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加裡,戰鬥民族作家的一生

2020-12-14 澎湃新聞

四十年前的今天,法國作家羅曼·加裡在巴黎的家中開槍自殺,結束了自己堪稱傳奇的一生。

羅曼·加裡(1914—1980),法國作家、飛行員、外交官、導演、編劇……

1914年5月21日,羅曼·加裡出生於當時屬於俄羅斯帝國的維爾紐斯(今立陶宛首都)一個猶太人家庭,原名羅曼·卡謝夫。他在俄國和波蘭度過了童年時代,1928年隨母親搬到法國,定居尼斯。他在當地上了中學,後到巴黎學習法律,獲得法學學士學位,並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38年,羅曼·加裡進入法國空軍,接受飛行訓練。「二戰」爆發後,他作為空中射擊教官入伍。1940年6月,法國前線全面崩潰後,他決定投奔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力量」,於是駕機逃離法國,輾轉來到英國的格拉斯哥,加入了戰鬥部隊,從此改名為羅曼·加裡(加裡在俄語中意味著「火」)。他轉戰利比亞、衣索比亞和敘利亞,期間染上傷寒,幾乎喪命。1943年2月,作為洛林轟炸大隊的成員,他轉往西線戰鬥,共完成二十五次攻擊任務。由於屢建戰功,羅曼·加裡多次受到嘉獎,獲得了榮譽軍團三級勳章、解放之友勳章、十字軍功章和抵抗戰士紀念章等。

青年時代的羅曼·加裡

1945年,羅曼·加裡發表在戰爭期間寫成的處女作《歐洲教育》,一舉成名。《歐洲教育》以史達林格勒戰役為背景,講述了一群在波蘭進行反法西斯鬥爭的遊擊隊員的故事,真實地描寫了遊擊隊員、當地民眾和德國侵略者的行為和心理。小說獲得當年的法國批評家獎,先後被譯成多種文字。薩特在《現代》雜誌發表評論,稱其為「最好的抵抗運動小說」。

戰後,羅曼·加裡進入外交界,1952年到法國駐紐約聯合國代表處工作,1955年又赴倫敦任職,1956年被任命為法國駐美國洛杉磯總領事。離開外交部後,他還在新聞部當過一年半特派員。

他在1956年發表的《天根》講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發生在法屬赤道非洲的獵象與反獵象的故事,通過主人公莫雷爾一群人的行動,不僅直面急需善待自然、挽救物種、保持生態平衡的嚴峻課題,而且藉此捍衛人的榮譽,追求自由、平等、博愛、尊嚴,洋溢著濃重的人文主義色彩。它被譽為第一部生態小說,獲得當年龔古爾文學獎。

以上提到的羅曼·加裡童年和青年時期的經歷在真正給他帶來國際聲譽的《童年的許諾》中有詳細的描寫。這部帶有濃厚自傳色彩的回憶作品著重回憶了與母親共同生活的往事。「一切都已了卻。」在作者輕鬆調侃的筆調中,所有辛酸的磨難、艱苦的奮鬥和出生入死的光輝英雄業績仿佛都化為一抹輕煙,唯有綿綿的母愛穿越時空,永駐心田。

《童年的許諾》同名改編電影,2017年

1975年,一本作者署名「埃米爾·阿雅爾」的小說《來日方長》一出版就引起了廣泛關注,好評如潮。當年12月,便獲得了龔古爾文學獎。這部小說描寫了阿拉伯孤兒毛毛和猶太婦女羅莎太太相依為命、患難與共,同「種種壓迫與非正義」抗爭的故事,以生動細膩的筆調真實地反映了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

獲獎後第三天,作者發表公開信,拒絕領獎,表示只願意通過自己的作品與人交流。一時間,作者的身份眾說紛紜。直到1981年,羅曼·加裡的遺作《埃米爾·阿雅爾的生與死》發表,真相才終於大白天下。原來,羅曼·加裡在憑藉《天根》獲得龔古爾文學獎後對自己所在的這個圈子產生了深深的懷疑:自己的作品真的達到了別人讚譽的那種高度嗎?還是僅僅是因為羅曼·加裡這個名字就讓人心生敬畏?他決定開個玩笑,瞞著出版界化名埃米爾·阿雅爾,先後發表了四部長篇小說。

