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修養德行,修自己的行為

2020-12-23 白色木蘭

女兒同學的媽媽說,自己的父親去世不到一周,是突發的心梗,前幾分鐘還在小區裡和人聊天,發病就沒有搶救過來,看她低沉的情緒,我除了簡單的安慰,知道說啥都蒼白。我說,這個需要時間,不是誰的勸說能啟到作用的,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剛開始的幾個月很少下樓,把自己放在抑鬱的情緒裡,只有這樣才覺得安全,後來逼著自己工作,和人傾訴,眼淚說來就來,無法控制,今年快三年了,算是好了太多。

也是在父母不在後,從新審視了自己作為媽媽的身份,知道失去的都是自己的至親,最愛自己的人,更加明白了自己是女兒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知道自己的行為在無形中影響著她,也開始貪戀生命,想活的更長久,能多陪伴她,開始更加知道健康的重要性,開始在飲食和鍛鍊身體上下功夫。

想想年輕時的自己是多麼的天真幼稚,每看到結婚有娃的女性,心裡就想,人生真是沒意思,好好的為啥要結婚?為啥要生孩子?身材走樣?言談舉止也開始變的庸俗。生活告一段落了。直到自己結婚,有了女兒,才知道人生是另一個新的開始,也整個把自己從裡到外的換了個人,看著這麼個粉色的小肉團一天天長大,喊我媽媽,乾淨清澈的眼神,就覺得自己何德何能才擁有了這麼個小天使?最幸福的就是看著這個小傢伙一天一天的在成長,原來,養育是一場修行,讓人看到那個沒有注意到的自己的一言一行,哪裡需要修正?孩子是一面鏡子,完全的映射出自己,也延續了自己,讓人責無旁貸的自願改變。

也學會了愛身邊的人,知道良好的生活氣氛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這會存入她的潛意識,成為無形的資產,可以伴隨終生。快樂的童年,是一生的財富,這是在以後的人生中,無論如何都無法彌補的。

雖然沒法做到和孩子成為真正的朋友,但是也盡其所能願意尊重她,讓她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同時,也學會了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任何時候,都要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才能心甘情願的做自己。

也開始變慫,不在像以前,遇事就亂發脾氣,知道生命中有需要自己保護的人,首先要護自己周全。同時也開始變的勇敢,知道只有自己做出表率,孩子才會知道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這句老話,簡單通透,也真的懂了,父母在養育自己的過程中有多麼不容易,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做人,讓父母相信,她們沒有白付出,讓她們放心,就是最好的回報。

