曆年久遠舊屋頹圮。至乾隆八年癸亥歲,眾房捐出銀肆佰兩建作大宗祠以奉祀華峰公、性琮公、致健公。就於癸亥年八月初三日醜時平基,八月十五日已時阡?樑,十二月二十日卯時入祠。
祠制中,樑高一丈七尺九寸,前滴水一丈五尺,後滴水一丈五尺,深一丈九尺五寸,拜亭深六尺五寸,高滴水一丈二尺,風圍內深井一丈六尺,風圍外大埕一丈四尺,風圍內外水放辛出口,風圍外埕右邊買園一坵銀弍両,就園中央築墻填高外面尚留半坵,恐墻露腳以便填補。連界耕園者切不可以為曠地而復鋤入焉[2]。
大宗祠設立過程頗為坎坷,從《光昭公事畧》一文可知之一二。
光昭公,諱持皎,字華峰,謚雝肅,閩之金浦人也。世居佛曇橋梅月堡,生子四,長郎吾一世祖元重公,宿學弗售。設教海豐(今分隸陸豐)洲仔,見其俗醇美,回告父母,偕諸叔祖性瑄、性琳、性瑛等徙居焉。自是子姓繁衍,所謂生於斯長於斯而聚族於斯也。光昭公卒,神主祀故宅,元重公主鬯,嗣而繼逝。二世祖誥封公,因海氛避地安陸,迨宗孫忠貞公登賢書成進士,誥封公欲建祠請主供祀,性瑛叔祖阻之,曰:『汝於光昭公雖嫡孫,餘迺季子,神主宜從餘奉祀』。又創為祈杯之說,曰:『神弗歸長』。時二世祖以叔父故,屈而受之。《禮》曰:『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藍田呂氏曰:『凡主祭者出仕郎告於廟,以櫝載位版而行於官所』。古人從無祈杯之舉。及二世祖辭世,宗孫等念祖祀第宅湫隘,屢次請主,而四房孫仍執前說,曰:『支子奉祀相傳,己父當神祈杯,莫違吾祖書之於版懸在堂側』。貽譏詩禮之家,實甚長房孫居安福堡,祖神主祀南溪寮,朝夕弗能時親拜獻,然邱墓塋域先魄攸棲,春露秋霜嵗事無缺。遡自光昭公迄今八代,推以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斬通漸,漸次而少〕,但主鬯非人,於心何慊?康熙六十一年嵗在壬寅,四房孫建祠尊奉其祖並祀及光昭公,雖蘋藻以蔫馨香,揆於支子不祭之義、神其弗吐之乎?長房孫曾當有善承先志者。因紀事實,俾來許嘗聞其畧雲爾。旹雍正辛亥嵗三月上巳日(初三),六代孫光震書[3]。
石城黃氏作為長子之後,歷數代方得以立祠祀奉始祖華峰公,與南溪分而立之,便是如今之大宗祠。
公元二零一一年重修大宗祠,並留碑記載,「建廟修祠、奉祀先祖、念宗思祖、可溯其源、以明其本。吾祖鴻熙公,由燕而閩,肇族漳浦佛曇。迨十世祖持皎公始入粵,籍於陸邑洲渚,性琮公復移後陂,十二世祖致健公徙居石寨,創立綱常。自此瓜瓞綿綿、子孫繁衍,為紀念先祖碩德,清乾隆八年癸亥歲(1743年)各房捐白銀肆佰兩建本宗祠,供奉黃氏湖西支系陸邑始祖持皎公,石寨一世祖性琮公和開基祖致健公,香火傅承,春秋二祭,宗祠立艮山坤向兼醜未,丁丑丁未分金,內外放辛水。前有龜山列案,法岫為筆架,鑒湖作硯池。後籍獅嶂之靈氣,地勢優美,鐘靈毓秀,於斯立廟,可謂地靈人傑,是以詩禮相傅,英才輩出,世代簪纓。建祠至今已近三百載,今梁棟有損,牆垣將傾,時逢盛世,裔孫敬祖心誠,踴躍集資修建,擇定辛卵歲(二零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拆除舊祠,五月初一興工,按原規格分金不變,歷時七個月竣工,當年十二月十四日卯時再舉行祖公隆光大典,我祖安座,俎豆永恆,子孫澤福,永世昌盛。
天井左邊鐵樹是建宗祠時所種,至今已二百六十八年,年年開花…二零一二年壬辰歲春裔孫黃祖瀧謹誌」
鬥轉星移,如今漫步大宗祠,讀立柱莊重遺箴,顧雕樑流光溢彩,感懷先人,不盡古老往事、祖先言訓,可堪回首。
注釋:
①光昭公:字華峰,諱持皎,謚雝肅。由閩入粵,籍於陸邑(陸豐)洲渚,故稱始遷祖、始祖。生有四子,性琮、性瑄、性琳、性瑛。長子性琮公為石寨黃氏一世祖,性瑛公實際為南溪黃氏一世祖
②性琮公:名性琮,字我禎,諱元重,謚覚後,為石寨黃氏一世祖,生致健公
③安福堡:今石寨、石城
④南溪寮:今南溪
參考文獻:[1][2]《石城家廟祭譜》;
[3]《光昭公事畧》
石城黃氏世系可點擊查看
【歷史紀事第四期】石城黃氏世系
邀請您投票
【弘揚祖德、宣傳家鄉、轉發是一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