龔古爾文學獎規定,一位作家一生只能獲得一次該獎。這樣一來,羅曼·加裡就成了唯一一位兩次獲得此獎的作家,從而在法國文學史上留下一段經常被提起的佳話。

根據《來日方長》改編的電影《羅莎夫人》獲得1977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羅曼·加裡一生創作了近三十部作品,內容極為豐富,特點是悲劇內容加上幽默詼諧筆調,憤世嫉俗而又不失信心。他的作品充滿對自由和正義的追求,並貫穿著人道主義和樂觀主義的奮鬥精神,著力揭示人類文明所面臨的種種災難,譴責「欺詐、謊言和偽善」。

羅曼·加裡在多重身份中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為什麼最後會自殺呢?他在1978年接受的採訪中的一段話也許透露了什麼:「衰老?真是災難。但我永遠不會衰老的,永不。我想這是一件殘忍的事情,但我是不會衰老的,我和天上那位先生立下了盟約。」根據羅曼·加裡的遺願,他的骨灰被撒入地中海。這位戰鬥了一生的傳奇作家離去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唯願他的靈魂在那片蔚藍的大海中得到安寧。

選段

我的心思又回到羅莎太太身上,略微猶豫了一下,便提出了問題:

「哈米勒先生,要是沒有了愛,人還能活得下去嗎?」

先生沒有回答,只是喝了一小口薄荷茶,這種茶對身體有很大的好處。一段時間以來,哈米勒先生總是穿著一件名叫熱拉巴的長袍,以防有人召喚他的時候,他還是一身短打扮,搞得措手不及。他定睛觀看我,一言不發,心裡恐怕在想,我還是個未成年人,有些事情對我是少兒不宜的。那個時候,我恐怕只有七歲,要不就是八歲,我說不準確,因為我的出生日期沒有登記下來。什麼原因?等以後我們熟了,您認為有必要了解的話,我再告訴您也不遲。

「哈米勒先生,您怎麼不回答我呢?」

「你還小。人沒有長大的時候,有些事情還是不知道為好。」

「哈米勒先生,要是沒有了愛,人還能活得下去嗎?」

「能。」哈米勒先生低下頭來,回答了一句,仿佛內心裡羞羞答答,不好開口。

我難過得哭了起來。

《來日方長》,郭安定 譯

推薦閱讀

「羅曼·加裡作品」收入法國作家羅曼·加裡的四部代表作(《歐洲教育》《天根》《童年的許諾》《來日方長》),以展現這位二十世紀傳奇作家的創作生涯。此次再版,譯文經過全面校訂,封面設計感十足,裝幀精美,適於閱讀和收藏。

