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於人,是生存的必備條件;美食於人,則是生活的意義所在。而天南地北的美食,也常常讓人津津樂道。人的一生,舌尖上留下的記憶,最豐富,最長久,最美好。而回到家,吃上一碗母親做的蒸肉,哪入口的美味,常常會縈繞很久很久……
說起蒸肉,很多人都也熟悉,在全國各地都有各自的做法或稱呼,它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傳統名菜,屬於湘菜系或川菜系。出門在外,我也吃過幾次蒸肉,但總覺得少了什麼,也許是母親做的蒸肉影響著我的味蕾,或者是一家人在一起的那份溫馨產生的味道吧!
每年逢年過節的時候,如果我們弟兄們都在家,母親準張羅著蒸一鍋蒸肉,上下兩籠,再做一鍋洗過麵筋稀稀透明的雞蛋湯,然後喊我們都到她那裡吃,因為我們弟兄四個都愛這一口。父親生前也非常愛吃,最奇怪的是大哥平時不愛吃豬肉,但就是喜歡母親蒸的蒸肉,嫂子、媳婦、弟妹、侄女,侄兒和我的孩子們都喜歡吃。一大家圍在一起吃母親做的蒸肉,喝口順口的雞蛋湯,全家匯聚在那所老院,母親的老屋洋溢著幸福的味道。
有時人多,母親還會做滿桌我們喜歡吃的菜餚,一大家人圍坐在院子裡。我們會陪父親喝杯酒,孩子們圍在母親的身邊給她端飲料,母親看著孫男孫女臉上洋溢著微笑。全家人吃過飯,媳婦妯娌幾人洗刷好陪母親打紙牌,我們弟兄陪著父親聊天,孩子們在院中嘻嘻鬧鬧。那場景時時浮現於眼前,歡聲笑語,香味繚繞。小院,老屋的那份溫馨味道,人間煙火,莫非如此吧。
前一段時間出去打工回家,母親聽說我回來了,大哥也歇班在家,便買了一大塊上好的五花肉,做了一籠蒸肉讓我們過去吃。在外幹活的堂哥聽說母親做了蒸肉專門跑回來吃,而母親卻吃的很少,看著我們吃,那臉上的慈祥與笑容看著我們,仿佛我們像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我問母親怎麼不多吃一點,她說她上了歲數,吃不多,已經吃好了。我們吃好飯母親卻喊我打包,讓我把剩下的蒸肉帶回家讓孩子們吃。那一刻,我的心莫名酸酸的。
母親做的蒸肉,做法獨特,別具一格,嫩香可口,肥而不膩。我專門讓母親教我的做法——選一大塊上好的五花肉帶排骨也可,把洗好的肉切成塊,不可太大也不可太小,倒入醬油攪拌均勻,在油鍋裡配上蒜末微炒,把大蔥切成段(主要去肉的腥味),大蔥適當多一點,姜切成絲,然後放入家鄉特有的紅薯粉條(用溫水泡軟切成小段),然後用白面,玉米面各一半加入食鹽與調料攪拌均勻,接著在蒸肉下面幹一塊兒與蒸籠篦子大小的面片放在下面(主要為吸釋肉的油份),放入拌好的蒸肉,加大火開始蒸一個小時,那香味便會隨著籠屜四散開來。
也許是各種食材混合了一起的作用,蒸熟之後的肉腥味沒有了,香味浸潤在粉條兒和大蔥裡。麵粉吸附在菜身上,那肉吃到嘴裡油而不膩,入口生香。蒸肉熱三遍,越吃越帶勁,拿金都不換。按常規的飲食習慣,吃剩下的飯菜重新加熱後,再次食用一定會失去它原有的新鮮味道,而母親做的蒸肉卻不是這樣,它有個最大特色,就是越餾越香,把已經涼了的蒸肉再次上籠蒸透,這時的味道比剛蒸熟時還要香,還要濃。還可以把涼透的蒸肉再炒著吃,別有一番味道。那蒸肉特中午吃了晚上繼續吃,熱一遍,蒸一遍,餾一遍,炒一遍,越來越香,再配一碗順口的雞蛋湯,讓舌尖的味蕾隨著母親做的蒸肉,人間似再無美味。
如今父親已經去世多年了,我們弟兄都各自成家,為各自的小家忙碌著,陪伴看望母親的日子越來越少。而今,母親已七十多了,一個人獨守於父親留下的老屋,不願跟著我們過日子,說自己身體還行,吃什麼做什麼隨意,但每次看到母親滿頭的白髮,帶病的雙腿,心中萬般的虧欠母親。儘管我多次讓母親住進我家,但母親卻總是以各種藉口一個人守望著父親留下的老屋,說老屋牆厚實,住慣了。而母親的人緣好,鄉鄰居家閒的人都愛去母親那裡坐,聊聊家常,說說過往,她不孤單。母親最盼的便是節假日,成家後的我們帶著孩子們到她那裡,吃上她蒸的蒸肉,變著花樣蒸的饃,烙的餅和各種小吃及飯菜。
四方食事,人間煙火,飲食就是最真切的生活。一人樂,不如眾舌尖樂樂,這才是幸福快樂!我知道,母親做的蒸肉那香味是家的味道,手執煙火以謀生,心懷詩意以謀愛。
朋友們,你有什麼美食美味,讓我們一塊兒共享吧……(作者系天池鎮人)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記錄生活、傳遞真情、留下回憶、同寫鄉愁。急需類似生活氣息濃烈,具有記錄性、傳承性、沉澱性的稿件。若有,請掃描下方二維碼和我們取得聯繫。期待您的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