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12日,我東北野戰軍發起遼瀋戰役。
這場發生在白山黑水間空前規模的大戰,拉開了國共戰略大決戰的序幕,直接逆轉了雙方的力量對比。
在為期52天的遼瀋戰役期間,10月23日至25日間的黑山阻擊戰,往往被大家低估。實際上,這場戰役全面反映了國共雙方在戰略、戰役、戰術層面的全方位博弈。
從中可見,即便不談人心向背這個左右戰爭前景的宏觀因素,解放軍也在各方面、各層級上碾壓性勝出,國民黨軍不可能不敗。
一、戰略,高下立判
1948年9月初,在東北的國民黨軍有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加上地方保安部隊,共計55萬人馬。其中包括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中的新1軍和新6軍,裝備頗為精良,力量看似不俗。
不過,從1948年3月冬季攻勢後,上述國民黨軍就被東北野戰軍分割成長春、瀋陽、錦州三塊,全仗空運、空投來維繫彼此之間的人員和物資交流。如此被動局面持續了半年之久,國民黨軍統帥部既無力改變,又害怕失去東北會在政治、軍事、民心士氣等方面引起雪崩效應,故對是守是撤一直舉棋不定。
期間,國民黨軍統帥部任由寶貴的空中運輸資源,投入到空投接濟長春的無底洞中,並坐視長春守軍漸成餓殍。
反觀我方,冬季攻勢結束後,東北解放區已涵蓋了東北97%的面積和86%的人口,土改基本完成,工業亦完成了整合及動員。東野迅速擴充為12個步兵縱隊、36個野戰師、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及1個坦克團,兵力達70餘萬,另有多達33萬人的地方二線補充兵團。在進行了長達5個月之久的大練兵之後,東野的技戰術素養空前提高。
也就是說,在國共戰略大決戰前,東北是我軍唯一取得了絕對優勢的戰略區。但是,要將優勢有效轉化為勝勢,仍然需要戰略謀劃和戰役指揮上「棋高一著」才行。
遼瀋戰役前,關於東北我軍下一步戰略方向,毛主席和林彪曾有過意見分歧。毛主席認為,東野主力南下北寧線,拿下聯結關內、關外的陸路咽喉要地錦州,形成「關門打狗」之勢,將東北國民黨軍悉數消滅在黑土地上,不使其入關加重其他戰略區的負擔方為上策。
時任國民黨軍秘密軍事顧問的岡村寧次評論道:「此非雄才大略者不能為也。」
林彪則對三戰四平失利、攻打長春大房身機場的艱難記憶過於深刻,再加上對漫長補給線的擔憂,所以對側敵南下頗多顧慮。他們更傾向於通過圍點打援,自北向南逐次解決國民黨軍在東北僅存的三大據點。這個戰略設想求穩,但會延緩東北解放進程,並有可能放跑一部分敵軍。
經過反覆溝通,林彪最終與毛主席達成一致,開始執行中央軍委的戰略決策。
二、部署,有勝無敗
有了正確的戰略決心,還要靠正確的戰役部署方能取得勝利。
林彪決心以2、3、7、8、9縱及6縱17師,共計16個師的兵力,加強炮縱主力,用於錦州攻堅;以4、11縱及2個獨立師,共8個師的兵力用於錦西阻援;
以12個獨立師、加強炮縱一部,繼續圍困長春;將12縱配置在昌圖,防長春守敵出逃;5縱、6縱(欠17師)、10縱、1縱3師、獨2師、騎1師,共計11個師的兵力,負責牽制瀋陽之敵,千方百計遲滯其西援;
