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德行,人的修行(深度好文)

2021-01-10 騰訊網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道德經中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像水一樣去做人,至柔之中有至剛、遇方為方,遇圓為圓,包容萬物。

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水往低處流,高人最低調

古人云:「水,避高趨下。」

水,流到低處,方能納百川、成大海。

其實,人也一樣,出頭的椽子先爛。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明月高懸,終將凋零。

《易經》有言:「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做人氣勢不能太盛,世上凡有真才實學,謙卑高貴者,

無一不是虛懷若谷,謙虛謹慎的人。

所以,別自視過高,也不要瞧不起任何人,不卑不亢,才更偉大。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別具愛才之心。

一次,他經過城門,看到一位衣著破舊的老門吏,在專心看兵書。

便問:「先生何故苦讀兵書,不與他人閒聊?」

老門吏說:「老朽雖年歲已高,但心有報國之志!」

信陵君甚感佩服,含禮告別。

他四下打聽,得知老門吏隱士高人,便大擺宴席,帶著隨從車馬,邀請老門吏。

信陵君沒有一點架子,態度十分謙恭,

入席後,人們見首席坐著的,竟是一個衣著破舊的窮老頭,大感疑惑!

信陵君依舊笑而不語,奉他為上賓。

這個窮老頭,名叫侯贏。

正是這個侯贏,在日後用自己的死,為信陵君攬下了,以下犯上的死罪。

古人們所謂的:士為知己者死,除卻大仁大義之外,

更重要的:是在彼此上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平等。

而尊重、平等的背後,更多的是謙遜。

他們看得見高處,也守得住低處,卓爾不群,卻又謙恭有禮。

《周易》有云:潛龍,勿用;亢龍,有悔。

真正高貴的人,像水一樣,溫厚、寧靜,卻又博大,

而傲慢的人,會因無視他人而陷入泥潭,

其實,世界那麼大,人不過滄海一粟,只有不斷修行,才能看見自己。

只有認識自己,才能認識人生。

水不動則靜,人不動則慧

古人云:「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水面波瀾不驚時,倒影便會很清晰,【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人也一樣,如果一個人的心很寧靜,才能在鬧市尋一方心靈淨土,生出智慧。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智者遠近馳名,很多人不遠萬裡前來學習,

兩人看到遠方的旗幟,其中一人說:「是旗在動」。

另外一人說:「不,不是旗在動,是風在動。」

兩人爭論不休,引眾人圍觀。

這時 智者走過去,對他們說:「不是風動,也不是旗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

曾國藩曾說:「人心能靜,雖萬變紛紜亦澄然無事。靜在心,不在境。」

靜不是沉默,也不是無言以對,而是反省自身,理清思路的一個過程。

它不僅是安身立命的法則,也是伺機而動的蟄伏。

同樣,它也能治癒一切浮躁。

有人曾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獨處時安靜的豐富。」

梭羅耐得住自然的萬籟俱靜才寫出驚世巨作《瓦爾登湖》;

陶淵明經得住孤獨,才能怡然安享田園生活,

安靜,是因擺脫了外界誘惑,守住了內心。

豐富,是因擁有了內在,看見了高處。

世間萬物熙熙攘攘,心靜,心安。

學會變通,無形勝有形

古人有云:「圓中則圓,方中則方,壅之則止,決之則行。」

水是天下之至柔,卻能克天下之至剛,

只因水時而奔放,時而細膩,它遇圓成圓,遇方成方,因勢而變,

春為露,夏為雨,秋為霜,冬成雪。

我們的人生也一樣,做人不易太剛,太剛易折。

只有學會變通,才能應對人生的各種挑戰。

從前有個商人做生意失敗,不能釋懷,便找到一位智者。

智者舀了一瓢水,把水倒入杯子,又倒入花瓶,

之後,他又把花瓶裡的水倒入土地,水融入土地,不見了。

商人茅塞頓開,人應像水一樣,不管盛進什麼容器,都要適應,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

當我們無法改變世界的時候,能做的只是適應它,

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只有唯變所適、剛柔相易,才能真正做到無形勝有形。

《孔子家語》有言:

「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極天。聖人胸中有大道,得失成敗在其中。」

像水一樣做人,容萬物,不高調,有韌性,變則通。

*作者:國文 來源:國學生活(ID:gxsh789)

