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2020年12月8日,珠峰的新「身高」出爐了:8848.86米!
自19世紀,人類就開始了對這座高峰的測量與修正。1849年,英國測量員詹姆斯·尼克爾森用經緯儀測量了一座遙遠的山峰,當時簡稱「b」——後來這座山被命名為「XV峰」。1852年,英屬印度測量局使用三角測量的方式測得「b」的高程(地面上某點到某一水平面的垂直距離)為8839.2米;1856年完成計算後,安德魯·沃伊宣布XV峰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當時該峰已有幾個當地的名字,尤其以「珠穆朗瑪峰」為人所知。
一直以來,對於珠峰的「身高」,中國都沒有給出一個官方的測量數據,直到1975年3月中旬,一支400餘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地來到珠峰腳下。
讓五星紅旗再次飄揚在珠峰峰頂、在珠峰峰頂樹立覘標是這次行動的重要任務。中國不僅要登頂珠峰,更要獲得最權威的珠峰高程,自己的高程!
吳京和章子怡等人拍攝的電影《攀登者》中就講述了1975年這次中國人攀登珠峰,測量珠峰高程的不易。
1975年6月13日,高程計算完成。7月13日,高程結果發布:扣除冰雪深度0.92米,珠峰身高為8848.13米,最大正負誤差小於0.36米。這是當時世界上最精確的數據。
此後幾十年,中國與世界各國開展合作,運用更先進的技術重測過幾次珠峰的高度。但這些測量結果多被認為是科研數據,未作為官方珠峰高程。2005年,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原國家測繪局)測得珠峰峰頂巖石面海拔高程為8844.43米。直到2020年5月,我們決定再次開啟測量珠峰高程行動,通過計算,在12月8日最終得出了珠峰的新「身高」:8848.86米。第一,從時間上看,珠峰每年都會「長個兒」,它長高的速度大概在每年4.4毫米,如果總不為它測量身高,那麼時間長了,就無法得知它的準確高度。這就好比父母要定期給自己的不停長身體的小朋友量身高一樣,人類要想更好地認識珠峰,自然要不斷進行高程測量。
第二,偶發事件也可能影響珠峰的高程,比如一次地震。1934年尼泊爾發生地震,震中距珠峰僅9.5公裡,第一高峰因此「矮」了約63釐米。2015年4月,尼泊爾又遭遇了8.1級大地震,發生地點雖離珠峰較遠,但學者研究顯示,珠峰的高度可能再次變「矮」了。所以,作為珠峰主權國之一,我們自然有義務把珠峰高程準確數據測出來,向世界交出一份科學答卷。其實,直到20世紀初,登山者的注意力才被世界最高峰吸引,在人類發現世界最高峰之後,幾乎又花了一個世紀的時間,才最終登上峰頂。那時,珠穆朗瑪峰已經成為人類抱負和鬥志的象徵。
提到珠峰,不得不說的便是留下經典名言的登山種子選手喬治·馬洛裡。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表達了攀登珠峰的浪漫情懷。馬洛裡第一次接觸珠峰是在1921年,這次探測讓馬洛裡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標。帶著第一次的經驗,1922年馬洛裡作為一支裝備精良的登山探險隊的成員,重回珠峰。但很不幸,他們在珠穆朗瑪峰北坳下遭遇雪崩,最終僅兩人獲救。
在進行下一次嘗試前,馬洛裡被派往美國做巡迴演講,據說,正是這次美國之行讓他對攀登珠峰的目的作了經典的解釋:「因為它就在那裡!(Because it’s there!)」
1924年,時機再次來臨,登山隊出發,他們成功在海拔8170米處搭建了營地。馬洛裡在最後一次攀登中選擇安德魯·歐文作為登山搭檔。他們於 6月8日離開營地,馬洛裡還託人給諾埃爾·奧德爾帶去一張寫著「天氣正好」的紙條。
第二天,奧德爾帶著補給從5號營地向6號營地攀登。大約在海拔8000米處,他爬上了一塊裸露的巖石,突然,遮住山頂的薄霧散開了,奧德爾看到馬洛裡和歐文正在接近山脊上部的石階。當時是中午12點50分,這是馬洛裡和歐文生前最後一次被目擊,而有關兩人死前到底是否曾經登頂的爭議也成為登山歷史上著名的「馬歐之謎」。
1999年,在一次特別探險中,美國登山家康拉德·安克在珠峰北壁迎風的斜坡上發現了保存完整的喬治·馬洛裡的遺體。但其登山夥伴安德魯·歐文的遺體至今尚未有人發現。直到現在,歷史學家仍在尋找、考究證據,以證明他們是最先登上珠穆朗瑪峰峰頂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珠峰背夫大約一半都是夏爾巴人,另一半是中國的藏族人。而「二戰」結束後,夏爾巴人佔了大多數。作為一種工作的代稱,夏爾巴是指在高海拔山區工作的人,遊客們把背夫統稱為夏爾巴人,儘管他們可能並不來自夏爾巴部落。這些夏爾巴人通常都擅長登山,可謂「登山專業戶」。
