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四川省委召開常委會(擴大)會議,專題傳達學習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精神,研究四川省貫徹落實意見。
會議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既是四川擔當國家使命的政治任務,也是四川省在歷史交匯期迎來的重大戰略機遇,有利於提升戰略位勢、促進區域協同、拓展發展空間,推動改革開放在新時代新起點上再出發、開啟四川現代化建設新徵程,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
什麼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這是中央首次對成都和重慶兩座城市給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提法,並且提出了要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的新要求。
Q:推動成渝地區雙核經濟圈建設,意義何在?
A:——會議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核經濟圈建設,有利於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對於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Q:推動成渝地區雙核經濟圈建設,目標是啥?
A:——會議指出,要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推進成渝地區統籌發展,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強化重慶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帶動作用,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質量發展。
Q:推動成渝地區雙核經濟圈建設,要怎麼做?
A:——會議強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突出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強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做到統一謀劃、一體部署、相互協作、共同實施,唱好「雙城記」。要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體制創新,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為什麼是成渝?
數據顯示,2018年,四川和重慶的地區生產總值合計超過6萬億元。成渝城市群人口和經濟總量都分別佔川渝兩地總和的90%左右。2014年,成渝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5.49%,而2018年這一比例已經提升至6.6%左右。
客觀來說,成渝地區在近10年裡獲得了較快發展,但與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相比,成渝作為西部成熟度最高、要素最集聚、資源稟賦最高的區域,相對發展速度慢了些。
「一個中心,兩個城市。成渝之間任何單獨一個城市,都很難成為全球性有影響、國家戰略層面有地位的增長極。」
西南交通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光認為,當下成都連續12個季度經濟增長8%以上,重慶工業經濟穩中回暖,是兩個核心城市帶動區域發展的現實基礎。
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區域經濟研究會會長戴賓也提到了突出成都和重慶的帶動作用。他指出,當前我國經濟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趨勢很明顯,特大城市的不斷增強優勢,成為新的增長極,成渝的態勢在增強,靠「雙城」的帶動作用在增強。
正如會議明確指出,推進成渝地區統籌發展,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強化重慶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帶動作用,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質量發展。
新定位意義何在?
承前啟後與時俱進的「升級版」
區域協調發展的又一重大戰略
從「成渝經濟區」到「成渝城市群」
再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名字的變化意味著什麼?
在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西南財經大學成渝經濟區發展研究院院長楊繼瑞看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成都大都市圈、重慶大都市圈以及受「雙城」新極化與強輻射的軸帶而集成的經濟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以過去成渝經濟區,成渝城市群兩個規劃為基礎,順應和遵循新時代區域經濟發展演進規律,凸顯成都大都市圈、重慶大都市圈以及「雙城」對其軸帶的新極化與強輻射能級,更強調重慶和成都「雙城」在經濟圈中的統籌協調和引領帶動功能。
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研究員易小光認為,「名字的變化,體現的是國家對成渝地區的重視和對重慶、成都中心城市帶動作用的重視,是對地區推動城市群經濟發展認識以及發展方向與目標深化的過程,是成渝地區經濟發展國家層面戰略地位不斷提升、發展形態更加精準化的過程。」
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區域經濟研究會會長戴賓指出,成渝的態勢在增強,靠「雙城」的帶動作用在增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肩負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的期待,要在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扮演特殊而重要的角色。
更高的部署,意味著關心和重視
也意味著更高的期待和更大的責任
面對這樣的頂層設計
面對「兩中心兩地」
——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未來成渝如何唱好「雙城記」?
