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柏林戰役前,德國敗局已定,蘇聯為何還要浪費30萬兵力?

2020-12-16 歷史文社

柏林會戰,亦稱柏林戰役,是二戰中蘇德戰場,蘇聯實施的最後以此戰略性進攻的戰役。

1945年4月16日,蘇聯集中了白俄羅斯第1、2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等三個方面軍270個師和騎兵師,20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14個空軍集團軍,共250萬兵力。另外,還有2000多架飛機、14200門火炮、1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而德軍只有80萬左右的兵力,軍事武器上也跟蘇軍差不了多少。

當天,蘇軍對德軍發起攻擊,先後突破了奧得河、尼斯河防線。到25日時,蘇軍已經包圍了柏林。蘇軍對柏林的強攻中,採取多路向中心突擊的戰術,雙方經過激烈的巷戰,於27日進入柏林中心。

29日,蘇聯開始強攻國會大廈。次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德軍沒了主心骨,潰不成軍。5月2日,衛戍司令H.魏德林將軍率部投降,柏林會戰結束。它也標誌著德國法西斯的滅亡,以及歐洲戰事的結束。

雖然蘇聯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30.4萬人傷亡,武器損失也非常慘重。德國的敗局已定,為何蘇聯還要強攻柏林,導致30萬士兵傷亡?

其實,蘇聯有自己的打算。二戰即將結束,那麼隨之而來勝利果實的劃分,成了各國領導人關注的重點。蘇德戰爭前期,蘇聯的基礎建設被大規模毀壞,千萬人犧牲。為了最大程度地彌補,蘇聯只有率先攻佔柏林,從而獲得瓜分德國資源的主導權。史達林認為,佔領柏林後,德國的軍事和科技等方面的成果,就能被自己搶先得到。不過,最值錢的是德國那批科學家,有了他們,蘇聯各方面的發展就迎刃而解了。可惜的是,史達林沒有考慮到這點,反應過來時,大批德國科學家早已被美國挖走。

另外,蘇聯進攻柏林,也有戰略上的考慮。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而美國等西方國家是資本主義國家,兩者道不同不相為謀。只不過是因為有共同的敵人,才暫時合作。加上英美聯軍離柏林也不遠,若是讓他們搶先一步佔領勝利果實,蘇聯什麼都撈不到,還如何彌補戰爭初期損失?

同時,英國首相邱吉爾上臺後,一直把蘇聯當成歐洲的頭號強敵。當德國先後侵佔奧地利等地區時,史達林就曾想聯合英法兩國,對德宣戰,卻遭到了邱吉爾的強烈反對。希特勒曾說英國一直保存著實力,等二戰結束後,邱吉爾會趁蘇聯元氣大傷時,攻打蘇聯。雖然這是一個離間計,但史達林將信將疑。

所以,蘇聯進攻柏林,有向邱吉爾展現自己國家軍事實力的意味。也在警告英國,如果你想攻打我,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實力,否則會兩敗俱傷。蘇聯攻打柏林,表面上看蘇聯這個決定很傻,實則一舉多得。