原標題:《外國文學史上的今天|羅曼·加裡,戰鬥民族作家的一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外國文學史上的今天|羅曼·加裡,戰鬥民族作家的一生
    四十年前的今天,法國作家羅曼·加裡在巴黎的家中開槍自殺,結束了自己堪稱傳奇的一生。 1938年,羅曼·加裡進入法國空軍,接受飛行訓練。「二戰」爆發後,他作為空中射擊教官入伍。1940年6月,法國前線全面崩潰後,他決定投奔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力量」,於是駕機逃離法國,輾轉來到英國的格拉斯哥,加入了戰鬥部隊,從此改名為羅曼·加裡(加裡在俄語中意味著「火」)。他轉戰利比亞、衣索比亞和敘利亞,期間染上傷寒,幾乎喪命。
  • 奧地利近代著名作家:茨威格
    他曾到歐洲其他國家、北非、印度和美國等地旅行,與凡爾哈侖和羅曼·羅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流亡瑞土,與羅曼·羅蘭一起從事和平運動,這期間發表的劇本《先知》鮮明地體現出他的反戰立場。
  • 大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先來看一下波蘭斯基的簡介:羅曼·波蘭斯基,1933年8月18日出生在僑居巴黎的一個波蘭籍猶太人家庭裡,畢業於羅茲電影學院,法國導演、編劇、製作人。波蘭斯基出生後不久,全家就遇到在法國興起的反猶排猶浪潮迫害,而遷回在波蘭的老家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軍迅速佔領克拉科夫,並下令驅逐波蘭人以供德國人居住。
  • 俄羅斯加裡寧格勒的這塊飛地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中歐腹地還有俄羅斯一塊陸地飛地——加裡寧格勒。那麼,遠離俄羅斯本土的中歐,為何會有俄羅斯的一塊飛地呢?它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前文提到,在1991年12月,蘇聯解體時,俄羅斯自然成為了繼承蘇聯絕大部分領土的國家,當然這當中就包括加裡寧格勒州。
  • 天才光影世界裡的善惡交織——大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雙面人生
    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才華橫溢,以陰鬱神秘的風格在電影界別出心裁另類醒目地存在著,縱橫國際影界近半個世紀,讓人無法忽視。其作品以陰鬱詭異、暗黑、晦澀悲情為特點,有一些殘留著戰爭陰影與心理創傷的映射。
  • 羅曼·波蘭斯基:一個放縱不羈的悲情男人
    【想和你說的話】羅曼·波蘭斯基,一個身材並不高大的男人,卻似乎比大多數人還要強大,不只是因為他的才華,更多的是他的經歷。
  • 羅曼·波蘭斯基被控強姦,受害者稱事發於40年前
    新京報訊11月9日,據外媒報導,法國女演員瓦倫丁·蒙尼爾在《巴黎人報》發表了一篇報導,指控羅曼·波蘭斯基在1975年暴力強姦了她,當時她只有18歲。圖片來自網絡據瓦倫丁·蒙尼爾描述,事情發生在瑞士格施塔德的一間滑雪木屋內。而在事情發生前,她和羅曼·波蘭斯基沒有任何私人聯繫,幾乎不認識他。她聲稱波蘭斯基打了她並強姦了她,還曾試圖強迫她吃下某種藥物。羅曼·波蘭斯基的律師隨後發表聲明,否認了這位女演員的所有指控。「波蘭斯基堅決否認所有強姦指控。
  • 戰鬥民族養成記|彼得大帝是個私生子?
    這幅畫的作家是一個長期生活在俄羅斯的德國人,他用了浪漫主義的手法表現了這千鈞一髮的時刻,畫面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本系列往期連結:戰鬥民族養成記|俄羅斯人是怎樣選沙皇的戰鬥民族養成記|動蕩時代(三)——你知道紅場上這尊著名的旅遊打卡雕像和動蕩年代有關嗎?
  • 建構中國多民族作家敘事話語體系
    ,2020年12月8日,「中國多民族作家敘事話語體系建設」學術座談會在京召開。  會議認為,中國多民族文學交融發展的歷史,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民族作家,他們創作的文學作品,對加強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文化認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研究經典作家的同時,要自覺樹立多元一體的歷史觀、文化觀、國家觀,著力塑造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與共同體認同。
