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團隊春訪廣東龍川考察客家宗祠 號稱 「中華姓氏第一村」

2020-12-14 楊公古法風水曾祥裕

曾祥裕團隊春訪廣東龍川考察客家宗祠 號稱 「中華姓氏第一村」

曾祥裕 曾海亮

曾祥裕風水團隊春行廣東龍川,一路上欣賞著山水間一幅幅大寫的春意盎然的詩情畫卷,陪同我們考察的龍川吳總介紹,龍川縣佗城鎮佗城村素有「中華姓氏第一村」美譽,來了龍川考察 「姓氏宗祠一條街」,對你們研究風水者來說很有必要。

據介紹,在佗城鎮調查統計出現的179個姓氏中,有筆畫最少的丁、刁、卜姓,也有17畫的戴、鞠、魏等姓,還有僻姓佔、米、農、官、院等;除單姓外,也不乏歐陽等複姓。而該鎮佗城村所包容的140個姓氏,遠遠超過了我國在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寧村發現的87個姓氏。

該縣擁有4.1萬人的佗城鎮結果查出姓氏179個,其中該鎮僅有2000多人的佗城村竟然包容了140個姓氏!這個調查結果不僅使佗城鎮這一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最終有了申報「中華姓氏第一村」金氏世界紀錄的依據,而且更重要的是,179個姓氏終於解開歷史上的「千年史謎」:2000多年前秦朝50萬南下大軍的下落,「塵埃落定」。

這就印證了傳說,南越王趙佗在任龍川縣令的6年間,從關中遷一批犯人與土族雜居,從中原遷15000名少女到龍川與士卒結婚,以至發展到今天,人口不到5萬的佗城鎮,姓氏竟多達179個。

我聽完介紹後,笑著對小吳說,你的祖先也許正是這南下大軍中的一名戰士。

佗城總共有179個姓氏,許多姓氏都建有祠堂祭祀先人,大都建於清代。每一個祠堂深藏著本宗族的奮鬥史,都有著說不完的故事。我們漫步在古街上尋找所存的宗祠。沿著百歲街右拐進入中山街再到相連的橫街,是佗城姓氏和宗祠最集中的地方。

同行中的黃警官,比我小三歲,他生長於佗村,父親也是警官,現在兒子也是警官。我說,你們祖先的陽剛基因在你們三代人血脈中流淌。

龍川人口有100多萬,而黃氏人口達有26萬多,黃氏可謂大姓。所以,黃氏大宗祠是陀城第一大祠。我走進黃氏大宗祠了解到,他們這一支的開基祖海虎公,是江夏堂黃峭公之後裔。

黃氏宗祠傳頌這樣的祖訓: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基,大平有意寶,世上萬年書,旭晨照乾坤,積恩樂長春,仁義尚效尤,和睦鄰裡親!

黃氏大宗祠建於清乾隆七年(公元1740年)。它坐西向東,佔地面積522平方米,為三進兩橫的四合院式布局,既有嶺南客家傳統建築藝術風格,又有西式建築痕跡,雕飾工藝較精美,是一座中西合璧式建築。黃氏宗族人才輩出,舊時有多人入朝為官,風水極好。例如曾任國民政府第十九路軍參謀長、高雄市市長的黃強將軍,歷史學家、曾經國民政府廣東教育廳廳長的黃麟書先生,就是黃氏族人的傑出代表。2008年黃氏大宗祠進行了重修,基本保持了原貌。

經測,黃氏大宗祠坐向為辛山乙向,三進二天井。

「仁義尚效尤,和睦鄰裡親!」這符合是當今社會所倡導的和諧社會理念。黃氏大宗祠流傳先輩黃士俊講仁義報恩的佳話。

黃士俊(1577-1661年)字亮坦,一字象甫,號玉嵛。廣東省順德縣甘竹右灘人。公元1607年,黃士俊由龍川縣田心鎮下塔村(現叫塔峰村)的巫龍收養並供其讀書。黃士俊自幼聰穎過人,六歲能文,七歲賦詩作對,能寫一手十分漂亮的毛筆字;且能刻苦學習,奮發進取。明萬曆丁未年黃士俊剛好31歲,當年3月15日殿試時,黃士俊以其高深的立論,精美的楷書,殿試第一,一舉奪魁,成為明朝第七十七位狀元,任修撰。歷官宮諭少詹,升禮部侍郎,晉禮部尚書。宗禎九年(1636年)為禮部尚書(正二品);主管國家兇吉大典、教育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預機務(行相事)。歷太子太保(正一品),文淵閣大學士,少傳兼太子太傳。

