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人數極大的大國,漢族佔絕大多數。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漢民族。故漢民族的姓氏淵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淵源。
姓氏是代表每個人及其家族的一種符號。在今天的社會裡,它沒有什麼意義了。但是,從它的形成、發展、演變的漫長歷史過程來看,它卻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稱。在遙遠的古代,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於人類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氏是怎樣產生、發展的?這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涉及到社會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字學、地理學、民俗學、人口學、地名學等眾多社會科學。
中國第一部解說方塊文字原始形體及字源的文字學專著是《說文解字》。此書作者許慎(約公元58-147年)解釋:"姓,人所生也。.因生以為姓,從姓生。"這就是說,人是母親生的,故姓字為女旁。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時期。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中國的許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這說明我們祖先曾經經歷過母系氏族社會。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內禁婚,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親為姓。姓的出現是原始人類逐步擺脫蒙昧狀態的一個標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為從父,氏反為女子家族之用。後來,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姓與氏合一,不再區分,表明姓與氏都是姓,表明個人及其家族的符號。這就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姓氏含義。現在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有人統計,文獻記載和現存的共有5600多個。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劉姓就有五處起源。異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吳兩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後裔。中國姓氏的來歷把姓和氏等同看待,據徐俊元等三位學者研究,大致有這十多種類別:
一、以姓為氏。以遠古部落氏族的標誌符號作為姓,有姬、姜、姚、任、伊等姓。
二、以國名為氏。夏、商、周三代,有許多大小諸侯國,各國子孫後代便以國名為姓。有程、房、杜、雷、廖、刁、彭、韋等姓。
三、以邑名為氏。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給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叫邑、採氏。卿、大夫的後代或採邑的人,有的便將邑名作為氏。有蘇、上官等姓。
四、以鄉、亭之名為氏。有裴、陸、歐陽等姓。
五、以居住地名為氏。有東門、西門、東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周平的庶子,字林開,其子孫以林為姓。
六、以次第為氏。按兄弟排行取姓,如老大以伯、孟為姓,老二以仲為姓。老三、老四則分別姓叔、季。
七、以官職為姓。有籍、監、庫、倉、將軍等姓。
八、以技藝為姓。從事巫術的人,後代便姓巫。從事冰凌的人,後代以凌為姓,還有卜、陶、匠等姓。
九、以諡號為姓。
十、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十一、爵位稱號及爵係為氏。有皇、王、公、候、王叔、王子、王孫、公子、公孫等姓。
十二、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客家先人的姓氏來歷,也在上述這十幾種範圍之內。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人數極大的大國,漢族佔絕大多數。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漢民族。故漢民族的姓氏淵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淵源。客家先民原住中原,因戰亂、災荒或官職遷調等原因而舉家南遷。歷次客家先民輾轉遷徙,南渡長江,篳路藍縷、歷經艱辛,定居贛、閩、粵諸省,後又蕃衍播遷海內外各地。從客家先民最早定居客家搖籃贛州到現在,已超過2000年了。
為開展客家遷徙等問題的研究,從客家姓氏由來至今等方面展現了大量的資料。2000多年來,客家先民是如何遷徙的,歷次南遷的社會背景如何,入贛後又如何轉徙播遷以及在遷徙中逐漸形成的客家語言、文化、民俗風情的許多特點等,已成為近現代中外史學家、社會學家所熱烈探討的課題。
一個姓的歷史、家族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它當然無法取代中國史和中國文化,但因為它具體而微,無不有自己鮮明的特色。一些在中國史中沒有必要或無法顯示的事件或內容,卻是一姓一族有決定意義的要事大事,因而需要詳細記載,讓子孫後代永誌不忘。也正因為有了這些記載,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才能那麼源遠流長、豐富多彩。
每個人都希望了解自己和家族的來源,了解本姓的歷史,而且由於這歷史與自己有密切的關係,其中一部分就產生在自己熟悉的人物和地點之間,必定會備感親切,更受教益。只要擺脫了狹隘的宗族觀念,敬祖愛家與熱愛祖國完全可以並行不悖,了解本姓本族的歷史與學習祖國的歷史就能相得益彰。本著這樣的目的,編著者廣集了姓氏、譜牒、史志、傳記等資料以編撰出本書《客家姓氏淵源》,以適應社會各界的需要。如《客家姓氏淵源》從各姓氏族譜、家譜中摘編錄了大量的與史志相印證的精華資料,可以說是客家姓氏的簡史、簡譜。中華民族自漢以來就有撰修家譜、族譜、祠譜、墓誌的傳統,客家先民也因崇敬祖先,為了尋根溯源而重修、續修了許多家譜、族譜、祠譜。這些譜牒多成書於封建時代,是有些消極的因素,但其中絕大多數是如實地記載了一姓的蕃衍、遷徙、仕宦、業績等情況,從而也包含了許多真實而具體的史料,不僅包含許多重要歷史事件的資料,也包含有社會學、人口學、民族學、客家學、民俗學、地方經濟史等方面的資料,其價值遠在一家一族歷史之上。
《客家姓氏淵源》是以客家主要姓氏為對象編寫的。《客家姓氏淵源》與舊百家姓相比有不同的特色。
其一,與以往籠統地收錄中國姓氏的舊百家姓不同,《客家姓氏淵源》盡現所佔有資料同時力避了以往的一些誤傳及牽強資料,以全面介紹當今的客家主要姓氏;
其二,與舊百家姓只註明各個姓氏的郡望地不同,《客家姓氏淵源》儘可能詳盡地追根問祖,簡明扼要地說明客家姓氏的由來;
其三,與舊百家姓相比,《客家姓氏淵源》還增加了各姓氏家族蕃衍遷徙、專用楹聯、郡望堂號(有的以郡望為堂號)、姓氏分布、名人之最等內容;
其四,舊百家姓單純地介紹姓氏知識,而《客家姓氏淵源》則在更全面、系統地介紹姓氏知識的基礎上,特別注重趣味性,將知識性、趣味性融為一體,這也算是使姓氏學大眾化、通俗化的一種嘗試吧。在此,還就《客家姓氏淵源》的編寫作以下說明:本書的名人大體上是以《辭海》為選編對象。之所以以《辭海》為準,一是考慮到《辭海》的權威性,二是考慮到它所收人物從古到今,能夠有一個統一的取捨標準。每姓名人如其姓名後注有籍貫者,意為客家籍。此外,還參考了《中國革命史辭典》《華夏女名人辭典》《中國近代史辭典》《中國現代史辭典》《辭源》《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名錄》《黃埔軍校三百名將傳》等。各姓氏的「名人之最」是各姓氏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傑出人物的簡介。編寫時,編著者力求全面,既有男性傑出人物,也有女性名人;既寫忠臣良相,也寫奸臣賊子。本書的常用專用名稱,首次出現時使用全稱,以後則用簡稱,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簡稱解放前(後),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公元108年簡寫為108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