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睿捷 通訊員周珊)
「親朋以為我藉故在家啃老,沒工作、沒收入,不敢出門、不敢邁步,就連正常走路都走不穩,感覺人生沒有希望!」回憶四年來因走路像「企鵝」,步態異常而失去正常工作、生活、社交,26歲小夥張暢(化名)言語中透露著自卑與傷感。好在康復專家為其量身定製復健方案,助其重拾信心。
一切變故自四年前動漫展上的一次角色扮演引發,當時張暢出於好奇與興趣,穿戴上動物頭套與服裝扮成動漫形象與前來觀展的人群合影,為充分展示扮演角色的可愛,他不斷擺出單腳獨立姿勢,時間一長疲累下便不慎扭到左腳。然而漫展的愉悅氛圍和異常興奮的情緒讓他顧不上疼痛,一站就是近5個小時。直至活動結束,張暢才感覺左腳疼痛且活動受限,到醫院一查才知踝關節急性扭傷需要靜養兩周。
「恰逢大學畢業實習,不想因為受傷耽擱了。」張暢拄著拐,靠右腳頻繁奔波於單位和學校之間。哪知兩周後,舊疾未愈,右腳又累出「新傷」。雙腳底每個部位陣發性疼痛,走路只能輪流更換重心,像「企鵝」一樣搖晃不停,由於病情惡化,張暢四處就醫,甚至還試了民間偏方,卻依舊不見起色。為此極度自卑的他畢業後逐漸「宅」起來。
「得不到理解,沒有收入,不願忍受別人異樣的眼光,出門只好用平衡車代步,在家上個廁所,疼得只能一路用手肘支撐爬過去……」談起四年來的點滴,張暢數次眼含淚花。直到一周前,經熟人推薦來到武漢腦科醫院·長江航運總醫院康復醫學科門診看病,一切便有了新的轉機。
經過詳細詢問病史及發病經過,並及時完善檢查,憑藉豐富的同類病例診療經驗,康復醫學科接診專家鄧紅衛主任迅速診斷張暢是典型的雙側踝關節反覆扭傷、雙踝關節腔積液並伴有異常步態。人體踝關節支持帶具有傳輸外周感受輸出的功能,當踝關節因為受傷出現腫脹、炎症等異常時,會傳遞給大腦異常的平衡信號,從而造成步態的異樣。鄧紅衛解釋,正是因為患者在四年前左腳踝關節急性扭傷後,未得到正確及充分修復,加之後期又將身體重心作用於右腳,引發了右腳踝關節損傷,長時間反覆行走、下蹲等日常活動刺激雙側關節囊、韌帶、關節軟骨等踝關節周圍軟組織反覆摩擦、撕裂、炎性滲出,持續慢性炎症,導致踝關節支持帶反覆損傷便引起了疼痛、步態異常等症狀。
考慮患者患病時間較長,症狀較重,鄧紅衛即刻組織資深康復技師長聶書劍為張暢進行了關節鬆動技術及運動療法,結合下肢生物力學矯正技術並輔以光療、微波等理療綜合療法。目前經五次治療,張暢的疼痛感明顯緩解,步態已恢復如常。「四年了!終於可以像正常人一樣走路了!」康復迅速的張暢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因急性扭傷後處置不當,「小麻煩」變成「大問題」的患者不在少數。鄧紅衛介紹,遭遇踝關節急性扭傷意外時,48小時內不應熱敷及摩擦並減少運動,一旦有明顯血性滲出、皮膚青紫、活動異常時或三天後疼痛、腫脹仍未緩解,甚至影響行走時,一定要及時就醫,有條件的情況下,可於受傷後6小時內進行冰敷,每次敷貼20分鐘後鬆開5分鐘為宜。他指出,若日常發生踝關節慢性損傷時,則不應進行長跑、起跳、下蹲及下肢負重型器械鍛鍊等大強度運動;同時避免著高跟鞋、坡跟鞋,最好穿合適的運動鞋,一旦疼痛反覆不緩解,甚至像患者一樣步態異常影響正常出行的情況,一定要及時去正規醫院骨科及康復醫學科明確診斷並遵醫囑進行康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