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心」有嗎?有了即可開悟

2020-12-23 禪說佛語Gmtoon

「清淨心」:什麼也不想(無念、無住、保持知覺),這樣的打坐就是修行的秘訣。有一人去拜師傅,被師傅點化的當天問自己要做什麼?回復給你就是打坐,什麼也不要想。問還要做別的什麼嗎,回復別的什麼也不用做。那就不用做什麼了嗎?怎麼可能,這時候有疑問的會問很多遍,但得到的結果都是同樣的答案。再後來那人再問做一些其他的事可以做什麼?師傅只回覆說念誦心經、佛號,除了這些還可以抄寫心經,別的就不用做了。在那幾個月時間內那人一直在做同樣的事情,他當然忍不住了後來又反覆問著同樣的問題,回復還是一樣的,後來那人就不問了,他打從心底覺得修行沒有這麼簡單。當然那人也沒有用心去打坐。看來真的是大道至簡——生清淨心,無所住而生其心即可開悟。

《金剛經》中佛陀說他成佛什麼也沒有得到,直到現在,那人終於領悟到其含義,我們本自具足,還在索取什麼?要想證得本有的能量,放下一切的外衣(妄想、分別、執著)即可證得。這是達摩祖師說的從根本上修,心為根本。也是六祖所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相關焦點

  • 開悟後有什麼變化?
    開悟,是修行者對自心真空法性的覺知,是一種感覺到思想認識的飛躍。這種飛躍,不是通過後天思維——第七識的作用所能達到的,更不可通過第七識所產生的意念——第六識的作用來實現。開悟的實現,是修行者的善根(包括心身障礙的清淨與客觀理智的增長)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的結果。
  • 佛教:真正開悟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怎樣判斷自己是否開悟了呢?開悟是不是就像佛菩薩的神通那樣無所不能呢?並不是。佛教從來不是談玄說妙、搞神通,佛陀也告誡後世弟子嚴禁以神通說法,因為這樣易使人走上邪路和迷信。「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覺」,佛法的照現離不開我們樸素的生活,在實際生活中去醒悟、實踐,才能真正受用。
  • 一切眾生都有圓覺妙心,若證得諸幻滅,即見無量清淨,現圓明覺性
    今天我們繼續《圓覺經》之三普眼菩薩第二講,本計是述說佛弘揚眾生開悟的正確方法和思維,使眾生悟入圓滿覺悟的境界。由於覺性圓明,所以心本來是清淨的。由於心是清淨的,所以看到的外境是清淨的。由於所看到的外境是清淨的,所以眼根是清淨的。由於眼根清淨,所以眼識是清淨的。由於眼識是清淨的,所以聽到的聲塵是清淨的。由於所聽到的聲塵是清淨的,所以耳根是清淨的。由於耳根是清淨的,所以耳識是清淨的。由於耳識清淨,所以人的思維覺察也是清淨的。由此類推以至鼻、舌、身、意的根、塵也都清淨。「善男子,由於根清淨,色塵也就清淨。
  • 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質,你有過嗎?
    導語現今時代,拜佛學佛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夠得道開悟的人卻寥寥無幾。我們常說的得道開悟,其實是兩個概念。得道是得道,開悟是開悟,得道開悟是分開的。所謂的道,即自然界的運行法則。若是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都能夠與該法則相應,沒有絲毫違背,就叫得道。
  • 《金剛經》最富含哲理的幾句話,讀通此經,即可開悟
    《金剛經》裡有幾句有名的話,是我們開悟的助緣。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什麼是有為法,它是相對於無為法來說的,一切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事物叫「有為法」,沒有因緣做作而產生的事物叫「無為法」。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 怎樣修行才能開悟?
