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才而立、因人才而興。今年深圳第四個「人才日」,深圳舉辦了首屆「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向全球發出「深愛人才、圳等您來」的邀約。回望深圳經濟特區剛建立時,全市只有兩名技術員:一名拖拉機維修員和一名獸醫。如今,深圳人才總量超過600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總數1.7萬人、留學回國人員超15萬人。
深圳人社事業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過去40年,深圳勞動力市場和社保制度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變化。近年來,深圳不斷深化和諧勞動關係機制改革,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建立起全覆蓋的社會保障制度,為深圳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支撐。而近年來全球奔湧而來的人才,是深圳持續打造民生幸福標杆、優化營商環境、營造愛才惜才的城市氛圍的鮮明寫照。
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生活過得好不好,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要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反覆出現的問題出發,拿出更多改革創新舉措,把就業、教育、醫療等問題一個一個解決好。就業被放在首要位置。
新使命呼喚新擔當。日前,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孫福金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圍繞打造國際人才高地,需要從四個方面做好引才育才工作。同時強調人社事業改革發展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打造民生幸福標杆,努力推進穩就業工作,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完善勞動關係治理體系,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南方日報記者 李定
全力做好「六穩」「六保」
累計減免社保費392.72億元
南方日報: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巨大影響。中央多次提出要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深圳是如何部署工作的?有哪些創新和突破?
孫福金:為了應對疫情對就業形勢產生的影響,我們強調要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實施好就業優先政策。在大年初二,深圳市人社部門成立了工作專班,落實24小時重點企業用工調度保障機制,為重點產業鏈企業快速解決用工需求2.2萬餘人,並通過「市內跨園區、跨行業餘缺調劑」等方式,迅速為保障市民菜籃子和醫療物資供應的企業補充用工4200餘名。
隨後,分赴6個勞務輸出大省開展勞務對接,並用「點對點」的方式累計接回異地務工人員2.57萬人,有效緩解了疫情早期的「用工荒」,保障了深圳供應鏈、產業鏈穩定。
隨著疫情的發展,我們迅速調整工作重心,強化就業政策供給。一方面「減負擔保企業」,迅速落實社保減負措施,截至10月底,已向全市企業減免社保費392.72億元,延繳社保費86.42億元。快速發放穩崗返還資金,累計向53.16萬戶次企業發放58.19億元,惠及員工1106萬人次,政策實施力度全省第一、全國領先。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預計全年完成培訓100萬人次。支持困難企業開展以工代訓,每家企業申請補貼資金上限為500萬元。
另一方面,「穩就業保民生」,做好高校畢業生、異地務工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截至目前,共有1600多家優質企業提供超6萬個崗位,全市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已吸納8700名應屆畢業生就業,有力拓寬了畢業生就業渠道。加快推進失業補助金發放。向19.06萬人發放失業補助金5.94億元。
今年是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做好貧困勞動力穩崗就業事關大局。人社部門持續開展好對口廣西百色、河池勞務協作,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9.87萬人。落實好國務院扶貧辦下達的硬任務,運用大數據精準摸排了86萬名外省在深貧困勞動力,並將其中47萬人納入全方位跟蹤服務範圍。
南方日報:和以往人來人往的辦事大廳相比,現在前來辦事的人員少了很多,這與人社部門政務服務改革密不可分。近年來,深圳在政務服務方面給市民提供了哪些便利?
孫福金:辦事大廳是人社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裡」,也是服務百姓的最前沿陣地。前幾年,大廳日均接待辦事群眾近4000人,現如今,日均接待人數下降到690人左右。
這一改變得益於近年來我們不斷加強的政務服務智慧化建設,通過運用大數據等新技術,在全國率先推出「秒批」改革。現在,人社系統192個事項中,已有45項實現「秒批」,162項實現「不見面審批」。
我們推出的「秒批」「不見面審批」等舉措,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疫情期間,比如企業社保減免、失業金返還等事項都可以通過線上渠道辦理,效果非常好。未來我們也將以「線下更便捷、線上更貫通」為目標,全力打造深圳人社「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標杆。
就業是最大民生
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
南方日報: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反覆出現的問題出發,拿出更多改革創新舉措,解決就業、教育等問題。深圳將如何繼續做好「最大的民生」?
