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常爸參加了一個同學聚會。大部分同學的娃都上小學了,所以這個同學聚會變成了家長們的課外班交流會。「你家幾個課外班?」「你家語文/數學/英語都上的什麼?」這樣的開場白比回憶同窗之誼更迅速拉近了多年不見的同學間的距離。
一番交流下來,發現大部分孩子都至少上過一個課外班或幼升小班,沒上過的,父母也會自己在家教。但是搶跑過後,一個新問題出現了:娃覺得自己都學過,不好好聽課了。因為這個問題,不少家長還被老師批評了。家長也很迷茫:「提前教是耽誤孩子了還是幫助孩子了?」
那麼:
① 有沒有必要超前學?
② 課外班要不要報?
這麼糾結的問題,當然要交給權威人士來解答。常爸又求助了有28年教學經驗、前清華CBD校區執行校長、特級語文老師——李懷源老師,我們順帶還聊了聊時下熱議的美育、體育加入中考的事兒。
李懷源:北京教育學院初等教育學院,副教授,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北京師範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曾任清華附小CBD分校執行校長。
有沒有必要超前學?
一句贏在起跑線,讓不少家長患上了搶跑焦慮症。小學一年級該學的拼音、寫字、數學,在幼兒園就補上了。孩子是學會了,可心也飄了,一看到自己學過的就不好好聽講。沒過多久,家長爭取的優勢又煙消雲散,而且還為後續學習埋了雷。
李老師
不是超前學習讓娃不好好聽課了,而是家長自己忽略了一個問題:娃是真學會了還是假學會了?
在我看來,真正的學習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知道,理解,應用。
比如「天問1號飛向火星」這個事兒,跟別人聊天的時候能複述出來,這只是知道。能講出太空飛船起飛的原理,背後運行遙控的各種原理,這是理解。能自己嘗試做一艘飛船,這是應用,走到這一步才叫真懂了。
漢字我會認,拼音我會讀,只是最淺層次的學習。當你能在恰當的語境中,在恰當的場合下使用,才叫學會了。
超前學習時,學的量比較大,知識比較新,難度比較高,很多孩子並不能真正的理解。可是小孩普遍記憶力好,很容易就能把講解過程和結果都背下來。家長就認為孩子學會了,各種誇獎表揚,孩子也認為自己會了。實際上,孩子還只是停留在「知道」這個層次上。
而學校的教學,不會只停留在讓孩子「知道」的層面,而是很注重幫助孩子理解。比如20以內的加減法,老師是通過帶孩子擺小棒、數手指,讓孩子了解計算的過程。
但孩子呢,錯把知道當理解,他一聽這個我知道,就不繼續聽老師關於理解層面的解釋了。他知識的大門就關上了,這樣的超前學習對他正常學習是一種限制。
常爸
對,了解和理解,中間差著挺大的距離。很多孩子提前學的那些知識,更多是在了解的層次,他未見得對原理有很好的理解,更不要說掌握和應用。
所以,我建議家長在孩子上學前先做個心理建設,提醒一下孩子:
「雖然你之前都學過,也許只是了解而已,老師在講的時候會幫你深化對以前學到的知識的一些理解,所以還是應該注意聽課。」
了解,還需要通過不斷練習才能變成理解和最後掌握、應用。現在不允許低年級課後留書面作業,書面練習就轉移到了課上。所以,想讓孩子提前學習一點沒有什麼不對。但要讓孩子明白,不管有沒有學會,都要配合老師,認真聽講、練習。
關於練習的必要,請大家移步我們之前的乾貨文認清「題海戰術」的真面目後,我建議所有孩子都試試,相信會給大家帶來很多啟發。
如果兩年前你問我,我會說「幼小銜接」班完全沒必要。但現在,通過和很多城市的小學生家長聊,我發現,有時候越是三四線城市的小學,對教育部的相關規定遵守得越不到位,對一年級的小朋友要求也就越高,很多孩子上一年級寫作業就得兩個小時……如果是零基礎的孩子,真的會跟得很痛苦。所以,現在我會說,要不要上「幼小銜接」班,還是要看你家對口的小學的情況,提前一點了解,做好應對工作,比一刀切地說「要」或者「不要」更能幫到孩子。
課外培優班有沒有必要上?
從幼兒園開始,很多孩子就開始上課外的培訓班、培優班。有多火爆呢?有時候一座難求,甚至要搶。但與此同時,孩子的學習壓力也會陡增,心理健康問題變得日趨嚴重。這種培優班,到底有沒有必要去上?是不是適合大部分的孩子?
李老師
課外班有沒有必要上?回答這個問題,家長要先問問自己:「為什麼要讓孩子去培優班?」
據我了解,很多家長讓孩子去上某種類型的班,是為了拿到什麼證書,對孩子未來的小升初有用。
確實,每個家長都要向現實低頭,上培優班如果是進入理想學校的一個工具,選擇也很正常。但是,我們還需要考慮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從孩子的全面發展來說,課外班到底起多大的作用?
這個班到底教給你孩子的是什麼?是知識還是簡單的技巧,還是思維的方式,還是他對未來發展所需的非常重要的素養?
