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白雲山,矗立在朝鮮漢江南。麥克阿瑟要從這兒進犯,我們的英雄叫他停止在山前。——《歌唱白雲山》
這是由著名作曲家鄭律成創作的《歌唱白雲山》,曾家喻戶曉。這首歌曲歌頌了志願軍在漢江南岸的白雲山陣地英勇阻敵的事跡,故事的主角是第50軍。50軍的前身是1948年在長春起義的國軍第60軍,再往前追溯則是地方派系龍雲創滇軍。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以後,軍長曾澤生已經養病數月,聽到消息他數次要求參戰,終於獲批。1950年10月26日,50軍陸續跨過鴨綠江,是首批入朝作戰的部隊之一。許多50軍老戰士的回憶錄中,不約而同地提到同一件事,當年跨過鴨綠江時,大家許下誓言:
我們要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創造新的歷史榮譽,為祖國爭光!
鑑於50軍特殊的歷史背景,這豪壯的誓言,既是對組織信任的回應,也是完成自我救贖的決心。
或許對於美軍太過陌生,前兩次戰役50軍卻沒有打好。由於行動遲緩和不敢大膽穿插,50軍接連三次撲了空,讓敵人從自己眼皮底下溜走了。在第一次戰役中,同樣放走了敵人的38軍軍長梁新初被彭老總罵「鼠將」,知恥後勇,在第二次戰役中獲得了「萬歲軍」的稱號。
去參加志司會議,準備好了挨罵的曾澤生卻沒遭到任何批評,底下的戰士卻炸鍋了:「難道我們連挨罵的資格都沒有了嗎?」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討論越來越激烈。曾澤生實在受不了了,漲紅了臉說:「這個軍長我不當了,我寧願去38軍當炊事員。」
全軍上下都憋著一口氣,第三次戰役終於打了翻身仗。突破三八線以後,38軍先頭部隊直接追到高陽以南的仙遊裡附近攔住了英軍皇家重坦克營。經過3個小時的激戰,沒有反坦克武器的50軍,硬是以血肉之軀扛著炸藥包和爆破筒,將敵殲滅。共擊毀敵坦克27輛、汽車3輛,繳獲坦克4輛、裝甲車3輛、汽車18輛,擊斃擊傷敵200餘人,俘敵少校營長以下227人。
在殲滅英軍坦克營的同時,1月4日晚上,該軍148師442團1營作為前衛直插漢城。此時留在漢城擔任掩護的是美軍25師27團,號稱「狼狗團」,是麥克阿瑟手下的一支勁旅,他們完全沒有想到,中國軍隊憑藉著兩條腿,追上了他們的四個輪子。經過激烈戰鬥,該營1連付出較大傷亡才將美軍擊退,控制了漢江大橋。但該營未帶電臺,後面進入漢城的友軍部隊攜帶了電臺,將這一情況匯報給志司,所以後來的歷史對於首先進入漢城的部隊有了不同的描述。
第三次戰役後,「聯合和國軍」退到了37線附近,50軍也跨過漢江追擊到水原以南地區,是頂在志願軍最前沿的部隊。鑑於經歷過三次戰役連續作戰,部隊非常疲憊,且戰線過長,後勤物資難以供給。志願軍司令部決定自1月8日起主力部隊轉入休整。
有人休息,就要有人警衛。處於最前沿的50軍便與38軍112師在漢江以南擔任其這一任務,50軍的戰士誓要與「萬歲軍」一比高下。
志願軍司令部選擇50軍作為最前沿的警戒部隊,是有戰術上考量的。50軍是一支擅長陣地防禦的部隊,其前身60軍在1938年4月在滇軍將領盧漢的帶領下,於臺兒莊戰役後期,堅守禹王山20晝夜,全軍傷亡過半,陣地巋然不動。部隊有非常豐富的陣地防禦經驗,開到哪兒總要先把工事挖好,老部隊抽調過來的幹部對其陣地構築水準無不讚賞,這也正是彭老總看重的地方。
雖然接連遭遇三次大的挫敗,但是美軍並沒有死心。新任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上任以後,重振了美軍士氣,並且從後方抽調上來許多老兵,把南朝鮮軍與美軍混編,增加了戰鬥力。從1月15日,發起了其所謂的「獵狗行動」,不斷派出小股機械化部隊對志願軍進行試探性進攻,有利則呼叫支援,不利則撤退。經過連續試探,狡猾的李奇微發現了志願軍疲憊、後勤物資供應不上等弱點,便於1月25日發起了全線反撲。
此時原本計劃休整2個月的志願軍才休整了10多天,許多困難仍然沒有解決。為了擊潰敵軍的反撲,志願軍總部不得不決定發起第四次戰役。採取了「西頂東放」的策略,即西線部隊頂住美軍主力的進攻,東線引誘南朝鮮軍北進,待主力集結後首先將其殲滅。戰役成功的前提是50軍、38軍和人民軍各一部能頂住美軍主力的進攻,
此時50軍和38軍112師在西線背靠漢江而戰,他們面對的是美第1軍指揮的3個師又2個旅和美第9軍指揮的3個師又1個旅。當時朝鮮的氣溫已經降到零下25度左右,戰士們揮著十字鎬刨半天也挖不動凍土,只能搬運石塊在表面澆水修築防禦工事,要等美軍扔了一輪凝固汽油彈將凍土燒化了才能挖掘工事。