黃士俊高中狀元之後,龍川縣田心鎮下塔村在建的巫氏宗祠剛好建成竣工。黃士俊為答謝巫龍的收養和供其讀書之恩,向宗禎皇帝告假,專程從京城趕回龍川縣下塔村為巫氏大宗祠落成剪彩;特意為巫氏宗祠大門題書一楹聯:「平陽祀肇千秋慶,仙塔芳流百代昌」和「巫氏大宗祠」橫匾。上述楹聯和橫匾的文字,刻在巫氏大宗祠的大理石門框中,顯得十分文秀、精美。楹聯、橫匾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極具寶貴的歷史文物價值。在龍川縣內的各姓氏宗祠中能書「大宗祠」的只黃姓和巫姓兩家。

黃士俊為官期間,只要回廣東順德家鄉省親,必定到龍川縣下塔村看望巫龍養父及下塔村民。他對下塔村和下塔村巫姓村民有著十分深厚親密的感情。有一回黃士俊還親筆寫一首十贊下塔村的詩贈給巫龍。詩曰:「一座寶塔在中央,二條河水透長江,三支文峰塞水口,四面山崗一樣壯,五穀豐登皆是寶,六畜成群滿山崗,七品郎官代代有,八塊金匾掛祠堂,九頂官帽父與子,十事皆全是你鄉」。該十贊下塔詩現仍在下塔村廣泛流傳。

我路過曾氏宗祠時,大門緊閉。小吳看我失落的神情,安慰我說,也許管事人有事忙去了。

我們轉至劉氏宗祠,它獨闢蹊徑隱於長巷。但是走進它不禁為其豪華所震住。

劉氏宗祠,建造規模最大,斥資最多,建築工藝最精美,文化元素最豐富,是目前龍川最漂亮的一座宗祠,已成為佗城的亮麗風景線。

據了解,佗城劉氏宗祠始建於三百多年前,原址在佗城新渡村。由於年久失修,宗祠早被歷史風霜摧毀殆盡,無法在原址復建。在縣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擇地在百歲街附近重建,於2009年9月24日奠基動工,用了三年多時間建成。

據介紹,宗祠(包括附屬工程文化長廊、明代古井)總建築面積1400多平方。宗祠三廳二井。上廳正面牆安放神龕,供奉列祖列宗、開七公、廣傳公和其十四子及各地宗親神主牌位360多個。左右迴廊神龕則分別供奉觀音菩薩和孔子聖人。中廳高大、寬敞,上方高掛「彭城堂」堂號牌匾,正面牆則是劉氏先祖、名人、漢朝二十四帝等工藝彩瓷像,瓷像栩栩如生,非常引人注目。下廳左側是鎏金世系圖,劉氏源流一目了然;右側是建造宗祠捐資芳名錄,眾宗親功德留芳。

宗祠的文化元素非常豐富。文化長廊的千劉譜,劉氏典故壁畫、彩繪,劉氏先祖石雕,劉氏將軍錄影雕,名家木刻楹聯,漢高祖劉邦《大風歌》、《三帝遺訓》石刻,屋頂的嵌瓷工藝雙龍戲珠、百鳳朝陽,無不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而斥巨資精心修復的明代古井匯源泉,更顯宗祠文化品位。

宗祠整座建築是木構架結構,由廣東潮陽峽山古建隊精心打造。木樑石柱,青磚綠瓦,畫棟、雕梁、彩繪,木刻、石雕、影雕,盡用傳統工藝,不僅構思奇妙,而且技藝精湛,民族風格發揚光大,宗祠既富麗堂皇,又古樸大方,目前堪稱東江「第一祠」。

經測,劉氏宗祠坐向為庚山甲向,門開乙方 ,而門樓坐向為酉山卯向(丁酉與己酉之縫線)。

走出劉氏宗祠,我不禁為劉氏宗祠後裔的大手筆而點讚!

走呀走!我們來到張氏宗祠,其宗祠門面顯得更大氣,但是走進祠內,發現其正廳與大門不在一條中軸線上,而是壓縮在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形地塊上,見之不禁惋惜,前後不對稱,從風水角度來說不完美!