相關焦點

  • 《易經》:修養自己的德行,散發自己的光芒
    事實上,鄭板橋不僅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一生都為窮苦百姓伸張正義,主持公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品格,讓別人感受到德行高尚的魅力。最後孔融只留了一個最小的梨子給自己,其餘的按照長幼順序分給了兄弟們,他的父親和朋友都特別吃驚,問他為什麼把小的留給自己?孔融就說:「我年紀小,是家裡的小弟,應該吃小的梨,把大地讓給哥哥們。」父親聽了之後非常高興,這就是家喻戶曉孔融讓梨的故事。
  • 《菜根譚》:成就人生大功業的前提,是對於德行的修養
    《菜根譚》:成就人生大功業的前提,是對於德行的修養。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無德,如家無主而奴用事矣,幾何不魍魎猖狂。古人強調一個道理,就是進德修業,德為學問的根基,由內心演化,又表現於外,任何的學問和人生都需要以德行為基礎,否則即便是有學問,也難以在人生中發揮該有的價值與光芒。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雖然文化不高,妻子也不是名門閨秀,但是他的孩子倒是特別出色,這最終都要歸於朱元璋對於孩子德行的培養。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用德行修來的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行善積德的家庭,會有福報;而沒有這些德行的家庭,則會有禍殃。家庭是這個樣子,個人修行也是這樣子。行善積德是一種好的行為,這種行為放到個人身上,這個人就會有好的福報。這樣的因果關係,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經過很多事實論證的。
  • 「君子以厚德載物」,一個人德行修養越好,更容易成就一番事業
    這句話是說一個人的德行修養越好,這個人所能承載的東西也就越多,擁有高尚品德的人,更容易成就一番事業。為什麼說一個人的德行修養越好,這個人承載的東西就越多,也更容易做出事業呢?因為德是一個人的立世之本,人沒有德行是很難立足於世間的。
  • 名人名言-德行和修養篇·一
    德行和修養1、 在一個人民的國家中還要有一種推動的樞紐,這就是美德。——孟德斯鳩2、 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孟德斯鳩19、 美德與過惡,道德上的善與惡,都是對社會有利或有害的行為;在任何地點,任何時代,為公益作出最大犧牲的人,都是人們會稱為最道德的人。
  • 智鵬丨修行修的什麼行——你知「道」嗎?
    修行就是修我們的德行。用財富裝點外在,不如用智慧裝點心靈!很多人用財富用物質去堆積自己的外在,比如把錢用在美容上,用在美顏上,用在整形上,動輒幾萬幾十萬,這就是內在空虛的表現。內在空虛才需要用外在裝點。修行就是獲得人生大智慧,來點亮內心,就是美心。真正的人格魅力就在於心,心靈美人才美。身體病了都要看醫生,現代人的心靈疾病又向誰求?有人問神,問鬼,有人問心理醫生。
  • 《易經》:一個人德行修養的基礎,是讓言語謹慎
    所以,言語謹慎,是一個人修養自己必須的德行。在《易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初九:不出戶庭,無咎。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初九:杜門不出,沒有災禍。《象傳》之中說:杜門不出,是因為其他人知道通達和閉塞的時勢。言語謹慎才能避免引起風波,短短的一句話可以使姻緣斷絕,可以使友情破裂,但是也可以和諧萬物,所以修養語言的德行,是一個人處事最基本的道德準則。三國時期的名將關羽,就是因為一句話,喪失了自己的性命,並且改變了歷史。
  • 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壽長壽短皆是功德圓滿,只是滿壽不易修罷了
    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壽長壽短皆是功德圓滿,只是滿壽不易修罷了。人生的意義,這個看似迷茫的命題,在學完哲學,讀完幾大宗教的經書之後,似乎顯得更加迷茫了。所以,後世之人多有煉丹修行之士,為何?古有封神之論,故有修成仙體之欲,後人看透此欲為妄,故解心頭疑惑,知修行乃人生的意義。修行者,說修正自己的行為,對;說修煉自己的生命,也對;說修煉自己的德行,也對。總之,修行之重在於修,行者,可為萬業。
  • 學佛修行的三大境界——看看你修到哪裡了
    想了解佛教,看更多佛學故事,搜索並關注:宜青禪寺在線今天跟大家講修行,許多人都說自己會修行,但是都不知道修行是什麼,今天給大家講講修行,希望大家看後能夠對修行有一個更好的理解。學佛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修行」這一個詞,現在變得越來越生活化、大眾化、世俗化了,不是僅僅局限於出家修行學佛的人。
  • 修行、修行,到底什麼是修行?