美軍天天都來轟炸,漢江南岸已經片瓦不存,連一個人影也看不到。戰士們只能野外露宿。有經驗的老戰士挖戰壕時順便挖一個洞,當做臨時容身之處。身上穿的衣服經過連續三次戰役已經破爛不堪了,但仍然沒有條件換洗,更沒有熱水洗澡,衣服抖一抖一把蝨子。老戰士回憶:「命都顧不上了,哪還管得了那麼多。」
最痛苦的還是缺糧少彈。由於戰線過長,糧食和彈藥都供應不上,戰士們過著「一把炒麵一把雪」的生活,打到後面有的部隊連炒麵也吃不上。有的半月不見油鹽,由於營養不良有的連隊一半以上戰士患上了夜盲症。軍長曾澤生數次向志願軍總部催糧,糧食卻總不能及時運上來。在一份電文中他說了重話:
現部隊到江北已二十餘日,因地區狹窄,部隊擁擠,加之籌借已非一次,雖谷堆打完,糧窖挖空,也不夠部隊食用,何況群眾活命口糧不得不留……若能每日均順暢到達,尚可接濟得上,但若稍有意外,部隊即告斷糧。特別是在戰鬥緊張情況下,若無兩三天的預備糧食,必將影響作戰。
在此樣艱難的條件下,曾澤生和政委徐文烈仍通電全軍,鼓勵戰士們要「克服一切困難,不惜一切犧牲,決不輕易失去一個陣地,堅決完成這一光榮任務。」戰士們士氣也非常高,決心要回報彭老總的信任,決不辜負祖國的期望。
曾澤生55年授中將
白雲山位於漢江南岸,扼守著鐵路要道,背後便是漢江平川和漢江,失去她50軍很難在漢江南岸站穩腳。1月25日,美軍利用飛機大炮開始向這裡發起攻擊,炮彈將陣地翻了一遍地,凝固汽油彈將山上燒成光禿禿的。老兵回憶,山頂上隨便抓一把土,裡面就有好多彈片。如果再多投入一些力量,恐怕要比上甘嶺打得還激烈。
與美軍強大的炮火相比,50軍的火力簡直可以用原始來形容。全軍只有16門山炮,10門美式化學迫擊炮、45門82迫擊炮,反坦克武器和高射炮一件也沒有。有炮還不一定有彈,2營長孫德功回憶,堅守白雲山時師裡支援了兩門炮,10多天裡總共只有93發炮彈。打到最緊張的時候,師長打電話來問還有幾發炮彈。孫德功回答道:「3發。」師長說:「打兩發,給老子留1發。」
政委徐文烈55年授少將
美軍還經常搞心理戰,飛機不斷向陣地上扔宣傳單,還用高音喇叭播放錄音。老戰士回憶,經常有個妖裡妖氣的女人聲音:「50軍的兄弟們,你們受騙了!曾澤生騙你們投共,他們有官當,你們吃苦受累、流血送命。你們打不贏聯合和國軍,投降吧!自由世界這邊要官有官,要錢有錢,要女人有女人……」
戰士們心裡很清楚,自己到底有沒有受騙。大家聽得煩了,舉起機槍就朝天上打。一名叫劉群秀的機槍手還真打下來一架低空盤旋的美軍偵察機。
美軍一個連、一個營的衝鋒一天裡面要有好幾次,白天丟了陣地晚上又搶回來,149師447團在這裡阻擊了11個晝夜,殲敵1400餘人,用血肉之軀阻擋住了美軍的進攻,直到上級下達撤退命令。447團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僅2營上陣地前七八百人,最後就剩88人。志願軍總部授予該團「白雲山團」榮譽稱號,這面戰旗也是70周年大閱兵戰旗方隊中的一員。
白雲山戰鬥只是50軍在漢江兩岸戰鬥的一部分,像這樣的戰鬥還有兄弟峰、白雲寺、修理山、322.5高地……美軍的進攻是瘋狂的,我們僅選取了50軍2月3日戰鬥比較激烈的3份戰況報告:
1、敵人約1個營,坦克10餘輛向我軍浦場、羅帽山陣地猛攻,反覆拼殺6次,我443團3營營幹全部傷亡,現殘存40餘人。1營僅餘200餘人。2、敵千餘分路向白雲山陣地猛攻,激戰到黃昏擊退敵4次衝鋒,我5個連幾乎全傷亡,僅餘1個營長,1個電話員。3、敵坦克30餘輛向豐德川我陣地猛攻,我445團2個連壯烈犧牲,陣地失守。
從1月25日美軍發起全線反撲到3月25日50軍奉命轉移,整整50天時間,戰士們浴血漢江兩岸「寸土不讓」,使敵軍每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為我主力部隊集結和反攻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也為志願軍的陣地防禦戰積累了寶貴的經驗。50天的時間裡,50軍殲敵1.1萬餘人,自身也付出了1萬餘人的傷亡。在50天的阻擊裡,與陣地共存亡的分隊有7個整連、31個排、138個班,都打光了,50軍戰士的鮮血灑遍了漢江兩岸。
有人說,50軍快打光了,接下來要被整編了。但是彭老總告訴曾澤生:「有我彭德懷在,50軍絕對不會撤番號,而且要優先更換蘇聯新式武器。」熟悉彭老總的人知道,他一向對部下要求嚴厲,少有鼓勵。彭老總對50軍的承諾不僅是獎勵,彭老總更被50軍的表現所深深感動。
儘管戰前,許多人覺得50軍很可能頂不住美軍的攻勢。但最終50軍讓所有人都刮目相看,一支舊部隊投入人民懷抱以後完全脫胎換骨,其戰鬥力和意志甚至超過了許多友軍。正如那句話——英雄的人民孕育英雄的部隊。
專注近代戰爭史,更多經常內容,歡迎關注@溫度歷史 ,感謝大家支持!
作者/來源:溫度歷史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