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壁畫《頌經圖》中,楊貴妃身邊的鸚鵡有什麼來歷?

2021-01-12 鈞儒說史

在中國歷史上,遼國雖然不是大一統政權,但是其確實統治了中國北方地區很長的時間,也對中國文化的發展造成了十分深遠的影響。不過遼代的文物和史料卻十分有限,讓我們很難窺見它的全貌。

而在內蒙古赤峰地區發現的遼代古墓為我們了解遼代歷史提供了很好的史料,其墓室牆壁上兩幅精美的壁畫更是讓我們對遼代的藝術文化發展有了全新的認識。其中一幅生動形象的《頌經圖》更是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上圖——《頌經圖》局部

一、《頌經圖》的發現及其內容

在內蒙古赤峰市東沙布日臺鄉寶山村附近,有一座被當地人稱為"老頭山"的山峰。在五十年代的時候,考古工作者就在這裡發現了遼國時期的夯築塋牆,並以此確定在這一帶存在遼國墓葬群。經過初步勘測,考古人員確定在老頭山上有十餘座遼國古墓,限於當時的考古條件,考古人員並沒有第一時間發掘。

上圖——赤峰地區的老頭山

在1993年的時候,老頭山附近出現了一起盜墓事件,這讓當地政府立即開展了對多座遼國古墓的搶救性發掘工作,其中最大的兩座古墓被名為為1號古墓以及2號古墓。

在發掘之後,人們發現這兩座古墓在經歷了盜墓賊的破壞之後,原先的陪葬品幾乎被洗劫一空,不過這兩座墓穴牆壁上的壁畫保存地還比較完好,其中1號墓室的壁畫被分為《降真圖》和《高逸圖》兩部分,2號墓室中的壁畫則分為《頌經圖》、《寄錦圖》兩部分。

上圖——遼國遺址發掘現場

後來通過對於殘存石碑的分析,考古工作者確定了1號墓的主人名為"勤德",在去世時年僅十四歲,而2號墓的墓主人則為他的長輩,從墓穴的規制上來看,兩人應該為遼國的貴族,只不過具體的身份還難以確定。

他們的身份也可以說明為什麼2號墓穴中的壁畫都與女性人物有關,其中的《寄錦圖》取材於東晉時期的才女蘇蕙的故事,而《頌經圖》中描述的故事,則被推測與楊貴妃有關。

上圖——壁畫《寄錦圖》局部

這幅壁畫以畫面上的一位貴婦為中心展開,在其前側共有四人,兩人為男吏,兩人為侍女,面容甚為恭敬。貴婦面如滿月,彎眉細目,身穿紅色抹胸,外罩長袍和藍色長裙,端坐在椅子上。她面前有一方條案,其上有展開的經卷,貴婦仿佛正在吟誦上面的經文,這也是這幅壁畫名字的由來。在方案的右邊站立著一隻通體雪白的鸚鵡,仿佛在傾聽貴婦的頌經聲。

整幅壁畫的畫面色彩鮮豔,構圖生動,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是人們研究遼國美術發展的重要素材,因此有著非凡的意義。

二、楊貴妃與鸚鵡之間的故事

《頌經圖》之所以在四幅壁畫中受到最多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其和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楊貴妃有關,這也是我國為數不多的有楊貴妃形象的繪畫作品,因此十分珍貴,再加上遼國距離唐代並不遠,也讓這幅畫的價值又上了一個臺階。

上圖——楊貴妃畫像

之所以人們會將這幅畫上的貴婦推測為楊貴妃,主要是因為在唐朝文人鄭處誨的筆記文學《明皇雜錄》中記載有一段楊貴妃與鸚鵡的軼事,而且也與佛教有關。

根據鄭處誨的記載,在開元年間的時候,嶺南有人向唐玄宗進貢了一直通體雪白的鸚鵡,它不但外表極美,而且十分聰明,能夠聽懂人說的話,甚至可以進行簡單的對話。因此唐玄宗和楊貴妃都對這隻鸚鵡喜愛有加,他們還將其稱為"雪衣女"。

