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習俗由來

2021-02-17 太原至愛文化大講堂

       1、祭祖

       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

       祭祖形式雖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親朋之至近的,拜年時也必須叩謁祖先。

       2、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

       原來的春聯題是寫在桃木板上的,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

       我國各地過年還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

       唐代以後,有將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畫為門神像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

       3、置天地桌

       這是一個臨時性的供桌,是除夕專設之桌。一般無大佛堂之家特別重視天地桌,這桌主要是為接神使用。

       天地桌的內容與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掛錢、香燭、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臨時性的。擺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統一,如堂屋地方寬大,可置於屋中,如屋內無地,就置於院中。傳說此夜為天上諸神下界之時,所以民間有此接神習俗。

        4、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

       5、吃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餃子」的意思。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

     

       6、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的意思是<span 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

      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7、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

   

       8、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藥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說的就是這種風俗。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9、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

       10、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輩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相關焦點

  • 春節的由來和習俗
    春節是中國人最為重視的一個節日,每到春節時,在外的遊子紛紛回家和家人一起慶祝農曆新年,春節的由來和習俗是什麼?春節的由來春節這一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有很多神話故事來說明春節的來歷,不過一般認為春節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傳說最早在堯舜時就有過年的風俗,現在也是我國重要節日。
  • 圖解八大春節習俗的由來:年三十為什麼要守歲?
    圖解八大春節習俗的由來  中國各地在過年期間還有一些不同的習俗和禁忌,也是非常有趣又有意義的,這也是我們民族文化傳統的一部份,值得世代流傳。    圖說:遊戲中的「年獸」形象  春節習俗1 春節拜年的由來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 紅包習俗的由來
    如果有人問你,紅包習俗的由來,最標準的答案應該是:國家規定的。
  • 「百家號鼠你紅」春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 關於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對於春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你又了解多少呢?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現代年輕人對於春節的傳統習俗關注的越來越少,因此說到關於春節的風俗有哪些,很多90後、00後感到一臉茫然。
  • 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日|冬至的由來習俗
    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日|冬至的由來習俗:小編現整理了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日|冬至的由來習俗的相關內容,希望幫大家更好的了解冬至。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 春節的習俗和由來,這些你都知道嗎?
    四、春節的習俗: 1、臘月二十三 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2、臘月二十四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 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
    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有哪些?一起來看看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歡迎查閱!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 寧博講堂——春節的來歷及習俗
    春節來歷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 中國的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傳統文化節日,也是全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信仰、祭祀與家庭倫理是春節歷久彌新的精神核心。
  • 日本的新年及相關習俗的由來
    對於中國人來說,農曆的春節才是傳統意義上的新年,而對於我們的鄰居日本來說,公曆的元旦就是新一年的開始。從飛鳥時代至明治初期的一千多年間,日本一直是效仿中國唐朝,在農曆的正月慶祝新年。最早日本的新年是祭祖以及向歲神祈求豐收的節日,後來在宮廷和民間發展,今天所見的日本新年習俗很多保留了江戶時代後期的形式。
  • 春節習俗都和妖魔鬼怪有關?這四大習俗背後隱藏著四種妖怪
    眾所周知,春節是我們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歷史十分悠久。中國人講究傳統,不管怎麼樣,都要好好過年。過年有很多傳統習俗,比如放鞭炮、貼春聯、給孩子壓歲錢等等,全國地區大同小異,一直以來我們都是這麼過的。
  • 春節習俗:二十五磨豆腐
    中華民國(1912年)改用公曆,把年改稱「春節」,這一天仍是人們生活中最隆重的節。 「年」不止這一天。有「進入臘月就是年」、「過了臘八就是年」說法。人們更習慣「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正式進入「年」——「春節」的準備。
  • 柳格鎮第一幼兒園——話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國及一些亞洲民族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那麼我們中國🇨🇳的習俗有哪些呢?
  • 春節的來歷和習俗你知道多少?
    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 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那麼你了解春節嗎,春節的來歷和習俗有哪些,它有什麼傳說故事,春節的起源又是怎麼來的,這些你都知道嗎,接下來小編就跟你一起來認識我們的春節吧。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 春節起源傳說 春節習俗與春聯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託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
  • 春節的來歷、傳說和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文化支柱。明天就是春節了,我們來聊一聊春節的起源、春節的傳說和春節的習俗。一、春節的起源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具有代表性的說法是春節源於臘祭、春節源於巫術儀式、春節源於鬼節等,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即公元前2000多年的某一天
  •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十大春節習俗盤點 帶你了解春節來歷
    民間流傳著不少關於春節的由來傳說,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的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千百年來,也傳承下來不少像祭灶神、掃塵、貼春聯等春節的傳統習俗。下面本文為大家詳細介紹春節來歷和春節民俗,一起來了解下吧! 春節起源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夏曆正月初一(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歲首。
  • 春節習俗!
    中國的春節習俗是多種多樣的。
  • 閩南春節習俗貼春聯 貼春聯的由來和門神的來歷
    據說,除夕貼春聯的習俗始自明代的南京。據史書記載,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時,曾令「公卿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並令春聯所用的紙箋必須以硃砂染色,名為「萬年紅」。「紅」、「朱」同意,這暗示著朱家子孫可永坐江山。據說,這就是漢地大年貼春聯風俗的開始。朱元璋當然希望,朱家掌管天下的能是「萬年紅」(萬年姓朱)。現在,全國很多地方,包括閩南一帶,依然是延續著貼春聯的習慣。
  • 中國人的春節,由來
    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通常是指除夕和農曆正月初一、但是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陰曆十二月初八或陰曆十二三十四或二十四日的火爐到陰曆十五日的節日。農曆初一、慶祝這一節日,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相對固定的習俗,其中許多至今仍傳承至今。在傳統的春節期間,漢族和我國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