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會戰,亦稱柏林戰役,是二戰中蘇德戰場,蘇聯實施的最後以此戰略性進攻的戰役。
1945年4月16日,蘇聯集中了白俄羅斯第1、2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等三個方面軍270個師和騎兵師,20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14個空軍集團軍,共250萬兵力。另外,還有2000多架飛機、14200門火炮、1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而德軍只有80萬左右的兵力,軍事武器上也跟蘇軍差不了多少。
當天,蘇軍對德軍發起攻擊,先後突破了奧得河、尼斯河防線。到25日時,蘇軍已經包圍了柏林。蘇軍對柏林的強攻中,採取多路向中心突擊的戰術,雙方經過激烈的巷戰,於27日進入柏林中心。
29日,蘇聯開始強攻國會大廈。次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德軍沒了主心骨,潰不成軍。5月2日,衛戍司令H.魏德林將軍率部投降,柏林會戰結束。它也標誌著德國法西斯的滅亡,以及歐洲戰事的結束。
雖然蘇聯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30.4萬人傷亡,武器損失也非常慘重。德國的敗局已定,為何蘇聯還要強攻柏林,導致30萬士兵傷亡?
其實,蘇聯有自己的打算。二戰即將結束,那麼隨之而來勝利果實的劃分,成了各國領導人關注的重點。蘇德戰爭前期,蘇聯的基礎建設被大規模毀壞,千萬人犧牲。為了最大程度地彌補,蘇聯只有率先攻佔柏林,從而獲得瓜分德國資源的主導權。史達林認為,佔領柏林後,德國的軍事和科技等方面的成果,就能被自己搶先得到。不過,最值錢的是德國那批科學家,有了他們,蘇聯各方面的發展就迎刃而解了。可惜的是,史達林沒有考慮到這點,反應過來時,大批德國科學家早已被美國挖走。
另外,蘇聯進攻柏林,也有戰略上的考慮。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而美國等西方國家是資本主義國家,兩者道不同不相為謀。只不過是因為有共同的敵人,才暫時合作。加上英美聯軍離柏林也不遠,若是讓他們搶先一步佔領勝利果實,蘇聯什麼都撈不到,還如何彌補戰爭初期損失?
同時,英國首相邱吉爾上臺後,一直把蘇聯當成歐洲的頭號強敵。當德國先後侵佔奧地利等地區時,史達林就曾想聯合英法兩國,對德宣戰,卻遭到了邱吉爾的強烈反對。希特勒曾說英國一直保存著實力,等二戰結束後,邱吉爾會趁蘇聯元氣大傷時,攻打蘇聯。雖然這是一個離間計,但史達林將信將疑。
所以,蘇聯進攻柏林,有向邱吉爾展現自己國家軍事實力的意味。也在警告英國,如果你想攻打我,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實力,否則會兩敗俱傷。蘇聯攻打柏林,表面上看蘇聯這個決定很傻,實則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