打破壁壘與藩籬
尋找統籌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對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給出了明確定位即「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成渝合作大事記
2011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覆《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
2015年5月21日重慶和四川籤署《關於加強兩省市合作共築成渝城市群工作備忘錄》,決定將推動交通、信息和市場三個「一體化」。
2015年12月26日成渝高鐵正式通車運營,這是連接成渝的第一條高鐵。
2016年5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賦予成渝兩地的發展定位為:全國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西部創新驅動先導區、內陸開放型經濟戰略高地、統籌城鄉發展示範區、美麗中國的先行區。
2018年6月6日至7日四川省黨政代表團赴重慶市學習考察。其間,川渝籤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和12個專項合作協議。
2019年7月9日至10日重慶市黨政代表團來川考察,雙方籤署《深化川渝合作推進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重點工作方案》。
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研究員李霞分析認為,成渝城市群是典型的以成都、重慶為核心動力源的雙核城市群。「成渝地區當前正處於快速發展的時期,且相向發展態勢明顯。同時,地區內還面臨著提升發展能級、推動城鎮體系優化、共建世界級產業集群、增強樞紐通道連接能力、提升雙向開放水平的現實需要。」她表示,這些都賦予了成渝地區探索新型區域發展模式的使命。
楊繼瑞告訴記者,成渝地區要搶抓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機遇,從體制機制上創新,打破各種壁壘與藩籬,疏闊「瓶頸」。他給出了五方面建議,要加強重大戰略謀劃與實施的統籌協調、加強區域規劃的統籌協調、加強互聯互通的統籌協調、加強生態建設的統籌協調、加強產業布局的統籌協調。
陳光認為,除了成都、重慶兩個核心,還需要成渝之間人口超百萬的城市作為跨區域的次中心,物流、人員集聚的區域作為節點,產業帶、創新帶、基礎設施作為廊道。
事實上,上個月閉幕的成都市委十三屆六次全會上,成都已明確提出要「建立完善協調發展制度體系,全面提升城市引領力輻射力帶動力」。對此,成都市發改委副主任向進解讀,成都將積極推進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高質量推進東部新區建設,做強成渝相向發展重要支撐。
而早在3年前,成都跨越龍泉山向東發展,就意在加強與重慶的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東部新區承擔著成都通向重慶的門戶功能,成德眉資的一體化發展……都是成都著眼全局和城市未來,對區域發展的定位、功能、戰略進行再思考再謀劃。
依靠東部新區加快建設成資臨空經濟產業帶,依靠成都天府新區加快建設成眉高新技術產業帶,依靠成都國際鐵路港經開區加快建設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帶,2018年,成德眉資四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879.2億元,佔四川省比重高達48.9%。同城化的步伐還在加快,2019年年末,四市公共運輸正式實現「一卡通刷、優惠互享」。它們共同構成成渝地區之間閃亮的次中心。
更多次中心和節點正在形成。在四川省委提出「一幹多支、五區協同」戰略一年多後,成渝相向發展的腹地正在壯大,成都與省內20個市(州)政府籤署全面合作協議及專項合作協議,推進五大經濟區協同化發展。
上個月,成達萬鐵路可研鑑修在北京順利通過評審,相比成渝客專的兩點直達,它把成都和重慶之間的更多城市納入了高鐵經濟圈。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曾透露長三角城市群的成功經驗,那就是在軌道上聯通經濟,顯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已率先搭建經濟圈的第一條軌道。
成都該如何作為?
建設更高能級的全球城市
做強三大功能
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過程中,成都應該如何作為?李霞分析建議道,成都要強化在地區內城市細分功能上的錯位協同,做強成都資源要素配置、創新策源、國際消費中心三大功能。
李霞表示,「要做強樞紐經濟,強化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功能;建設要素交易市場,促進地區內要素市場一體化;建設高能級開放平臺,引領城市地區開放水平提升;健全供應鏈體系,提升內外流通的效率。」
「要聚焦核心優勢產業創新,爭取布局重大科學設施,實施重大科技創新攻關及推廣,推動創新平臺共建共享。」李霞建議道。
李霞表示,「要積極探索新的路子、培育消費新場景,努力塑造城市品牌,推動消費政策創新。」另一方面,她還補充道,要重點建設東部新區,全力打造支撐成渝相向發展的新興極核,推進成、渝雙核功能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