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萬志願軍剛入朝,金日成便要求彭德懷:中朝軍隊,統歸我指揮

2021-01-07 陶陶愛歷史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彭德懷的帶領下,雄赳赳、氣昂昂地越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境內。先期入朝的志願軍共有四個軍,分別是第38、第39、第40和第42軍,共26萬餘人。同時,還有50軍和66軍作為預備隊。

眾所周知,抗美援朝戰爭是中朝兩國並肩作戰,絕非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獨角戲,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也必不可少。而這,就涉及到統一指揮的問題。

在與彭德懷的交涉中,朝鮮將領樸一禹轉達了金日成的意見。志願軍入朝時,金日成在德川遊擊,他的意見是志願軍的指揮所也設在那裡。同時,按照金日成還要求彭德懷,既然志願軍在朝鮮作戰,那麼軍隊的指揮權自然應該由自己統一指揮。

對於金日成的想法,彭德懷自然是不予考慮的。首先,在仁川登陸後,朝鮮人民軍主力已經完全崩潰,10萬大軍只剩不過3萬殘兵,士氣低落、建制也被打散了。而志願軍光先頭部隊就有26萬人,以小馭大,怎麼說也不現實。

其次,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雖然都是東亞人,但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軍隊。雖然金日成、方虎山等人民軍將領都曾在中國作戰,在我軍效過力。但從人民軍的打法和編制來看,更類似於蘇軍。

朝鮮人民軍的主要將領,大多有在蘇軍服役的經歷,例如金日成就曾是蘇軍的少校,因此在人民軍身上打下了深深的蘇聯烙印。

和蘇軍一樣,朝鮮人民軍比較依賴先進裝備。在我軍還未組建成建制的裝甲軍,朝鮮人民軍已經擁有以350輛T34坦克為箭頭的裝甲兵。而我軍作戰,並不太依賴裝備,而是主要依靠高度的機動性和靈活的戰術。在作戰時,人民軍與蘇軍一樣崇尚火力、大開大合。而我軍更喜歡進行穿插、迂迴,與敵人短兵相接。

因此朝鮮將領的指揮方式,是無法駕馭志願軍的。

最後,彭德懷對朝鮮的軍事指揮能力感到擔憂。彭德懷在給中央軍委的電報中就有所反映。在前期的作戰中,朝鮮軍隊太過崇尚冒險主義,一再無視我方對於美軍即將在仁川進行登陸的警告,一味將軍隊主力壓在釜山前線,最終被美軍抄了後路。後來彭德懷曾對柴成文說:「我要對中朝人民,對幾十萬士兵負責啊!」

因此打從一開始,彭德懷心中就不存在將中國軍隊交給朝鮮將領指揮的問題。到了後來,金日成聽說志願軍人數已達數十萬之巨,也覺得由朝鮮人指揮中國軍隊是不現實的。因此,金日成退而求次,提出雙方指揮所應該合在一起。

然而中朝軍隊的統一指揮問題,在此時仍懸而未決。兩支軍隊仍然各打各的,還未真正擰成一股繩。在談及兩軍如何配合時,金日成同意樸一禹駐紮在彭德懷處保持聯絡。到了10月25日,中共中央正式任命樸一禹為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副政委、黨委副書記。

在第一次戰役中,中朝兩軍由於語言不通,多次在配合中出現大問題,曾多次出現人民軍誤擊志願軍的事件。例如在11月4日,志願軍39軍正在博川圍攻美軍24師。結果奉命向順川挺進的人民軍坦克,竟將我軍誤認為是敵軍,導致誤擊,致使被圍之敵逃脫。

第二次戰役中,宋時輪的第九兵團預備隊26軍也在江界附近的厚昌地區,挨過人民軍坦克的炮擊。

與此同時,朝鮮還在一段時間內,不允許我軍使用已經軍管的鐵路,導致志願軍只能卡車運輸。當交通線被美軍飛機炸癱後,只能改為步行。運輸和行軍效率,可謂大打折扣。

彭德懷認為,若再不將中朝兩軍統一指揮,恐怕要出大問題了。因此,彭德懷委託中國使館人員向金日成提出作戰中的統一協調問題,希望人民軍總部能更加靠近志願軍總部。

但在會談中,金日成只是勉強同意將方虎山、崔仁的兩個軍團派往敵後進行遊擊戰。至於兩軍配合問題,金日成只派參謀擔任通信聯絡,但是兩個總部不能靠近。統一指揮,從此陷入了僵局。