我們視頻號上線了,

相關焦點

  • 德行越高,人越有福(深度好文)
    洛陽白馬寺殿門上有一副對聯,上寫道: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道法雖寬,只渡有緣之人。人不自救,天也難佑。
  • 水的德行,人的修行!
    蘇東坡說,水「避高趨下」。水總是流到低處,在低處自然匯聚成海納百川的大海。人也一樣,不要走在高處。木秀於林,風必吹之;出頭的椽子先爛。守得住低處的人,溫厚、寧靜,就像大地,永遠把自己置於低處,但沒有人否認它的博大。守得住低處的人,收斂、含蓄,就像大海,永遠把自己放在低處,但沒有人否認它的深邃。《周易》上說,潛龍,勿用;亢龍,有悔。可見不管是處在事業開端,還是有所成就的人,都該低調。
  • 人的德行不夠,脾氣就很大,無明就很重
    文:宣化上人萬佛城是聖人修道之處,所以魔王要來擾亂修道人的清淨心。魔王想戰勝聖人,獨霸一方,所以處處找麻煩,令聖人投降,俯首稱臣。各位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絕不能豎白旗,一定要奮鬥到底,最後的勝利終是屬於我們的。所謂「要成佛必受魔,要學好冤孽找。」人不夠德行,隨風飄蕩,就墮落了;有足夠德行,則不會被魔王所搖動。為什麼?因為生生世世所修的根基深厚,什麼魔來也不怕。
  • 人活著,誰都不完美!(深度好文)
    (深度好文) 你給人笑容,別人才對你熱情; 你把人刁難,別人才對你疏遠。 尺有多短,寸有所長;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 良好的德行才能感召人
    良好的德行才能感召人文/梅少林(點mester詩文,再點進入關注,即可自動接受到我更新的文章)萬世師表,讓人頂禮膜拜的孔聖人認為: 為政之道,在於得到人才,人才是戰勝一切艱難困苦,取得卓越成就的先決和必要條件和得勝的法寶。
  • 人的德行不夠,脾氣就很大、無明就很重(宣化上人)
    修行要注重德行。
  • (深度好文)
    (深度好文) 不知不覺中,已經過了半輩子了。 走走停停,經歷了很多, 看透了人心,看透了生活!
  • 是出世修行好?還是入世修行好?
    誰不知水往低處流?但水的上升或下降又是由誰來決定的呢?我們不能決定雲水的升降,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出世和入世,哪個更有利於修行呢?並非完全脫離凡塵俗世才能參禪修行。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入世、出世二者不可偏廢其一,二者之間相輔相成,沒有絕對的界限。
  • 老人說:你有好的德行,才會有好的命運,有道理
    文/芨芨草這一生,不知為什麼,總是喜歡和老人相處。朋友說我「不正常」,別人喜歡年輕人的蓬勃朝氣,我卻喜歡老人的沉穩厚重。是的,或者,我本來就是一個「老氣橫秋」的人,所以我和年齡大一點的人比較合得來。不過,在老人們面前,我也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啊!
  • 有德行的人不虞匱乏
    (3次)《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長老 著  周金言 譯第二十一品 雜品有德行的人不虞匱乏正信,持戒的人,有聲譽和財富(注)的人,到處受人尊敬。(待續)     往期精集著  作  文 章《生命的意義》--瑪欣德尊者《你認識佛教嗎》--瑪欣德尊者《自我探索的歷程》--雷瓦達尊者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用德行修來的
    文/芨芨草導語: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易傳》中有這樣的句子: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行善積德的家庭,會有福報;而沒有這些德行的家庭,則會有禍殃。家庭是這個樣子,個人修行也是這樣子。行善積德是一種好的行為,這種行為放到個人身上,這個人就會有好的福報。這樣的因果關係,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經過很多事實論證的。01 「胡潤全球富豪榜」今年年初,馬雲再度成為「2020胡潤全球富豪榜」的中國首富。這已經不是馬雲第一次登上這樣的榜單了。
  • 修行人日記揭秘:99%的人和我一樣都是偽修行,需要去偽求真
