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雪夫時代,小說《日瓦戈醫生》海外出版的坎坷故事

2020-12-23 吳大榮的邏輯之眼

幾乎所有的專制社會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限制國民的言論自由權利,中國古代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而文學作品恰是最高水準的」民之口「。如果要問世界上哪一個民族的文學作品最能引起全世界的共鳴,那一定非俄羅斯莫屬,俄羅斯文學有人類文學的巔峰之稱,前蘇聯時代也不例外。

很多人知道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索忍尼辛的《古拉格群島》都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其實還有一篇赫魯雪夫時代的帕斯捷爾納克(以下簡稱帕氏)的《日瓦戈醫生》也獲得了該獎。這篇小說在國內不允許出版,而是首先在義大利出版後獲獎的。作者和作品的坎坷故事令人心酸。(更深刻原創-公/眾&號:醉翁隨筆

帕氏是前蘇聯作家、詩人、翻譯家。1890年2月10日生於莫斯科,1957年,發表《日瓦戈醫生》,並獲得1958年諾貝爾文學將,後被迫拒絕領獎。1960年5月30日,帕氏與世長辭。

小說《日瓦戈醫生》

他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其父是俄國皇家科學院的院士,莫斯科繪畫、雕塑、建築學校的教授,託爾斯泰的長篇小說《復活》經典插圖的作者;其母是個神童音樂家,17歲上時在音樂之都維也納的獨奏表演贏得了堪與李斯特和魯賓斯坦媲美的聲譽。

帕氏本人於1914年發表了第一部詩集《霧靄中的雙子星座》,從此便在詩歌創作的過程中尋找著人類情感的自由、快樂與幸福。1921年他出版了詩集《生活,我的姐妹》,在俄羅斯引起巨大反響。這些詩歌雖然寫於十月革命後,卻極少談及「革命」。在他看來,詩歌遠比政治與革命重要。

帕斯捷爾納克

鑑於當時蘇聯的實際,帕氏一直保持遠離政治的姿態,這可能是他能在1930年代蘇聯的大清洗中脫身的原因,另外一個原因據說是史達林本人對帕斯捷爾納克十分欣賞。1934年帕斯捷爾納克曾為營救剛被逮捕的詩人朋友,找到《消息報》主編布哈林求情,布哈林馬上向史達林作了匯報。

不久帕氏收到了史達林打來的電話(這在當時相當罕見),電話內容十分奇怪:史達林質問他為什麼要替人求情,他卻說要和史達林談生命與死亡。也許正是他的這種近乎幼稚、超脫現實的生活態度,讓史達林覺得他是個「生活在雲端的人」,所以儘管他對蘇維埃革命態度消極,甚至還會做一些引火燒身的事情,卻未在大清洗中遭到波及。

後來他將許多個人的經歷,包括內戰期間從烏拉爾山區返回莫斯科的長途跋涉,二戰期間訪問前線時的耳聞目睹,花八年時間寫成小說《日瓦戈醫生》。

寫作本書期間,蘇聯作協領導為了阻止他繼續寫作,於1949年10月9日逮捕了他的情人伊文斯卡婭,但他無力拯救自己的愛人,便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小說寫作中。

審訊員對伊文斯卡婭連軸審訊,讓耀眼的燈通宵對著她眼睛,不讓她睡覺,逼她交待「猶太佬」的反蘇言行(因為帕氏是猶太人,所以審訊員都管他叫「猶太佬」)。為了得到他們想要的口供,審訊員把伊文斯卡婭關進了太平間,暗示帕斯捷爾納克已死。伊文斯卡婭一個人在幾十具蒙白布的屍體之間並不害怕,她—一揭開白布,發現沒有自己的愛人,更增加了對抗的勇氣。1950年7月,伊文斯卡婭以「與間諜嫌疑人密切接觸」的指控,被判在勞動營服役五年。