對此,毛澤東決定兩手抓,一方面請中朝兩軍最高指揮官直接面談,協調立場;另一方面,請莫斯科方面對金日成進行勸說。

11月13日,周恩來起草了毛澤東致史達林的電報。毛澤東在電報中指出:

「彭德懷同志提議,希望金日成同志和什特科夫(蘇聯顧問)同志能常駐前方,並由金日成、什特科夫、彭德懷組織三人小組,負責制定軍事政策,包括建軍、作戰,正面作戰和敵後戰場以及作戰有關的許多現行政策,求得彼此意見一致,以利戰爭進行。」

志願軍在第一次、第二次戰役中勝利,讓史達林對彭德懷的指揮能力倍感欽佩。因此史達林接到電報後,於16日回電,提出同意由中國同志統一指揮,並將此意見轉達給金日成和什特科夫。

而後,金日成、什特科夫應邀來到志願軍總部,一同商討統一指揮問題。什特科夫當場表示,應該由中方統一指揮。會上,什特科夫還批評朝鮮人民軍以最好的蘇聯裝備,卻打了敗仗。而人民志願軍用「萬國牌」武器,卻大量消滅敵人,因此中方指揮的正確性,不應存在任何懷疑。

在此情況下,金日成終於鬆口。12月3日,金日成來到北京與毛澤東會面。會談中,金日成表示:

「史達林來電同意中朝兩軍統一指揮,因中國人民志願軍有經驗,應由中國同志為正,朝鮮同志為副。」

最終,兩國成立志願軍和人民軍聯合司令部,凡屬作戰範圍和前線一切活動均歸其指揮,後方動員、訓練、軍政、警備等則由朝鮮政府統一管轄。聯合司令部以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朝鮮方面以金雄偉副司令員,樸一禹為副政委。從此以後,中朝兩軍的聯合作戰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

對於朝鮮來說,他們不肯聯合作戰也是情有可原的。畢竟這是一個國家主權問題,朝鮮剛剛擺脫日本侵略者的奴役,迫切需要獨立自主。讓他們交出自己軍隊的指揮權,的確在民族感情上難以接受。但是為了戰爭的勝利,從更現實的角度看,中朝兩軍必須統一指揮,而且軍事指揮權集中在人民志願軍手中,是勢在必行的結果。

雖然兩軍指揮統一了,但是並不代表雙方就沒有分歧和矛盾。第二次戰役結束後,彭德懷便在是否南進問題上,與金日成和什特科夫進行了爭論。

在第二次戰役中,我軍將「聯合國軍」從鴨綠江一路驅逐到38線附近。但是彭德懷卻選擇收兵,在38線附近休整,相等開春再發動下一次戰役。

對此,金日成和什特科夫都感到十分不滿。特別是在什特科夫看來,打了勝仗不乘勝追擊是不可思議的。在他看來,應直接將「聯合軍」趕下海,儘早結束這場戰爭。然而彭德懷明白,我軍補給線脆弱、裝備低劣,已呈強弩之末,越過38線是極不現實的。況且敵軍雖然士氣低落,但是還有26萬兵力,絕不可能立即撤出朝鮮。因此彭德懷認為應當採取穩進方針。

對於彭德懷與金日成、什特科夫的爭論,毛澤東一方面從政治方面考慮,選擇立即發動第三次戰役,解放漢城;另一方面,他還是贊成彭德懷的長期打算、穩步推進的方針,同意越過三八線後便收兵。而結果不出彭德懷所料,雖然志願軍攻佔了漢城,但此城實際是李奇微有意放棄,對敵人有生力量沒有造成什麼損傷。

然而金日成和蘇聯顧問依然不滿意,仍舊想要速勝,因此一再催促彭德懷縮短休整時間,立即發動進攻戰役。1月11日黃昏,彭德懷與金日成、樸一禹進行會談。會上,彭德懷依照毛澤東的提議,讓彭德懷單獨前進。畢竟人民軍一、二、三、五軍團已經整編完畢,完全有獨立作戰的能力。

而從仁川、襄陽線以北,全部海岸境界和後方維持交通,由志願軍負責。彭德懷說:

「人民軍四個軍團約12萬人已經休息兩月,歸你們自己指揮,照你們的願望繼續向南前進。美軍如你們想像的那樣退出朝鮮,我當慶祝朝鮮解放萬歲,如美軍不退走,志願軍按原計劃南進作戰。」

金日成深知,以現在朝鮮人民軍的實力,根本無法撼動「聯合國軍」的防線。因此金日成只能勉強同意志願軍休整兩個月。

史達林得知彭德懷與金日成、什特科夫的爭論後,立即發表了自己的意見。電報中高度讚揚了彭德懷的指揮能力,史達林說:「真理在彭德懷同志手裡。他是當代天才的軍事家。」

與此同時,史達林還批評什特科夫不懂軍事,瞎指揮,從此不準他再幹涉彭德懷用兵。而就在這時,美軍主動發動了第四次戰役,南進之爭也就此劃上了句號。在彭德懷的指揮下,中朝兩軍的配合愈發默契。

在彭德懷主持召開的中朝高幹聯席會上,金日成、彭德懷、高崗等122位中朝幹部濟濟一堂。在會上,彭德懷做《三個戰役的總結和今後任務》。對於彭德懷的原稿,毛澤東親自做了多次修改。毛澤東以他的如椽大筆,親自添上了這樣一段誠摯而澎湃的文字:

「因此,一切在朝鮮的中國志願軍同志,必須認真地向朝鮮同志學習,全心全意擁護朝鮮人民共和國政府,擁護朝鮮人民軍,擁護朝鮮勞動黨,擁護朝鮮人民領袖金日成同志。中朝兩國同志要親如兄弟般地團結在一起,休戚與共,生死相依,為戰勝共同的敵人而奮鬥到底。中國同志必須將朝鮮的事情看作是自己的事情一樣,教育指揮員、戰鬥員愛護朝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鮮人民的一針一線,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做,最後的勝利就一定能得到。」

隨著彭德懷鏗鏘有力的朗讀聲,大廳中掌聲響徹一片,許多中朝高幹熱淚盈眶地擁抱在一起。

親兄弟都有矛盾,更何況兩個國家呢?分歧不可怕,問題在於如何解決分歧。毛澤東、彭德懷以他們的大智慧,在應對殘酷戰爭環境的同時,還能照顧朝鮮同志的感情,最終讓中朝兩國用鮮血澆灌的友誼變得更加歷久彌新。而這樣的友誼,也讓中朝兩國人民並肩作戰,最終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相關焦點

