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拉斐爾底稿到英國脫歐花瓶——V&A館長眼中的十件經典

2020-12-17 澎湃新聞

從拉斐爾的底稿到庚斯博羅的《畫家的兩個女兒》,再到蘇丹宮殿的戰利品《人虎風琴》、雕塑家羅丹的《青銅時代》以及英國格雷森·佩裡的脫歐花瓶……近日,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簡稱V&A)館長特裡斯特拉姆·亨特(Tristram Hunt)講述了館藏的一些最著名的藏品。

在疫情來襲,世界各地博物館利用當下疫情危機拓展其線上項目的背景下,特裡斯特拉姆·亨特認為:「在未來,數位化供應將成為博物館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直面實物,其真實的光環仍然有著某種線上觀展所沒有的魔力。」

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館長特裡斯特拉姆·亨特

現在的南肯辛頓塵土飛揚。再沒有成千上萬的參觀者漫步在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展廳觀展,至少在當下,那些已成往事。

在保安部主管弗農·拉普利 (Vernon Rapley)的嚴格安保下,我們的藏品目前都安然無恙。但博物館的目的是建立在對話和差異的基礎上:公民和藏品之間的互動,進入歷史之網的旅程,然後是好奇心的生長與繁榮。我們的第一任館長亨利·科爾(Henry Cole)說:「沒人參觀的博物館逐漸變成了死氣沉沉的、毫無用處的機構。」

今天,我們的博物館仍然處於閉館狀態,缺乏交流。所以我很樂意在此與《觀察家》的讀者們一起探索其中一些最著名的藏品。從陶瓷到家具,從數碼設計到攝影,從時裝到美術——顯而易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藏品有著驚人的多樣性。

有點不公平的是,科爾把博物館形容為「貧困藏品的避難所」;英國藝術史家、博物館策展人羅伊·斯特朗(Roy Strong)則稱其為「一個極其寬敞的手袋」。然而,將270萬件藏品聯繫在一起的是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的獨創性和想像力。從拉斐爾(Raphael)的底稿到格雷森·佩裡(Grayson Perry)的英國脫歐花瓶,這個博物館就是一個展示人類創造力的寶庫,激發著當今富有創造力的先鋒們的想像力。崇高和美麗在我們畫廊一直存在,但我們一直有這樣一種使命感,用這些藝術品來鼓勵創作的力量。工藝美術運動創始人、英國最傑出的設計師威廉·莫裡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談到參觀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的感受時說:「對從人類大腦中誕生的美充滿了驚奇和感激」。

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畫廊利用當下的疫情危機拓展它們線上項目,並與新觀眾建立了聯繫。在未來,數位化供應也將成為博物館和畫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直面實物,其真實的光環仍然有著某種線上觀展所沒有的魔力。史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曾寫過這樣一段文字:「展品的力量超越了展示它的物質邊界,延伸到一個更大的世界,從中產生了一種喚起觀眾複雜的、動態的文化力量,並可能為觀眾所接受。」因此,我們期待觀眾回到南肯辛頓站在這些物品面前——希望這份清單能提醒我們,我們都錯過了什麼。

拉斐爾底稿 《捕魚的神跡》

拉斐爾底稿 《捕魚的神跡》 圖片來自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拉斐爾底稿(1515-1516)是拉斐爾(Raphael,1483-1520)受教皇裡奧十世的委託,為西斯廷教堂設計10幅掛毯所繪。自19世紀60年代維多利亞女王為紀念她深愛的阿爾伯特將其從漢普頓宮移出後,這些底稿就從皇家收藏租借到了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這些繪畫取材於聖徒彼得和保羅的生平,是文藝復興鼎盛時期最華麗的作品之一。它們不僅體現了拉斐爾的藝術天賦,也體現了他在16世紀改變掛毯設計的方式。今年是拉斐爾逝世500周年,除了整修拉斐爾宮廷外,我們還啟動了一項新的數字研究項目,旨在發掘人們對他的技藝和工作室實踐的全新理解。

