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報
多地區下調政信項目融資成本 優質資產「話語權」提升
記者/樊紅敏/鄭利鵬/北京報導
種種跡象顯示,地方平臺融資成本定價話語權正在提升。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近日,江蘇騰海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騰海」)在南通市政府採購網上接連發出了兩份關於信託產品發行機構選聘項目採購的公告,以公開招標的形式向有意向的信託公司分別募資2億元和3億元。
根據招標文件,融資方擬通過利率競標的形式確定信託發行機構,設定最高控制綜合費率為年息9.0%,這一綜合年利率包含貸款利息費用、信託報酬、貸款手續費、固定管理費等十餘項相關費用。
在此背後,3月份以來,江蘇省多地政府相關部門先後發文要求地方國有企業控制融資成本。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目前江浙兩省降低融資成本已是事實,未來不排除更多地區嚴控融資成本,中短期來看,信託行業政信業務收益、規模雙降不可避免。
限價融資
近期,江蘇省常州市有關部門就管控政府債務融資成本徵求意見,提出市級年內對7%以上的高成本債務全部置換出清,轄市區年內對8%以上的高成本債務全部置換出清;並明確2020年新增各類融資的成本紅線。
此前,本報記者獲得的多份文件資料顯示,3月25日,鹽城市國資委籤發《關於報送8%以上債務融資清退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市屬企業迅速開展融資情況自查自糾工作,並制定成本8%以上融資清退工作方案,清退工作原則上要在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
4月2日,江蘇省泰州市財政局、國資委籤發《市財政局、市國資委關於加強國有企業資金出借、融資擔保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市級國有企業每筆新增債務年化成本原則上控制在6%以內,各市(區)級國有企業每筆新增債務年化成本原則上控制在7%以內,各市(區)下屬園區國有企業每筆新增債務年化成本原則上控制在8%以內」。
多位第三方財富人士表示,目前江浙地區降低融資成本已成事實,按照目前的形勢,山東省等經濟發達地區大概率也會降低融資成本。
某西部信託公司財富人員則表示:「江蘇、浙江政信類項目只剩下存量產品募集,且收益大幅下調,跌至7%左右。 預計6月將不會看到江蘇、浙江政信募集,鹽城、泰州、鎮江、連雲港、湖州等,這些曾經的網紅地區,將是高不可攀的奢侈項目。」
誰的主場?
對於地方政府嚴控融資成本的原因,用益信託研究員喻智認為,今年化解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是監管部門主要考量因素。
南方某信託公司研究員表示,地方政府嚴控融資成本,並非是支出需求減少或者財政收入增多,而是當前貨幣政策之下,融資利率急速下行,僅銀行渠道資金就已能滿足地方融資平臺的資金需求。
資深信託研究員曾靳亦認為,當前,信貸政策寬鬆、利率下行,金融機構在投放資金時,基於信用、資金安全等考慮,大量資金首先會湧向與政府密切相關的政府融資平臺。「個人理解,一是通過銀行貸款、發債融資成本已經下降,融資規模還能滿足資金需求。二是進一步控制地方債務風險,防止因為疫情、經濟下行等影響償債能力。」
中誠信託近期研報顯示,年初以來,為應對疫情造成的衝擊,央行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採取向金融體系提供流動性、支持防疫保供和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和積極引導整體利率和貸款利率下行等政策措施,並進行了累計達5.9萬億元的宏觀對衝措施,為維護經濟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從數據上來看,1至4月份,人民幣貸款新增8.8萬億元,同比多增近2萬億元;4月末,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分別為11.1%和12%,均較上年末有較大提高。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全國發行地方債券共16105億元,其中新增債券15424億元,完成中央提前下達額度的83.5%,同比增加62.6%;同時利率保持下行,3月地方債平均發行利率3.19%,比2019年下降28個基點。
其背後反映的是,地方政府平臺作為融資方在融資過程中成本定價話語權的提升。
針對文章開頭提及的公開招標現象,喻智分析稱:「網上公開招標形式可能是地方政府平臺融資的一種試探,或為確定融資成本的標杆便於後期融資,這是優質地方政府平臺在融資中話語權上升的一種表現。」
不過,這種現象在信託業內人士看來,則另有解讀。
某信託公司人士向記者指出:「公司業務人員對融資人招標找資金比較反感,認為融資人太傲慢。通過招標方式與信託公司合作,可能影響融資人與信託公司的關係。後期市場若出現資金荒,一旦融資人資金緊張,各家信託公司可能不會願意伸出橄欖枝提供資金支持。」
優質產品荒
對於地方政府壓降融資成本,市場反應頗為明顯。
「5月份正在募集的收益比較高的信託項目,融資人卻拒絕提款,信託公司只能終止發行或降低收益重新發行。存續期間9%以上收益的項目,大批量的提前兌付。」西部某信託公司財富人員在向記者推介產品時表示。
普益標準公布的最新統計顯示,5月16日~5月22日共有32家信託公司發行了202款集合信託產品,其中綜合公布預期收益率的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7.26%,環比回落0.74個百分點,降幅為9.20%。
收益率整體下行,或將進一步壓縮信託公司利潤空間。
曾靳提到,不排除一些信託公司從公司整體的業績考核、風險控制等角度考慮進一步降低政信類業務的信託報酬。
未來,信託行業政信類信託業務規模下降或將不可避免。
近期某第三方財富銷售人員向本報記者透露,由於新成立項目較少,有信託公司已將委託給第三方財富代銷的產品收回,由信託公司自有財富團隊負責銷售。
頗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新時代信託產品斷供的消息,引發行業關注。據了解,新時代信託官方網站的財富中心一欄,看不到在售產品;對此新時代信託方面向相關媒體回應稱:「主要是暫時沒有更好的資產,目前正在努力開拓新的產品。」
「目前來看,政信業務收益、規模下降這是毫無疑問的,至於這一趨勢是否不可逆,還得看未來的政策變化。」上述南方信託公司研究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