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並不知道,在16世紀末的時候,也就是大航海時期西班牙無敵艦隊橫行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時候,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曾經根據西班牙駐菲總督桑德對當時大明的判斷,做了一個和豐臣秀吉一樣異想天開的「吞併大明,統治世界」的美夢,而且這個夢想比豐臣秀吉那個夢要早20多年。
腓力二世比豐臣秀吉大10歲,兩人死於同一年,前後不超過10天。兩人的命運也有很多相似之處,至少在吞併大明這事上。關鍵是這兩人的計劃都出奇的相似性,而且有具體戰略框架和具體戰略目標的。
豐臣秀吉的計劃是以朝鮮為跳板,然後打進大明,然後再從大明吞併印度,然後再以印度為基地,向西統治全世界。
豐臣秀吉甚至想好了,打下大明就遷都,把天皇安排到北京,把北京附近的幾個村子封邑給天皇,自己就到寧波去養老。豐臣秀吉沒什麼文化,眼界也有限,以為中國除了北京跟寧波就沒別的地方了。自己之所以真的動手打朝鮮,憑藉的是日本剛經歷完戰國時期,武力過度需要輸出。
而腓力二世不一樣,剛經歷大航海時代,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環繞全球,眼界也是相當開闊,而且西方人做事,條理性非常強。這些遠非豐臣秀吉那個鄉巴佬可比。
腓力二世也做了全盤的計劃,那就是徵服大明後,建立起58個大主教教區,以及西班牙模式的一整套軍事殖民制度穩固其統治,腓力二世還要娶盡大明所有女性。而大明在南亞的那些附屬國柬埔寨、暹羅、安南等等則都成為了腓力二世的私人財產了。
然後北上和蒙古人和解,因為歷史上蒙古人畢竟刺傷過歐洲人的玻璃心的,被稱之為「上帝之鞭」。聯合蒙古人攻打土耳其,恢復陸上從大明到西班牙的「絲綢之路」,並按照當時的標準「通郵」。
如此一來,可能就沒有後面什麼所謂的英國的「日不落帝國」了。西班牙將在17世紀稱霸全世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腓力二世甚至有一套看似完整且務實的方案的。
根據1576年西班牙駐菲總督桑德給其國王腓力二世的報告。桑德認為遠徵中國至少需要2、3000人去徵服福建,然後以福建為基地,組建艦隊,再以同樣的模式逐個徵服其他省份,總共有5、6000人就能全部搞定。
而相對如此狂熱的桑德,腓力二世顯然更為務實一點,他首先不斷地琢磨桑德送來的大明的地圖,可能覺得大明的確也是大了些,路也遠了些。於是在做出兵準備的時候,他計劃組織1.2萬西班牙精銳之師,並且要求印度據點至少出500個奴隸來供應大軍後勤,甚至派人去日本打算組建一支5000人的僱傭軍。
這個計劃現在看起來像一個玩笑,但在當時,如果一旦真的執行,會對當時的世界格局產生什麼樣的深遠影響,現在無法模擬。
然而上帝沒有留給腓力二世實施計劃的機會。因為大航海時代一旦開啟,爭奪海上第一把交椅的時代也正式開啟,西班牙無敵艦隊做夢也沒想到在英吉利海峽陰溝翻船,竟然被英國的那幫海盜打得落荒而逃,差點全軍覆沒。
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的失利也就意味著其他海洋國家的崛起和超越,因為此後時代逐步開始屬於曾經從屬於西班牙的「海上馬車夫」——荷蘭。再後來屬於「日不落帝國」——英國。
不過僅僅20多年後,豐臣秀吉開啟了幻想模式,兩次攻打朝鮮,曾經動用了14多萬軍隊,幾乎也是傾當時日本全國之力。而當時大明的李如松禦敵於國門之外,明朝總共出動的兵力,包括海軍在內不超過11萬,最終把日本軍隊趕出了朝鮮。
1598年,也就是朝鮮之役結束的那一年,腓力二世恰巧也離開了人世,他應該不遺憾了,應該慶幸自己沒有那麼魯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