    心清靜,用無分別心讀經,聽經一看就開悟了,開悟的人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消80億劫生死重罪,我們念80萬句,阿彌陀佛,也消不了一個罪業,為什麼?效果不一樣。人家是以無分別心真心念的,我們是攀緣心,分別心,雜亂心,希求心,慳吝心,亂七八糟的心在念,學佛的秘訣「於一切法當中無心」有心就一分一毫也入不進去。地獄相現前,他恐懼了,他害怕求救心切,她念佛跟平常人念佛不一樣,心地真誠,所以每一聲佛號都能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 真正開悟成佛的人,往往有這些顯著特徵,看看你有嗎
    尤其在如今信奉科學的年代,學佛之人最疑惑的就是佛和菩薩真的存在嗎?存在的話又身處何方呢?佛語有云:「心中有佛,所見皆佛。」佛以各種方式顯現在眾生面前,所謂的見到,並非是表象上的見到,而是真切地感受到開悟的過程。
  • 修淨宗念佛法門,清淨心是根本
    我們同學,特別是發心學講經說法的同學,你們要發大心,要發作佛的心,十法界我們走佛的道路,不走其他的道路,你才會有成就,你才能真正續佛慧命,廣度眾生。如果這裡面夾雜自私自利,不但不能廣度眾生,不能續佛慧命,怕的是自己免不了墮落,免不了三途果報,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 蓮池大師:人人都有本體清淨法身,念佛求生極樂即可得到清淨法身
    蓮池大師:人人都有本體清淨法身,念佛求生極樂即可得到清淨法身蓮池大師《竹窗隨筆》(常念彌陀譯白話文)【去障 】【原文】 修行去障,亦有五等。行人外去粗障,去之又去,直至根本無明極微細障皆悉去盡,方是本體清淨法身也。【譯文】 修行去除障礙,也有五等。譬如一個人的身體,有五種東西重重纏繞或包裹。最外面的是鐵甲,其次是皮衣,再次是棉布衣服,再裡面的是絲織衣衫,最貼身的是輕薄的絲織內衣。一層層解開,最裡面的內衣脫去,才是自己赤條條的身體啊。
  • 心若清淨,風奈我何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知書先生,ID:svop13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障礙。心若不動,風又奈何?你若不傷,歲月無恙。02心靜是一種淡然《神照本如開悟詩》處處逢歸路,頭頭達故鄉。本來成現事,何必待思量。
  • 體驗上,開悟和徹悟有什麼區別?
    作者:養心閒人 大日問:開悟是怎樣的體驗?答:有時,開悟是剎那間的迴光返照,也就是所謂回光一照、反觀觀自性。問:一剎那的迴光返照與整個世界統統消失的體會,有什麼區別?答:它們本質上就是一個事情,都屬於開悟之體驗。兩者之間的主要區別是見到佛性的程度不同,也可以說深度不同。也就是說,雖說一剎那迴光返照並見到自性,也是屬於開悟的情景,但比徹見本性的人開悟的深度比較淺,或者說不夠徹底,所以他的力量較弱,也就是說定力和慧力都會比較弱。
  • 佛教:如何誦經才能開悟,達到一種超然的境界
    學佛修行的佛子,大多都有一個心願,深入經藏學習佛陀的智慧開悟,得見諸法實相,證悟自性空的真諦。開悟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種,因人而異,一般有解悟和證悟,禪宗有頓悟和漸悟。誦經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不如法隨意誦讀,就是完成誦經的一種形式,很難開悟。如果,懂得十二法,誦經就能開悟,達到一種超然的境界。一、專誦一經:很多人今天誦《金剛經》,明天誦《地藏經》,後天誦《佛說阿彌陀經》,沒有固定的經文,想起來什麼經就誦什麼經,比較混亂,這樣很難開悟。如果,誦一部經就比較容易開悟,「一經通,則竅竅通。」
  • 「劉素雲居士」一定要心清淨,心清淨能往生,心不清淨不能往生!