以1縱2個師為總預備隊。
這個部署徹底貫徹了「集中兵力於主要方向」的原則,奠定了遼瀋戰役取得全勝的基礎。
大兵團行動,不可能長期保密。到10月2日,國民黨軍統帥部終於判定東野主力意欲攻取錦州。蔣介石與傅作義經過一番討價還價,達成了從華北調兵增援葫蘆島的協議,組成11個師之眾的東進兵團,集結在錦西葫蘆島。爾後,他又嚴令瀋陽廖耀湘率第9兵團的11個師又3個旅揮師西進,企圖以東西對攻解錦州之圍。
蔣介石的如意算盤是,打得好,即可在錦州堅城下擊破東野主力,打通瀋陽與錦州間聯繫,扭轉東北戰局。
即便打成對峙,亦可藉機將第9兵團這個東北國民黨軍僅存的「精華」撤出來。
不過,時任「東北剿總」司令的衛立煌堅持認為,東野意在圍點打援,第9兵團直出遼西必將全軍覆沒。若果真如此,瀋陽僅靠戰鬥力孱弱的第8兵團及一堆軍事機關和後勤單位,萬萬守不住。屆時,丟失東北的責任將會由他來承擔。
因此衛立煌死扣住第9兵團不放,只同意空運49軍增援錦州,哪怕蔣介石派參謀總長顧祝同到瀋陽督戰,衛立煌仍堅持己見。而廖耀湘等一線將領,則認為只要東野主力尚未真正開始攻城,就隨時有可能轉頭東向,因此也對直出遼西視若畏途。
正因為各有各的算盤,直到10月11日,葫蘆島的東進兵團已在塔山與東野4縱激戰了2天,廖耀湘的第9兵團才磨磨蹭蹭地出了瀋陽,不過,他們並沒有直趨西南馳援錦州,而是開往瀋陽西北方向的彰武,意圖佔領這個東野後勤中轉站,動搖東野戰役決心。
廖耀湘覺得,這是在未能判明東野真正意圖的情況下,一個討巧的「妙招」,既能應付蔣介石的再三催促,又能將第9兵團置於相對安全的境地。
廖耀湘的投機取巧,實際上對東野並無大礙。林彪最擔心的,是錦州久攻不克,而援敵又東西對進,陷我主力於進退兩難境地。如今,廖耀湘甘願將東北國民黨軍最強大的一個機動兵團置於無用武之地,正是東野求之不得之事。因此林彪一面令5縱沿途遲滯廖耀湘兵團前進速度,一面趕在彰武易手前,在內蒙古開闢了第二條補給線。
經過幾日激戰後,廖耀湘兵團於10月15日佔領贛武、新立屯等地。他本擬讓71軍於16日向黑山前進,但16日拂曉,錦州被東野攻克的消息傳來,他只得急令71軍按兵不動,等待上峰對該兵團下一步行動作出最終決策。
三、先機,處處制敵
遼西地區地形複雜,多山脈、河流和沼澤,僅靠一條南北寬20多公裡的遼西走廊,聯結著瀋陽和錦州這兩個戰略重鎮。黑山、大虎山位於北寧、彰武兩條鐵路及大虎山至鄭家屯公路的交會處,南北對峙,卡在這條狹長走廊的咽喉部位。
廖耀湘若有戰術素養和大局觀,自當率部一出瀋陽就馬上搶佔這個戰略要點,由此獲得西進錦州、南下營口、東返瀋陽的戰略主動權。即使東野主力掉頭東向,亦可藉此戰略要點遲滯東野,掩護兵團主力撤逃。所以,廖耀湘的「討巧」之舉,實乃自取滅亡的一大昏招。
東野僅用31小時,就攻克了擁有堅固工事和重兵設防的錦州,令敵我雙方統帥部均大感意外。鑑於錦西地形狹窄,大兵團難以展開,東野總部放棄了乘勝追殲葫蘆島東進兵團的原定計劃,決心引誘廖耀湘兵團南下,在運動中殲滅。
為此,東野令10縱主力向溝幫子、黑山撤退,5縱主力撤向阜新,攻錦州的各縱隊迅速向四周疏散,搬運物資。北寧線上的11縱和各獨立師動員群眾,準備糧草,擺出一副要入關作戰的態勢。
