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國節·春節 | 「忙年」備忘錄,肥西人的過年記憶!

2021-02-27 文旅肥西
年糕諧音「年年高」。在肥西,磨年糕又叫蒸年粑粑,到現在還有「蒸了年粑粑好過年」的說法。肥西蒸年粑粑有兩個講究,一個是蒸年糕的火候,另一個就是揣年糕的力度,都要做到恰到好處,經驗豐富的村民從麵筋的手感就能判斷能不能進入下一道工序。

光滑的麵筋被熟練地揪成一個個雞蛋大小麵團,沾上一層麵粉,用模型給年糕刻上漂亮的圖案,最後一道工序--點紅,寓意著祝福。

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這一天,肥西三河鎮的媽媽和婆婆們會起個大早,用源於大別山脈,清澈、冷冽,無雜質三河水提前把黃豆泡上。

經過泡豆、磨漿、點漿、壓板等一道道工序下來,一塊塊肉嫩,質膩,色白,水豆腐就做成了。

在過去,人們將豆腐稱為「兜福」,意思是在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豆腐就可以把家裡的夫妻都兜住,這樣來年就會更加的福氣,孩子們也要吃新做出來的豆腐,是長輩對孩子的美好祝願。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

肥西鄉下殺年豬一般都會稍早些,到過年的時候,一刀刀臘肉,有股特殊的香味,這年味更濃上三分。殺豬是大事,得請人幫忙。人多,話也多,笑語也多,歡聲笑語,把一戶一戶人家襯得熱熱鬧鬧,這年的氣氛一下子厚實了許多。

吃「年肉」也是很有講究,一般要吃紅燒肉,因為肉本身就代表著富裕的意思,而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熱氣騰騰泛著肉香的紅燒肉是多少人在臘月二十六這天期盼的。

這一鍋燉肉,便是肥西人心中最樸實的吃食,比山珍海味更過癮,更實惠,也更有家的感覺。吃著吃著,年味也漸漸濃了。 

「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肥西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上店、集中採購。

為啥要在二十七殺雞?這是因為諧音,「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之意。

等到除夕,把宰好燉熟的公雞要在年夜飯上登場,而且是整隻雞盤在一個碟子裡擺放在宴席桌子中間位置。人們給它取了一個好名頭,叫做大吉大利。

在肥西,一款寓意著團團圓圓、美滿幸福的糯米圓子是各家的春節必備。肥西三河鎮的糯米圓子作為傳統美食,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

和做年粑一樣,炸圓子也是用自家種的糯米,年粑用粉,圓子用飯,各有各的風味。

聰慧的肥西人會把有限的物產巧妙變化,變出不同的風味來,這年的味道,自然也就豐富多彩。

臘月二十九小除夕,肥西的家人們擼起袖子開始忙碌了,擀麵的擀麵,拌餡的拌餡,孩子則在一旁洗淨手,排排坐,等著包餃子。

過年吃餃子寓意著「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團團圓圓、紅紅火火的幸福生活!