孫福金:做好穩就業工作是保證人民群眾生活的一項重要舉措,要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既是建設中國特設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支撐。
接下來我們要重點做好六個方面工作。一是要堅持高質量就業,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推動制定以培育新動能促進就業的政策,支持就業質量高、就業容量大的產業行業優先發展。要促進靈活就業,完善適應新就業形態特點的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體系。
二是要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優化創業擔保貸款辦法,充分發揮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解決初創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此外還要發揮73家創業孵化基地示範引領作用,繼續辦好「逐夢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三是要加強現有市場主體穩定就業能力,做好社保費減免延緩、援企穩崗資金返還、吸納就業企業和見習企業補貼發放、以工代訓等政策的落實。
四是要做好重點群體就業,主要是完善重點群體就業的支持政策,著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同時促進異地務工人員平等享受公共服務,加強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的就業幫扶,把穩就業與脫貧幫扶工作相結合。
五是要優化公共服務,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強化區間公共服務力量,提升公共就業服務的信息化、專業化、精細化水平。大力開展職業培訓、技能培訓工作,著力提高勞動者素質。
六是要防風險,加強就業形勢的監測、研判,健全規模性失業風險應對機制,對重點群體進行實名制臺帳管理,要繼續做好失業補助金的發放工作,切實兜牢民生底線。
打造國際人才高地
聚焦深圳重點產業和領域發展需要
南方日報:深圳市委全會提出,要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從企業用人方面來看,深圳如何多維度打造國際人才高地?
孫福金:因人才而興的深圳,始終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經濟特區建立40年,深圳不斷在人才政策、服務、環境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提升引才聚才質量,營造優良人才發展環境,增強人才推動發展原動力。深圳市人才隊伍建設在總體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短板:一是人才隊伍存在結構性不足,高精尖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及頂尖科研團隊較為緊缺;二是人才隊伍和人才環境的國際化程度不高,人才政策的開放性、有效性、精準度需進一步提升;三是高等院校、科研載體和育才平臺建設還有待加強。
總書記強調,要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引進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接下來,我們需要從四個方面發力。一是堅持高端化引領,結合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在基礎研究和基礎應用研究領域大力引進培育科技人才。
二是堅持市場化導向。是不是人才,由企業說了算,進一步向用人主體下放人才認定權限。在激勵政策上,我們一直實施的「產業發展與創新人才獎」、今年開始實行的「境外高端及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補貼」,都受到了企業歡迎。
三是堅持國際化導向。我們提倡的國際化,不僅僅是大力引進外國專家、留學人員,還要建立與國際接軌、無國界的人才發展環境。要繼續辦好中國深圳創新創業大賽國際賽,統籌做好博士後管理、留學回國人員引進創業等工作。
四是堅持服務產業發展,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推進技能提升行動政策措施落實,推動技工教育高質量發展,全面開展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大力推進第三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持續備戰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
時代再次選擇了深圳,深圳必須有新的更大作為。人社部門是重要的民生部門,人社事業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聚焦到這個目標上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打造民生幸福標杆,是我們工作的重心,需要把握三個關鍵點:一是把穩就業作為重中之重;二是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健全全覆蓋、多層次、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三是完善勞動關係治理體系。深圳人社將持之以恆地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記者觀察
