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11月27日電 題:湖南桃源:合作社、小車間助力脫貧奔小康
新華社記者阮周圍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烏雲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寒潮來臨前,劉興樹和夥伴們把獼猴桃地裡的果子摘完了,然後精心修剪果樹並施肥,等著明年開春。
今年,當地獼猴桃專業合作社迎來大豐收,滿滿5萬多斤果子源源不斷地發往全國各地,農戶們正為宣傳、銷售、發貨忙前忙後。
「這份工作很靈活,就家門口上班,工作比較輕鬆。」劉興樹在地裡幹活,妻子黃興雲在屋內負責選果。
合作社大門對著層層青山,風穿過山間茂林修竹,吹向山谷間200畝獼猴桃林。
合作社負責人謝四海是楊溪橋鎮煌山村老村支書。過去,村裡貧窮落後,大量年輕人外出務工,村裡只留下老人和孩子。2015年,謝四海帶領村民外出考察,尋找適合村裡發展的產業路子。最後決定,與湖南吉首大學合作,把專家請到村裡,指導種植獼猴桃。這一下,「種」出了一片新天地。
隨著合作社的發展,現在有20多位村民在合作社打工,其中不少成為股東,年終能領一份分紅。
劉興樹就是股東之一。這個黑黝黝、消瘦的漢子,在外務工時受過傷,2015年回家鄉,住在山腳下的祖屋。2016年,得益於易地搬遷政策,他和妻子搬離祖宅,用國家補貼的錢款蓋了新房。
依靠合作社,劉興樹家有了穩定收入,2018年脫了貧。現在夫妻倆年收入近兩萬元。
桃源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9444戶、57339人,其中貧困勞動力24027人。這些年,當地依託特色產業成立合作社外,還發展扶貧車間,將就業崗位轉移到貧困戶家門口,變「輸血」為「造血」,為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走出了新路子。
桃源縣西南部的西安鎮,地處偏遠,山多田少,人均水田面積僅0.4畝。2018年,全鎮確定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249戶,設3個集中安置點,集鎮安置小區是全市最大的集中安置小區。
安置小區與常德一家電器公司合作,蓋了有4條生產線的扶貧車間,生產製造電子元件,目前已吸納70餘人就業。
車間內,張小豔在做點膠的工作,她的孩子在隔壁的西安鎮中學念書。搬遷之前,一家6口擠在山上風雨飄搖的木房子裡,去鎮上購買生活用品,來回一趟得4個小時。她還記得去年春季開學,由於冰雪封山,班車停運,家長只能帶著孩子徒步5個小時去學校報到。
「搬遷到這裡後,醫療、讀書、上班都解決了,上下班也近,照顧老人和孩子很方便。」在扶貧車間上班,張小豔每個月能有2000多元收入,公司還提供中餐,並給每位工人購買了保險。
採訪了解,除了靈活的計件工作崗位,車間還提供計時工作崗位。在鎮上居住的羅飛蘭是產檢組組長,為了陪伴兩個孩子,她選擇計時工作,每天定時上下班。「沒有這個廠,就賺不到這份生活費。這份工作讓我能兼顧家庭。」羅飛蘭滿意地說。
截至目前,桃源縣已在6個集中安置點、24個貧困村建成扶貧車間38個,吸納近2000人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