帕斯捷爾納克與伊文斯卡婭

1955年底,帕氏完成了小說的最後一稿,他把這部小說寄給了莫斯科最大膽的期刊《新世界》雜誌編輯部,但《新世界》因為作家對十月革命的消極描寫退回了他的稿子。

1956年5月,帕氏把書稿通過伊文斯卡婭輾轉交給了義大利出版商費爾特裡內利。蘇聯官方機器立刻啟動,在赫魯雪夫的親自授意下,開始對他進行圍剿。

蘇共上層領導把突破點放到了伊文斯卡婭身上,為使伊文斯卡婭免遭迫害,帕氏寫信通知費爾特裡內利撤稿,信中說:「我深信我寫的東西還不能被看作是一部完成的作品,《日瓦戈醫生》 還只是我將來作品的一個初稿,它還需要嚴肅的修改。」

同時帕氏又秘密寫信給意文譯者扎維特裡米說:「你們不要怕傷害我而不出版這部書。 我寫小說的目的就是讓出版和閱讀的,這是我惟一的希望。」扎維特裡米奇後來把帕斯捷爾納克給他寫的那封信歸還給了帕斯捷爾納克的家人。

出版商費爾特裡內利雖然是意共黨員,行事卻十分獨立,且十分討厭蘇聯政權,他認識到了《日瓦戈醫生》的文學價值,請來的翻譯也對他說「不出版此書將是對文化的犯罪」,對蘇聯當局停止出版的要求予以拒絕。

1957年11月,《日瓦戈醫生》義大利語版面世了,立刻成為暢銷書。1958年10月,瑞典皇家學院把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了帕斯捷爾納克。

電影《日瓦戈醫生》劇照

面對授獎現實,蘇聯方面又威脅帕氏拒絕諾貝爾文學獎,他在致作協主席團的信中寫道:

「任何力量也無法使我拒絕人家給予我——一個生活在俄羅斯的當代作家,即蘇聯作家——的榮譽。但諾貝爾文學獎金我準備轉贈給保衛和平委員會。

我知道在社會輿論壓力下必定會提出開除我作協會籍的問題。我並未期待你們會公正對待我。你們可以槍斃我,將我流放,你們什麼事都幹得出來。我預先寬恕你們。但你們用不著過於匆忙。這不會給你們帶來幸福,也不會增添光彩。你們記住,幾年後你們將不得不為我平反昭雪。在你們的實踐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然而獲得諾貝爾獎並沒有給他在蘇聯帶來榮譽,反而對他的圍剿迅速升級到了歇斯底裡的程度。在蘇聯作協的批鬥大會上,一個接一個的作家、詩人上臺演講,控訴帕氏「背叛蘇維埃、背叛勞動人民」的罪行,把他罵成「白俄流亡者」、「法西斯第五縱隊」和「猶大」。上臺發言的人中,有些人有長期積怨、有些人出於嫉妒、有些人只是為保住自己前途,但批判的口氣都同樣的嚴厲兇狠。現場只有史達林夫人的姐姐、古拉格倖存者安娜·阿麗盧耶娃對此發出了抗議的聲音。

為了保護他的家人和朋友,帕氏最後不得不低頭,向瑞典皇家學會發去電報,聲明拒領諾貝爾獎。以後的兩年中他心情抑鬱,於1960年5月因肺癌在家中去世。

帕斯捷爾納克墓碑

他去世後,伊文斯卡婭和20歲的女兒伊蓮娜同時被捕,罪名是向國外傳遞手稿並獲得巨額稿酬,她被判處四年徒刑,伊蓮娜兩年。

長期以來,陰謀論者一直說是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推動下,帕氏才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事實上,他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多年前就被認可,在1946至1950年間他每年都獲得提名。1957年他再次被提名,這一年的獲獎者、法國文學家加繆對他十分欣賞,許多人猜測第二年他獲獎的機會很大。《日瓦戈醫生》出版之後引起的轟動,無疑加大了他獲獎的機會。

當然諾貝爾獎評選委員們並非生活在真空中,事實上蘇聯當局一直在進行遊說,希望能推遲、最好是放棄把諾貝爾獎授予帕斯捷爾納克,可評委們不吃這一套,那一年諾貝爾獎委員會投票一致通過把文學獎授予帕斯捷爾納克。但是為了保護作者,授獎聲明中沒有提《日瓦戈醫生》,其評語這樣寫道:「瑞典文學院將本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蘇俄作家波利斯·帕斯捷爾納克,由於他在當代詩以及偉大的俄羅斯小說傳統兩方面之卓越的成就」