經測,張氏宗祠正廳庚山甲向,大門辛山乙向。

時已午時,我們從張氏宗祠出來,路經曾氏宗祠,卻意外發現它朱門大開,同行的小吳見之對我說,你的孝心感動了祖先,特意為你打開。我興奮地走進曾氏宗祠,見大門上的銅環,貴氣外溢。

我有回家的感覺,天下曾氏宗祠門上,多以"三省堂"或"三省傳家"作為堂號或者橫匾,它的來源出自《論語·學而》中曾子的一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這是先輩告誡後人要做個正直、善良、淳樸、有知識有修養的人。

曾氏先輩們用"三省傳家"作為曾氏祠堂門聯的內容,充分體現了曾氏祖先的文化底蘊和精神風貌。這不僅是崇宗念祖意識的產物,更是告誡子孫後代做個正直人的箴言,要求族人經常對照和反省自己,每天要從三方面檢查自己。

睡覺前、休息前就要回想一天,對公家辦事忠不忠,對朋友講不講信用,學的知識教不教育後代。

曾氏家訓還特別推崇"養志家聲",簡而言之就是要孝順父母,盡心侍奉雙親的同時更要順從父母的意願,讓他們老有所養,病有所依。

我懷著恭敬心點燃三炷香,走向神位向列祖列宗行三叩禮。我默默為天下曾氏宗親祈福,並發誓,要不忘祖訓,牢記曾氏"家規十要",做一個遵紀守法、崇文重教、尊敬長輩、和睦親鄰,有益社會的人,並要教導後人要牢牢記住祖先遺訓,並以身作則為子孫後代樹立榜樣。

經測,曾氏宗祠坐向為酉山卯向(乙酉丁酉之小空線)。

佗城還有其他宗祠也歷史悠久。

鄒氏宗祠座落於佗城南門橫街,佔地面積600多平方米,五棟二橫,鄒氏族人在修繕過程中嚴格按照河源市有關保護文物、古蹟、古建築的文件精神,保留原狀結構,重修後的宗祠保留了十一幅祖傳楹聯,古色古香、端莊肅穆。重修後的鄒氏祠堂流光溢彩,具有濃鬱的嶺南古建築風貌,被譽為佗城四大祠堂之一。

宗祠的內部設置遵循先祖「千年俎豆崇先德,奕代讀書啟後賢」的古訓,內設範陽堂、敬愛堂、式好堂、永思堂,增加了文化長廊,並注入了現代的元素,除供奉先祖牌位外,開設了:「名賢厚德、範陽之光」,「支系家祠、發族村落」,「先賢軼事、萬古流芳」,「崇文重教、振光家風」,「翰墨丹青、藝文薈萃」,「修祠續譜、敦親睦族」等六個展室,在各個展廳集中展出鄒氏文化名人的書法、名畫、攝影風光等作品,充分體現了鄒氏宗祠兩千多年源遠流長的人文和歷史文化,為客家古邑,人文龍川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駱氏宗祠建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坐東向西,四進的總體結構布局和夯築實牆的設計體現了客家先民的建築特色。其實,此時居住粵東北的客家人已經是當地的主體人口,不會有人騷擾他們的生活,但是他們的建築還是採用了牢固程度不亞於現在鋼筋水泥結構的夯築實牆。在建築材料上採用了磚石、土木。駱氏宗祠面寬17.5米,進深44.8米,灰沙地面,建築佔地面積784平方米。土木結構,灰沙夯牆基青磚牆體,硬山頂,灰瓦屋面。總計有四廳、三天井、十二房間。

羅氏秀三祖祠:羅氏秀三祖祠大門上的「豫章世澤、吉水家聲」的對聯和「豫章堂」的橫額,蘊含了羅氏宗族的一段歷史。兩千兩百年前,漢朝大行郡縣制度,當時的南昌城,是在大將羅珠的手裡興建完成的,竣工之日,羅珠曾經在城內親植豫、章之樹,並且舉家搬到南昌定居落籍。因此,朝廷決定在此設郡並命名為「豫章郡」。且豫章一地,很早就是羅氏的主要繁衍中心。羅姓順理成章地以「豫章」為郡望。

這座建築始於清代,看起來比較新,是因為2004年12月曾經維修。原先坐南向北,由於橫屋被拆建,現為三進正屋。面寬11米,進深35米,建築佔地面積385平方米。土木結構,灰沙夯牆基、土磚牆體,硬山頂,灰瓦屋面,灰沙地面。總共有六廳、二天井、八個房間、一門樓、一照牆。

朱氏宗祠:始建於清代。其建築布局採用的是客家民居傳統的「三進二橫」格式,有上、中、下三廳,廳與廳之間有兩個天井相連,上廳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中廳為家族議事、重大活動及執行家法家規的場所,下廳為以前家族婚慶及貴賓到來時放置花轎之用.

