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瀋戰役前,東野從11萬人猛增到102萬,如何解決補給問題?

2020-12-26 騰訊網

東北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擴充速度最快的一支戰略大軍,從1946年出關時的11萬官兵,2年之內來到遼瀋戰役時的102萬人規模。如此快速的擴張,在我軍的各個歷史時期都非常罕見。部隊擴充快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國軍派往東北的兵力有限,難以限制松花江以北的我軍部隊發展;我軍積極進行二線兵團建設的巨大作用等。

但是還有一個問題:軍隊擴充不是機械的累加人數,還需要充足的武器彈藥、後勤支持做保障。本來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整體裝備水平就落後於國民黨軍,控制的全部國土區域也不到敵人的三分之一,東北解放軍兩年內兵力增長了九十多萬,無疑需要強大的後勤供給能力,不然這麼龐大的軍隊,很快就無法維持了。東野的槍枝彈藥和軍糧到底是從哪來的呢?

百萬大軍的供需,是一個天文數字。東野野司十分具有戰略眼光,羅帥在其中起了尤其關鍵的作用。為了解決後勤問題,東野在東北地區建立起十餘家大中型兵工廠(第一家在琿春),能夠大量生產槍枝彈藥及山野炮炮彈。尤其是位於大連的建新兵工廠,每月炮彈產量在2萬-3萬發。3年時間僅最關鍵的75口徑炮彈就造出來53萬餘發(國軍根本沒有這樣產能的工廠),因此不光東北部隊彈藥充足,連山東華野的山野炮彈藥都得益於該廠的供應。坦克、榴炮由於機械工序問題,戰爭時期我軍確實造不了,但輕武器的自給自足沒有任何問題。

東北解放軍之所以能建立大量兵工廠,保障軍隊擴張的武器供應,跟地緣因素關係密切。東北背靠蘇聯朝鮮,國民黨軍又被阻隔在松花江南岸,我軍有相對成片的解放區進行後勤建設,從事軍工生產。尤其是大連地區,處於蘇軍直接控制之下,建新公司的位置極佳,國民黨軍無法進行威脅,可以從容地進行生產,再加上日佔時期的工業和化學基礎,工廠產能很高。

軍需生產和糧彈供應,都需要充分的群眾基礎。建新工廠光工人就有將近9000人,接近一個師的規模,在戰爭年代成立這樣的大廠是很難想像的。東北的土地改革走在全國前列,尤其是北滿地區,近千萬人口得益於土改政策,分得了夢寐以求的土地,當地百姓無論是參軍還是支援生產、提供糧食,都有很高的積極性,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軍需補給問題。

而在早期東北我軍武器極為短缺(山東、華北趕赴東北的部隊有一半多沒有槍枝),我軍充分發動百姓搜羅遺留武器,靠此辦法獲得長短槍枝12萬支以上,各型火炮數百門,以上多數為日械,甚至包括日式150毫米榴彈炮,俗稱「撿洋落」。戰爭初期這種不起眼的辦法,起了很大作用。

有朋友認為蘇聯在解放戰爭的東北戰場為我軍提供了先進蘇械,使得東北野戰軍裝備水平達到甚至趕超了東北國民黨軍的水平,這其實是有謬誤的。抗日戰爭結束後,蘇聯對我國的軍火援助僅出現在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戰爭時期,1954年最後一批蘇式裝備送抵中國後,也再無軍火往來。而且蘇聯援華武器是有償的,解放戰爭期間我軍沒有得到過蘇械援助,也沒有為此支付過費用。

之所以有蘇聯支援的說法,跟特定的歷史條件有關。45年9月之前敵我兩軍都難以染指90萬日軍控制的東北地區,而150萬蘇軍南下中國東北,客觀上使得我國加速收回了這部分被侵佔的領土。而在我軍1945年9月向東北派兵後,蘇聯還掌握著日軍全部遺留的武器裝備。

部分日本關東軍的軍火庫提供給了早期的東北我軍;而隨著蘇聯對華政策日益明朗,1947年6月後,蘇方陸續將日軍裝備批量移交東北解放軍,數量之大,足夠武裝30餘個步兵團。這便是蘇聯支持說法的由來,東野接收的並非蘇械,而是經過蘇聯轉手後的日式裝備。至於蘇聯武器,解放戰爭時並沒有輸入到我國,我軍當年也沒有如此購買能力。