帕斯捷爾納克故居

《日瓦戈醫生》這本書的出版真的會威脅到前蘇聯的國家安全麼?當然不可能!在西方世界裡,作家如果與政府合作反而是一種恥辱。真正傷害到前蘇聯聲譽的,乃是其官方對作者及本書的打壓。

正如美國中央情報局一位官員所說:

「這本書本身對蘇聯的事業不具有任何顛覆性,但對書和作者的批判與迫害,反而成了扇在自己臉上的一記響亮的耳光。」

赫魯雪夫本人下臺後,從他兒子那兒找來了當時還是禁書的《日瓦戈醫生》並認真閱讀後,感慨地說:

我們不該禁止它,裡邊並沒有什麼反蘇言論。」

1982年,蘇聯為帕斯捷爾納克平反昭雪,《日瓦戈醫生》俄文版於1988年在蘇聯正式出版。

1989年,帕斯捷爾納克的兒子代為領取了諾貝爾文學獎。

1995年,帕氏的情人伊文斯卡婭過世,享年83歲,和他葬在了同一片墓地。

如今,在帕氏故居的窗戶上貼滿了他的詩,其中一首是《日瓦戈醫生》中的附詩《風》:

死去的是我活著的是你,

風兒如泣如訴,

撼動了叢林和房屋。

它搖蕩的不是棵棵松樹,

卻是成片林木,

在無盡的遠方遍布;

就仿佛是帆格槳櫓無數,

港灣水上沉浮。

決非爭那豪氣十足,

也不是為了無名的怨怒,

只是伴著煩憂,

為你把搖籃曲尋求。

帕氏故居的門窗上貼滿了他的詩

幾年前我曾讀到過臺灣翻譯家黃燕德的《日瓦戈醫生》譯本,扉頁上有帕斯捷爾納克的一句詩(因時間較久,可能個別詞語有誤):

我究竟犯了什麼罪呀?

我只不過是為我偉大的祖國俄羅斯而哭泣!