深圳人社40年:
讓勞動者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從建立特區時不到3萬人口,到現在實際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深圳成為全國最大的移民城市,近5年來,每年仍保持新增常住人口40萬到50萬人。
回望深圳人社走過的40年曆程,1000多萬名參保人見證了深圳人社破繭化蝶的嬗變軌跡:
深圳率先打破「鐵飯碗」,用工方式更靈活了;率先實行結構工資制,工資水平更高了;
職工養老金「16連增」、居民養老金「8連調」,享受待遇更高了;
率先實現「五險合一」、正式實施居民養老保險,社保制度更全了;
線上辦理業務量佔比超98%、社保業務同城通辦,政務服務更便捷了;
……
東風吹來滿眼春。近年來,深圳人社聚焦民生福祉,助力產業發展,服務實體經濟,為城市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牢牢「兜」住民生幸福,不斷提升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從無到全
織牢「民生幸福安全網」
現在,深圳年輕人找工作會關心:「公司社保交幾檔?」退休老人聊天總會問:「你現在養老金有多少?」社保正在深刻地改變著大家的生活。
1982年,深圳開創社保之先河,全國首個社會保險機構就此成立。當年1月,向竹園賓館收取了第一筆勞動保險費,標準為員工工資的25%,開始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社會保險基金統籌。
在此基礎上,1983年深圳市勞動局社會勞動保險公司成立。同年,《深圳市實行社會勞動保險暫行規定》頒發,對深圳市所有合同制職工實行退休基金統籌,開始探索建立養老保險制度。此後4年間,深圳分別在全民所有制單位和集體所有制單位實行退休基金統籌。
至此,社會保險在深圳開啟了從單位保障到社會保障、從職工社保到全民社保、從單一險種到多層保險的創新之路,全國社保從深圳出發。
一組統計數據顯示,近5年來,深圳社保總參保量以6.8%的年平均增幅遞增;截至2020年7月底,深圳「五險」總參保量突破6400萬人次,保障服務規模位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2016—2020年7月末,社保累計減負約779億元。
從實到「虛」
「智慧人社」把服務送到掌心
「服務越來越貼心!刷刷臉,就可以完成認證。」深圳參保人朱偉退休後居住在東北已經4年。「以前每年要跑一趟深圳進行認證,花費的精力和費用不少。」朱偉感慨道,「現在東北家中就可以完成認證手續。」
為讓參保人享受更便利的社保服務,早在上世紀90年代,深圳就開始搭建「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模式。
1997年,深圳建立全國第一個社會保險網站,用戶可以查詢社會保險法規政策、各類帳戶信息等。1999年,深圳啟用網上參保申報系統。2003年開通網上自助繳費,市民足不出戶,上網即可完成繳費。2018年,深圳社保系統重構項目上線,線上辦理業務量佔比超98%,形成「網上經辦為主、窗口經辦為輔」的服務新格局。
如今,深圳建立了「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的智慧人社服務模式,將業務從實體大廳向虛擬大廳轉移,從線下7小時延伸到線上24小時,「同城通辦、就近辦、預約辦、移動辦、自主辦、刷臉辦」等經辦服務改革成果陸續落地,將更多服務送到參保人「掌心裡」。
深圳人社通過不斷深化「一網、一次」建設,藉助微信平臺、官網服務網頁、「i深圳」客戶端和「粵省事」小程序等途徑,實現市民對業務的便捷辦理。人社192個依申請事項全部實現全流程網上辦理。其中,162個事項實現「不見面審批」,74個事項實現「馬上辦」,45個事項實現「秒批(辦)」。
從2到600萬
打造引才聚才創新高地
作為一座移民城市,「深圳奇蹟」的重要推動因素之一就是人才。40年來,深圳大力推進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不斷在人才政策、服務、環境等方面加大創新力度,營造愛才尊才的良好氛圍。
早在1980年,深圳率先開展企業領導人員選拔任用制度,探索用公開招聘的方式,從全國各地選拔企業高級管理人才。1991年,率先建立全國第一家常設型人才市場,1992年全國「首吃螃蟹」以政府名義招聘境外專才,先後7次赴海外舉辦招才引智活動,大力引進集聚海內外優秀人才。1995年在全國率先建立企業博士後工作站,強化博士後「人才戰略儲備庫」功能。
2008年,在全國較早實施高層次專業人才「1+6」政策。率先頒布留學生就業創業政策。創辦中國深圳創新創業大賽國際賽,打造國際化產學研創新生態鏈。深入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構建覆蓋廣泛、分布科學的高技能人才企業培養體系,穩步推進「鵬城工匠」系統工程。
為進一步做好引才工作,2018年深圳在全國率先開展應屆畢業生接收「秒批」改革。大學畢業不久的徐建峰僅憑藉本科畢業證,輕鬆落戶深圳。「除了戶口,我還拿到了1.5萬元的租房和生活補貼。」目前,深圳本科畢業生的租房和生活補貼從6000元上調至15000元,碩士和博士則是25000元和30000元。
此外,深圳在全國率先實現了職稱評定職能向社會組織轉移,由直接人才評價轉變為制度設計、優化服務、加強監管,評價人才讓「市場和行業說了算」。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一大批「高精尖缺」人才「飛」入鵬城,成為了深圳發展的強勁引擎。如今,深圳人才總量超過600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總數1.7萬人、留學回國人員超1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