  • 志願軍剛入朝,金日成:中朝軍隊,統歸我指揮,彭老總如何回應?
    戰爭伊始,26萬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了鴨綠江,但是彭老總帶著軍隊剛到了朝鮮,就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朝鮮人民軍領導人金日成提出,要讓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一樣,納入金日成的指揮。朝鮮人民軍的大將樸一禹親自來找彭老總商量,但被彭老總一口回絕了。軍權的事情不能馬虎,中國的志願軍必須由中國人來指揮!
  • 26萬志願軍入朝,金日成要求統一指揮,彭老總:朝鮮指揮異常幼稚
    金日成表示想統一指揮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彭老總的帶領之下赴朝作戰。這次入朝的志願軍有26萬人,在志願軍剛剛入朝的時候,金日成就要求志願軍的部隊統一由他指揮。原因無外乎就是這是在他的地盤上,可是他沒有看清自己,他從沒有指揮過大兵團的作戰。對於金日成的想法,彭老總那是想也沒想的拒絕了。彭老總的原話就是:「我要對中朝人民,對幾十萬士兵負責!」
  • 35萬志願軍入朝參戰,金日成與彭德懷,如何商議聯合指揮?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抗美援朝的故事,例如志願軍的編制、志願軍的統帥問題等等。今天,我們聊聊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聯合指揮的問題。早在彭德懷元帥率領志願軍入朝初期,就向金日成提出了聯合指揮的問題。但金日成起初並沒有答應,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聊聊朝鮮的局勢變化。
  • 金日成試圖掌握志願軍指揮權遭中方拒絕,彭德懷:我要為士兵負責
    第二次戰役時,宋時輪第九兵團26軍也在江界附近遭到過人民軍的攻擊。血的教訓是一定要吸取的,否則還會造成更大的災難。關於在戰場上誰指揮誰的問題是一個敏感的話題,畢竟是兩國軍隊聯合作戰,誰都想擁有聯軍的主導權。
  • 金日成要求志願軍乘勝追擊,被彭德懷反問:我士兵的命就不是命?
    1950年10月,我志願軍開赴朝鮮戰場,前線總指揮彭德懷和朝鮮人民軍大元帥金日成會晤,就中朝雙方接下來在朝鮮戰場的事宜,進行密切協商。  其他問題都達成了協議,這時候一個最突出的問題爆發了出來,  中朝雙方,以誰為主導,誰擁有絕對指揮權?
  • 45萬志願軍援朝,金日成仍拒交7萬人民軍指揮權:先請示蘇聯
    志願軍入朝面臨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如何與朝鮮人民軍協同作戰,即由誰來統一指揮中朝軍隊?在今天看來,志願軍不論兵員、作戰經驗還是戰鬥力都要強過人民軍,理所當然由中方統一指揮。然而由於中蘇朝之間的微妙關係,軍隊統一指揮權的問題被擱置了相當長的時間後,才由史達林拍板,統一三方意見。這期間還發生過人民軍誤擊志願軍事件,這些都是血的教訓。
  • 抗美援朝期間,金日成提出這個要求,彭德懷元帥用3個字霸氣回應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在蘇聯默許下,用閃電戰攻擊韓國,企圖一舉消滅南朝鮮政權,統一朝鮮半島。由於朝鮮人民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士兵們敢於不怕死,戰爭初期橫掃韓國軍隊,戰爭反其道而行之。北軍氣勢勢如破竹,韓國接連敗北,壓縮在釜山一角,戰爭即將結束。
  • 第三次戰役志願軍損失慘重,金日成要求再戰,毛主席:要打你們去
    第三次戰役志願軍損失慘重,金日成要求再戰,毛主席:要打你們去1950年,數十萬志願軍在彭德懷元帥帶領下跨過鴨綠江,進行了新的一場出境作戰。有人說,抗美援朝打得沒意義,打得太辛苦。這種人實在是鼠目寸光。以當時中國的局勢來說,入朝作戰好處極大,不入朝作戰壞處極大!當時的中國,80%的工業都集中在東北。
  • 韓戰期間 中朝高層關係內幕
    當日樸趕到瀋陽,但並未談及志願軍入朝的具體事項,只是根據金日成的要求,催促中國部隊立即出動。樸一禹還說,目前金日成在德川,金的意見是志願軍的指揮所也設在那裡。這就涉及到了對中朝軍隊的統一指揮問題。    據柴成文觀察,金日成開始的想法比較簡單,即在敵情緊迫的情況下,請求中國出動軍隊幫助朝鮮頂一陣,這樣,軍隊的指揮權自然要由朝鮮領導人掌握。
  • 抗美援朝初期,毛澤東會見金日成:我一直擔心兩個問題
    因此,金日成只是提出雙方指揮所合在一起。彭德懷則也有自己的考慮。首先,史達林在10月1 日建議中國出兵的電報中明確表示,志願軍「當然 由中國的指揮員統率 」。其次,在朝鮮的所見所聞,實在令彭對朝鮮人的軍事指揮能力擔憂。因此,在彭看來,根本不存在將中國軍隊交給朝鮮指揮的問題。至於對朝鮮軍隊的指揮,涉及到國家層面,自己不能做主。
