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把目光投向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蘇聯紅軍在柏林對德發起了最後一次戰略反攻,史稱柏林會戰。在整個柏林會戰中,蘇聯總共集結了3個方面軍,先後投入了250餘萬兵力,並為其配備了2450架飛機、14200門火炮、1500輛坦克等武器。在長期對抗中,因為蘇聯紅軍早就吃透了德軍的作戰模式,所以戰役一開始,德軍在柏林外建立起的防線就迅速瓦解,在德軍無法再集中作戰後,蘇聯紅軍便發起了衝鋒,迅速搗毀為德軍提供掩護的防禦工事,蘇聯紅軍經歷了激烈的巷戰後終於攻佔了柏林。
4月30日,希特勒於總理府自盡,5月9日,德軍代表便在無條件投降協議書上簽字,歐洲戰場基本結束。柏林會戰結束後,蘇聯紅軍傷亡數據超過了三十萬,可以說蘇聯其實贏得並不輕鬆,人們對此其實十分疑惑,當時的法西斯德國已經是眾矢之的,除了蘇聯紅軍之外,美國、英國也都在攻打德國,那蘇聯為何還要單槍匹馬的發起柏林會戰呢?其傷亡的傷亡數據,為蘇聯贏來了什麼?
回顧蘇德戰役全程便知,德軍其實早就走上了潰敗之路,在同盟軍開始進行諾曼第登陸時,德軍就已經是多面受敵,此時德軍的境遇已經和二戰初期大不相同。在不停抽調軍隊同時進行多場戰役時,德軍的整體士氣就已經十分低落,而隨著德軍的失勢,包括美英在內的同盟軍便逐漸放緩了攻打德軍的步伐。只有蘇聯紅軍還在德軍持續對抗,實際上,美國、英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坐山觀虎鬥,在減少己方傷亡的同時,就等著採摘最後的勝利果實。
蘇聯其實也知道美英兩國打的什麼算盤,但還是決定對柏林發起攻堅,主要是因為在蘇德戰爭前期,德軍對蘇聯進行了沉重的打擊。因此蘇聯進行柏林會戰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受到了仇恨的驅使,蘇德戰爭中最慘烈的史達林格勒會戰給蘇聯人民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創傷。而柏林會戰就能讓蘇聯完成對德國的打擊報復,並給德國造成最後的致命一擊,否則若是德軍調整了過來,蘇聯接下來的作戰就會變得更加艱辛,而這絕不是蘇聯想看到的局面。
在柏林會戰中,蘇聯紅軍可以說是向世界各國展示了一番自己的「肌肉」。在蘇德戰爭前半段,由於蘇聯是突然遭到了德軍的襲擊,毫無應戰準備工作,使得蘇軍前期連連失利,大片國土失守。而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中,能笑到最後的必定是軍事實力強大的國家,否則很可能會成為別國侵略的對象。所以,柏林還會戰就是蘇聯展示自身軍事實力的大好機會,這有助於讓其他國家清楚的認識到,別打蘇聯的主意。而這也有效的阻止了一場新的世界大戰發生。
對於蘇聯本國來說,柏林會戰勝利的意義非同小可。若是最後是英國、美國、蘇聯等國家聯手攻下了柏林,那戰果很少的蘇聯在國際影響力上就會處在美英等國之下,而蘇聯紅軍取得了柏林會戰的勝利,人們就會認為法西斯德國的戰敗離不開蘇聯的重大貢獻。長遠來說,這為蘇聯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和輿論氛圍,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蘇聯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