天井主要用來採光、排水,排水道的設計不是筆直而是彎曲的,寓意是勤儉持家,細水長流;兩邊的六個房間即二橫,用於居住。在建築原料上,整個朱氏宗祠採用的是磚石土木。大門前簷用的是紅粉石柱,門框、門礅、中正廳柱承梁亦採用紅粉石。牆體則用灰沙夯牆,內牆用青磚牆基土磚牆體。

在建築藝術上,朱氏宗祠隨處可見磚雕、石雕及木雕,圖案花紋多種多樣、形式不一,有纏枝花草、人物山水。

時光匆匆過,時值午時,飢腸膔膔,我們走馬觀花僅走了幾個主要宗祠。據歷史記載,佗城古宗祠有89間,現仍存48間,被譽為「中華古祠堂博物館」,這有力地證明了古龍川是中原文化與百越文化的結合地。

據龍川文史專家介紹, 姓氏宗祠是一種紀念性的建築,是供奉祖先神主牌、進行祭祀的場所,被視為宗族的象徵。建祠祭祖始於殷商時期,盛行於周代,當時稱為宗廟,那時,只有帝王和有官爵的人才有資格建立,黎民百姓不準設廟。由於宗族是傳播同宗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且有調解內部矛盾、穩定地方社會秩序的作用,所以,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從此宗祠遍立。

佗城的宗祠大都建於清朝,這不是偶然的。從客觀原因看,一是清代康熙帝文攻武略、勵精圖治,天下太平,宜興土木;二是客家人耕讀傳家,尊儒重教,經過歷代艱苦創業,亦農亦工亦商逐步積累財富,特別是在康乾盛世時期,客家人的經濟獲得了進一步發展,有了建祠立宗的實力,同時有不少客家子弟通過科考踏入仕途,建立祠堂可以光宗耀祖;三是客家人經過累代繁衍,人口不斷增加,出現了需要向外移民開拓新的生存空間的壓力和機遇,為了便於後代歸宗祭祖,建立祠堂自然成為宗族的大事。從主觀上看,客家是以移民為主構成的群體,敬祖睦宗是他們世代難以割捨的情結;遷徙途中刻骨銘心的千辛萬苦,使他們尤為重視族內的團結,建立祠堂是他們對家族團結的一種寄託。