相關焦點

  • 遼瀋戰役最慘烈的惡戰,東野命令:讓敵在我陣地前屍橫遍野
    遼瀋戰役紀念館革命烈士紀念塔在為期52天的遼瀋戰役期間,10月23日至25日間的黑山阻擊戰,往往被大家低估。實際上,這場戰役全面反映了國共雙方在戰略、戰役、戰術層面的全方位博弈。東野迅速擴充為12個步兵縱隊、36個野戰師、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及1個坦克團,兵力達70餘萬,另有多達33萬人的地方二線補充兵團。在進行了長達5個月之久的大練兵之後,東野的技戰術素養空前提高。也就是說,在國共戰略大決戰前,東北是我軍唯一取得了絕對優勢的戰略區。
  • 遼瀋戰役的最後餘波:大軍輝煌入瀋陽
    於是申說海運至少需要一星期時間,有這工夫廖耀湘兵團自己就能打到營口,打不過來也早就完了。現在的問題不是去接應廖耀湘,而是趕快派船把營口的第52軍接出來,瀋陽的部隊能不能接出來還是個問題。事已至此,蔣介石也知道沒什麼辦法了,只好要杜聿明快去瀋陽部署防務,營口的部隊自己調海軍去接。杜聿明當日就飛回了葫蘆島,命令在錦西的部隊停止攻擊,立即返回原防地加強警備。
  • 紅色記憶(47)| 遼瀋戰役!
    遼瀋戰役 遼瀋戰役是中國近代史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開始,同年11月2日結束,共歷時52天。
  • 東野102萬人,14個縱隊,大舉南下,一個縱隊多少官兵?
    截止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總兵力102萬人,下轄了14個縱隊。從兵力來說,東野一個縱隊,比中野、西野的一個兵團還多,堪稱是兵強馬壯。那麼,東野一個縱隊,到底有多少兵力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情況。首先,我們聊聊東北野戰軍和東北的歷史。1912年,清朝滅亡以後,東北地區一直屬於奉系軍閥的控制區。
  • 【知史奮進·四史學堂】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本周,「四史學堂」將帶領大家一起學習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共中央選定首先在東北戰場展開決戰。當時,東北戰場的態勢對人民解放軍也最為有利。東北的國民黨軍隊雖然還有55萬人,但已被分割壓縮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個孤立的地區;而東北解放軍正規部隊總兵力達70萬人,連同地方部隊33萬人,共計100餘萬人。在數量上已大大超過敵人,並有一隻頗具威力的炮兵部隊。
  • 短短2年,東北野戰軍猛增90萬兵力!糧食彈藥的難題怎麼解決的?
    東北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擴充速度最快的一支戰略大軍,從1946年出關時的11萬官兵,2年之內來到遼瀋戰役時的102萬人規模。如此快速的擴張,在我軍的各個歷史時期都非常罕見。但是還有一個問題:軍隊擴充不是機械的累加人數,還需要充足的武器彈藥、後勤支持做保障。本來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整體裝備水平就落後於國民黨軍,控制的全部國土區域也不到敵人的三分之一,東北解放軍兩年內兵力增長了九十多萬,無疑需要強大的後勤供給能力,不然這麼龐大的軍隊,很快就無法維持了。東野的槍枝彈藥和軍糧到底是從哪來的呢?
  • 解放戰爭後期,傅作義擁兵60萬,為何卻不可能打贏平津戰役?
    有朋友認為東北戰場是三大戰役前最特殊的區域,因為東北野戰軍當時是我軍唯一具備局部優勢的戰略集群,在1948年8月已經對國軍衛立煌集團形成103萬對55萬人的近兩倍兵力對比。基於這個原因,看起來三大戰役裡面國軍最不可能獲勝的便是遼瀋戰役。然而,東北戰場敵我雙方實力差距較大雖然是事實,但國軍真正最無望的戰役其實是隨後發生在華北的平津戰役。
  • 東北野戰軍的11萬兵力,3年內,如何發展到了100多萬?
    東北野戰軍戰功赫赫,從東北的白山黑水,一直打到了海南島。在1945年,東北野戰軍剛剛成型的時候,總計只有11萬兵力。但是經歷了3年時間的摸爬滾打、不斷歷練以後,截止1948年12月,東北野戰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103萬人。那麼,在短短3年時間裡,東北野戰軍的兵力,如何迅速發展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聊聊東北野戰軍發展的歷史。
  • 馬前卒工作室回顧遼瀋戰役(三)——未出全力 勝負已分
    既要避險,又要取勝,林彪身上擔著空前的壓力:遼瀋戰役前敵我態勢經過與中央軍委反覆磋商,林彪向中央匯報了作戰計劃:「目前北寧線的作戰,最主要的關鍵在能以奔襲動作將錦州以南和以北的敵人堵住切斷,則我軍第一步即能殲滅五城之敵,第二步即能將兵力集中起來攻錦州和打增援。」
  • 重溫電影《大決戰》,劇情唯遼瀋,場面看淮海,文戲選平津