相關焦點

  • 柏林戰役前德國敗局已定,蘇聯為何放棄「圍而不攻」的戰略?
    其實在1944年10月,蘇聯紅軍攻下德國東普魯士的內梅爾斯多夫村後,就已經標誌德國法西斯的敗局已定,因為從當時的局勢來看,德軍已經沒有實力兩線作戰,更何況主要以防守戰為主。既然法西斯敗局已定,蘇聯軍隊在柏林戰役中為何不選擇「圍困德軍」的戰略戰術,反而以傷亡近30萬人的代價贏得最終勝利呢?
  • 德國敗局已定,為何蘇聯還要傷亡30萬人為代價,對柏林進行強攻?
    1945年4月16日,蘇軍發起了共計262萬的部隊,對拱衛首都柏林的80萬德軍發動了進攻,這也是歐洲戰場最後一場大規模戰爭,戰鬥進行的異常激烈,雙方投入了3萬門火炮和3000多輛坦克,將近6000多架飛機,雖然蘇軍憑藉著優勢潮水般的發動猛攻,然而不斷後退的德軍卻依然沒有放棄,在柏林的街巷中和蘇軍展開激烈的槍戰
  • 德國敗局已定,為何蘇聯還要強攻柏林,以至於讓30萬士兵送死
    1945年4月,蘇軍集中了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白俄羅斯第一、二方面軍,總計260萬部隊,向德國首都柏林發起了最後的戰役。這場戰役持續了近一個月,最終,蘇軍在付出30多萬人傷亡的慘痛代價之後,成功將蘇聯紅旗插上了德國國會大廈樓頂。
  • 二戰後期,德國敗局已定,為何仍要蘇聯傷亡30萬進攻柏林?
    二戰時期,德國運用閃電戰,在歐洲一路橫掃,迅速佔領了大半個歐洲,但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成功,改變了戰局的走向。1945年,德國的敗局一定,但蘇聯仍組織了大批部隊準備進攻柏林,這又是為何呢?4月16日,蘇聯紅軍集結了250萬人,共三個方面軍,在42000餘門火炮和火箭炮、6250輛坦克和7500架飛機的配合下,向德國法西斯最後的巢穴柏林發動了進攻。柏林戰役的勝利,自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角度來看,它標誌著德國法西斯的徹底滅亡,歐洲戰場也因此結束,以蘇聯紅軍的徹底勝利結束了蘇德戰爭!
  • 德國敗局已定,為何史達林還要強攻柏林,以至於讓30萬士兵送死
    就像在1945年,蘇軍與英美聯軍共同發起的攻德之戰,就是難以避開的選擇,否則德國侵略者的魔爪就會伸向他們的國土與人民。但令人不解的是,分明德國的敗局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為什麼史達林還是要不惜以犧牲30萬士兵為代價,而強攻柏林呢?具體來講,主要因為這三個原因:一、為了有機會分得更多的戰利品。
  • 二戰後期德國敗局已定,蘇聯為何仍要犧牲30萬士兵,強攻柏林?
    二戰終於拉上了帷幕,德國已經註定是失敗的結局,在這樣的背景下,蘇聯還是要集結自己的優勢兵力來進攻柏林,這場戰役的結局我們早已知曉,但這場戰爭的慘烈程度也是令人觸目。畢竟這場戰役是二戰的終結之戰,蘇聯經過此戰基本確定了自己超級大國的地位,這其中或許有些我們不知道的原因,讓蘇聯如此的堅決,以至於犧牲了三十多萬名士兵才打下了這塊納粹最後的戰場。讓我們把眼光看的再廣一些,我們或許能夠知道蘇聯如此堅決的原因,或許三十萬戰死沙場的勇士比不上史達林格勒的人數,但這也是精兵強將啊,到底是為了什麼?
  • 柏林戰役時,德國敗局已定,為什麼蘇聯仍要犧牲30萬人選擇進攻?
    柏林戰役爆發的時候,德國還有數百萬軍隊能夠調動,如果蘇聯不抓緊時間攻克柏林,那麼希特勒可能會調動更多的部隊來到柏林,到時候蘇聯再想要攻克柏林,需要付出的代價就不止是30萬人這麼簡單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德國仍然調動了一百多萬軍隊支援柏林,而蘇聯為了快速攻克柏林,前後調動了260萬軍隊參戰。在希特勒自殺之後,德國還有數百萬軍隊分布在東西戰線上,不過由於希特勒的繼任者鄧尼茨向盟軍投降,這些負隅頑抗的德軍分別向蘇聯和英美盟軍就地投降。如果蘇聯只是對柏林圍而不打,那麼這些德國殘兵肯定會頑抗到底。
  • 蘇聯在莫斯科擋住了德國進攻,為何德國在柏林擋不住蘇聯進攻
    二戰末期,希特勒對柏林實行了「克勞塞維茨計劃」。這個以普魯士著名軍事家克勞塞維茨命名的計劃,其實就是我們說的「焦土政策」。在蘇軍抵達柏林城前,德軍儘可能地毀壞了柏林城外所有的可用資源。而柏林城內保障人民基礎生活的設施,也被德軍毀滅了大半。
  • 柏林戰役死傷達30萬,蘇聯軍隊單獨攻城,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收尾戰
    1944年,德國東普魯士的內梅爾斯多夫村被蘇聯紅軍攻陷。這場戰役之後,德國敗局已定,失去了兩線作戰的實力,只能轉入防守階段。而面臨英美聯軍和蘇聯紅軍這樣強大的對手,防守戰只不過是拖緩失敗的腳步而已。在柏林戰役發起之前,蘇聯有兩個選擇:「圍而不攻」或者直接進攻。
  • 盟軍為什麼沒有在柏林戰役結束之後進攻蘇聯
    1945年4月16日,蘇聯集中白俄羅斯第1、2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等三個方面軍270個師,20個坦克軍和機械化軍,14個空軍集團軍,共250萬部隊,2450架飛機、14200門火炮、1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對柏林發動進攻。