他們之後還教這隻鸚鵡背誦當時名家的詩詞,它都能背下來。後來這隻鸚鵡和唐玄宗養成了深厚的感情,在唐玄宗與人下棋的時候,每當局勢不利,雪衣女就會飛下來將棋子打亂,這讓唐玄宗對其更加喜愛。

上圖——唐玄宗李隆基畫像

不過有一天早上,雪衣女告訴楊貴妃,自己做夢被猛禽所殺,可能不是好預兆。唐玄宗聽說之後,便讓楊貴妃教授給它《心經》,即現在我們熟知的《金剛經》。希望能夠幫助它擺脫厄運。

於是楊貴妃晝夜誦經,雪衣女也確實將其牢記於心。不過在一次唐玄宗和楊貴妃出宮遊玩的時候,雪衣女在嬉戲的時候,被一隻老鷹所擒殺,這讓唐玄宗夫婦悲傷不已,並將其埋葬在皇宮之中,為它立了一個"鸚鵡冢"。

上圖——白色鸚鵡

這個故事裡的鸚鵡和壁畫中的鸚鵡形貌相似,而且為其誦讀經書之人不但面容嬌美,形態更是豐腴,她身後的侍女也身著唐代服飾,和楊貴妃的特徵也十分吻合,也讓人不由得不把這幅壁畫和楊貴妃的故事聯繫起來。

更重要的是,在這幅壁畫的右上方,還有一首介紹圖畫的小詩:

"雪衣丹觜隴山禽,每受宮闈指教深。不向人前出凡語,聲聲皆是念經音。"

這首詩給了我們三個重要的信息,首先隴山禽指代的便是古代產出於隴山的鸚鵡,而宮闈二字則指出畫中貴婦乃是宮中之人,最後一句則道出了書卷上的內容卻為佛經,這三點都可以和《明皇雜錄》中的信息相印證,由此我們就可以確定,這確實是描繪楊貴妃的壁畫作品。

三、遼墓中繪製楊貴妃壁畫的原因

從壁畫旁的這首小詩中,我們還可以得到一個新的信息,那就是這幅壁畫的主角似乎不是頌經的楊貴妃,而是她身旁的那隻鸚鵡,這又是為什麼呢?

筆者認為這可能和遼國興盛的佛教文化有直接關係,在遼國建立之前,契丹人大多信仰原始的薩滿教,不過隨著他們和漢族百姓的聯繫增多,中原地區的宗教文化也開始對他們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從遼聖宗在位時期開始,遼國統治者就開始在遼國大量興建寺廟,這讓佛教文化在我國北方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上圖——山西應縣木塔

他當時還命令國內的僧人和學者組織編纂了佛經集成契丹大藏經,即我們熟悉的丹藏,如今在山西應縣木塔佛像胸中發現的丹藏等佛經,也成為了我們了解佛教發展和遼國歷史的重要材料。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遼國時期,佛教文化對契丹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因此這位墓主人很有可能是想要在其墓葬中同時體現女性與佛教文化兩個主題,因此才選擇了楊貴妃頌經這個題材。

而且在中國佛教文化中,鸚鵡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意象,比如在《金藏經》中,就有關於鸚鵡學習佛法的故事:

須達長者有二鸚鵡,阿難為說四諦之法。聞而信解,死而生天。

由此可見,鸚鵡在佛教文化中是一種洞悉佛法的鳥類,而雪衣女也對佛法十分精通,因此壁畫上的鸚鵡很有可能是陪伴墓主人的靈獸,並且起到了超度亡靈的作用。而且在楊貴妃與雪衣女的故事中,唐玄宗讓楊貴妃誦讀的《金剛經》在遼國也有不俗的影響力,當時的契丹百姓普遍認為它能夠幫助人們消除災難,這樣的流行觀點,可能也是雪衣女被選作壁畫素材的重要原因。