這一系列佯動舉措,造成了國民黨軍最高統帥部的戰略誤判。蔣介石認為東野主力攻錦必然傷亡慘重,無力再戰,因此力主東進兵團和廖耀湘兵團按原計劃東西對進,收復錦州。
衛立煌則認為錦州失守,廖兵團再無西進的必要,應迅速撤回新民,否則有被東野包圍消滅的危險。後經杜聿明反覆做工作,衛立煌才同意讓廖耀湘兵團南下黑山,但卻令工兵在遼中幾條河上架橋,盼著廖兵團進展不順時撤回瀋陽。
如此意見不一,往來扯皮,整整耽擱了5天時間。當然,這段時間裡,廖耀湘兵團待在彰武、新立屯地區也沒閒著。他們動用寶貴的汽車和汽油,將東野屯積在彰武的大批糧食運回瀋陽,在黑市上高價出售。就在廖耀湘兵團各級軍官忙著發戰爭財時,一張無形的大網正在朝他們頭上撒來。
1948年10月20日10時,林彪下達了殲擊廖耀湘兵團的作戰命令:10縱配屬1縱3師進至黑山、大虎山一線,阻擊廖耀湘兵團西進錦州和南退營口;5、6縱(欠17師)向彰武、新立屯一線前進,截斷廖耀湘兵團退路;1、2、3、7、8、9縱、炮縱主力及617師立即結束休整,連夜向遼西急進,圍殲廖耀湘兵團。
10月21日拂曉,10縱經一夜急行軍,趕到了黑山、大虎山地區。此時,廖耀湘兵團先頭部隊已進至黑山以北約20公裡的芳山鎮,留給10縱作阻擊準備的時間不多了。
黑山、大虎山是遼西走廊上兩個制高點,兩山之間寬約25公裡,中間是狹長的丘陵地帶。10縱總計才2萬餘人馬,而廖耀湘兵團是國民黨「王牌」新1軍、新6軍以及新3軍,第71軍、49軍,青年軍207師共5個軍12個師整整11萬精兵。
鑑於10縱炮兵火力與對手相距甚遠,10縱司令員梁興初決定將縱隊呈一線配置,將戰鬥力最強的28師配置於黑山縣城以北的防線正面。另2個師分列其左、右翼;縱隊炮兵群位於腰臺子一帶;1縱3師位於10縱側後方作為配備隊;配合作戰的內蒙騎兵第1師位於防禦前沿的雷家窩棚、王家窩棚、胡家窩棚一線,負責向東警戒。
確定防禦部署後,10縱各師立即進入指定地域構築工事。由於黑山地方黨組織提前動員當地群眾,捐獻出大量的木料、麻袋等物資,因此10縱僅耗時20餘小時,就在前沿構築了大量的火力點和掩體、塹壕,精心布置了梯次防禦火力。各師均採用一、二線配置,師長手中握有足夠的反衝擊預備隊。
和梁興初讓本部主力擔負最重任務不同,廖耀湘於21日下達攻擊黑山命令時,卻將兵團第一主力,同時也是自己起家部隊的新22師雪藏起來,讓71軍打頭陣。由於71軍行動遲緩,22日才抵達黑山前沿,又花了1天時間偵察地形,因此遲至23日才發起進攻。
四、堅守,寸土必爭
此前,10縱在遲滯廖耀湘兵團時,均採用運動防禦,不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故而被敵軍輕視。10月23日一早,兩軍再度交鋒,10縱一反常態,釘在陣地上寸步不讓,讓敵軍頗感意外。10縱28師82團、29師87團和內蒙騎兵第1師,均在前沿陣地上頑強地與進攻之敵反覆拉鋸。到23日太陽落山時,廖耀湘兵團只佔領了尖山子、胡家窩棚等10縱前沿警戒陣地。
隨後,廖耀湘變更部署,決心於次日出動71軍87師、91師,新6軍169師,青年軍207師第3旅,從正面進攻10縱陣地,派新22師向10縱東側翼的大虎山方向迂迴,配合正面主力攻下黑山。
