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南,每到臘月,村村寨寨殺年豬;進入年三十,家家戶戶做年飯,雲南各地做年飯各有高招,但都有一點相同:滇西、滇南、滇東北的年飯大都叫作「八大碗」。
雲南「八大碗」主要有:紅燒肉、千張肉、燉黃條、回鍋肉、粉蒸肉、炸排骨、蒸百合(或芋頭)、清燉雞。在雲南,一山有四季,十裡不同天,林林總總的美食各領風騷,美不勝收,但是「八大碗」中的主菜紅燒肉、千張肉、回鍋肉、燉黃條(酥肉)、清燉(或黃燜)雞卻是大致相同的。根據地域不同會增減幾個大碗:有的地方喜歡加八寶飯,有的地方則增加烤鴨、新鮮湖魚,有些地方則改為氣鍋雞,滇東北增加扣洋芋、扣百合,滇西一帶則增加江魚、高麗肉。
這裡且給大家介紹「八大碗」中幾個菜品的做法:
用精五花肉煮六七成熟,晾冷。油鍋炒糖色,下五花肉方上色,起鍋,改刀切為極薄肉片(肉斷皮連),肉皮朝下,碼放於大缽頭中,剁細的冬菜或醃菜放紅糖、醬油、佐料調製,覆蓋於肉麵上。上籠蒸兩小時左右即可。食用時將另一大碗扣於蒸碗上,飛快翻過來,故有所謂「扣肉」之說,但云南正宗的叫法是「千張肉」。此菜鹹中透酸微甜,糯軟醇厚,肥而不膩,極為助酒下飯。
用豬腿肉或五花肉切小條,掛蛋糊,下油鍋炸黃,酥脆噴香,可單吃,也可燉白菜、芋頭、蓮藕等(在紅河的蒙自地區則是炸「香酥」——其實做法大體相同,只是切肉時,把肉不要切為條狀,而是切為片狀,炸的時候火色老一點即可)。
粉蒸肉可以稱為「百年滇菜」。據說此菜在昆明已有百年歷史了,過去,在市民中流傳最廣的話:孫發的白肉,嶽小五(鼎興)的蒸肉,因為鼎興的蒸肉,具有經濟實惠而又有營養,粑豔不膩,味香鮮美,的特點。
將豬肉洗刮乾淨,切成兩寸長,一寸寬,二分厚,放進大盆待用。將紅糖末與精鹽、甜醬油、甜酒汁、茴香粉、草果八角粉與豬肉拌勻,再將炒米粉撒上並攪拌均勻,然後將肉碼在蒸碗裡。將茴香菜、白菜、泮芋、南瓜、蠶豆洗淨,切成方塊並拌入少量的炒米粉,放入蒸籠底層與肉同時用旺火蒸達4小時以上,臨吃時用小盤放上蒸肉底,把蒸肉翻扣在上面即成。用此法也可以派生出粉蒸排骨、粉蒸雞、粉蒸羊肉、粉蒸牛肉等,其蒸肉底可根據個人的喜愛進行創新。
凍魚是大理白族農家的一款著名的魚菜,獨步全滇。將洱海魚煎黃,加糟辣椒、泡姜、糖等佐料煮熟放冷,大缽頭裝魚放竹籃內吊下水井中凍一夜,第二天食用時,鮮美的魚肉和魚湯都凍成了膠質狀。舉箸挾之,那凍魚汁像一塊果凍,晃晃悠悠,急忙送進嘴裡,味道獨特,冷、酸、辣、嫩、鹹、香,令人拍案叫絕!
將豬肥肉煮熟晾冷切成3釐米長方條,掛蛋糊炸至金黃,撈出;另鍋下適量清水,下白糖炒至糖色漸濃,將炸好的肉條下入拌勻即可出鍋。此菜咬開,肉色晶亮,甜糯酥香,甘美無比。
雲南有26個民族,風俗習慣各異,各民族過年吃年飯也非常有各民族的特色:
年夜飯對於納西族的人十分重要,重要到只能在自己家吃,嫁出去的女兒都不能回娘家去吃的。納西族除夕有「燉豬頭」和宰雞的風俗,年夜飯一般都會有豬頭肉、公雞肉,納西話叫「布古挨排施」。
納西族過春節,除夕家家燉臘豬頭肉,燉時豬頭與豬尾同時燉,寓意有頭有尾。特別是經煙燻隔年的臘豬頭,燉製後色澤醬紅,皮軟糯,肉乾香,味更醇香。
當地人家在農曆過冬後,要殺一頭年豬過新年。吹肝是取新鮮豬肝,經過吹脹、醃製、天然風乾而成。其易於存放,可保存一年左右。吹肝經洗淨、煮熟、切成薄片,加上芫荽、芝麻油、醬油、醋、蔥花和薑末等佐料涼拌吃,其味香鮮,食而不膩,涼爽開胃,是極好的涼菜。一口豬肝,一口白酒,生活的滋味盡在其中。
粽粑
壯族人年三十晚上沒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是吃粽粑。一個粽粑有兩三斤重,小一點的也有一斤,人稱「枕頭粽」、「駝背粽」。壯家姑娘在臘月二十九晚上就把粽粑包好。粽粑被墨綠的粽葉包裹得嚴嚴實實,再用金黃的稻稈一圈圈緊緊地綑紮起來,煮上整整一天,到三十晚上就可以開鍋了。
雲南白族主要居住在被蒼山洱海環繞的大理古城,依山傍水,物產豐富,白族的年夜飯可謂豐盛至極。