    筆者按:此文是我幾年前工作後到讀研之間寫的修行日記,現在看來字字珠璣,就像師父說的一樣,修行一途,不達高峰難精進。多年來,出入各種修行道場,我發現真正的修行人不多,99%的人和我一樣都是偽修行,但是雖然是偽,也是萬中無一了。
  • 認知水平,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鴻溝(深度好文)
    信仰裡有快樂,修行裡有快樂,服務裡有快樂,靜心裡有快樂。心無所求,心想他人,快樂就在我們的心裡!做人,簡單就好,生活,寧靜就好。無事此心不空,有事此心不亂,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古人講:一代做官九代冤。官做的好,是為子孫積累福報;做不好,把老百姓的東西佔為自己,想留給子孫,這些非分的東西都是罪孽,子孫用了,反而損福報。所以一代做官九代冤。
  • 為什麼人遠行需要輜重?(深度好文)
    很多人學習《道德經》時都會忽略這一點。「輜重」的重跟前面的「重為輕根」的重本質上是一樣的,之所以「輕」,是因為有「重」作為基礎,「不離輜重」就是,想要輕鬆順利,就不能不做好完善的準備。莊子在《逍遙遊》中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 深度清潔面膜評測!深度好文,皮膚清潔請看這裡
    深度清潔面膜評測!深度好文,皮膚清潔請看這裡大家在用面膜的時候,經常會有面膜厚重難推開,塗抹不均勻,一會兒就乾裂炸開等各種不舒服的體驗吧,以至於每次做清潔面膜的時候都有抗拒的心理吧。而今天波姐推薦的是張韻涵同款紐西之謎清潔面膜,非常溼潤好塗抹,十分鐘揪出毛孔垃圾,皮膚又白又淨。而死海作為著名的旅遊勝地和理療聖地,從海水、海鹽到海泥都是寶貝。埃及豔后第一個發現死海泥療效,並把它作用於健康美容的人。他經常把全身浸泡在死海溫泉水中,還令女僕收集死海泥塗抹全身,以增進皮膚的細膩和紅潤。張韶涵力薦的就是一款最近很火的紐西之謎清潔面膜啦!
  • 綠草//詩歌/愛,是生命裡一場艱難的修行
    愛,是生命裡一場艱難的修行文/姚麗蓉站在春天午後的陽光裡我看見光亮的縫隙間一叢叢繁花開,婆娑起舞又繽紛墜落我把這細碎的時光慢慢咀嚼這是你我共守的諾言古剎青燈下的木魚聲聲縷縷青煙也隨風飄過將塵念投入香爐中一片落葉掉在窗臺上,輕輕拾起來它像及了你憔悴的面容和憂傷的孤影因為愛,是生命裡一場艱難的修行
  • 修行,修養德行,修自己的行為
    女兒同學的媽媽說,自己的父親去世不到一周,是突發的心梗,前幾分鐘還在小區裡和人聊天,發病就沒有搶救過來,看她低沉的情緒,我除了簡單的安慰,知道說啥都蒼白。我說,這個需要時間,不是誰的勸說能啟到作用的,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剛開始的幾個月很少下樓,把自己放在抑鬱的情緒裡,只有這樣才覺得安全,後來逼著自己工作,和人傾訴,眼淚說來就來,無法控制,今年快三年了,算是好了太多。
  • 有德行的人自然會感召來志同道合的人
    當然我們聽到這裡的時候,有人就會問了,說只要把身修好了,就能管好整個國家嗎?我們學西方的管理就發現,西方人要管人、管事、管財、管物,而中國人認為把自身管好了,把自己管明白了,才是最高明的管理。那麼是不是只要自己身修好了,這些不用管也能管好呢?在《大學》上有這樣一句話,「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 一龍:有時候沉默是一種智慧,不爭辯是一種修行
    文/芨芨草一直以為一龍只是一個武僧,沒想到他最近的一篇文章讓我對他的印象完全改觀。在他的個人網頁上,他引用了老子的話「永遠不要和層次不同的人爭辯,那是一種無謂的消耗」。這樣一句短短的話,卻顯示出他豁達的心胸來。一龍自己也說過一句話:「有時候沉默是一種智慧,不爭辯是一種修行」。
  • 孝經共讀——德行是才能的統帥
    9 淑:(水)清而深,用於形容人,可理解為清明深沉。 10 忒(tuī):差錯。 中華文化認為:德行是根本,才能是末節,德行是才能的統帥,才能是德行的資本;德行才能都好的人即是聖賢,德行優於才能的人是君子,才能勝過德行的人是小人,德才俱無者為愚人。古人甚至主張:「寧得愚人,勿取小人。」因為愚人就算沒有德,但因為同時也沒什麼才能,所以對社會的危害不大:而小人就不同,因為他有才能,但德行卻弱於才能、不能駕御才能,那麼才能就會被不受限制約束地使用,從而給社會造成巨大的危害和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