在歷史研究方面,2號墓壁畫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幫助。在之前研究遼國佛教歷史的時候,人們對於遼國早期佛教文化的發展情況一直不甚了解,而這兩座遼國古墓的建成時間應該在遼太祖在位時期,這說明在遼國早期的時候,佛教文化就已經成為了契丹文化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而從這幾幅精美的壁畫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遼國的繪畫藝術也深受中原的影響,這說明當時的文化交流還是十分頻繁的。

上圖——《心經》書影

四、結語

文物作為歷史留給我們的珍貴寶物,能夠帶給我們許許多多的啟示,讓我們對當時的情況有更多的了解。而在遼國古墓中出土的壁畫《頌經圖》在歷史研究上就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這是一件十分珍稀的描繪了楊貴妃相貌的美術作品,這讓我們有機會見識這位絕世美人的風採。而且從這幅畫的內容上,我們了解到在遼國初期的時候,其國內就已經有了十分興盛的佛教文化,並且和中國傳統繪畫進行了有機的結合,這對於研究遼國早期文化史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這幅作品構圖精美,人物形象生動,是一幅難得的精品壁畫。通過對這幾幅作品的研究,我們可以對遼國美術的發展有更好的理解。不過令人遺憾的是,這兩座墓葬在考古發掘之前就已經遭到了較大的破壞,導致我們無法弄清楚墓主人的真實身份,這提醒我們一定要繼續做好文物保護工作,避免它們再遭受劫難。

參考文獻:

【1】《明皇雜記》

【2】《金藏經》

相關焦點

  • 遼代古墓壁畫賞析
    宣化城的地下文物,幾乎沒有斷代,而且陪葬豐富,可以說每個時代都有代表性的重要文物發現。1971年,下八裡村農民澆地發現了第一座遼墓——張世卿墓。正值文革期間,墓室又遭水淹、破壞,仍出土了74件珍貴文物,發現了重要的天文圖和散樂圖等大量壁畫。其中天文圖上,不僅有傳統的中國28星宿,更有巴比倫文化的12星座,這種發現震驚世界。
  • @老北京,法海寺9月22日開館,「頂級壁畫」就在身邊
    《中國壁畫史綱要》中說到明代的寺觀壁畫,首舉就是宮廷畫師所畫的法海寺壁畫:「線條流暢,色彩濃麗,天衣飄動,漫筆生輝,諸如梵天肅穆,天王威武,金剛剛毅,天女嫵媚,鬼子母慈祥,兒童天真,都真切生動……」在去現場感受前,可以先通過高清大圖感受這種精細:祥雲圖進入大殿正面為「祥雲圖」三幅
  • 遼代帝王陵墓和其他朝代有什麼區別?
    清代學者張穆、李慎儒等人經實地踏查,初步認定祖陵在「巴林境內」,為後來的考古調查提供了重要線索。 二十世紀初,法國神父閔宣化依據清代學者的考證和《遼史》記載,較早對祖陵進行了實地調查,並用法文發表了《東蒙古遼代舊城探考記》。
  • 古墓出現遼代壁畫:奇怪服飾引起大家討論,專家的解釋卻沒人相信
    如果哪一個地方出現了古墓,專家最擔心的第一個事情就是該古董有沒有被盜墓賊給破壞,其次才是研究古董裡面的文物與屬於它帶給我們的價值屬性。在很多特別的古墓之中,我們也有見過一些宋畫與遼畫,這些壁畫之所以能很好的留一來,也是得益於古人所選擇繪畫的礦物顏料。
  • 山西古代壁畫歷代鑑賞圖
    ▲山西平陸棗園漢代壁畫▲山西稷山小寧村興化寺壁畫遼代的壁畫具有契丹民族的風格和特點,但寺觀壁畫僅有應縣佛宮寺內保存,反映了遼代寺廟壁畫的水平,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山西靈丘縣覺山寺遼代壁畫山西明代的壁畫有2300平方米,有的仍保留著金、元壁畫的風韻,繼續向清秀、俊逸方面發展,其中不乏優秀之作,如新絳稷益廟、汾陽聖母廟的壁畫,以數量眾多,題材多樣,藝術性強著稱。
  • 河北張家口宣化區下八裡村,大型遼代墓葬群,考古發掘和歷史發現
    當時的清理工作很大,因為被灌進去的水量太大了,所有東西都被陷在淤泥裡,就算如此,考古人員很快發現這個並不大的墓室裡邊好像沒有發現棺槨,不過在清理的時候,他們在墓室靠北邊一側發現許多寫有漢字和梵文的木頭殘片,但這些殘片數量 遠遠不夠拼成一個棺槨,從位置上看,這個墓葬和1號墓相隔僅50米,從結構上判斷,這2號墓應該也是一個遼代的墓葬,可遼代文字是漢字和契丹文才對,怎麼這墓卻是漢字和梵文呢,因為遼代存在的時間不長
  • 莫高窟壁畫中的禽鳥
    敦煌莫高窟中期壁畫所繪圖案較之早期壁畫更為豐富多採。禽鳥圖像在藻井及平棋等圖案中均有所表現,較之早期尤為富麗、多樣。    雖然隋窟在中期開鑿較多,但這一時期壁畫中描繪的禽鳥圖像卻相對較少。隋窟壁畫中有的禽鳥造型有明顯的裝飾色彩,但是其構圖概念與漢代或北魏相比,卻有很大變化,變得繁密而隨意。
  • 王璞:從經幢記看遼代的密教信仰
    至於經幢上普遍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的原因,筆者推斷乃是出於此經超強的救度功能,如經中所言:「佛告天帝:『若人能書寫此陀羅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樓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天帝,若有苾芻、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族姓男、族姓女,於幢等上或見或與相近,其影映身;或風吹陀羅尼上、幢等上,塵落在身上。
  • 史料記載中找出楊貴妃的三圍線索,專家指出,其身材是黃金比例
    關於唐朝的這種豐腴為美的標準,是有史料記載的,我們可以 觀察一些唐代畫家留下的作品,以及相繼出土的一些唐代時期的巖石壁畫,都能有效的證明這一審美觀點。看那仕女圖就能發現,無論是臉龐,還是衣服款式秀露出的身材,都是豐腴肥美,都是那種多肉的體型,這可以顯示出當時人們心中,這就是美麗的女人。
  • 高平開化寺北宋壁畫-壁畫界的清明上河圖!
    殿內梁架、鬥棋上的彩繪圖案精美,與宋代《營造法式》中的彩繪圖案式樣完全一致,可以說是宋代建築彩繪的最佳實例。殿內保留有北宋元祐七年至紹聖三年(1092年—1096年)的精美壁畫,畫面平均高度2.65米,三面牆壁長達26米,分布在東西兩壁和北部的東西兩個次間,計88.20平方米。三面壁畫中,西壁壁畫最為精美。眾佛之外,還繪有漁翁、織女、官吏等各色人物及亭臺樓閣等各種建築。
