澠池味道:那籠母親做的蒸肉——香啊!

2021-02-27 澠池小喇叭

食物於人,是生存的必備條件;美食於人,則是生活的意義所在。而天南地北的美食,也常常讓人津津樂道。人的一生,舌尖上留下的記憶,最豐富,最長久,最美好。而回到家,吃上一碗母親做的蒸肉,哪入口的美味,常常會縈繞很久很久……

說起蒸肉,很多人都也熟悉,在全國各地都有各自的做法或稱呼,它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傳統名菜,屬於湘菜系或川菜系。出門在外,我也吃過幾次蒸肉,但總覺得少了什麼,也許是母親做的蒸肉影響著我的味蕾,或者是一家人在一起的那份溫馨產生的味道吧!

每年逢年過節的時候,如果我們弟兄們都在家,母親準張羅著蒸一鍋蒸肉,上下兩籠,再做一鍋洗過麵筋稀稀透明的雞蛋湯,然後喊我們都到她那裡吃,因為我們弟兄四個都愛這一口。父親生前也非常愛吃,最奇怪的是大哥平時不愛吃豬肉,但就是喜歡母親蒸的蒸肉,嫂子、媳婦、弟妹、侄女,侄兒和我的孩子們都喜歡吃。一大家圍在一起吃母親做的蒸肉,喝口順口的雞蛋湯,全家匯聚在那所老院,母親的老屋洋溢著幸福的味道。

有時人多,母親還會做滿桌我們喜歡吃的菜餚,一大家人圍坐在院子裡。我們會陪父親喝杯酒,孩子們圍在母親的身邊給她端飲料,母親看著孫男孫女臉上洋溢著微笑。全家人吃過飯,媳婦妯娌幾人洗刷好陪母親打紙牌,我們弟兄陪著父親聊天,孩子們在院中嘻嘻鬧鬧。那場景時時浮現於眼前,歡聲笑語,香味繚繞。小院,老屋的那份溫馨味道,人間煙火,莫非如此吧。

前一段時間出去打工回家,母親聽說我回來了,大哥也歇班在家,便買了一大塊上好的五花肉,做了一籠蒸肉讓我們過去吃。在外幹活的堂哥聽說母親做了蒸肉專門跑回來吃,而母親卻吃的很少,看著我們吃,那臉上的慈祥與笑容看著我們,仿佛我們像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我問母親怎麼不多吃一點,她說她上了歲數,吃不多,已經吃好了。我們吃好飯母親卻喊我打包,讓我把剩下的蒸肉帶回家讓孩子們吃。那一刻,我的心莫名酸酸的。

母親做的蒸肉,做法獨特,別具一格,嫩香可口,肥而不膩。我專門讓母親教我的做法——選一大塊上好的五花肉帶排骨也可,把洗好的肉切成塊,不可太大也不可太小,倒入醬油攪拌均勻,在油鍋裡配上蒜末微炒,把大蔥切成段(主要去肉的腥味),大蔥適當多一點,姜切成絲,然後放入家鄉特有的紅薯粉條(用溫水泡軟切成小段),然後用白面,玉米面各一半加入食鹽與調料攪拌均勻,接著在蒸肉下面幹一塊兒與蒸籠篦子大小的面片放在下面(主要為吸釋肉的油份),放入拌好的蒸肉,加大火開始蒸一個小時,那香味便會隨著籠屜四散開來。

也許是各種食材混合了一起的作用,蒸熟之後的肉腥味沒有了,香味浸潤在粉條兒和大蔥裡。麵粉吸附在菜身上,那肉吃到嘴裡油而不膩,入口生香。蒸肉熱三遍,越吃越帶勁,拿金都不換。按常規的飲食習慣,吃剩下的飯菜重新加熱後,再次食用一定會失去它原有的新鮮味道,而母親做的蒸肉卻不是這樣,它有個最大特色,就是越餾越香,把已經涼了的蒸肉再次上籠蒸透,這時的味道比剛蒸熟時還要香,還要濃。還可以把涼透的蒸肉再炒著吃,別有一番味道。那蒸肉特中午吃了晚上繼續吃,熱一遍,蒸一遍,餾一遍,炒一遍,越來越香,再配一碗順口的雞蛋湯,讓舌尖的味蕾隨著母親做的蒸肉,人間似再無美味。

