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垃圾變「花糧」,9月19日上午,北京在全市範圍內舉辦生活垃圾分類集中宣傳活動暨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回饋社區活動,西城區也積極響應,用各種「花樣」回饋積極踐行垃圾分類的居民。
西城區在德勝街道新風街1號院小區設置主會場,在月壇街道南沙溝小區、天橋街道祿長街19號院小區、金融街街道豐融園小區和廣外街道京鐵和園小區設置4個分會場,同步開展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回饋社區活動,在回饋居民的同時,宣傳垃圾分類知識,營造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的氛圍。
在德勝街道新風街1號院小區中心廣場上,精彩的文藝節目輪番上演,太極拳、舞蹈、可樂球展示等豐富多彩,吸引了眾多居民駐足觀賞。
新風中直社區垃圾分類宣傳隊成員也在向小區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知識,在垃圾分類志願者的引導下,小區居民有序排隊,領取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後的「花糧」和由街道印製的垃圾分類知識手冊。居民領取的「花糧」以及手提袋,均是利用廚餘垃圾和可回收物製作。
「垃圾分類變廢為寶,這次回饋社區活動,就是一次生動的垃圾分類教育,讓居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垃圾分類再利用後給生活帶來的變化。」小區居民汪光信告訴記者。
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自今年5月1日正式實施,垃圾分類事關市民群眾生活環境、基層治理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是居民群眾身邊的關鍵小事,而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進一步提高了資源利用水平,希望居民群眾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形成合力,推動垃圾分類成為社會新時尚。
德勝街道新風街1號院小區自2006年便開始踐行垃圾分類行動,德勝街道以新風街1號院小區為試點,推出了預約回收服務和定點投放稱量計重返現(積分兌物)模式,並在小區內16個點位安放了29組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的智能垃圾分類設備,小區還建有集宣教培訓、廚餘垃圾就地化減量處理設備、多功能於一體的「綠色生活館」。
到現在,小區每天產生的大約1噸廚餘垃圾,都能實現本地化消納,產生的中水可以直接排入市政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