託馬斯·庚斯博羅 《畫家的兩個女兒》

託馬斯·庚斯博羅 《畫家的兩個女兒》 圖片來自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託馬斯·庚斯博羅(Thomas Gainsborough,1727-1788)所繪的《畫家的兩個女兒》(Two daughter by Thomas Gainsborough, 1758年)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品。庚斯博羅是18世紀英國著名的肖像畫家和風景畫家,其肖像畫多取材上層社會人物,作品充滿奔放的節奏感,筆觸輕靈,自然動人。《畫家的兩個女兒》描繪的是庚斯博羅的兩個10歲和6歲左右的女兒,畫中姐妹倆親密無間:瑪麗伸出胳膊搭在瑪格麗特的頭髮上,瑪格麗特轉過身來面對著我們,用一種幾乎是傲慢而又悲傷的表情引起了我們的注意。《畫家的兩個女兒》謙遜地陳列在我們英國的畫廊裡,親密、人道卻有帶著某種令人恐懼的無辜宿命論的氣息。這幅畫與1632年起定居倫敦的佛蘭德斯畫家凡·戴克(Van Dyck)有明顯的呼應,後者的兒童肖像畫也有一種憂鬱的甜蜜。

《人虎風琴》

蒂普的老虎 圖片來自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人虎風琴》,或稱蒂普的老虎(1794-1799)是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的最愛,這一雕刻的木製傑作描繪的是一位歐洲軍官正在被一隻臥虎撕破脖子的情景。在軍官的身體裡有一個器官裝置,當士兵痛苦地抬起手臂時,它會發出詭異的哭聲。

18世紀下半期,英國對南印度的邁索爾發動 4次侵略戰爭。1767年,英軍侵入邁索爾,在昌加馬和特裡諾馬利遇到海德爾·阿里的頑強抵抗。英軍一度佔領邁索爾的 1/3的領土。海德爾·阿里不僅收復失地,而且挺進到馬德拉斯近郊,迫使侵略者求和。1781年,侵略者在波多諾伏戰役中擊潰海德爾·阿里的大軍。1782年12月7日,海德爾·阿里病死在軍營中。蒂普蘇丹繼承父業,繼續抗英。1790年,侵略者發動新的戰爭。蒂普蘇丹在抗爭失敗後同英國籤訂和約。1799年,英軍第4次大舉入侵邁索爾。蒂普蘇丹最後在塞林伽巴丹城下陣亡。這件工藝品也許是邁索爾的統治者蒂普蘇丹(Tipu Sultan)為他被英國人劫為人質的年輕兒子們設計的,它最初是抵抗的象徵。但在蒂普戰敗後,它被當作來自蘇丹宮殿的戰利品,並作為帝國主義的象徵在倫敦展出。這件作品每天都在提醒人們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和殖民歷史的關係。

圖拉真圓柱複製品

圖拉真圓柱複製品 圖片來自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圖拉真圓柱複製品(1864年)我們館藏中最大的物品,其原作位於義大利羅馬奎利那爾山邊的圖拉真廣場,為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所立,以紀念圖拉真勝利徵服達西亞。該柱由大馬士革建築師阿波羅多拉(Apollodorus of Damascus)建造,於113年落成,屬於多立克柱式,以柱身精美浮雕而聞名。圖拉真柱淨高29.55米,包括基座總高38.2米。柱身由20個直徑4米、重達40噸的巨型卡拉拉大理石壘成,外表由總長度200米以上的浮雕繞柱23周;柱體之內,有185級螺旋樓梯直通柱頂。據古幣的描繪,早期圖拉真柱的柱冠為一隻巨鳥,很可能是鷹,後來被圖拉真塑像代替,漫長的中世紀奪去了圖拉真塑像。1588年,教皇西斯都五世下令以聖彼得雕像立於柱頂至今。

在19世紀中期,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開創了所有現代攝影技術、電鑄技術和石膏模型技術的先端,使大眾獲得高雅文化的途徑民主化。圖拉真圓柱複製品匯集了歐洲雕塑的精華,使維多利亞時代的公眾即使不能親自參觀,也能看到羅馬和佛羅倫斯的奇蹟。

奧古斯特·羅丹的《青銅時代》

奧古斯特·羅丹的《青銅時代》 圖片來自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1914年羅丹捐贈了18件雕塑,這是一位在世藝術家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的最偉大的禮物。受到多納泰羅(Donatello)和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作品的啟發,《青銅時代》的名字暗指石器時代之後,人類終於變得富有創造力和「先進」。當這件作品第一次展出時,它是如此逼真,以至於羅丹被指責為仿照真人塑造。這份禮物是慶祝羅丹對英法團結的信念:「你們的士兵與我們並肩作戰。作為我對你們英雄的一點敬意,我決定把這個系列展示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這是所有。」

