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總有人發來私信,說想讓我們講一講布雷頓森林體系,相信我們很多學歷史的同學或者從事金融業的同學還有關注財經新聞的朋友對這個名詞都不陌生,但是不清楚它究竟是個什麼東西,今天我們就來告訴你。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指二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1944年7月,西方主要國家的代表在聯合國國際金融貨幣會議上確立了該體系。
由於這次會議是在美國新罕布夏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的,所以稱之為「布雷頓森林體系」。那麼這項金融貨幣體系其實在1971年8月15日被尼克森總統宣告結束了,但是對世界的影響到今天一直存在。
金幣本位制
說到布雷頓森林體系,我們就必須說一下有點像它的前身的貨幣體系,就是金幣本位制。
他盛行於1880年到1914年,主要內容就是各國貨幣與黃金掛鈎,通過各國單位貨幣能買多少質量的黃金,來制定各國貨幣間的匯率。比如兩美元能買一克黃金,而10元人民幣也可以購買一克黃金,那麼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就是1:5.。
這種方式的好處就是穩定,操作成本低,但是不靈活,而且在兩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勢力大小已經發生了變化,二戰快結束的時候,美國的實力已經超越了大多數國家,並且當時美國擁有者全球近3/4的黃金儲備量,所以這個布雷頓森林體系就是有美國來主導的。
布雷頓森林會議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快要結束了,那麼戰爭結束的時候,各國都意識到了兩個問題,一個是戰爭導致各國都很疲憊,人民生活倒退;另一個就是發現大家手裡都沒錢了,也就是黃金。這時候人們才意識到,美國成為了這場戰爭的最大贏家,擁有了當時世界上大約75%的黃金,幾乎全世界的黃金都通過戰爭這個機制流到了美國。
而這時候大家都需要用錢來恢復國家經濟,所以7月美國就邀請參加籌建聯合國的44國政府代表在布雷頓森林開會,也就是布雷頓森林會議。
在這場會議上,其實提出了兩個關於貨幣經濟的計劃,一個是美國的「懷特計劃」,這個計劃的提出者是美國前財政部助理部長哈裡·懷特;另一個是英國的叫做「凱恩斯計劃」,凱恩斯是當時的世界著名經濟學大師。但是由於這時候美國已經在全球話語中佔有主導地位,所以自然最後成功的就是美國的「懷特計劃」。
同時布雷頓森林會議還促成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這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建立,他們的最大功能就是向成員國借錢,不同時前者是短期借貸,後者是中長期借貸,都是為了維護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
布雷頓森林體系
那麼以「懷特計劃」為藍本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究竟是什麼內容呢,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美元與黃金掛鈎,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鈎。這就使得美元成為了黃金的等價物,成為了當時的世界貨幣,規定1944年1月起35美元等於一盎司的黃金為官方價格,其他國家想要黃金需要用美元去向美國兌換。
同時各國貨幣匯率也不再和黃金掛鈎了,直接和美元掛鈎,但是對美元匯率也只能在固定匯率上下1%浮動。
當然了他還有很多其他內容,但是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在這場體系中,美元處於至高無上的主導地位。
存在問題
其實這套體系依靠當時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是得到了絕大多數國家認同的,就連我們提到的英國,最後都籤字同意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英國已經沒錢了,一個沒錢的人像主導金融業是很難的。
但是這套體系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當人們都信賴美國和美元的時候,可以運轉,但是當有一天美國出現危機的時候人們就會擔憂,就會一起去找美國兌換黃金,就像08年經濟危機,所有的人都去找保險公司要錢,誰能抵得住。
20世紀60年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爆發了多次美元危機,這個時候各國和一些國際金融投資者對美元的信譽就產生了懷疑,開始拋售美元搶購黃金,所以各國政府都開始找美國兌換黃金,以官方價格,而黃金市場的價格就早已飛漲。這時候美國財政赤字巨大,無力改變這種局面,這時候美國的辦法就是進一步擴大侵越戰爭,於是又爆發美元危機,當時最高的時候倫敦黃金市場一天的成交量就高達350噸以上,破了紀錄,美國也沒能力維持黃金官價。
體系崩潰
1971年8月15日,尼克森總統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不再讓其他國家來找美國用美元換黃金。標誌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
20世紀70年代初,當時日本和西歐的經濟已經飛速崛起,相對而言美國的經濟實力就削弱了,各個國家也就都放棄了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固定匯率,採用浮動匯率,也就不再以美元為貨幣的中心。而且當時在倫敦,人們對美元是嗤之以鼻,人們都不願意接受美元;在巴黎,計程車都掛起了「不接受美元支付」的牌子。
那麼到這裡,布雷頓森林體系就為大家介紹完了,雖然這項體系瓦解了,但是通過我們的故事介紹,其實能夠明顯感覺到,它依舊對我們當今國際社會產生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