海水煮活魚又稱「活水煮活魚」或者叫「酸辣魚」。洱海邊的漁民煮魚時,特別是烹煮當地稱為「油魚」等肥美魚兒時,一般都不用油煎。他們舀來洱海之水,待鍋內水沸時,放入鮮魚,再擱上濃重的辣椒粉和花椒粉,其味鮮美麻辣,俗稱「海水煮海魚」。
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餚。這是將整隻豬或羊置於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時,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黃色時為止。吃時將肉切成肉絲或肉片,佐以姜、蔥、蒜、燉梅、辣椒、蕪美等調料,又香又鮮,為款待貴客的民族佳餚。
油炸涼粉這道菜是西南地區較為有名的一道小吃,以豌豆、胡豆或扁豆(檳豆)為原料,浸入水中泡脹磨漿,去掉粗渣,經漂濾沉澱,摻入適量清水置鍋內燒火加熱,邊攪邊煮,呈漿糊狀時舀在盆裡,冷卻後就成涼粉。在年夜飯中一道油炸涼粉清爽可口,可隨酒入口,光滑鮮香,清爽可口,低脂,少熱量,是年夜飯中爽口入食的一道菜。
最後再來道飯後的甜點茶水。雕梅,洱海白族姑娘,人人善制雕梅,並成了衡量姑娘是否心靈手巧的標誌。在青梅成熟的季節,白族姑娘 都會約上三五閨蜜,一起坐在自家的院子裡,一手拿著小刀,一手拿著一粒青梅,飛快地轉動青梅,把青梅核剔除,而此時青梅也已經被雕得好像盛開的花朵一般。加上白糖蜂蜜,醃成雕梅蜜餞,吃起來軟糯而酸甜。在豐盛的年夜飯後,來一顆清爽的雕梅,順順腸胃,又能繼續吃更多美食了。
少數民族的年夜飯都有著自己民族的特點,因地域而不同,是民族文化的體現。
看到這裡,不知道你家的年夜飯有幾樣是小編剛才說的這些呢?什麼?一樣都沒有說中?——好吧,最後小編再來侃兩樣,這兩樣年菜你家年夜飯必須有!
雲南不少地方過年飯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叫「長菜」——肉湯加青白菜、青蒜煮,料都不切斷,意為「長長久久,青青白白」。滿滿一大鍋菜,接連加菜加料,從年三十吃到正月十五,越到後來,裡面的青菜煮的時間太長發酸了就加許多辣椒進去,味道就越正宗。長菜不能用刀切碎,要一根根完整的煮,裡面有豬骨頭、酥肉、蒜苗、青菜,自己喜歡吃的菜都可以放在裡面煮,所有菜都要完整的煮。
每年臨近除夕夜的時候,家庭主婦們就到菜市場買回苦菜、白菜、青蒜苗、芹菜、火腿骨、五花肉等主料,把這些菜葉手撕下來,用大簸箕盛放,用大鐵盆洗菜。長菜裡面的菜葉是不能折斷或切碎的,必須保持一葉一葉下鍋煮,這樣家人吃下才能在來年平安吉祥。湯底的製作也很講究,長菜是一道清淡的菜餚,湯的要求頗高,一般選用五花肉切塊與火腿骨同煮,這樣整鍋菜既有火腿的骨油香又有五花肉的肉香,吃時澆上一點油辣椒,味道醇厚無比。大年初四之後的長菜尤為好吃,經過前五天的燉煮與發酵,此時的長菜已經入味並略帶微弱的酸味,這酸爽,夠味!
在年夜飯的菜品組成中,代表著雲南火鍋悠久文化的炊鍋也很受重視。老雲南人吃炊鍋對於湯底講究,雞、火腿骨、筒子骨熬製8小時以上,混合了這三種食材的湯底清爽、渾厚、濃鬱。一般家庭在用湯底之前還需過濾幾道湯汁,把湯裡的碎骨頭過濾掉,還可防止過多的油脂混到湯底裡,影響品食效果。
炊鍋在鋪放食材方面也很講究,可細分為三層,最底層一般擺放粉絲、粉條,這些教難入味的品種,經過湯汁的烹煮最後吃到鍋底時入味三分;中間層放一些人們喜愛的酥肉、火腿片、五花肉片、豆腐圓子等葷菜,這些肉類在烹煮同時也可以再次為整鍋湯添香、增味;最上一層放入「一燙就熟」的蔬菜品種,豌豆尖、青蒜苗、萵筍尖、草芽、甜筍等時蔬小菜,根據季節隨時隨意更換菜品。吃炊鍋離不開配置一碗爽口的蘸水作為金牌搭檔,滿鍋飄香。
炊鍋的做法簡單方便且味道鮮美,春節年飯時吃炊鍋更加溫暖祥和,暖暖的炊鍋預示著來年紅紅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