  • 志願軍停止追擊,蘇聯大使威脅彭德懷,彭總大怒:要殺就殺我的頭
    我志願軍攻克漢城的消息傳到國內,國內一片歡慶沸騰,老百姓紛紛走上街頭,熱烈歡呼,到處都洋溢著一片喜慶的氛圍,當天人民日報就發出了頭版頭條《中朝軍隊發起新攻勢,光復漢城向南急進》,另外很多報紙報刊也紛紛刊發消息,祝賀漢城光復,其中有一條社論這樣寫道: 「向大田前進!向大丘前進!向釜山前進!
  • 美國人為何說十七國聯軍攻不下一個彭德懷?他有一個特質無與倫比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時,中央軍委決定首先應解決中朝雙方的合作和共同作戰指揮問題,找到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並進行洽商就成為當務之急。可是當時聯合國軍推進速度太快,朝鮮的北方已經是一片混亂,在當時通信條件不發達的情況下,找到金日成不僅十分困難而且非常危險。
  • 第一次戰役剛打完,金日成就要指揮權,蘇聯顧問也向彭總發難
    同樣是在這一天,毛主席在上一封電報發出沒多久又發出了第二封電報,在這封電報中他除了明確由宋時輪第九兵團擔負誘敵深入之計外,還著重強調道「該兵團即有你處直接指揮,我們不遙控九兵團之一個軍。」從這兩封電報上可以出,主席當時對志願軍一線的總司令彭德懷是多麼信任,而這份信任除了二人多年的共同革命歷程,或許彭總在出發前對主席所說的那一番話也起了一定作用。
  • 機要參謀回憶:警衛員剛把彭德懷拉出房子,炸彈就掉了下來
    圖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抗美援朝戰爭前夕,我作為第一批入朝的志願軍機要人員,跟隨彭德懷司令員乘同一架飛機從北京西郊飛抵瀋陽,隨即入朝,在志願軍總部工作了兩千多個日日夜夜,直至1957年隨志願軍當年最後一批歸國部隊回到祖國。  在丹東  1950年10月19日中午,高崗以東北局和東北軍區名義設宴,為彭德懷司令員和「八一辦公室」赴朝人員送行。
  • 瘋狗部隊炮轟中國,彭德懷不怒反喜,韓國戰史:志願軍做法太兇狠
    當時,由於彭德懷急於聯繫上金日成,於是甩下幾十萬大軍獨自乘坐蘇聯牌的「華沙」小汽車帶著一輛裝電臺的大卡車先行入朝,而也就在彭德懷一行人奔波在朝鮮崎嶇小道上尋找金日成的蹤跡時,一股南韓六師七團就在彭德懷前進道路側面的一條公路上與其擦肩而過
  • 志願軍為何停止追擊?彭德懷:推進兩百裡殲敵僅兩萬,肯定是陷阱
    中國人民志願軍發起第二次戰役後,將聯合國軍趕到了三八線,剛撤退到三八線的聯合國軍仍然驚魂未定。1950年12月23日,美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驅車從漢城去前線視察他那失敗情緒籠罩的部隊,在前往議政府的路上,被向南撤退的一輛南朝鮮軍用卡車撞翻喪命,於是美國陸軍助理參謀長馬修·李奇微接任美第8集團軍司令,1950年12月26日,李奇微到達朝鮮。
  • 彭德懷隻身會晤金日成,共同落入敵人包圍圈;主席急電:不要分散
    毛澤東詩讚彭德懷「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說的是彭大將軍在大敵、強敵面前,不怕犧牲,敢於衝鋒陷陣的英雄氣概。這在彭總統領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開始的時候,就表現出來了:彭總不懼危險,隻身會晤金日成,共同落入敵人的包圍圈。
  • 麥克阿瑟設下陷阱,人民軍統帥和蘇聯顧問中計,彭德懷識破並化解
    而且此時我軍的目的,和剛剛入朝時已經完全不同。剛入朝時,我們的目的只是要保衛自己的國土,免遭以美軍為主的所謂聯合國軍侵略,這點從我們對朝參戰的艱難決策過程也可以體現。志願軍的目標,隨著戰事的進展不斷變化。
  • 鮮為人知的軍史:揭秘「中朝聯合司令部」成立始末
    在此形勢下,因沒有聯合指揮與協同作戰的機制,志願軍無法取得朝鮮人民軍的支援,只能依靠自身扭轉戰局。在志願軍入朝參戰前,1950年10月上旬,周恩來曾赴蘇聯與史達林進行會談,商議了中朝聯合作戰及建立聯合指揮機構的問題,但史達林未予明確答覆。
  • 攻下漢城後彭總下令休整,金日成不滿,毛澤東:朝鮮軍可自行追擊
    聯合國軍一路勢如破竹,迅速向北推進,很快便推進至中朝邊境的鴨綠江。1950年10月19日,在彭德懷元帥和鄧華將軍的率領下,由第38軍(軍長:梁興初)、第39軍(軍長:吳信泉)、第40軍(軍長:溫玉成)、第42軍(軍長:吳瑞林)以及部分炮兵部隊、工兵部隊組成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下文簡稱「志願軍」)第十三兵團先期入朝,數日之後,又給十三兵團增調了第50軍(軍長:曾澤生)和第66軍(軍長:蕭新槐)。十三兵團是最先入朝的願軍兵團,也是打響了入朝作戰第一槍的志願軍兵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