相關焦點

  • 《日瓦戈醫生》: 一本曾被視為刀劍的書
    這一政治觀點和消極的創作傾向,出現在小說《日瓦戈醫生》中。小說《日瓦戈醫生》,出版於1957年,歷經十年完稿,是帕斯捷爾納克畢生最重要的作品。小說講述了在俄國複雜的社會歷史背景下,俄國醫生日瓦戈與妻子冬妮婭、美麗的女護士拉拉之間的三角愛情故事。
  • 日瓦戈醫生事件
    但是現在一家義大利出版商不顧作者的明確意願,堅持要出版義大利語版。他接著說道:「蘇聯作家的小說未經批准首先在國外發表,第一次是皮利尼亞克的《桃花心木》,」如果義大利人不肯妥協,「那這將是第二次。」這部「退稿」小說,正是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Doctor Zhivago)。蘇爾科夫此行的目的,是勸義大利出版商費爾特裡內利不要出版這本小說的義大利語版。
  • 我找到了所有的魔鬼——日瓦戈醫生傳奇
    而就在同一天晚上,帕斯捷爾納克在被秘密警察嚴密監視的一個朋友家裡,向幾個好友朗讀了他寫在塔比澤留下的那些珍貴稿紙上的、一部還沒有取名字的小說的開頭部分。帕斯捷爾納克的文字完全配得上那些稿紙。那部小說,就是後來在東西方兩大陣營都引起極大震動的《日瓦戈醫生》。帕斯捷爾納克的「反動地下朗讀活動」立即被秘密警察匯報給史達林。
  • 李大興:永遠的日瓦戈醫生
    同為「白銀時代」人的帕斯捷爾納克能善終其實是偶然與相對幸運的,他先得到布哈林賞識,後來可能因為翻譯過喬治亞的文學作品,得以逃過史達林的大清洗,活到了解凍時期,否則就連《日瓦戈醫生》也沒有了。雖然晚年因《日瓦戈醫生》獲諾貝爾文學獎受批判,但畢竟赫魯雪夫時代不會把他投進監獄,頂多調動些年青人在他家門口鼓譟示威,讓敏感的詩人整日不得安寧。
  • 《日瓦戈醫生》:一本曾被視為刀劍的書
    而當他拿起一本非主流作家的書時,感受到無以倫比的震撼,這就是《日瓦戈醫生》。自創作時起,這本書註定將飽受批評與非議。但是,這一本書,最終幫助作者問鼎諾貝爾文學獎。更想不到的是,這本書引發的政治風波,高於世界上任何一部文學作品。20世紀風雨激蕩,誰都是時代洪流中的一粒泥沙,來去不由己。
  • 【賞析】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戈醫生》
    1956年冬,帕斯捷爾納克完成了長篇小說《日瓦戈醫生》的創作,由於作品涉及到了俄國知識分子對待十月革命的態度問題而未能在國內發表。1957年,作品在義大利出版,並被譯成多國文字,次年獲諾貝爾文學獎。50年代,人們對於這部作品的評價,無論是讚譽還是批評,都帶有政治色彩。當時我國也有多篇文章發表,均抨擊該作品誣衊蘇聯新生活,稱日瓦戈是市儈和叛徒。
  • 《日瓦戈醫生》手稿被偷帶出境 後被中情局秘密運回
    他離開時帶走了帕斯捷爾納克首部小說的書稿,以及作者託付的一句話:「這是《日瓦戈醫生》,願這本書流傳全世界。」《日瓦戈醫生》的多種譯本在世界流傳的同時,帕斯捷爾納克在蘇聯國內遭到了疾風驟雨般的輿論抨擊,而美國中央情報局則秘密印刷了一批俄文版《日瓦戈醫生》,偷偷運進蘇聯。《日瓦戈醫生》被捲入冷戰雙方意識形態鬥爭的漩渦。
  • 《日瓦戈醫生》
    小說的主人公是尤利·安得列維奇·日瓦戈,是一個可憐的孤兒。他出生於西伯利亞一個相當有錢的實業家庭,父親是個紈絝子弟。在日瓦戈很小的時候,他遺棄了妻子,離家出走,從此再也沒有回來。據說他在國外把錢財花得精光,從一列奔馳的火車上跳下自殺了。幼年的日瓦戈在叔父和舅父的庇護下成長,日瓦戈受到舅父的影響,後來成了傑出的作家。
  • 動物莊園裡的日瓦戈醫生們
    此次公開的文件證實,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作品《日瓦戈醫生》曾受到CIA的利用,其俄文版在海外的出版,在蘇聯、東歐的流通,也淪為中情局對抗蘇聯行動的一部分。根據這批解密檔案創作的《日瓦戈事件》(The Zhivago Affair)即將於6月17日出版。風起雲湧的20世紀中葉,在冷戰的鐵幕之下,與帕斯捷爾納克有著同樣遭遇的文化名人,可以列出長長一串名單。
  • 《日瓦戈醫生》,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的故事
    《日瓦戈醫生》,一個女人和三個男人的故事金色的秋風送走炎炎夏日,斷斷續續大半年之久,《日瓦戈醫生》終於要看完了。電影還沒有看,不過,據網上評論,有個老先生說,「1992年春節前,朋友給了我電影《日瓦戈醫生》的錄像帶。我和妻子在大年夜的深晚觀看錄像帶。年幼的女兒和年邁的老外婆及母親此時都已入睡。三個多小時的片子讓我們泣不成聲。」
  • 《方方日記》與《日瓦戈醫生》
    《方方日記》的美國出版方哈珀柯林斯出版社,也是62年前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名著《日瓦戈醫生》英文版的出版方——歷史似乎故意安排了一場諷刺性的巧合,將兩本文學水平完全無法相提並論的著作賦予了幾乎相似的命運。