    修行的正道,是在世間的當下體認出世間,在煩惱的當下體認菩提。修行的核心就是培養正念我們有什麼樣的心念就會有什麼樣的未來。修行不是用來裝點門面的,也不是修給佛菩薩看的。佛菩薩只是指導我們怎樣改善生命,但真正的實踐要靠自己。而實踐又離不開正見指導,這就需要從調整觀念開始。不同的觀念,會形成不同的心態,產生不同的行為,而這種行為又會使相關心態得到長養,兩者是相互增上的。
  • 佛教,道教,儒家的修行特點,什麼是修行,在哪裡修行?
    修行大道至簡果然不虛,一句如此簡單的話,就概括了「修行」二字的真諦。所以要做官,就要先看一個人的德行,後來確定要考察孝廉,知道隋朝科舉制度確定下來,才把儒家的所有的經典列為教科書!儒家的思想,是提倡全民提高思想道德覺悟,所有人都做君子,這樣就可以「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了。總的而言,儒家有利於提高個人的修養,走的是經世致用的路子。
  • 人的德行不夠,脾氣就很大,無明就很重
    文:宣化上人萬佛城是聖人修道之處,所以魔王要來擾亂修道人的清淨心。魔王想戰勝聖人,獨霸一方,所以處處找麻煩,令聖人投降,俯首稱臣。各位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絕不能豎白旗,一定要奮鬥到底,最後的勝利終是屬於我們的。所謂「要成佛必受魔,要學好冤孽找。」人不夠德行,隨風飄蕩,就墮落了;有足夠德行,則不會被魔王所搖動。為什麼?因為生生世世所修的根基深厚,什麼魔來也不怕。
  • 人的德行不夠,脾氣就很大、無明就很重(宣化上人)
    修行要注重德行。
  • 道家修煉的九大宗旨,密不外傳的修行秘密
    這才是外功,修行和外功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我們全真派講的是「性命雙修」,那就是內外兼修。一般講我們全真派教義為主,佛教是修性為主,正一派是練外丹與符籙與修命為主。修煉性功能提高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品行和崇高的道德行為,同樣的也會帶來對我們修行功夫精進。如果我們一直這樣修,天天做善事,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的內功外功每天在精進。
  • 修丹道是為了做什麼?修行到底修的是什麼呢?
    見地高,但也要有一個可以下手的方法去修行。慧為火,定為水,慧沒有定水的滋養 ,就是狂慧 。持咒,打坐,念經無非都是得定的方法,有了禪定的功夫,才能有智慧,沒有禪定的功夫,所得的智慧都不是自己的,是靠不住的,是書本上的。所以要解行並進,一方面要去理解,有正確的見地;另一方面,又要在事上去修,在生活中修。但在生活中應人接物時,沒有定力,怎麼辦呢,還得加強訓練。
  • 《大學》經述:德行的完備,才是「至善」的最高境界
    完善自己的道德,不斷地提升自己,也是促進社會文明,幫助自己進步最重要的一個過程。不斷修為,不斷進步,才能成為一個讓人佩服的有學問和修養的人。德是做人的根本,也是評判一個人的重要依據。當年叱吒風雲的曹操,雖然說在某一個層面受人詬病,並不是正面形象的人物,但是曹操立德修身的功夫,卻非常值得敬佩。
  • 學佛修行要做到五點:以解脫痛苦煩惱,達到一個清靜心態的境界
    信眾在生活中發現自己有錯誤的思想行為,可以依照佛法,通過修正、改正錯誤的行為;確切地說:「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心」亂行為,棄亂歸正。佛教認為:眾生的本性都是佛,見性即可成佛,也有立地成佛之說。識自己本心,見自己本性的過程才是真正修行。所以修行就是修自己的心態的一種歷練過程。
  • 修行第六步,發世俗菩提心,修菩薩道,行菩薩行
    很多人會說,發菩提心應該是修行的第一步啊,修行應該是從發菩提心開始啊,怎麼修了五步了到現在才發菩提心啊!我前面講的五步是在修好人道,只有修好了人才能開始修菩薩道。我們先來說下什麼是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為成『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 修行:修與行是相輔相成,行是根本,修是方法!
    修,就是修改、修正、完善之意。因此,修就要將那些固有的陋習一一摒棄,將以前習得的錯誤的觀念、看法、態度進行適時調整,並不斷學習、完善自己的理性思辨能力、認清方向。當修的功夫到位了,接下來就是行的問題。不過,說實在的,即使我們周圍有很多修行人,但大多數僅停留在嘴上,而真正身體力行地修行的人其實不多。其實,很多人在靠嘴巴修行。
  • 修行修的是什麼?修行最忌諱什麼?如何才能做主?
    看到別人了吃肉,但沒有著在別人的吃相上,注意到自己心裡還有痕跡麼,這就是正念!做的每一件事,都應該用心,有意識地去做。這裡所說的有意識,是帶著一種警覺的心、覺照的心。也就是說,你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想什麼、做什麼,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和職責。領悟八正道,做事要懂得摸摸自己的良心,念念不被邪迷,則念念正念。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應該用心、有意識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