這個「把肉烀」,就是做大年湯。

這個時候,肥西的每家每戶,都將三四隻老母雞,和一兩串豬肉,放在大鍋裡,用柴火燒煮。煮好後,一人盛一大碗肉,大塊吃肉,大口喝湯,十分過癮。

大多數家庭,在大年湯中還放上肥西的特產紅薯粉絲,說是撈」錢串子「。喝大年湯成為了肥西過年大年的一個儀式。

年也是一年的開始,正月初一,拜年人來了,要上烀雞蛋,說是拿「元寶」。

正月初三送年,一人發一個滷雞爪,說是「抓錢」,最具象徵性的是魚,一盤魚,天天端上桌,但人人都不碰,因魚的諧音是「餘」,要把一家人的富裕和福氣,年年餘下去。

正月十五過小年,「吃塊肥肉好下田」,到晚上,家家戶戶撈元宵。鬧鬧騰騰的大年,在一碗元宵中圓圓滿滿的宣布結束。

相關焦點

  • 【網絡中國節·春節】年味十足的春聯
    過年貼春聯算是一件大事,家家戶戶都非常重視,因此,圍繞著春聯,發生了不少耐人尋味的故事。古時有一富家過年貼了一副「富翁春聯」:去年不是王阿二;新歲將成沈萬三。 王阿二是窮小子常用的名字。沈萬三,元末明初人,洪武年間的巨富。
  • 「網絡述年」「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主題徵文啟事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是鄉愁親情、家風家教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承載著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和鄉愁。由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出品發行的電影《沒有過不去的年》以親情為主題,通過展示一家人在過年前十幾天的生活圖景,反映了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社會生活等方面發生的變化,是一部現實主義的溫情之作。
  • 春節符號——回家過年
    吃過晚飯,七歲的女兒突然問到:「媽媽,什麼是春節符號?」 我稍微思考了一下,回答到:「中國結、春聯、年夜飯、壓歲錢……,每個人心中都有著不同的春節符號。」 開心是孩子的春節符號。堆著可愛的雪人;吃著美味的零食;穿著嶄新的衣服;拿著厚厚的壓歲錢;在人群中奔跑、歡呼,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節日的喜悅。「拜年啦!新年好!」是此刻他們最想表達的語言。回家是在外遊子的春節符號。在外漂泊的日子,有成功,有失敗;有歡樂,有辛酸。但不管怎樣,家,才是世界上最溫暖的地方。家的味道,在那裝滿辛酸的行囊裡;在那還鄉千裡路上的鄉愁裡。
  • 中國喜過年,外國忙賺錢,多國提前進入「春節經濟」狀態!
    中國人過年,那外國人就賺錢,就在這幾天之前,世界上除了中國,多國就提前備貨,忙碌,被中國人攜帶著,都進入到「春節經濟」狀態啦!有個報導還說,日韓等國卯足了勁兒,提前10天進入「春節經濟」備戰狀態,甚至反映到股票上,這幾天日韓等過的化妝品生產商的股票都一路上揚了。
  • 晏福強:過年的小故事|天眼新聞文化頻道春節記憶徵文
    伴隨2020年春節的臨近,在外地打工的人們都將陸陸續續往家趕,不管掙沒掙到錢,與家人吃團圓飯、過團圓年都是不變的主題。在兒時的記憶中,我其實很怕過年,特別懼怕過三十夜(除夕),因為我清楚地記得父親說過這樣一句話,三十夜有三十條工,這一天一大早就要起床,挑水、拌煤、洗衣服、掃揚塵……總有做不完的事情,那時候過年,家家戶戶都要打熱餈粑、糯米麵,條件好點的人家還會做五花八門的包穀粑、高粱粑、小米粑、吊漿粑、築粑等等,其中我親眼目睹母親和奶奶做過吊漿粑和築粑。
  • 【網絡述年】回家過年——韋青輝
    【網絡述年】回家過年——韋青輝 2020-01-21 23: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網友問肥西農村過年期間為何不給放煙花炮竹獲官方回復
    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訊 近日,有網友在合肥「12345政府服務直通車」留言,討論關於肥西農村過年期間不給放煙花炮竹的問題。肥西縣回復稱,燃放煙花爆竹給人身、財產安全帶來危害,也汙染了大氣環境。合肥市立法全面禁止城區燃放煙花爆竹是利民之舉,惠民之措。
  • 運城人如何過年:除夕忙什麼
    運城人如何過年第六回:除夕忙什麼作者:馮建國   朗誦:翟志勇自古以來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如今又添了一個春節聯歡晚會,自開辦以來幾十年來長盛不衰。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有史料記載,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而根據傳統風俗,在除夕這一天,祭祖當是第一大事。
  • 曾經的過年方式,記憶中抹不掉的年味!
    年味,每個人對這個詞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年味之於我,是春節帶來的濃厚節日氣氛,是春節期間美好的味蕾享受,是春節一家人幸福的團圓……只要能夠讓我記憶深刻、幸福開心,我覺得這樣的春節就是充滿年味的。時代在發展,生活水平在提高,如今過春節,雖然物質上帶來的年味沒有那麼強烈了,但是只要一家人團圓幸福和開心那就是年味。在感受如今春節帶來的年味同時,記憶深處的那些年味依舊抹不掉,那就是小時候過春節的年味——吃上好吃的飯菜和零食、穿上嶄新的衣服、領上幾塊錢壓歲錢、玩上喜歡的花炮。