在這些登山專業戶中,最有名就是雅號為「雪山之虎」的丹增·諾爾蓋。這位丹增選手是個堅持不懈的人,在攀登珠峰這件事兒上,他努力了30多年。登頂珠峰之後,丹增被譽為印度和尼泊爾的英雄,並被英國授予喬治勳章。印度總理尼赫魯請他協助在大吉嶺建立一所登山學校。隨後,他結了許多次婚,生了許多個孩子,卻在登頂珠峰後就很少攀登了。
攀爬的過程當然少不了技術的支持,想要挑戰8000多米的高峰,首先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缺氧問題。希拉蕊和丹增成功登頂離不開氧氣裝置。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有限,很少人能居住在海拔超過5200米的地方——這個高度相當於珠峰大本營的高度,那裡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大約為海平面的一半。
在牛津大學教師G.德雷爾的指導下,英國化學家兼技術天才喬治·芬奇開始研究使用氧氣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芬奇的實驗在模擬高緯度環境的減壓艙裡進行,芬奇負重16公斤。在使用和不使用瓶裝氧氣的情況下,他的表現差異明顯,這說服了珠穆朗瑪峰委員會投入資金開發氧氣系統。
根據德雷爾的建議,英國政府的空軍部裝配了完善的氧氣裝置,早期的氧氣裝置主要包括加裝在標準支架上的四個貯氣瓶、一個軍用卑爾根背包、吸氧管,還有兩種面罩——一種配備閥門,另一種需要使用者咬住管子以停止氧氣輸送。氧氣裝置不斷被改進。1953年丹增他們用的就是改進的氧氣裝置,包括一套升級的閉路循環系統。
圖片來源:《DK人類登山史》 上海文化出版社
在1953年埃德蒙·希拉蕊和丹增·諾爾蓋成功登頂之後,這座高峰仍然吸引許多人取得了非凡成就:美國人1963年登頂西山脊並翻越山峰。20世紀70年代,珠峰探險又取得一系列振奮人心的進展,1975年,克裡斯·伯寧頓帶領的英國登山隊從西南壁登頂。1978年,萊因霍爾德·梅斯納爾和彼得·哈伯勒完成首次無氧登頂,這結束了關於是否需要氧氣瓶才能登頂珠峰的爭論。1980年梅斯納爾的單人攀登也讓人印象深刻……
看到這裡,有些小夥伴就會好奇,這些探險隊都是怎樣組隊登山的?當時,攀登者們對攀登的形式爭論不休。大多數人認為,登山隊進山探險時,一定會「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趕著大批牲畜,僱用許多背夫攜帶大量物資,以滿足登山隊員和夏爾巴嚮導們的日常生活所需。實際上,這種資金充裕、引人注目的探險只佔少數,且易受指摘。
20世紀時,主要存在兩種登山方式:第一種是輕量化遠徵,由亞歷山大·凱拉斯和湯姆·朗斯塔夫等英國登山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最先嘗試;第二種是高調的珠峰「秀」,如由國家資助的德奧探險隊遠徵南迦帕爾巴特峰這樣的大型遠徵。即使到了今天,人們依舊在爭論到底哪種登山方式最好。
介紹了這麼多珠峰的歷史後,我們有必要來了解下攀登珠峰的路線們。珠峰的行進路線到底是怎麼樣的?又有哪幾條?好不好走?
攀登珠穆朗瑪峰的重要路線有15條之多,但大多數登山者只走其中兩條:南坳/南山脊線和北坳/東北山脊線。珠峰有三大巖壁,它們各有特點:東壁多雪,更易發生雪崩;西南壁陡峭,在攀登技術方面要求極高;北壁之上則聳立著尖頂——總之,各有各的難處。
【路線一】北壁北山脊
(王富洲、貢布、屈銀華,1960年)中國登山隊歷經艱難,成功登上了峰頂。(W.翁澤爾德、T.霍恩賓,1963年)美國遠徵隊攀登西山脊的上部。
(J.扎普洛特尼克、A.斯特連菲利,1979年)南斯拉夫遠徵隊選擇的直上路線直通西脊,是當時最艱難的珠峰攀登路線。
(R.梅斯納爾,1980年)發現糟糕的雪地環境後,梅斯納爾決定不攜帶氧氣,獨自翻越北壁,從諾頓雪溝登上峰頂。
(T.麥卡特尼-斯內普、G.莫蒂默,1984年)兩名澳大利亞人從諾頓雪溝登頂,這是繼梅斯納爾之後第二支不攜帶氧氣瓶攀登新路線的登山隊。
(重廣恆夫、尾崎,1980年)日本人選擇的路線直通霍恩賓雪溝,頂端和西山脊連接。
(富良野、井本、加美、策林、努魯, 1995年)日本探險隊翻過三座尖峰,用圍攻式攀登攻克整個東北山脊。
有時也被稱為扎卡洛夫雪溝, 1995年,俄羅斯登山隊由此攀登。
注意!
福利出沒~
為慶祝珠峰新高度,
自博館豪送【DK人類登山史】!
全景史詩式百科全書,一本書了解人類徵服地表高峰、挑戰自我極限的成就與犧牲。轉發至朋友圈,講一講你對攀登珠峰的看法,獲48個贊,並將截圖發送到上海自然博物館公眾號後臺,前5位觀眾將獲得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