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吃過「成鰵膠」、「竹葉膠」,其實它們的準確名稱是「成魚膠」、「葉子膠」,還有產銷量挺大的「葫蘆膠」,它們都是用鯰魚的魚鰾幹制而成。
巨大的鯰魚:
很面熟吧?我們身邊的鯰魚並不少,例如:
黃骨魚——學名「黃顙魚、瘋鱨」;
塘蝨——學名「鬍子鯰」;
埃及塘蝨——學名「革鬍子鯰」;
魚缸裡的「清道夫」——學名「甲鯰」
海裡的「沙毛」——學名「線紋鰻鯰」;
海裡的「成魚」——大頭多齒海鯰、斑海鯰等;
據統計,全世界的鯰魚有兩千多種。
由於品種差異很大,鯰魚膠根據外形大約分為四種:葫蘆膠、成魚膠、赤魚膠、葉子膠。
葫蘆膠來自某些淡水的鯰魚。這些鯰魚長得快,體型大,鰾也很大,幹制後狀如葫蘆,所以叫「葫蘆膠」,很好認:
正在取鰾的鯰魚和新鮮的「葫蘆膠」:
(該圖片來自搜狐號「食客生活」)
這類魚膠來自海鯰魚。在閩南語中,很多種海鯰魚都叫做「成魚」、「成丁仔」,而做海味的大戶中,說閩南語系方言的比例很大,所以就約定俗成叫「成魚膠」了。
新鮮的「成魚膠」
◆ 成魚膠的特點是:內部有很多肉筋,或牽牽扯扯、或坑坑窪窪。
牽牽扯扯:
坑坑窪窪:
赤魚膠來自淡水鯰魚的鰾,內部有縱橫交錯的肉筋,形成「井」字紋路,只是沒那麼粗壯:
即使不剖開,也可以看到明顯的橫豎紋,還把魚鰾分成左右兩個腔室:
葉子膠來自小型鯰魚,外型就象一片樹葉,還有葉脈一樣的橫紋,很好認:
鯰魚膠產量大、樣子醜、價格低。
還腥!——如果你要加糖加奶燉什麼「魚膠凍」,你一定會失望的。
◆ 但是人家膠質特別厚重啊!
燉出來的湯水又鮮又粘,據說養胃的功效很好。
鯰魚膠由於膠質厚重,所以很硬,如果象黃花膠、鱈魚膠那樣蒸一蒸、泡一泡是不行的,必須用「焗水」的辦法。
老傅在冰箱底翻出幾片來示範一下:
◆ 用水衝洗一下,泡到感覺有點軟化。
◆ 準備一口沒油的鍋(建議用砂鍋),放入薑片(祛腥)、泡過的魚膠、加水煮20分鐘(厚的魚膠可煮久些,但不宜煮太久,否則膠質會溶在水裡,浪費),然後熄火,不開蓋,一直悶著,這個過程就叫「焗水」。水涼後可整鍋移入冰箱,泡12小時以上。
出來後是這樣子:
收攏起來可以看出魚膠原本的形狀:
這個時候菜刀應該很容易將它切碎,如果切不動,就只好再重複一次「焗水」的過程。
切碎後拿去燉湯吧,燉得越久,溶出的膠質越多,湯也越鮮、越粘。如果有輕度的胃潰瘍,這些膠質會附著在胃壁上,給受傷的胃黏膜以喘息的機會,幫助癒合。
感謝閱讀!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