    對於《大決戰》三部曲的整體印象,簡單說就是:看劇情,唯遼瀋,觀場面,看淮海,品文戲,選平津。一、《遼瀋戰役》看點:劇情,林彪三大戰役裡,遼瀋戰役是開頭,同時也是最具戰略思想博弈的一個,其過程非常精彩。在戰役開始之前,國軍在謀劃全軍撤入關內,如果成功的話,不僅華北野戰軍面臨危局,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也不輕鬆。如果退而求其次,國軍學袁崇煥將全部主力集中到遼西走廊錦州到山海關一線,面對幾十萬精銳硬疙瘩,東北野戰軍也不好啃,貿然學皇太極繞路進關的話又容易腹背受敵。
  • 遼瀋戰役之後,南京催促傅作義南撤,他想起了隋唐演義裡的羅藝
    遼瀋戰役之後,無論四野是否入關,全國解放都是毫無疑問的,無非是遲早的問題。
  • 遼瀋戰役,廖耀湘以12萬人對東野40萬大軍,為何不選擇起義?
    遼瀋戰役,廖耀湘以12萬人對東野40萬大軍,為何不選擇起義? 1948年遼瀋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國共兩軍真正意義上的首場戰略決戰。曾澤生的60軍是早早被圍困於長春城內,並且沒有與東野部隊進行大規模交戰,可以相對從容地醞釀起義行動。廖耀湘兵團則是從瀋陽趕赴錦州,一路交戰不利後又向轉向營口撤退,再次被堵後調頭朝瀋陽逃竄,始終處在和解放軍的激烈交戰、逃跑過程中。此時要想號令全兵團起義,客觀條件十分困難,就算冒險聯繫上了東野高層,恐怕也只能算作投誠,即迫於交戰不利而放下武器,得不到起義部隊的待遇。
  • 亞歷山大、漢武帝、成吉思汗遠徵時,是如何解決後勤補給問題的
    古代的超級遠徵,這可是一個聽上去很魔幻,但是確實存在的問題。畢竟從亞歷山大大帝遠徵波斯,漢武帝討伐匈奴,再到成吉思汗掃蕩中亞 東亞。這都是切切實實存在過的。
  • 48年11月,東野百萬大軍入關前,為何先派出10萬人的程子華兵團?
    1948年11月平津戰役爆發,距離東北野戰軍殲滅國民黨東北剿總近50萬主力,僅僅過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很明顯,平津戰役能夠打響並最終解放華北主要區域,跟東北野戰軍入關參戰有著直接的關聯。東野12個主力縱隊及隨軍民夫,近百萬人進軍華北戰場,其實也是有先後次序的。
  • 羅榮桓元帥,居功至偉,政工之父,如何建設東野102萬大軍?
    截至1948年9月,東北野戰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102萬人,佔了四大野戰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一還多。在東北野戰軍的領導層中,林彪作為司令員,主要負責軍事指揮。羅榮桓則負責思想教育和政工工作。認真的說,在組建東野102萬大軍的過程中。羅榮桓元帥居功至偉,對民間青壯年的教育、對解放戰士的改造,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 戰略決戰階段第一戰,解放軍為何要先拿下遼瀋
    遼瀋戰役作為是中國近代史中的「三大戰役」其中之一,遼瀋戰役於1948年的9月12日打響,並且在同年的11月2日結束,經歷52天的作戰,最終以解放軍的勝利而結束,遼瀋戰役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首次超越國名黨軍。
  • 1948年,東北駐紮了11個獨立師,一個師到底有多少兵力?
    截止遼瀋戰役之前,東北野戰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103萬人。屬於四大野戰軍中,兵力最多的一個。東北野戰軍除了下轄12個縱隊以外,還下轄了11個獨立師。那麼,獨立師屬於什麼編制,一個獨立師到底擁有多少兵力呢?今天,我們就聊聊獨立師的問題。
  • 平津戰役中,唯一喪命的國軍軍長,臨死前質問傅作義:為何不救我
    1948年11月,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幾乎遭到我軍東北野戰軍全殲,兩個月內損兵47萬人(包含有兩大王牌軍的廖耀湘第9兵團),徹底丟掉東北。遼瀋戰役結束後,老蔣在心痛之餘,還擔心進一步丟掉華北,從而在北方戰場造成不可逆的後果,便電令傅作義到南京面談,意圖主動把華北60萬兵力撤到華東或華南地區布防,鞏固南方防線。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是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解放戰爭前期對我軍作戰戰績最佳的國軍戰區級統帥。
  • 淮海戰役國民黨軍參戰80萬人,為何有人說實際作戰僅40萬
    ▲淮海戰役示意圖1948年11月6日開始的淮海戰役,眾所周知是華東和中原野戰軍60萬人對陣國民黨軍80萬人。但長久以來,國民黨方面都聲稱自己一方其實是「40萬兵力在無後續補給狀況下苦撐……」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東野的強勁實力顯露無疑
    東野當年有多強?蘇式、日式武器自然不缺,到了48年往後連精密的美械都大量裝備部隊了(50萬國軍被殲,尤其新1、新6等王牌軍的武器都歸屬了東野),更不要說100餘萬部隊之外,還有大量後備兵力可以調用(國軍的解放戰士,接近40萬人,多精通美械甚至炮術),由此可見當時的國軍為什麼如此懼怕東野入關的後果。其實從一個有趣的細節,就能證實出東野的強大實力,那就是東野戰士們標配的「狗皮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