從風水來看,佗城宗祠注重立向。面朝秀峰,並前有環抱水。其扎堆建在一條街上,也許也有互相攀比的潛在動機。

相關焦點

  • 曾祥裕風水團隊赴廣州增城考察古村落瓜嶺村
    廣州增城歷史文化古村落—瓜嶺村的前身今世曾祥裕 曾海亮2020年12月5日,廣州豔陽高照,天高雲淡。曾祥裕風水團隊赴增城考察歷史文化古村落瓜嶺村。1919年,土匪進村,瓜嶺村36位僑眷遭到綁架,被洗劫白銀8萬餘。為了保護村民,以黃田惠為首的不少愛國華僑們先後集資建立棠蔭樓、寧遠樓兩座碉堡。我們聽了這座近百年歷史的碉樓故事,就聯想到開平雕樓以及客家土樓,都是有防禦功用。
  • 曾祥裕風水團隊粵西行,考察高州名地飛鳳落洋
    為先人營建陰宅不可以小博大,否則德不配位,被官方督導整改———曾祥裕風水團隊考察高州民間第一墳手記曾祥裕 曾海亮風水經典著作《葬書》匯萃了中國風水文化精華,是東晉風水祖師郭璞集歷代風水大師經驗之大成庚子年冬日曾祥裕率弟子粵西行,行至高州曹江鎮中間坑村,考察了許氏葬父之地。此地被喝形為「飛鳳落洋』』或「仙人聽琴』』。我們久久想考察早些年轟動一時的高州「亞洲第一墳」,今日在現場一睹其氣勢,難免心情興奮。
  • 客家姓氏之梅州梁氏:梅州有個粵閩兩省共用祠堂,走出後人逾70萬
    小鎮內分布著大量修葺一新的圍龍屋,這些圍龍屋中隱藏著十多個姓氏祠堂。每年各姓氏祭祖或族群活動之日,沉寂的邊遠小城鎮就會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閩粵梁氏宗祠的活動是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活動之一。700多年前,梁文生公從福建寧化遷至松源,並在此開枝散葉,梁氏後人遷往南方各地,並出海輾轉到東南亞等地。
  • 春訪寧都黃石璜村 一大片郭氏祖祠群 藏風聚氣 如群星拱月般壯觀
    走進文鄉詩國寧都黃石璜村 一大片郭氏祖祠群 藏風聚氣 如群星拱月般壯觀曾祥裕 曾海亮陽春三月,趁著天氣放晴之時,4月9日,曾祥裕風水團隊從福建行至享有「文鄉詩國」之譽的寧都縣。寧都縣境內山水之間古村落藏著不少鮮為人知的客家家祠,這也是文鄉詩國的地域文化特色。宗祠、又叫祠堂、家廟,它是記載一個宗族歷史脈絡的教科書,它是追終慎遠,緬懷祖恩,祭祀祖先的神聖之地,它是客家風水文化的載體。
  • 探村廣東惠州|旭日古村,濃鬱客家特色,羅浮第一古村
    廣東惠州,旭日古村。位於博羅縣龍華鎮北面,前臨東江,右依太平山,北靠羅浮山,諸山環抱,風景秀麗,有著典型的客家宗族聚居特色村落。這個寧靜美好的古村落,也被譽為「羅浮第一古村」。在羅浮山下鬱鬱蔥蔥古樹掩映中,保存完整的旭日古村落古樸民居,美得令人心醉,來到旭日村,古樸的氣息迎面撲來,讓人有一種歲月穿梭的感覺。旭日古村是嶺南地區現存規模較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保存較完好的古村落,匯集了明、清、民國時期建築群於一村的稀缺古建築群,是廣府文化與客家文化交融之地。
  • 客家族譜:一個客家姓氏的百科全書
    來源:客家新聞網、客家精英手機報族譜,又叫家譜、譜牒,是一個姓氏的百科全書(續修家譜的相隔時間大多在
  • 傳承1500多年的客家茶,就在河源這個村!|桂林村|第一書記代言|義都...
    說到客家茶文化,不得不說桂林茶,這個來自龍川縣義都鎮桂林村歷史傳統產業。清明前後,是採茶制茶的好時節,桂林村第一書記黃文斌、義都鎮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刁力科帶記者進入大帽山下的桂林村,了解桂林茶的歷史和春茶的採制。
  • 曾祥裕風水團隊走進林家大灣 訪林育南故居 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曾祥裕風水團隊走進林家大灣 訪林育南故居 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曾海亮曾祥裕風水團隊在湖北黃岡林家大灣考察,考察染鋪灣林育英故居後 ,往後行走約十分鐘途經新建的一條微派建築的民宅街為了喚醒迷失在封建舊教育之中的一代青年,1919年3月,他與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學創辦了武昌第一家以宣傳新文化為宗旨的雜誌《新聲》半月刊,成為「全國響應北大新思潮的先驅者」。他是革命實踐者,在五四運動和大革命時期,組織指揮了一系列影響較大的青年、工人運動,創辦、主編了近20種影響甚大的報刊,撰寫了大量戰鬥性強的政論文章。
  • 最美鄒氏宗祠大集合來了!
    宗祠左中右共六扇大門,象徵「碌碌有福」。祠堂內部柱高梁大,寬敞明亮,顯出粗獷、古樸、大氣、簡潔的風格特點。據悉,在龍崗範陽家族的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裡,湧現出了許多的英雄豪傑、歷史名人,在祠堂中廳主體方位上方,更是掛有一塊崇禎皇帝欽封鄒維璉的「天下第一清忠」的匾牌,在時光中更顯不朽。