  • 突然回家,親人的表情看哭無數人:再忙,也要回家過年
    「奶奶,我回來了」「你怎麼回來了我以為你今年不回來了」「老闆,來碗面」「兒子,你怎麼回來了」我跌跌撞撞奔向你,「媽,你慢點」讓很多人,笑著笑著就哭了。更有很多網友留言,我想家了,想家裡的爸媽了。看著視頻中親人喜悅的樣子,不禁讓人感慨:過年,再忙也要回家。
  • 走進「年爺爺」落下閎故鄉,講講春節的來歷和過年的安逸!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楚瞳)春運開始了,華夏兒女一年中最歡樂的時光——春節就要來啦!四川21個市(州),過年的活動豐富多彩,妙趣橫生。請跟隨四川在線記者「新春走基層」的腳步,先到春節發源地——南充閬中看一看。
  • 兒時的春節,抹不掉的記憶(曹培培)
    我是生長在蘇北農村的一名85後,這首童謠裡描述的春節是我從小經歷到大的。在我的記憶中,兒時的春節總是令我嚮往的、懷念的,是深藏在記憶深處抹不掉的。回憶起小時候的春節,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寫春聯、蒸饅頭和守歲了。太爺爺生前任過私塾先生,喜歡寫毛筆字,方方正正的正楷字遠近聞名。時至今日,老家的房子上還留存著太爺爺寫的「自力更生」四個大字。
  • 「炎帝老酒杯」記憶中的年味徵文丨王保義:記憶中的春節,走親戚
    春節,是我國人民一年當中最盛大、最歡樂、最頭緒多且最講究的一個傳統節日。今年已經70超越的我,記憶中春節(過年)期間穿新衣、戴新帽、寫春聯、放鞭炮、走親戚、看耍樂……留在腦海裡的每一項都值得回憶。但過年走親戚這項活動留給我的印象猶為深刻。記憶中,過年走親戚民情風俗很厚重,圪圪道道很多且很講究。
  • 記憶中的年味,過年風俗都有哪些
    按照舊習俗,從年尾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日(掃塵日)開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或正月十九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稱為「過年」。在我們的記憶中,過年的習俗都有哪些?一、什麼是小年「小年」是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 【朔州作家475】「我們的春節」系列 || 趙振華:記憶中的年
    在我的記憶中,母親是個勤勞且愛乾淨之人。每逢臨近過年,總把收拾家、擦玻璃、洗床單……作為首要任務。故而,記憶中的年便是從打掃衛生開始的。那時,打掃衛生一般在農曆臘月二十四,「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 中國春節,為何漸漸失去了年味?是手機和網絡的錯嗎?
    春節漸漸失去年味,歸根結底的原因是什麼?「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好一幅新年祥和熱鬧的氣氛,從古到今春節一直都是我們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為了這一天的到來,很多人從進入臘月就開始準備過年。
  • 2021年春節即將來臨,該回家過年,還是繼續留在打工的地方過年
    正在趕車的農民工兄弟們2021年春節即將來臨,偏偏有一些疫情輸入病例。在2021年的春節蒙上了一層陰影,許多打工仔正處於回家,還是不回家之間在徘徊。現在網絡信息非常發達,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很快就會被大家知曉。現在很快就要到2021年春節,有許多的農民工正準備,回家的時候。網絡平臺報導出,疫情方面的消息。一會兒是河北省有感染者,一會兒又是新疆建設兵團有感染者 ,雖然他們都得到了絕對性的控制。但是讓很多打工仔,心中有一些害怕。其實我個人建議,今年最好選擇留在打工的駐地。
  • 80後過年的記憶:我們小時怎麼過年
    春節到了,兒時盼望過的的節日到了。小時候,盼望過年因為放年假了。不用每天拿著書包去上學,可以和小夥伴盡情玩耍了。買幾掛小鞭炮,一個一個去放,有雪時把鞭炮放在雪裡,讓鞭炮在雪裡響(想著點玩),玩的那叫一個嗨。
  • 「網絡中國節·春節」濰坊:趕大集買年貨 熱熱鬧鬧過大年
    臘月二十九,正值濰坊市坊子區南流鎮春節前的最後一個南流大集,臨近春節,使得這個年集更加熱鬧。早晨8點多,已經有很多農民步行前去趕集,大家三三兩兩、互嘮家常,結伴挑選著年貨,完全沒有顧忌寒冷的天氣。就要過年了,要的就是這種氛圍」劉大姐笑著告訴記者。春聯是新年必不可少的年貨之一,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以此表達人們闢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每年春節,我們都會買對聯、福字回家貼在門上窗戶上,圖個吉利討討喜。我今天剛放假,這不趕緊來挑選對聯」市民王阿姨說。
  • 【網絡中國節·春節】爆竹聲中一歲除 總把新桃換舊符
    守歲,俗稱「熬年」,是中國人的不眠夜。年夜飯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