如今父親已經去世多年了,我們弟兄都各自成家,為各自的小家忙碌著,陪伴看望母親的日子越來越少。而今,母親已七十多了,一個人獨守於父親留下的老屋,不願跟著我們過日子,說自己身體還行,吃什麼做什麼隨意,但每次看到母親滿頭的白髮,帶病的雙腿,心中萬般的虧欠母親。儘管我多次讓母親住進我家,但母親卻總是以各種藉口一個人守望著父親留下的老屋,說老屋牆厚實,住慣了。而母親的人緣好,鄉鄰居家閒的人都愛去母親那裡坐,聊聊家常,說說過往,她不孤單。母親最盼的便是節假日,成家後的我們帶著孩子們到她那裡,吃上她蒸的蒸肉,變著花樣蒸的饃,烙的餅和各種小吃及飯菜。

四方食事,人間煙火,飲食就是最真切的生活。一人樂,不如眾舌尖樂樂,這才是幸福快樂!我知道,母親做的蒸肉那香味是家的味道,手執煙火以謀生,心懷詩意以謀愛。

朋友們,你有什麼美食美味,讓我們一塊兒共享吧……(作者系天池鎮人)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記錄生活、傳遞真情、留下回憶、同寫鄉愁。急需類似生活氣息濃烈,具有記錄性、傳承性、沉澱性的稿件。若有,請掃描下方二維碼和我們取得聯繫。期待您的來稿!