23日晚間,10縱28師偵察連抓獲了敵71軍87師的傳令班長,截獲了其送往各團的作戰命令,掌握了敵軍的進攻計劃。梁興初立即調整部署,重點加強部署在黑山正面28師的防禦力量。與此同時,林彪在了解了黑山戰況後,給10縱發來了電報:「盼你們加強決心,深入動員,務須使敵人在我陣地前屍橫遍野而毫無進展。只要你們守住黑山三天,西逃之敵必遭全殲!」
24日,國民黨軍集中了5個師兵力,由5個炮兵團實施火力支援,向黑山、大虎山陣地發起了全線猛攻,重點攻擊黑山東北翼側的高家屯方向。這裡有一串海拔不高的丘陵,最前沿的是90、92、101高地,由10縱28師84團2營防守。
這些高地皆是石頭山,陣地上用裝滿泥土的麻袋、草包堆起來的工事,很快被國民黨軍的重炮摧毀殆盡。2營指戰員在無工事可依託的困難局面下,與蜂擁而來的敵青年軍207師第3旅反覆肉搏。所有的陣地上,到處都是拼彎的刺刀,砸碎的槍託,與敵同歸於盡的烈士。6連130多人,打得只剩下8名負傷戰士,衛生員自告奮勇繼續指揮戰鬥,接連打退敵人多次進攻,最後全部壯烈犧牲。「李永發排」與蜂擁而至的敵軍同歸於盡,有個高地上最後5名戰士抱著集束手榴彈衝向敵群......戰至傍晚,該營損失殆盡,92、90、101高地相繼失守。
面對巨大的傷亡,梁興初咬著牙說道:「只要主力沒有趕到,10縱的任務就沒有完成。打剩一個團我當團長,打剩一個營我當營長,打剩一個連我當連長,就算是10縱打得剩下一個人,也要打下去!」
隨後,28師師長賀慶積集中全師12門山炮,掩護師預備隊82團1營和84團2營5連實施反擊,經過激戰又重新收復失地,恢復了防禦態勢。位於28師兩翼的29、30師,也頂住了優勢之敵發起的連續集團衝鋒,牢牢守住了陣地。
為了防止廖耀湘派部隊從大虎山以南向10縱側後迂迴,林彪於24日中午,令8縱22師進至大虎山以南組織防禦,保障10縱的側後安全。該師經過急行軍,於當晚趕到指定地點,連夜構築工事展開防禦。
同一天晚上,梁興初也重新調整了部署:以82團接替84團防守高家屯陣地,並強調一線屯兵要少,其餘兵力放在高地反斜面的塹壕裡,以防止高地上兵力過多而遭到敵人炮火殺傷;以29師集中力量防守黑山城北一線,牽制敵人向28師方向進攻;30師的防禦地帶向北延伸,以適當縮短28師的防禦正面。
24日傍晚,在得到空軍關於東野主力正朝遼西疾進的報告後,廖耀湘決定次日改由兵團各軍中戰鬥力最強的新6軍實施主攻,不惜一切代價攻下黑山、大虎山,掩護兵團主力經黑山、大虎山以東向營口撤退。
25日一早,在經過1小時空地火力準備後,新6軍、71軍、青年軍207師第3旅,總計5個師的兵力猛攻10縱陣地,重點攻擊高家屯方向的101高地。在此堅守的我82團指戰員與敵反覆爭奪,雙方均傷亡慘重。各陣地失而復得,得而復失。
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28師將能動員的人全部組織起來,重新編組成5個連,在全師炮火的支援下,不等天黑就向高家屯陣地發起全線反擊。
佔領我陣地的國民黨軍已成強弩之末,加之後援部隊被我軍炮火阻斷上不來,因此經過近1小時拼殺,28師再次全線收復失地。戰後人們發現,標高101米的101高地,竟被雙方密集炮火削去了2米,變成了事實上的「99高地」,直徑在10米以上的彈坑就有6000多個,僅101高地我軍就傷亡500餘人,戰事之激烈由此足見一斑。