只有我們搞清楚了這個問題,才能正確看待培優班,選擇孩子需要的。
常爸
要不要報這些班,還是跟孩子自己的情況有關係。
首先,要衡量課堂內容對孩子來說夠不夠。
有一些孩子真的是在課內吃不飽,學有餘力,智商超群。他需要挑戰,所以上培優班也覺得很開心,甚至認為比學校裡上課還有意思。這種情況下,摁著不讓孩子去當然不行。
有一些孩子,課堂上的內容剛剛好,或者說已經稍微有點吃力。在這種情況下,你再把孩子送去培優班、奧數班,只會讓他痛苦。
其次,要找到孩子自己的優勢,不要人云亦云。
不要說別人報了一個奧數班,你也跟著報奧數班,別人培優你也跟著培優,每個孩子的優勢項目是不一樣的。有些孩子的語文有優勢,結果卻被送進了數學培優班。孩子學得很痛苦又浪費時間,還不如把精力放在語文上面,他可能成為一個很好的文字工作者。這樣的孩子,應該朝著「語文很拔尖,數學不拖後腿」的方向去培養,而不是非得跟人拼奧數。總之一句話,因材施教。
我小時候也參加過奧數班,可是一點都不感興趣,上課對我來說簡直是種折磨。後來參加競賽也沒拿獎——小學低年級時靠著自己的小聰明還能拿個獎,從小學同年級到高中,什麼數學競賽的獎都沒拿過,完全就是不感興趣,上奧數課根本不聽。但我在語文上有優勢呀,什麼培訓班都不上,從小學開始就拿作文競賽一等獎,到高中成為校刊創刊主編,高考語文全市前三……
愛因斯坦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要一條魚去爬樹,他將一輩子認為自己是笨蛋!
最後,要客觀評價自家娃。
我覺得現在造成全民奧數的一個原因,就是大多數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評價過高。中國家長最大的迷思就是,覺得自家的孩子是個天才,不去試試奧數 不甘心。
但事實上,奧數這個玩意兒只適合前1%的孩子去搞,99%的孩子是陪跑的。家長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孩子是不是奧數天才,和學校老師(或奧數培訓老師)聊聊就知道了,他們看到資質特別好的孩子是會兩眼放光的。如果學了幾年,聊到你家娃的時候,老師眼中沒有光,只是敷衍地說「孩子還是挺聰明的」,那上奧數課開拓一下思路可以,搞競賽這條路怕是不適合了。
李老師
對,不僅僅是家長要因材施教。實際上,國家層面上也在提倡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
前幾個月中辦和國辦聯合發布了好幾個文件(備註: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裡面提到要全面進行評價改革,全面就是從小學到大學都在改,改革對人才的評價和鑑定方式。同時,還強調全面發展,說明未來對人才的需求是更加多樣化的。
這就更要求家長要先找到孩子擅長的方向,然後重點發展。
體育、美育納入中考,怎麼看?
自從知道體育和美育要納入中考後,不少家長都慌了。雲南省從今年開始體育成績和語數外一樣都是100分。教育部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爭取在2022年實現美育中考全國覆蓋。這一重大變化,我們該怎麼看呢?
李老師
體育加進中考是因為學生整體體質太差了,因為我們歷年中、高考過於關注文化課,而體育測評只要求達標即可。
但是,我們國家孩子的近視率卻高到引起世界關注。不管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起碼身體要健康吧?最怕你把他死摁在文化課裡邊,體育沒學好,眼睛近視了,最後文化課也沒有學好。
還有藝術,不管是音樂還是美術,它不只是一個技能,而是能豐富生活的精神食糧。現在好多人除了工作,自己一點兒業餘生活都沒有,就會覺得生活索然無味。但有些人就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富有想像力,一個小小的東西也能給他帶來快樂,就是美育帶來的生活情趣。
常爸
體育、美育很重要,這點我非常贊同。孩子的視力下降不只是因為看iPad太多,還在於戶外活動時間太少,所以現在教委要求幼兒園每天戶外活動時間兩個小時,我覺得很合理。小學每天都會有一節體育課,也很合理。小小常每天放學回來我還會讓他去小區裡面騎車,湊夠兩個小時。
但我覺得不合理的是,一定要把體育的分數比重拔這麼高嗎?我要擱現在連高中都上不去。很不好意思地說,從小學到高中我體育就沒及格過。沒有什麼理由,我就是不喜歡體育,不喜歡參加活動,我寧願坐著看看書。但這也沒影響我去耶魯、哈佛讀書,創業做公號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最強,就能彌補很多缺陷,你不能要求一個人什麼都好,對家長壓力也太大了。以前補個語文數學ok了,現在還要補音樂、美術,這背後不僅僅是精力問題,還有巨大的經濟壓力。
李老師
關於這個問題,咱們要從教育部和學校的公共性質來考慮。我知道有些家長會帶孩子爬山、跑步鍛鍊身體,或者帶孩子學畫畫、音樂,提升審美能力,但這都是個體行為。
教育部和學校則是服務於社會的官方機構,任務就是要從總體上提高國民素質,所以一定要適時地做出調整,以符合國家、社會發展的需要。大家還要理性看待這個變化。
至於具體實施層面,現在才剛剛開始,需要積累經驗和改進,也希望大家耐心點。
常爸
我贊同教育中要注重對體育和美育的重視,但如何實現考試公平,如何平衡家庭壓力,可能還需要更多探索。
不過還好我們的粉絲們的孩子離中考還有一段距離,所以先不用著急,讓子彈再飛一會兒,咱們靜觀其變。
常爸說
聊著聊著就跑題了,進入小學的家長,中考也是一個指揮棒,不必時刻關注,也不能不關注,所以就對這次變化多說了兩句。言歸正傳,要不要讓孩子超前學習,取決於孩子自身的情況。對於課堂「吃不飽」的孩子,當然可以嘗試「課外提高」,上培優班、奧數班。但大部分家長太高估自己的孩子水平,結果跟風上課外班光當陪跑。是不是有天賦建議問問老師,有特長的話老師肯定不捨得放過。沒有天賦就安心跟著大部隊走吧,學校的東西難不到哪裡去,踏踏實實學也能考得不錯。另外,不管孩子學沒學會,我都建議專心上課,跟著老師做練習。只有跟著節奏走,你才知道自己是僅僅了解還是已經理解,即使已經理解,重複訓練還能加深理解,總之不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