相關焦點

  • 香喲,母親做的米粿
    這種說法一點也不牽強,母親的米粿裡的的確確是滿透出情誼的。在我們那,做粿,無論是做夾子粿還是燈盞碟,夏秋青蓬春冬水菊,這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採水菊還是青蓬,大多是少年們的活。我記得很清楚,在我少年之時,做粿,通常是家裡頭一件大事,除逢年過節,要想放開肚皮大吃一頓粿,大多要等到好久沒吃過葷菜以致將近厭食之時,這會,做母親的會和當家的父親商量一番:做場粿吧,孩子們正在長呢!父親同意後,母親會笑著對我們說,摘青蓬(水菊)去,明兒做粿吃。於是,我們雀躍了,又屁顛顛地跑去和隔壁同齡的夥伴們炫耀地說一聲,我們家明天做粿吃嘍!
  • 藏在青山老社區裡的蒼蠅館子,蒸肉蒸魚蒸茼蒿,好吃到咂嘴
    執著等與不將就我和老方聊天的時候是下午四點,就有客人來店裡了,「打包個蒸魚、粉蒸肉和排骨,還有茼蒿,包好一點啊,我要上飛機!」老方回頭看了看鐘,「現在隨麼斯冒得,最早四點四十五來!那我還是抽底下的蒸籠給你。」
  • 【山西味道】蒸肉技術哪家強?中國山西找定襄
    定襄蒸肉定襄蒸肉系塞北之特產,悠久歷史可追溯千年既然蒸肉那麼厲害,再來走近蒸菜的世界看一看:一、從營養的角度看,蒸菜最大程度地保留了食物原有的蛋白質、纖維素等營養成分。二、從美味的角度講,蒸菜保持了菜餚的原汁原味,帶出食物天然樸素的新鮮味道。
  • 白鳳君|母親的味道
    文|白鳳君 編輯|淑為 圖片|均來自網絡母親的味道母親的味道是我冬日早晨的呱呱墜地是母親摻扶著的咿呀學語是幼年時,那塊兒熱熱的烤紅薯香甜的氣息瀰漫著我童年的懵懂母親的味道是我每次上學時揮手的目光是我放學歸來的翹首企盼讓我求學的路途,不再遙遠寒窗苦讀裡,增添了幾多甘甜
  • 一籠莜麵故鄉情
    (9) 莜麵蒸餃我吃過的最好吃的莜麵蒸餃就是母親做的。在母親手裡,不管什麼肉、什麼菜,都可以包在那薄薄的莜麵皮裡,做出味道獨特的蒸餃,回顧小時候貧困的生活,莜麵蒸餃是粗糧細作的典範美食,也是母親費盡心機給我們的一份愛。
  • 西安大品小吃培訓 | 西安招牌籠籠肉夾饃做法 特色籠籠肉夾饃教學 學籠籠肉夾饃技術
    ,和臘汁肉夾饃不同,籠籠肉夾饃是用五花肉,醃製以後再裹米粉蒸的肉,口感很特別,香濃軟糯,入口流油,美味可口,也可以叫粉蒸肉夾饃。在西安有很多專門賣籠籠肉夾饃的店,通常會搭配紅油米線,或者是酸辣粉之類的,生意也都不錯。
  • 《程麗娥》微信平臺紅五月散文大賽015號 何述蘭:母親的味道
    因為是少數民族,母親的美食就瀰漫著鄉野的民族的味道,其實母親不會做菜,每餐的菜大多是父親和我們弄的。母親最拿手的應該是小吃。母親做得最多的是侗語叫「狗貓」的小吃——扁米。扁米的發明很浪漫,母親說,那是男女青年行歌坐夜到下半夜的時分,心儀的那一對帥哥美女在房前屋後的水田邊單獨約會然後隨手掐下了禾線來到火塘邊情歌對唱,不知是誰隨意往熱火灰裡掃掃熟了掰著吃當做瓜子,當發現這種清香美味的米粒比瓜子好上百倍,就用鍋子炒做舂製成大批的扁米了。母親還很善於舂制各種雜糧餈粑,用現在的養生標準絕對是綠色健康食品。
  • 脆皮粉蒸肉/秘制蒸肉粉肉/豉香小河蝦/香辣壇香肉
    脆皮粉蒸肉
  • 澠池之會
    秦昭王派使臣告知趙王,秦王打算與趙王在澠池(今河南澠池)會盟。趙王內心畏懼秦王,不想去。廉頗、藺相一同勸趙王說:「如果不去,趙國會顯得弱小、怯懦,在諸侯國中就更沒地位。」趙王就同意了澠池赴會,藺相如陪同前往。    廉頗送行到秦國邊境,對趙王建議說「大王從出行到回國,不會超過三十天。
  • 澠池之會的故事
    這時秦國大軍正欲南攻楚,為安定東方的局勢,在秦昭王二十八年,與趙惠王相約在澠池相會修好。史稱「澠池之會」。  公元前279年,秦王派出使者約請趙王到西河外的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處在兩國之間)相會。趙惠文王害怕秦國有奸計,想要推辭不去赴會。
  • 經典菜餚的精簡製作,省時省力——米粉蒸肉