  • 聯聖鍾雲舫筆下的客家宗祠楹聯初探(王貴垣)
    這一點,也充分證明了他的閩籍客家後裔的身份。閩西客家人把來自福建的媽祖文化帶到了四川。聯聖宗祠聯體現了閩籍客家在鍾雲舫自己選編的《振振堂聯稿》和2017年3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客家姓氏祠堂楹聯》中,搜集獲得鍾雲舫所撰宗祠聯共二十六副。
  • 臺灣客家宗親賀州行第一天,看看他們都去了哪?
    11月20日,桂(賀)臺客家宗親經濟文化論壇暨桂(賀)臺青少年客家民俗文化體驗營活動正式啟動。今日,臺灣客家宗親和文化代表在昭平縣樟木林三王廟參加祭祀活動,交流客家文化,增強文化認同,現場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山人海,彩旗招展,數千村民夾道相迎,掌聲雷動,此起彼伏,熱烈歡迎臺灣客家宗親。
  • 楊姓14個最有名的宗祠
    宗祠是一個家族的祭祀聖地,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古時候不管嫁娶,獎罰等大小事宜都要去祠堂拜祭祖宗的,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看出宗祠對一個家族的重要性。楊氏作為姓氏大族當然也有屬於自己的宗祠,宗親們一起來認識一下14個楊家最有名的宗祠吧!
  • 曾祥裕解析臨沂城市格局 追求風水境界應該成為我們生活方式
    曾祥裕在山東講學 解析臨沂城市格局 認為追求風水境界應該成為我們生活方式曾海亮山東是中國傳統文化深厚之地,曾祥裕風水團隊在山東考察風水文化的同時,大力傳播贛州楊公古法風水。曾祥裕在臨沂講學期間,通過楊公古法風水來解析臨沂城市的格局,讓學員聽後大受啟發。臨沂地處山東東南,東近黃海,南鄰江蘇連雲港、徐州,東接港城日照,西接在棗莊、濟寧、泰安,北靠淄博、濰坊。
  • 客家姓氏淵源
    中國第一部解說方塊文字原始形體及字源的文字學專著是《說文解字》。此書作者許慎(約公元58-147年)解釋:"姓,人所生也。.因生以為姓,從姓生。"這就是說,人是母親生的,故姓字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期。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中國的許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這說明我們祖先曾經經歷過母系氏族社會。
  • 最美劉氏宗祠:宗族昌盛的象徵,姓氏輝煌的產物
    在祠堂前立「三公」雕像,中為堯帝,左右為源明公與累公,三者造型混然一體,昭示劉氏元祖開天闢地、光前裕後之功德,教子孫深切緬懷,令後人肅而起敬,其中有「功名柱」,歷經歲月鉛華,見證不朽功績,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兒女奮力前行
  • 全球邱氏宗祠介紹之江西寧都縣固村鎮回龍村楊家車邱氏宗祠
    這裡地廣人稀,境域總面積4053平方公裡,林木茂密,土地肥沃,可耕地遍地皆是,加之氣候宜人,交通閉塞,山高皇帝遠,歷來被譽為理想的避亂生存之天然樂土,故擇居此地的南遷漢人甚多。七十六世礪固由層山遷豐城縣小江口。七十七世世斌由寧都遷雩都縣葛坳。七十八世子敬由寧都遷湖廣黃州府,傑子由層山遷石城縣黃泥塘。八十世文彥由寧都遷廣昌縣東岸。八十五世庭芳由吉水遷山東滋陽縣,庭蘭由吉水遷廣東南雄府始興縣。八十七世萬壽由吉水遷長沙府寧鄉縣,遵軌由層山遷瑞金承鄉,元立由寧都金菊遷浙江山陰縣鐵馬巷,大昌由蓮塘遷南豐縣新豐市。
  • 晉江安海後庫陳氏家廟歷史輝煌 獲評「中華姓氏文化望族名祠」
    據了解,早期的泉州對外通商港口及碼頭均設於後庫村南面,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後庫陳氏一脈的始祖陳鄙公,系河南光州府固始縣人,於唐末五代時,隨開閩王王審知入閩,初居泉州,後卜居仙遊。傳至八世孫陳可大公,為宋政和二年進士,賜緋金紫魚袋,任廣東肇慶郡守。可大公之次子陳仲珪公,宋朝時授朝奉郎,任福建同安知縣,自仙遊遷居安平(即安海)鰲山境,為後庫村陳氏肇基之一世祖。
  • 廣東有個600年歷史的程姓古村,全是程顥後代,被譽嶺南理學第一村
    渝帆查了一相資料,全國一共有2847個區縣、38773個鄉鎮、691510個村莊,數量不可謂不多,但是,在全國眾多的村莊中,能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卻並不多,截至2020年,一共有七個批次共487個,而廣東20365個行政村中,僅有25個村莊能獲此殊榮,其入選難度之大,可想而知,要沒有真正打動人心的歷史文化,是不可能入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