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忘情
長期以來,坊間盛傳一種觀點:三野大勝之後必有大敗。佐證之一,就是在連接取得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勝利後,三野在上海戰役時初時輕敵,第10兵團在外圍戰鬥中遭遇嚴重損失後,三野才集中全軍三分之二的力量會攻上海,但為時已晚,沒能阻止湯恩伯率5萬餘殘兵從海上逃脫。
此外,在赫魯雪夫回憶錄中,更是指責當年我軍「嫌上海是個包袱」,故而不肯乘渡江戰役之餘威,一鼓作氣拿下上海,坐視上海遭敵屠殺。
實際上,這些說辭都是不了解歷史原貌的無稽之談。
上海當年是遠東金融中心,是舊中國重要的對外口岸,集中了舊中國絕大多數輕工業的精華。如何讓其完整地回到人民的懷抱,不讓蔣軍將其打爛,是我方考慮的首要問題。另外,一旦解放上海這個舊中國最為繁華的城市,養活數百萬人口,供應工業原料所需的以「兩白一黑」為代表的大量物資,也是擺在我方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培訓接管幹部,讓他們很好地貫徹政策,以及從各解放區調集糧食、棉花、煤炭等維繫上海生存與運轉的必備物資,也都需要時間。
因此,主席於4月27日致電渡江戰役總前委時,提出「不使蔣軍過早退出上海和我軍倉促進入上海」,以便「多一些準備時間」。此外,對上海戰役提出兩條具體要求:完整地接收上海,以及殲滅湯恩伯集團主力。要達到這兩個要求,粟裕只能對上海實施兩翼迂迴,儘可能避免城市攻堅作戰。
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
4月30日,當發現上海守敵有逃跑跡象時,主席給粟裕發電報,要求「以一個軍進佔瀏河,威脅吳淞,則敵不敢再從海上逃走」。5月3日,主席又致致電總前委和華東局,要求「5月10日以前確定不去佔領上海,以便有十天時間做準備工作。而5月10日後,是佔領上海,還是繼續拖半個月到1個月不去佔領,取決於敵人是否逃走」。
不過,在獲悉守敵正加緊將上海的黃金、白銀和機器設備運往臺島後,主席於5月5日致電總前委,提出「請考慮可否在5月10日以後數天內先行佔領吳淞、嘉興兩點,切斷敵從吳淞、乍浦兩處逃路,然後從容布置,待你們準備好時再去佔領上海」。
5月6日,主席又再次明確了先徹底斷敵退路的戰役思路:「於5月10日至15日數日內,先行佔領吳淞、嘉興兩點,封鎖吳淞江口及乍浦海口,斷絕上海敵人逃路,使上海物資不致大批從海上運走。並迫使用和平解決上海問題成為可能。」
5月7日,粟裕將自己的上海戰役設想上報總指揮部。其核心是首先奪佔吳淞並控制殷行、楊行、嘉定、崑山以北地區,迫使敵經川沙、南匯撤退,並適時讓30軍、31軍迂迴浦東,斷敵退路。
5月8日,主席回電對粟裕的戰役設想予以了補充:「在攻佔吳淞、嘉興之同時,應派足夠兵力佔領川沙、南匯、奉賢,將敵一切逃路封閉是必要的」。如此一來,粟裕所設想的對上海實施一翼攻擊,就變成了兩翼鉗擊。從後來上海戰役的實際進程來看,主席顯然棋高一著。尤其是當28、29軍攻擊月浦、吳淞不順時,30軍、31軍迂迴浦東,迫使湯恩伯分散了兵力。如果不這樣做,當月浦、吳淞爭奪戰陷於僵局時再讓30軍、31軍加入攻擊,勢必拖長戰役時間。
5月13、14日兩天,第10兵團所屬28、29軍的吳淞外圍爭奪戰中,傷亡8000餘人卻進展遲緩,客觀因素是吳淞地區地形於我軍不利,難以展開兵力。守敵也是當時蔣軍殘餘部隊中,戰鬥力數一數二的第52軍。而第10兵團由於部隊行進太快,加之時值梅雨季節,道路泥濘難行,以至於炮兵沒能及時跟上,部隊在缺乏炮火掩護的情況下,未及詳細偵察地形、敵情,就在行進間對敵堅固陣地發起了進攻。第10兵團負責人及28軍、29軍首長,在這方面確實輕敵大意了,許多方面考慮不周,故而遭遇到挫折。但是這一挫折只是局部性質的,對大局影響微乎其微。
第10兵團受挫,讓粟裕意識到吳淞外圍其實是湯恩伯集團堅固設防的主陣地,進攻前必須做好各方面充分準備,才有可能取勝。因此,他於5月15日電令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要求該兵團 「以先頭軍力求迅速攻佔川沙、高橋,並確實控制東溝鎮以北與全國輪船檢查處(吳淞右岸)之間,以炮火封鎖江面」。
由於14、15日兩天的作戰,已迫使湯恩伯將原先部署在上海城中的相當一部分兵力調至城市外圍陣地,調動相當部分敵軍至外圍陣地,總前委於5月17日提出:「在部署上似應同時由南向北實行攻擊。多面攻擊才能分敵之勢,使我易於奏效」。
根據戰場進展情況,粟裕於5月18日向總指揮部提出:「是否可對滬攻擊,不受時間地區限制(即不限於吳淞,因我對攻擊市區需另待命令)」。主席在得到總前委關於接收上海各項準備工作就緒的報告後,於20日定下了對上海發起總攻時間,並明確「攻擊步驟,以先解決上海後解決吳淞為適宜」。
綜上所述,從主席,到渡江戰役總前委和實際負責上海戰役的粟裕,在戰役發起之前到戰役進行中,圍繞著完整接收上海和殲滅湯恩伯集團這兩大戰役目標所作的各項決策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無可指責的。
一些人詬病為何沒有一開始就派兵進攻上海南市區,實際上,當時蔣軍並無死守上海的決心,如我早早地向上海南市區發起攻擊,只能促使守敵下決心從海上逃跑。因此,先打吳淞、高橋,斷敵退路,將大批守敵從市區調至城市外圍陣地予以消滅,能極大減少對市區的破壞。當外圍敵軍被我消耗到一定程度,市區空虛之時,適時派遣部隊以多路縱隊對市區展開向心突擊,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我軍傷亡,保護上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綜上所述,我軍上海戰役的諸項決策均是正確的,符合實際的。其最終結果,是較好地完成了戰前制訂的兩大戰役目標。至於湯恩伯率5萬殘兵從海上逃跑,這對於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我軍來說,是無法避免之事,換誰來指揮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