艾琳·格雷 摺疊椅

艾琳·格雷 摺疊椅 圖片來自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這把《摺疊椅》(folup chair)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最引人入勝的設計師之一艾琳·格雷(Eileen Gray,1879-1976)的經典之作。椅子因底座、扶手和靠背的形狀而得名,呈s型,是為她在裡維埃拉的夏季住所而設計的,展示了她對簡約、實用和對材料的誠實的承諾。

艾琳·格雷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建築師,她生於1878年,這位愛爾蘭藝術家對現代家具設計貢獻非常突出,是"現代設計"的先鋒之一。格雷是建築師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合作者。在室內空間逐漸成為自我表達的時代,她是現代生活模式的先驅。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她都被男性同事忽視。最近,她被譽為「女同性戀生活的建築師和室內設計師」。

埃爾莎·夏帕瑞麗 晚禮服

埃爾莎·夏帕瑞麗 1937年設計的晚禮服 圖片來自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一套夏帕瑞麗高級定製晚禮服被廣泛認為是製衣行業的勞斯萊斯。而這套由埃爾莎·夏帕瑞麗(Elsa Schiaparelli) 1937年設計的晚禮服則被塞西爾·比頓( Cecil Beaton)作為他給博物館的主要時尚禮物的一部分,捐贈給了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

這件夾克由上流社會的亞歷山德拉·特雷弗-羅珀(Alexandra Trevor-Roper)女士從她的倫敦展廳購得,由勃艮第絲絨製成,帶有結合了萊茵石、亮片和銀鍍金線的強力刺繡。該系列的豪華紡織,精湛的剪裁和精細的表面裝飾代表了20世紀30年代高級時裝定製的高水平。1971年,這套服裝被慷慨地送到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並附了一張紙條:「夏帕瑞麗西裝,1937年。如不需要,請退回。」

羅賓漢花園

羅賓漢花園 圖片來自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羅賓漢花園是英國最偉大的野獸派遺產之一。然而,2009年,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市政疏於管理,並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希望將其列入名錄並加以拯救之後,羅賓漢花園遭到了譴責。2017年,當它最終被拆除時,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保留了西區9米高的部分,包括「空中街」的一部分。

碧昂絲的蝴蝶戒指

蝴蝶戒指 圖片來自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美國女歌手碧昂絲的蝴蝶戒指由碧昂斯於2018年贈送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這枚蝴蝶戒指是珠寶商格倫·斯皮羅(Glenn Spiro)精心設計的。這枚戒指最初是作為胸針製作的,當人們發現它的翅膀不受底座的束縛,可以很容易地擺動時,就把它變成了一枚戒指。隨著佩戴者的手指輕輕彎曲,隱藏在鑲鑽戒指上的機械裝置就能啟動,於是戒指就在綠石榴石、鑽石、鉑金的閃光中煥發生機。而在整個過程中固定在翅膀下面的裝置幾乎是看不見的。

格雷森·佩裡 脫歐花瓶

格雷森·佩裡 一對相配的陶瓷花瓶 圖片來自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這對配對的花瓶是在2017年英國脫歐引發的政治動蕩中製作的。從這個方面來說,他們參與了一個長久以來帶有政治意味的陶藝傳統。然而,這些紀念性的花瓶努力做到無黨派化,以反映兩個分裂的陣營之間的強烈相似性。讓這對花瓶看起來和諧的藍色釉料是佩裡採用眾包技術裝飾完成的。除了他們最喜歡的顏色,他還徵集了「留歐」和「脫歐」選民的自拍照以及包括個性在內的英國符號,包括甘地(Gandhi)、莎士比亞(Shakespeare)、喬·考克斯(Jo Cox)、奈傑爾·法拉奇(Nigel Farage)、加裡·萊因克爾(Gary Lineker)、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和女王,他們都出現在花瓶上。