  • 鑑賞|龜茲壁畫中的禮孝之道,看「億耳得福」等佛經故事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龜茲石窟壁畫中那些感人至深的與孝道有關的精彩故事吧。須闍提割肉孝雙親  克孜爾第8窟須闍提割肉孝雙親 故事畫出現在克孜爾第8、13和114窟。故事內容選自《賢愚經》卷一。從前,閻浮提有個大國。一天,國中大臣叛亂,殺了國王。於是,太子與夫人帶著小兒須闍提投奔他國。
  • 遼代玉器:中古玉器中的璀璨明珠
    到了1922年,幾個義大利傳教士在內蒙古巴林右旗發現了一個碑,碑 上的文字既像漢字又不像漢字,這些外國人稱其為「天書」,經學者考證發現,這些字就是瀟氏的契丹民族所留下來的「契丹大字」(契丹民族創造了兩種文字:契 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從那時起,遼史的研究才被提上日程,並且越來越受到重視。隨著大批遼代墓葬的發現以及大量遼代文物的出土,這成為契丹民族創造的縮 影。
  • 《鹿王本生圖》 敦煌壁畫中關於九色鹿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壁畫《鹿王本生圖》記者 孫樂怡 石窟的開鑿,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在中國興盛起來的。石窟中除了有佛的石雕和泥塑造像外,還有大量的壁畫。在新疆拜城東約五十公裡的戈壁懸崖下的千佛洞中,現存二百三十六個洞窟,其中有早到東漢時期開鑿的。
  • 敦煌壁畫中1600歲的鳥長啥樣?
    鸚鵡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 由鸚鵡和忍冬紋樣組成的龕楣圖案中,兩隻鸚鵡立於花蕾之上,紅嘴紅爪,淺藍色羽毛。在佛教本生故事中,鸚鵡通常是知恩圖報的仁禽。
  • 走進旅遊世界,了解石窟中壁畫中的經變的故事
    石窟中壁畫當你第一次走進石窟,面對著這些複雜,千變萬化的壁畫,定會感到眼花繚亂,應接不暇,那麼,石窟寺壁畫中有些基本的內容呢?首先,是經變和本生故事,這是壁畫中佔了最主要地位、最大的面積和數量的部分。大家知道,佛教的經典是相當豐富的,因而,壁畫中經變的題材也很多,其中包括西方淨土變、東方藥師變、彌勒變、法華經變、維摩經變,天請問經變、金剛經變、極恩經變、華嚴經變、牢度叉鬥聖變、本行經變、降魔變、涅槃變、金光明經變、楞伽經變、陀羅尼經變……等等,每一個經變當中又可分為「品」,每一品中都包含著一個完整的內容。
  • 遼代佛像之美
    這些佛像的臉形與髮髻,與遼寧義縣奉國寺遼代佛像和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的主尊佛像甚為相似。若與應縣木塔第一層西壁壁畫主尊佛像相較,那低平的肉髻,寬闊的前額,圓形的臉龐,可看出頗有一致之處。遼 銅漆金阿彌陀佛坐像若在遼代金銅佛像間多進行對比,便可發現遼代佛像面目五官極為相似,從那似乎是朦朧的睡眼和那修眉薄唇來看,遼代金銅佛像如同出自一人之手,故推斷很可能是同一技藝傳承的藝匠所作,而且製作年代大致相近
  • 敦煌壁畫中的四大瑞獸,你能說出幾個?
    作為絲綢之路上的明珠,敦煌展現著文化和風俗的碰撞交流,壁畫中的許多元素也體現了這種文明的互鑑。 敦煌壁畫精美又浩瀚,神靈形象、動物、器物、建築、花鳥等元素包羅萬象,今天帶大家認識一下敦煌壁畫中的四大瑞獸。 九色鹿,繪於北魏時期,位於莫高窟第257窟。
  • T74—遼代彩塑
    △T74—遼代彩塑1982年11月19日,郵電部發行T74—遼代彩塑郵票,一套4枚。(4—1)菩薩頭像,(4—2)菩薩胸像,(4—3)蓮花童子,(4—4)菩薩半身像。△T74M—遼代彩塑小型張(菩薩頭像)下華嚴寺
  • 畫中有話|經變中的吉光片羽
    第321窟為莫高窟初唐(公元618—705年)代表洞窟之一,窟內保存的十輪經變是本窟欣賞的重點。經變,又稱變或變相,簡單地說就是將佛經中的文字內容以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自唐朝開始,經變畫成為了敦煌壁畫的表現主體。由於各時期流行的思想理論和佛教流派並不相同,使得這之後莫高窟經變畫的種類日漸豐富,這其中就包括較為罕見的十輪經變。
  • 敦煌壁畫中的那些稀奇樂器究竟是什麼?
    那麼,敦煌壁畫中到底有哪些樂器?接下來,我們就按樂器的演奏方式(彈撥、吹奏、打擊)精選了一些敦煌樂器,對應美輪美奐的各朝壁畫,進行一番微考據。 琵琶初唐 第220窟 南壁彈撥類樂器中,當屬琵琶這件樂器最有代表性。僅在莫高窟中所繪製的數量就多達700餘件。無論在小型樂器組合、大型經變樂隊,甚至不鼓自鳴中都能尋見它的蹤影。形制上,它的共鳴箱呈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