  • 「中國當代多民族經典作家文庫」推出 看看他們筆下的民族風情
    近日,「文學共同體書系·中國當代多民族經典作家文庫」由譯林出版社推出,這是該社對當代多民族作家一次大規模、高品質的集束出版,也是對當代多民族文學多樣貌、多形態的代表性展示。這不僅體現在此次收錄作品的作家民族之多,更體現在各作品之間的遙相呼應,以質地純淨的文學目標共同奮進的一致性。
  • 羅曼·波蘭斯基:人生、事業均是傳奇的「幽暗王子」
    羅曼·波蘭斯基出生在波蘭,後隨父母遷居法國巴黎。二戰前兩年,又隨父母遷回波蘭。
  • 中國的戰鬥民族
    事實上,真相往往並不是人們最初想的那樣,國內最兇狠的戰鬥群體多半誕生於南方。這方面是有權威文獻介紹的——中國社科院法學院研究所發布的《2014年中國法治發展報告》印證了南方人的實力:2000年至至2013年全國百人以上的群體事件中,華南地區佔36.6%,其中廣東省更是以267起、佔總數30.7%拔得頭籌。
  • 加裡-佩頓曬自己選秀舊照:那一天永遠改變了我的一生
    虎撲11月20日訊 今日,NBA名宿加裡-佩頓更新個人Instagram,回憶自己的選秀。「1990-91賽季,那一天永遠改變了我的一生,我從未回顧。我依然專心致志,意志堅定,永不放棄。」佩頓1990年首輪第2順位被超音速選中,生涯9次入選全明星,9次入選最佳防守第一陣容,2次入選最佳陣容第一陣容,2005-06賽季獲得總冠軍,2013年入選名人堂。
  • 俄羅斯是如何成為戰鬥民族的?
    俄羅斯為什麼被稱作為戰鬥民族?俄羅斯被稱為戰鬥民族可是實至名歸,曾經的俄羅斯人顯得有點人畜無害,這一切的改變都因為蒙古人。在蒙古佔領俄羅斯以前,這裡的人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他們根本沒有想過和別人爭奪地盤。金帳汗國建立以後,俄羅斯人被蒙古人所奴役。
  • 帶你看看:我們把俄羅斯叫做戰鬥民族,戰鬥民族又是如何稱呼中
    所以中國人稱俄羅斯為戰鬥民族,其實是有一層褒義在裡面的,沒有任何諷刺的意味。一部分人認為戰鬥民族的稱號是一種讚美,是屬於褒義詞,因為俄羅斯人的傳統對武力還是十分推崇的。其實了解中國歷史的就知道,契丹一直是中國北方的一支遊牧民族。在隋唐時期多次和中原王朝交戰。在北宋時期達到巔峰,建立和大宋朝對峙的遼國,一直存在了幾百年。遼國雄踞北方草原,是當時東北乃至西伯利亞的霸主。
  • 地理、文化、信仰,「戰鬥民族」俄羅斯為何會形成「獨特」的民族...
    中過民間一直流傳著俄羅斯人無所畏懼、天生好戰、彪悍無畏,甚至稱之為「戰鬥民族」。與此同時,歐洲人則一直把俄羅斯當成「外人」和蠻族對待,處處提防以免外族入侵。各國對俄羅斯的印象差異如此之大也並非空穴來風,那麼究竟是何種因素導致的俄羅斯民族演化成當今殘暴與善良、反叛和服從、注重個性又強調集體的民族性格?今天我們從俄羅斯民族的發展歷史角度一一揭密。
  • 戰鬥民族中平頭哥在戰場讓死神敬而遠之,卻敗給車禍
    巧的是,素以好戰著稱的戰鬥民族俄羅斯,也有這樣一個將一生獻給戰場的猛士,這個只活了50歲的猛人堪稱戰鬥民族中的戰鬥民族,讓平頭哥都自愧不如。列別德在車臣前線,他依舊如當年在阿富汗一樣勇猛這個戰鬥民族猛人名叫列別德,1963年5月10日,他出生于波羅的海附近的小城瓦爾加。他也是一個有著哥薩克血統的人,祖上勇武好戰的基因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驗證。
  • 加裡寧格勒如何從德國的「龍興之地」變成俄羅斯的「飛地」?
    更讓人稱奇的是,加裡寧格勒原來是德國的「龍興之地」東普魯士的一部分,它更為人所熟知的名字是德語名字柯尼斯堡。那麼,加裡寧格勒是如何落到了俄羅斯人手裡?又是如何成為一塊與本土地理隔絕的飛地?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加裡寧格勒原來長期是德意志民族的領地。柯尼斯堡與德意志民族的歷史淵源很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1255年。當時柯尼斯堡地理位置偏僻,還屬於蠻荒之地。當時歐洲重要宗教軍事團體條頓騎士團派遣成員來到柯尼斯堡開展傳教,並在此建立最早的武裝據點——柯尼斯堡。此後,德意志貴族出身的條頓騎士團成員不斷用武力開拓疆土,最終成功佔據了波羅的海等東北歐廣大地區,形成了條頓騎士團的東方領地。
  • 俄羅斯,戰鬥民族的稱號只不過是徒有虛名
    但是實際上俄羅斯真配得上「戰鬥民族」這個榮譽稱號嗎?好戰的民族就一定會打仗嗎?仔細回顧一下歷史,從沙俄時代,到蘇聯歷代領導人,到現代的葉爾欽和普京。俄羅斯戰鬥民族這個稱號就是個笑話,經不起嚴格的考驗。,畢蘇斯基大敗圖哈切夫斯基    印象中波蘭貌似軍事實力很差,被納粹閃擊,但是波蘭拿下戰鬥民族的能力綽綽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