(本文編譯自《衛報》)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館長對話|英國V&A今重開:「和服」回歸、「拉斐爾」升級
    澎湃新聞獲悉,8月6日,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A博物館)將重新向公眾開放。在重新開館之際,V&A副館長兼營運長李傅廷(Tim Reeve)接受了「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的專訪,他談到了下半年的計劃及對於「線上」項目的看法。
  • 英國V&A今重開:「和服」回歸、「拉斐爾」升級
    澎湃新聞獲悉,8月6日,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A博物館)將重新向公眾開放。 在重新開館之際,V&A副館長兼營運長李傅廷(Tim Reeve)接受了「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的專訪,他談到了下半年的計劃及對於「線上」項目的看法。
  • 英國V&A博物館8月重開,新升級「拉斐爾展廳」11月亮相
    澎湃新聞獲悉,日前,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A博物館)宣布將於8月6日重新向公眾開放。受到較多讚譽的特展「和服:從京都到T臺」此前因疫情在開幕兩周後被迫關閉,而最新展期則調整為8月27日至10月25日。
  • 英國正式脫歐
    當地時間1月31號23點,也就是北京時間早上7點鐘,英國正式脫離歐盟,向47年的盟友說再見,也為歷時3年多的脫歐歷程劃上句號。22點,英國首相詹森發布了預先錄製好的電視講話。他說,「今天晚上我們將離開歐盟。」
  • 英國「脫歐」大結局
    時間倒回到11個月之前。那一天,歐洲議會全體會議投票通過英國的「脫歐」協議,確定英國將於今年1月31日正式「脫歐」。彼時,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動情地說,「我們會永遠愛你們,我們永遠不會遠去」。但這場溫情的時刻很快就被反覆上演的「拉鋸」戲碼所打碎。時間越來越緊,情況卻突然峰迴路轉。這一次,英國真的要帶著協議跟歐盟說「拜拜」了。
  • 英國脫歐 蘇格蘭脫英?
    英國《經濟學人》就評論說,英國失去了歐盟,今後在國際上能找到什麼樣的位置呢?至今,留歐派依然認為脫歐不如留歐。首先,脫歐協議在最後的時刻達成,在脫歐過渡期結束前一個星期英歐之間達成了脫歐協議,並且在最後一刻,雙方籤訂了這一協議,從而避免了無協議脫歐造成的混亂和糾紛。
  • 三大分歧,英國脫歐談判誰將笑到最後
    詹森的「烤箱」隨時可變,利益才是「烤雞」去年,詹森在議會竭力推動他與歐盟談成的脫歐原則協議時,曾信誓旦旦表示已為英國爭取到最好的利益,不僅將成功帶領英國脫歐,而且英國脫歐經貿協議也已在「烤箱之中」,他承諾英國將在今年底前與歐盟達成英國脫歐協議。
  • 英國正式脫歐:英國為何選擇脫歐?利弊如何?對中國有啥影響?
    ,當時英國怕被排擠在外才加入了歐盟,但由於重要的位置被德法掌控,所以英國並沒有話語權,由於兩方之間有矛盾,所以脫歐對於以後是有好處的,但是歐盟提出了400億到500億歐元的費用,這對英國是一個大負擔。 英國脫歐也是可以預知的,當時英國怕被排擠在外才加入了歐盟,但由於重要的位置被德法掌控,所以英國並沒有話語權,由於兩方之間有矛盾,所以脫歐對於以後是有好處的,但是歐盟提出了400億到500億歐元的費用
  • 淺談英國脫歐的利與弊
    2016年6月,英國全民公投決定「脫歐」 。2017年3月16日,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批准「脫歐」法案,授權德蕾莎·梅伊正式啟動脫歐程序 。2017年3月29日,「脫歐」程序正式啟動。2018年6月26日,英女王批准英國脫歐法案,允許英國退出歐盟。2018年7月12日,英國已經發布脫歐白皮書。2019年3月12日,英國議會就修改後的「脫歐」協議進行了再次投票表決,但該協議仍然沒有通過 。
  • 英國拖延症:脫歐協議談判又延期!|脫歐協議|英國_財經|鮑裡斯...