  • 二戰德國「柏林戰役」真的無法發動反擊?外圍部隊為什麼沒來支援
    ,最後在美英聯軍66萬的兵力反攻下,啊登戰役,最終以德國傷亡10萬餘人的代價全面撤退。隨後德國東線部隊由於援軍沒有及時趕到導致了防線被蘇聯全面突破,最終無奈退守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隨即爆發「布達佩斯戰役」,布達佩斯戰役戰役是二戰最血腥的戰役之以一,德國守軍被蘇聯百萬大軍團團圍住,最終德國解圍軍隊的支援下,以1萬多人兵力,強行突圍最終布達佩斯戰役,以德軍突圍宣告結束,在「布達佩斯戰役」中德國南方集團軍受到毀滅性打擊,雖然突圍成功,但據史料不完全統計大概有15
  • 柏林戰役,德軍擁有百萬大軍,為何沒守住柏林城?
    二戰後期德軍全部兵力加起來差不多有三百萬(包括200萬德國國防軍,100萬德國黨衛軍)兵力多寡是由其軍工能力所決定的,但是在柏林戰役中卻組織不起來那麼多的人,因為德國深陷戰爭的泥潭,兵力無法集中在首都柏林。
  • 柏林戰役駐紮國外的二百萬德軍為何不回援柏林?希特勒自己種下的苦果
    ,加上散布在多條戰線上,實際上已經沒有多少機動部隊可供調動救急,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希特勒本人的固執和錯誤部署,使得相當一部分德軍部隊還在德國境外的次要戰場上,無力救援受到蘇軍圍困的柏林。 在1945年4月蘇軍發動柏林戰役前夕,德軍在境外的重兵集團大致有以下幾個: 首先是被孤立在庫爾蘭半島的庫爾蘭集團軍群,希特勒一直不允許放棄這個橋頭堡陣地,希望能夠吸引一部分蘇軍兵力,到戰爭結束這個半島依然在德軍手中,該集團軍群仍有近30萬人的兵力。
  • 難以置信:1945歐戰柏林戰役結束,德國還保有百萬大軍
    二戰開戰時,即德軍攻擊波蘭時兵力120萬,(有的說160萬),德軍攻擊法國時,兵力335萬,德軍進軍蘇聯巴巴羅薩行動時,兵力550萬,德國最強的1941年.全歐洲的納粹軍隊有1020萬,那麼二戰中即柏林之戰結束後,德國宣布投降時?德軍還保留有多少兵力呢?小編通俗歸類給大家數一數。
  • 柏林戰役,二戰中規模空前的一次,德軍在這次戰役得面對多少敵人
    相比於蘇聯的成功,我們覺得比較正常,但是德國敗的那麼徹底,我們就想不通了。德國部隊也是十分厲害的,在戰場上面作戰英勇,讓敵人也是聽起來也是感到十分的害怕。當時德國的領袖希特勒也是有十分高的軍事才能的,但是為什麼在他的指揮之下,德國最後還是敗了,德國的戰敗,完全是因為蘇聯當時的部隊人口太多,投入到了當時的戰役裡面,與此同時德國沒有準備好。蘇聯投入了250萬士兵,戰場上面也是十分的激烈。
  • 二戰德國突襲蘇聯,日本為何不支援德國進攻蘇聯?日本:我太難了
    在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悍然發動對蘇戰爭。戰爭初期,以德國為首的納粹勢力屢屢突破蘇聯防線,直到史達林格勒戰役的爆發,蘇聯憑藉龐大的戰略縱深和無數的人力物力投入,蘇聯的潰敗得到緩解,納粹德國的進攻勢頭受到遏制,陷入膠著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戰場優勢逐漸衰落,為了緩解戰場壓力,迫切需要日本法西斯的加入,從東方對蘇聯發動進攻。
  • 阿登森林戰役,25萬裝甲德軍發動反攻,企圖圍殲8萬美軍
    希特勒和他的總參謀部絞盡腦汁,弄出了一個異想天開的計劃,企圖集中優勢兵力,再次從當年法蘭西戰役中通過的阿登山區實行突破,一舉楔入盟軍防線,強渡馬斯河,奪取盟軍的重要補給港口安特衛普,把盟軍主力一分為二,然後將北部地區的25至30個師盟軍趕到海邊一舉殲滅。當西線取勝之後,再回過頭去對付東線的蘇聯紅軍。
  • 為什麼蘇聯人要單槍匹馬攻佔柏林?30萬人的傷亡,換來了什麼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蘇聯紅軍在柏林對德發起了最後一次戰略反攻,史稱柏林會戰。在整個柏林會戰中,蘇聯總共集結了3個方面軍,先後投入了250餘萬兵力,並為其配備了2450架飛機、14200門火炮、1500輛坦克等武器。
  • 蘇軍率先攻佔柏林的背後,隱含著蘇聯、盟國、德國三方的政治博弈
    東線,蘇軍殲滅了柏林方向的德國重兵集團,包圍了柏林的東南和南面;部分軍隊已進抵距離柏林60公裡之處。西線,盟軍合圍了魯爾地區的德軍集團,進抵易北河,向漢堡、萊比錫、布拉格方向推進,距離柏林有100到120公裡。
  • 蘇聯紅軍在柏林戰役之後的照片,戰役發生於1945年4月尾至5月初
    柏林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上的最後一場重大戰役。大量蘇聯紅軍在東方進攻柏林,這場戰役發生於1945年4月尾至5月初。在這場戰役終結前,阿道夫·希特勒自殺。納粹德國在這場戰役結束後,5月8日籤署無條件投降協議,宣示第三帝國正式覆亡,象徵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事的結束1945年開始由於蘇聯於1944年8月發動巴格拉基昂行動,所以歐洲德蘇戰爭相對地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