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村寧次是一個比多田駿更為毒辣、更為老練的對手。——彭德懷
七十五年前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投降,中華民族十四年的屈辱抗爭終於結束了。對於中國百姓而言這是值得慶賀的一天,可對於日本的侵華部隊來說這一天卻是令他們十分糾結的一天,作為普通士兵來說他們來到中國是為了天皇,戰爭失敗信仰破滅,他們不得不灰溜溜的回到日本,而有些士兵受不了打擊直接剖腹自盡。
日本甲級戰犯岡村寧次得知戰敗的消息後他的心情也是跌宕起伏,他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雖然早就接收到日本欲投降的情報,但此時他還是覺得晴天霹靂。他在中國犯下了太多罪行,等待他的結果可想而知,於是他選擇隱瞞下屬日本戰敗的消息,他下了一道神秘的軍令。
侵華日寇,死有餘辜
縱觀二戰風雲,當一個小小的國家開始強大的時候便不再滿足只在自己的領地上發展,他們把眼光瞄向世界,希望能夠侵佔別人的領土來發展自己國家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德國是這樣,義大利是這樣,日本亦然。而日本便把目光鎖定在了與他們相鄰的中國。因為當時的中國不但土地廣博,而且政治局面十分混亂,軍閥割據一方,國共內戰不斷。後來外國勢力不斷蠶食中國領土和利益。而日本政府已經不再滿足攫取更多利益的時候,他們就決心要佔領中國。
而日本"愛國青年"岡村寧次一生的追求便是為日本掠奪更多的土地。在他還是個年輕人的時候就開始參與戰爭,從軍校畢業後他便帶著為天皇建功立業的心情加入了日俄戰爭。而他第一次踏入中國的領土則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雖然此時他還是一名諜報人員,他還是被中國的美麗和繁榮所徵服。得到這片土地的念頭愈發在他心中生根發芽。於是他製造了1928年"五三"濟南慘案,1932年又參與製造上海"一二八"事變。
而他第二次來到中國時,他的身份已經是一名日本高級將領,他的任務則是參與日本侵華戰爭。在華期間,他性情暴虐,手段狠毒,推行了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在全面抗戰爆發後,他又先後參與策劃了"五卅慘案"、"沙縣慘案"和"一二八事變"等眾多慘絕人寰的事件。可以說這樣的戰犯死有餘辜。
奮起反抗,日本投降
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日本人喜歡研究中國兵法,喜歡中國道家文化,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正式失去道義的行為,必然是失敗的。日本軍隊本制定下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看中了中國人不會團結在一起一致對外,卻低估了中國人在大災大難時的凝聚力。國共的第二次合作不但粉碎日本人的計劃,將迅速戰變成了持久戰,還爭取了更多的時間來爭取其他國家的支持。
這註定是一場兩敗俱傷的戰爭,日本的國力本就不富裕,經歷了長期的戰爭更是雪上加霜。因為是國家的名義發起的戰爭,幾乎所有的青壯年都加入了戰爭,可是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已經沒有辦法徵召足夠的士兵來參與這場從開始就是錯誤的戰爭,戰爭後期甚至十幾歲的孩子都被迫踏上戰場。
日本的野心不止於此,他們不滿足於對外侵華,還想著拖並未參戰的美國加入這次戰爭,於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可是他們沒有想到自己是在沒有精力在東西兩個戰場上疲於奔命。加之軸心國的兩大盟友紛紛敗北,日本的處境一度十分尷尬。
在中國戰場,八路軍戰士開始對日佔區實行了反攻。八路軍一般運用些兵書上並未記載的方法打仗,讓死啃書本的日軍手足無措,被佔領往往會拖累他們的兵力,沒有辦法更好地應對正面戰場。於是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日本天皇開始動起來投降的念頭。而太平洋戰爭的失利徹底讓戰爭的態勢扭轉。美國在日本投下的兩顆原子彈摧毀了日本的後方,加速了戰爭的結束。
晴天霹靂,秘密軍令
作為曾經的諜報工作者,岡村寧次早就獲悉了天皇想要投降的消息,但是當時他的作戰氣焰正高並未理會,加上關東軍總司令部,傳來命令,讓他對付在東北的蘇聯軍隊,他便也認為天皇投降就是個謠言。可是來自日本人關東軍大本營的秘密電報再次證實了這個消息,岡村寧次只覺得四個字"晴天霹靂"。
可岡村寧次並不打算認命,於他而言日本已經為這次戰爭傾盡國力,而且從表面上看他們已經佔領了中國許多領土,手中加上日偽軍還有105萬,如果此時放棄,那麼一切轉眼成空。於是他隱瞞下了戰敗事實,決定繼續戰鬥,並打電報回關東軍總部拒絕波茨坦公告。
直到1945年8月15日,岡村寧次收到了天皇正式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消息,他恍然意識到戰爭失敗的結局已經無力扭轉,雖然不甘心天皇的聖旨只能遵循。隨後他在投降書上簽字宣告戰爭徹底失敗。然而在軍事法庭上這樣一個罪惡的戰犯竟然被國民政府保護而脫罪,最後甚至回到日本,擔任鄉友會的會長,實在令人震怒。
結語
無論在什麼年代霸權和侵略都是應該被唾棄的。作為大國擁有強勁的實力,高速發展的經濟,強大的軍事力量更應該為世界發展做出貢獻,更應該幫助那些還未發展起來的國家,而不是恃強凌弱,不但傷害了別的國家的無辜百姓,也拖著自己進入兩難的境地。
雖然反法西斯戰爭已經結束七十五年,但是作為曾經被侵略受屈辱的國家,我們要謹記落後就會挨打,只有讓自己強大起來才能不受欺負。而今天站起來的中國依舊選擇銘記這段歷史不只是因為革命先烈的犧牲,更是希望曾經受苦受難的中國百姓不要忘記曾經的傷痛,知恥而後勇,方顯大國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