  • 《日瓦戈醫生》——諾貝爾文學名著
    《日瓦戈醫生》(俄語: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是蘇聯作家鮑裡斯·帕斯捷爾納克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957年。該作描述俄國醫生尤利·安得列耶維奇·日瓦戈與妻子冬妮婭(Tonya)以及美麗的女護士拉拉(Lara)之間的三角愛情故事,被認為是一部帶有自傳體裁的作品。
  • 穿越現實裡的種種「不可能」|評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戈醫生》
    代表作《日瓦戈醫生》獲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 1.「奇蹟」是《日瓦戈醫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對於「講故事」的熱愛,在帕斯捷爾納克的幼年便顯現出來。這讓許多讀者在入手《日瓦戈醫生》時,會被表面上一些看似傳統的敘事線索所蒙蔽,以為它是一部19世紀的經典作品的延續,而事實上,帕斯捷爾納克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故事講述者,這是一部包裹在「俄羅斯童話」或「民間神話故事」外衣之下的現代小說,要理解其中的巧合、隱喻、象徵等敘事手段,讀者需要花費的精力不亞於理解卡夫卡、喬伊斯、普魯斯特時投入的努力。
  • 日瓦戈醫生身上怎麼會有哈姆雷特的影子?為什麼說他是「俄國耶穌」?
    但是,圍繞這部小說的寫作和發表、傳播和改編等有過的風波,無疑也對這部小說的影響力有諸多添加。1945年,帕斯捷爾納克開始寫作這部小說,歷時10年方才完成,作者將小說投給《新世界》等雜誌,均遭退稿,於是便把小說手稿交給義大利出版商、意共黨員菲爾特裡內利,後者於1957年在米蘭出版這部小說的俄文版,次年又推出意文版和英文版。
  • 中情局曾暗助《日瓦戈醫生》在蘇傳播
    原著小說對歷史真實的生動刻畫和1965年的同名電影,讓《日瓦戈醫生》成為蘇聯乃至世界文學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不過,冷戰鐵幕遮蔽之下,就這本書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意識形態鬥爭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人們所知甚少。
  • 《日瓦戈醫生》:有一種追求叫「日瓦戈精神」
    《日瓦戈醫生》是俄國著名詩人帕斯捷爾納克的長篇小說,它被認為是俄國繼《戰爭與和平》之後,另一部用廣闊的題材書寫歷史的偉大史詩。它幾乎涉及了20世紀前50年俄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觸及了道德、宗教、法律、政治、哲學等一系列問題,寫出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命運。
  • 《日瓦戈醫生》:春天會來,有人卻在冬天離開
    帕斯捷爾納克是蘇聯著名詩人,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就是被諾貝爾文學獎褒獎的《日瓦戈醫生》。《日瓦戈醫生》講述了渺小的個人在宏大的時代變革中漂浮不定的命運。《日瓦戈醫生》劇照現在我們也常常說,個人命運抵不過時代的洪流,抵不過命運的桎梏。有時候,命運操控在自己手裡只是善意的謊言。
  • 日瓦戈醫生——被拋棄的諾貝爾獎
    我讀的一本書--《日瓦戈醫生》是俄國著名小說家帕斯捷爾納克的最後一個作品,也是他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一部作品,該作品曾經被封殺了30年,因為小說中講的是一個婚外情的故事。小說的主人公是尤利·安德列維奇·日瓦戈,是一個可憐的孤兒。他出生於西伯利亞一個相當有錢的實業家庭,父親是個紈絝子弟。在日瓦戈很小的時候,他遺棄了妻子,離家出走,從此再也沒有回來。據說他在國外把錢財花得精光,從一列奔馳的火車上跳下自殺了。幼年的日瓦戈在叔父和舅父的庇護下成長,日瓦戈受到舅父的影響,後來成了傑出的作家。
  • 日瓦戈醫生,一段別乎尋常的婚外情,彰顯人性
    故事的大背景書上個世界動亂的俄國大革命時期,背景十分的宏大,是俄國大變革時期。本以為自己寫了一部好作品,可是國人並不喜歡這部作品,甚至因為這部作品罵了作者好多年。所以就有這麼奇怪的一幕,作者得獎了,國人卻不認同。作者具有很高的文學天分,在上大學的時候就出版了詩集,是前蘇聯文學史上很重要的人物。作為詩人的他,在國內影響深遠,就晚年的時候,他轉換了風格,寫了這部小說,最後獲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