    邊界混亂無論是否就脫歐達成協議,英國邊境都可能出現混亂。但是,在無協議脫歐的情況下,情況幾乎肯定會更糟。自1月1日起,由於英國離開了歐盟的單一市場和關稅同盟,進出口商將擁有大量新文件申報。內閣辦公室承認:「我們已經選擇引入新的邊境要求,但歐盟沒有。」3. 超市會短期缺貨邊境的變化可能會導致進口食品的延誤,英國也會因此缺乏新鮮保質期較短的食物。
  • 李嘉誠贏了,投到英國的6千億穩賺,英國成功脫歐促使英鎊飆漲
    就在今天,英國脫歐的消息終於迎來了定調的時刻,根據英國內閣辦公室大臣戈夫發布的最新消息:英國-歐盟脫歐協議聯合委員會的所有問題達成原則上的協議,這意味著這場歷時將近7年的脫歐鬧劇即將畫上圓滿的句號,從2021年1月1日開始,英國將徹底脫離歐盟。
  • 英國為什麼要脫歐?
    原因之一是,很久以來,整個英國社會就瀰漫著根深蒂固的分離主義傾向。前幾天,英國首相詹森激動地表示,從今以後,英國的事情,英國人自己做主啦。可是,就在昨天,爆出一個新聞,詹森首相的父親斯坦利·詹森先生,正在申請法國國籍。你脫歐,我脫英,咱們走著瞧。
  • 脫歐之後一些英國公司考慮遷移到海峽對岸
    儘管英國與歐盟達成脫歐協定,允許無關稅貨物貿易,但有些英國公司正考慮將他們的業務徹底或部分遷往歐洲大陸。這些公司說,留在英國的前景令他們憂心忡忡。
  • 關注英國脫歐對中國的影響
    2020年1月31日,英國首相詹森宣布正式脫歐,這場歷經三年半、三任首相、三次推遲的事件似乎終於結束。但「形式脫歐易,實質脫歐難」,雙方未來的雙邊談判仍將面臨重重困難。2020年3月6日,英國與歐盟舉行了脫歐後的首輪談判,但雙方分歧嚴重,分歧點主要包括競爭政策、刑事司法和執法、漁業、協議的構建方式。
  • 脫歐對英國農業的影響
    脫歐對英國農業的影響文/恩蓋爾·伍茲牛津大學布拉瓦尼克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兼全球經濟治理項目研究主任英國脫歐無疑伴隨著諸多風險,但如果英國政治家和商界領袖有正確的認識,脫歐也可以帶來一次重要的機遇:英國有可能藉此機會實現農業領域更加安全、綠色、高效和創新的目標。
  • 英國「被脫歐」了?
    按照英國政府此前公布的指引,在新冠疫情三級警戒系統中,一到三級分別對應「中」「高」和「非常高」三種疫情警戒程度及相應的防控措施。由於疫情不容樂觀,英國政府決定增設第四級。伴隨著感染病例的激增,英國的醫療系統也不堪重負。據《衛報》報導,目前在醫院接受治療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人達到1.8萬人,比一周前增加了3000人。英格蘭地區越來越多的醫院已經出現病床不足的情況,不得不把病人轉送到其他醫院,而且一些手術也被迫取消。
  • 英國正式「脫歐」,別急,這只是「脫歐」的真正開始……
    [Photo/Agencies]三年,三任首相,數不清的辯論和投票,英國脫歐走到這一天,實屬不易。雙語君(微信ID:Chinadaily_Mobile)特意整理了150秒精華小視頻,帶你回顧脫歐以來的關鍵時間點。
  • 英國什麼時候脫歐成功?英國脫歐對世界貿易有什麼影響?
    在健康危機期間進行了為期8個月的艱難談判之後,歐盟和英國於當地時間15日開啟最後一輪脫歐後貿易談判,旨在達成一項史無前例的貿易協議,儘管存在失敗風險,但雙方仍堅持不做出讓步。  英國首席談判代表戴維·弗羅斯特當地時間15日強調稱,他的國家將在旨在與英國脫歐後階段達成協議的談判中保持立場不變。
  • 詹森:英歐貿易談判或破裂,英國可能無協議脫歐
    果然,談判目前已經被延到了這個周末,12月13日。 總的來看,目前局勢如何呢? 12月9日晚上,關鍵性會談失敗,導致無協議脫歐風險激增。歐盟第二天一早就發布所謂應急計劃,為無協議脫歐作準備。 這招狠,我方早有準備,表示不慌。
  • 脫歐公投四年:英國改變了什麼?
    四年來,英國各種政治風波、經濟動蕩、社會分化、民心裂變,市場波動,始終都圍繞著「英國脫歐」這根主軸在運轉,也由此演繹了無數的悲劇與戲劇,乃至各種鬧劇與荒誕劇。英國《衛報》6月23日的評論指出,「四年過去了,人們很難不被隨之而來的政治變革所打動。然而,實質性政策方面的後果卻明顯有限。到目前為止,英國脫歐改變了一切,但也什麼都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