    只要你這個念頭一起,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就有一朵新的蓮花生長出來,這個蓮花就是你這個念頭而生出來的。而且這個蓮花上有你的名字,將來等你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就帶著這朵蓮花來接引你。有的同修,老擔心別接錯了。不會錯的。一是蓮花上有你的名字;二是在西方極樂世界的講席中,有你的座位,座位也有你的名字,不會錯的。
  • 佛教:真正的「開悟」人通常有這三個特點,你有嗎?
    介紹在的時代,有很多人崇拜和學習佛教,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得到教化。我們常說啟蒙其實是兩個概念。啟蒙就是啟蒙,啟蒙就是啟蒙,啟蒙是分開的。所謂道是自然法則。如果我們的身、口、心都能符合這一規律,而沒有違反,那就是道。明白法律,看到自己的心,叫做覺悟。
  • 佛法的一身清淨至多身清淨,與儒家的修齊治平有異曲同工之妙
    佛說:「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幻垢一詞比喻得非常貼切,是執著心和業力的另一種解釋。如果說心是一個盛器,那麼執著心就是心靈的汙垢,修煉便是清除心靈汙垢。房子亂了需要打掃,心靈積攢的東西多了不也得清理嗎?為什麼人會得心臟病呢?就是心裡積壓的東西太多了。自性被執著心蒙蔽,喪失了真我,隨執著心而擾攘不安、勞碌煩惱、輪轉生死,仿佛樹欲靜而風不止。
  • 如何開悟?坐禪能開悟嗎?開悟了的法師這樣教人「開悟」
    自古至今,信仰佛陀的人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開悟。因為只要開悟了,就有了佛陀般的大智慧。如何開悟呢?通過坐禪能開悟嗎?對於坐禪能不能開悟,大師們的看法有所不同。多數人認為,坐禪不一定能開悟,但開悟者一定經過坐禪。大家在寺廟裡可以看到,所有的佛和菩薩的坐姿雕像,都是雙腿盤坐的姿式。釋迦牟尼佛開悟前,就是以雙腿盤坐的姿勢,在菩提樹下,坐了七七四十九天,最後睹明星而開悟。
  • 從古至今,開悟的境界,都是從苦中得來的(宣化上人)
    這三業清淨之後,就能捨棄攀緣心,這是布施;能守禪堂的規矩,這是持戒;能忍受腰酸腿疼的苦,這是忍辱;有始有終,不生退轉心,精進不懈怠,這是精進;靜坐心不動,一念不生,就是禪定;功夫到爐火純青的時候,智慧自然現前。這六種波羅蜜有連帶的關係。各位要注意!參禪打坐要認真,不可馬虎,不可隨便。
  • 所謂「開悟」是什麼意思,是得道嗎?兩者相同嗎?
    場面話不多說了,什麼是「開悟」呢?能發現自己還有「良心」這麼個東西就算得上是「開悟」了。這話聽著挺奇怪,怎麼著自己還不能夠知道自己有沒有「良心」,這打哪說起呢?人人有顆心是不假,但能不能知道這是「良」的還是「不良」的就得看這個人有沒有那個「悟性」了。
  • 《金剛經》中的四個經典名句,越讀越開悟!
    禪宗六祖慧能因為聽到其中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開悟,給諸多修行者,留下不識字,卻能悟道的典範。可以說,《金剛經》中諸多經典,都能讓人見性、開悟。只要一個人,能做到「心無所住」,真正開悟,只是遲早的事。要想做到心無所住,就需要多讀此經,多理解此經中關於修行的經典名句。今天,就由本文為大家帶來四個經典名句,越讀越開悟!
  • 什麼才算是「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開悟是什麼樣子?現在有很多描述,但是絕大部分都是錯的,因為大多數描寫開悟的人都沒有開悟,只是用大腦理解,哪怕描述的都一樣,也是錯的。同樣的,本篇文章也是錯的。其實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開悟的人(指真正開悟的人)和不開悟的人重要區別在於:開悟的人不再相信自己的想法是真的,包括任何想法;而不開悟的人則相反,他們無意識中相信自己的任何想法是真的,簡直是「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