25日這天,28師83團防守的大白臺子陣地也遭到了敵71軍猛烈進攻。雙方在陣地上反覆爭奪拼殺,中午時分,敵71軍付出重大傷亡後,艱難奪下了大白臺子。可還沒等他們站穩腳跟,83團立即投入預備隊反擊,經過激烈的白刃戰,不僅將突入之敵趕了出去,還乘勝追擊,將敵擊退至尖山子陣地。
在黑山正面防線激戰之時,國民黨軍新22師企圖迂迴10縱30師側翼。當其進至趙家窩棚時,遭8縱22師頑強阻擊,激戰10餘個小時都無法取得突破,只好收兵回撤。
五、勝利,水到渠成
25日傍晚,廖耀湘獲悉東野主力已進至黑山以西不到40公裡的北鎮,急忙下令各部隊停止向黑山進攻,經黑山、大虎山以東以南向臺安、大窪方向轉進,直奔營口。
他沒想到的是,回師魏家窩棚的遼南獨2師,迎頭截住了廖耀湘兵團退往營口的先頭部隊新3軍14師2個團。與此同時,8縱23師也已插入六間房,與退向臺安的49軍軍部及3個團激戰。
廖耀湘誤判遼南獨2師為東野主力,在退往營口之路已被截斷的情況下,只得令部隊退往瀋陽。可是,26日一早,6縱趕到了厲家窩棚,關上了廖耀湘兵團退往瀋陽的大門。至此,該兵團被東野合圍在大虎山以東、饒陽河以西、無梁殿以南、臺安以北縱橫約120公裡的狹小地帶,失敗已成定局。
26日凌晨3時,林彪通知10縱:主力業已到達,10縱協同主力從黑山、大虎山正面向敵人勇猛追擊。慘烈的黑山阻擊戰就此劃上句號。
此次遼西會戰,東野始終先敵一手,牽著廖耀湘兵團的鼻子轉。其中,黑山阻擊戰打亂了敵軍全盤計劃,為東野主力東進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反觀國民黨軍方面,內部矛盾重重,上下離心離德,處處被動。被國民黨軍高層寄予厚望的廖耀湘兵團,撤退轉進其疾如風,迂迴包抄其徐如林,搶劫物資侵略如火,支援友軍不動如山,焉有不敗之理!
黑山阻擊戰,是10縱戰史上最光輝的一頁。
此戰,10縱在兄弟部隊配合下,堅決頂住了優勢之敵連續3天猛攻,以傷亡4144人(其中犧牲751人)的代價斃傷敵8015人,俘敵6299人;繳獲長短槍4060支、輕重機槍404挺、各種火炮208門、坦克和裝甲車3輛、騾馬910匹及大批軍用物資。
勝利是如此輝煌,但10縱在戰後總結裡,卻一個勁兒挑自己的「刺」:
「戰前對國民黨軍主攻方向判斷不夠準確;將黑山以東視為翼側保障陣地,工事構築不堅,僅部署1營兵力,防禦預案裡也沒有在該陣地大打的準備,致使陣地數度失守。後在該地以較大兵力與敵爭奪,遭到很大傷亡。如果戰前能對敵軍善於攻擊側背、慣長迂迴的戰術特點有充分了解,當以1個步兵團固守十裡崗子、曹家屯,將其防禦前沿推至井家凹子、五裡崗子、下萬子一線,將101高地作為重火器發射陣地,可能情況會更好一些,傷亡會少些。」
為全殲廖耀湘兵團立下頭功的10縱,沒有被勝利和榮譽衝昏頭腦,能正視自己的不足,並思考如何改進,這也是人民軍隊能不斷發展壯大,越戰越強的奧秘之一。
本文作者:殷傑,「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