    很多人或許就心有餘而力不足了,畢竟傳統的粉蒸肉光是蒸肉粉的製作就有一大堆工序,不單是「米麵一泡二洗三炒」,還有繁複的去沙去塵去生的步驟,就連蒸肉的火候和蒸籠都有講究。對於快節奏的現代人而言,自己費老半天勁下廚做這麼一道粉蒸肉確實有些為難了。那麼能不能對烹製步驟進行精簡呢?當然可以!需要準備的食材有,五花肉(偏肥一些無妨),大米,生薑,小蔥,鹽,十三香,胡椒粉,辣椒粉,黃酒,生抽,老抽。
  • 喝了那杯青檸味道的奶茶,嗯,是初戀的味道啊!
    她氣他那副死樣子,就報仇似的到處說他暗戀她。他聽到謠言後把她堵到牆角裡,她嚇得不行,剛想抱頭求饒,卻居然看到他漲紅了臉:你是什麼時候知道的?她愣了一下,一時間她的臉也開始通紅接著蔓延到耳根,其實看似大大咧咧的她早就開始喜歡優秀且好看的他,開這個玩笑只是想滿足一下自己的私心,沒想到優秀如他也會喜歡平凡如自己的人。她低頭不敢看他,好像一隻做錯事的小貓咪。
  • 韓式香煎蝦,香酥美味味道棒,粉蒸雞翅,細嫩爽滑,老少皆宜
    它就是韓式香煎蝦餅,一看就知道它非常的好吃呢。兩者搭配著吃,味道超級棒的,喜歡吃大蝦的朋友趕緊來試試吧,味道不錯喲。好吃的粉蒸雞翅,老少皆宜的美味,粉蒸的菜餚,經過蒸製,肉質非常的鮮嫩爽滑。味道也非常的入味,是一道好吃的下飯菜,就這樣單獨吃味道都不錯。
  • 和子由澠池懷舊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解詩:嘉祐六年(1061年)冬,蘇轍送蘇軾至鄭州,分手回京,作詩寄蘇軾,這是蘇軾的和作。蘇轍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主簿,未到任即中進士。他與蘇軾赴京應試路經澠池,同住僧舍,同於壁上題詩。
  • 不想成為井底蛙、寸光鼠、籠中鳥,那就交流同學做朋友
    沒見識是很有壞處的,就成了井底蛙、寸光鼠、籠中鳥。孤是什麼意思,單獨,單獨就是少。孤芳自賞。陋是什麼意思,簡陋,也是少的意思。因陋就簡。聞字前面有三個少少少,孤陋寡,那就幾乎是聽不見,幾乎聽不見那不就是聾子嗎,那不就是沒見識嗎。沒見識是很有壞處的,就成了井底蛙、寸光鼠、籠中鳥。井底蛙那就只能坐井觀天,寸光鼠那就是鼠目寸光,只能看到眼前一寸的距離,成了籠中鳥,你想飛飛不起來,也沒有自由翱翔的天空。
  • 母親的味道——草仔粿
    每年的清明節前夕,母親都必將忙上幾天時間,忙乎著做米粿——草仔粿或糯米餈甜粿。做草仔粿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是項耗時而繁瑣的「工程」。糯米粉是市場上可以買得到的,既方便又省心,可是母親總覺得自己做的「卡好貨」。
  • 味道雲南丨雲南人年夜飯都吃這些……來看看你「躺」了幾「槍」?
    在雲南,每到臘月,村村寨寨殺年豬;進入年三十,家家戶戶做年飯,雲南各地做年飯各有高招,但都有一點相同:滇西、滇南、滇東北的年飯大都叫作「八大碗」。上籠蒸兩小時左右即可。食用時將另一大碗扣於蒸碗上,飛快翻過來,故有所謂「扣肉」之說,但云南正宗的叫法是「千張肉」。此菜鹹中透酸微甜,糯軟醇厚,肥而不膩,極為助酒下飯。
  • 川香園-最是那記憶裡的味道
    小販挑擔走街串巷,路邊比比皆是小食攤子,饞蟲蠢蠢欲動時隨手攔下一位擔夫,豪氣幹雲地吼一嗓子:「來碗豆花兒——大頭菜多點兒三」,老闆一聲「要得」,便遞來一碗晶瑩鮮亮之物。吃的時候,脆黃豆在嘴裡嘎嘣直跳,混著又麻又鮮的汁,唏哩呼嚕一口氣咽完,頓時渾身爽利。川香園便是一家親民又美味的川菜館。川香園的豆花牛肉,深得成都深巷豆花的精髓:店家自製的限量豆花,入口即化,軟糯遠勝蒸蛋。
  • 鹹米粿----母親的味道
    但母親向來只做鹹米粿,因為她說大熱天吃太甜不好,不如米粿好吃!因此,打記事起,每年的六月半,母親都會蒸一大籠屜的鹹米粿,夠我們一家當點心、正頓的吃個痛快。      這不,今天,母親的味道如約而至,這一大盆足有十多斤,夠吃上幾頓了,或煎或煮皆是上等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