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規劃上海戰役,主席添神來一筆,5萬蔣軍為何能海上逃跑

2020-12-22 騰訊網

作者:忘情

長期以來,坊間盛傳一種觀點:三野大勝之後必有大敗。佐證之一,就是在連接取得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勝利後,三野在上海戰役時初時輕敵,第10兵團在外圍戰鬥中遭遇嚴重損失後,三野才集中全軍三分之二的力量會攻上海,但為時已晚,沒能阻止湯恩伯率5萬餘殘兵從海上逃脫。

此外,在赫魯雪夫回憶錄中,更是指責當年我軍「嫌上海是個包袱」,故而不肯乘渡江戰役之餘威,一鼓作氣拿下上海,坐視上海遭敵屠殺。

實際上,這些說辭都是不了解歷史原貌的無稽之談。

上海當年是遠東金融中心,是舊中國重要的對外口岸,集中了舊中國絕大多數輕工業的精華。如何讓其完整地回到人民的懷抱,不讓蔣軍將其打爛,是我方考慮的首要問題。另外,一旦解放上海這個舊中國最為繁華的城市,養活數百萬人口,供應工業原料所需的以「兩白一黑」為代表的大量物資,也是擺在我方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培訓接管幹部,讓他們很好地貫徹政策,以及從各解放區調集糧食、棉花、煤炭等維繫上海生存與運轉的必備物資,也都需要時間。

因此,主席於427日致電渡江戰役總前委時,提出「不使蔣軍過早退出上海和我軍倉促進入上海」,以便「多一些準備時間」。此外,對上海戰役提出兩條具體要求:完整地接收上海,以及殲滅湯恩伯集團主力。要達到這兩個要求,粟裕只能對上海實施兩翼迂迴,儘可能避免城市攻堅作戰。

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

4月30日,當發現上海守敵有逃跑跡象時,主席給粟裕發電報,要求「以一個軍進佔瀏河,威脅吳淞,則敵不敢再從海上逃走」。5月3日,主席又致致電總前委和華東局,要求「5月10日以前確定不去佔領上海,以便有十天時間做準備工作。而5月10日後,是佔領上海,還是繼續拖半個月到1個月不去佔領,取決於敵人是否逃走」。

不過,在獲悉守敵正加緊將上海的黃金、白銀和機器設備運往臺島後,主席於5月5日致電總前委,提出「請考慮可否在510日以後數天內先行佔領吳淞、嘉興兩點,切斷敵從吳淞、乍浦兩處逃路,然後從容布置,待你們準備好時再去佔領上海」。

5月6日,主席又再次明確了先徹底斷敵退路的戰役思路:「於5月10日至15日數日內,先行佔領吳淞、嘉興兩點,封鎖吳淞江口及乍浦海口,斷絕上海敵人逃路,使上海物資不致大批從海上運走。並迫使用和平解決上海問題成為可能。」

5月7日,粟裕將自己的上海戰役設想上報總指揮部。其核心是首先奪佔吳淞並控制殷行、楊行、嘉定、崑山以北地區,迫使敵經川沙、南匯撤退,並適時讓30軍、31軍迂迴浦東,斷敵退路。

5月8日,主席回電對粟裕的戰役設想予以了補充:「在攻佔吳淞、嘉興之同時,應派足夠兵力佔領川沙、南匯、奉賢,將敵一切逃路封閉是必要的」。如此一來,粟裕所設想的對上海實施一翼攻擊,就變成了兩翼鉗擊。從後來上海戰役的實際進程來看,主席顯然棋高一著。尤其是當28、29軍攻擊月浦、吳淞不順時,30軍、31軍迂迴浦東,迫使湯恩伯分散了兵力。如果不這樣做,當月浦、吳淞爭奪戰陷於僵局時再讓30軍、31軍加入攻擊,勢必拖長戰役時間。

5月13、14日兩天,第10兵團所屬28、29軍的吳淞外圍爭奪戰中,傷亡8000餘人卻進展遲緩,客觀因素是吳淞地區地形於我軍不利,難以展開兵力。守敵也是當時蔣軍殘餘部隊中,戰鬥力數一數二的第52軍。而第10兵團由於部隊行進太快,加之時值梅雨季節,道路泥濘難行,以至於炮兵沒能及時跟上,部隊在缺乏炮火掩護的情況下,未及詳細偵察地形、敵情,就在行進間對敵堅固陣地發起了進攻。第10兵團負責人及28軍、29軍首長,在這方面確實輕敵大意了,許多方面考慮不周,故而遭遇到挫折。但是這一挫折只是局部性質的,對大局影響微乎其微。

第10兵團受挫,讓粟裕意識到吳淞外圍其實是湯恩伯集團堅固設防的主陣地,進攻前必須做好各方面充分準備,才有可能取勝。因此,他於5月15日電令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要求該兵團 「以先頭軍力求迅速攻佔川沙、高橋,並確實控制東溝鎮以北與全國輪船檢查處(吳淞右岸)之間,以炮火封鎖江面」。

由於14、15日兩天的作戰,已迫使湯恩伯將原先部署在上海城中的相當一部分兵力調至城市外圍陣地,調動相當部分敵軍至外圍陣地,總前委於5月17日提出:「在部署上似應同時由南向北實行攻擊。多面攻擊才能分敵之勢,使我易於奏效」。

根據戰場進展情況,粟裕於5月18日向總指揮部提出:「是否可對滬攻擊,不受時間地區限制(即不限於吳淞,因我對攻擊市區需另待命令)」。主席在得到總前委關於接收上海各項準備工作就緒的報告後,於20日定下了對上海發起總攻時間,並明確「攻擊步驟,以先解決上海後解決吳淞為適宜」。

綜上所述,從主席,到渡江戰役總前委和實際負責上海戰役的粟裕,在戰役發起之前到戰役進行中,圍繞著完整接收上海和殲滅湯恩伯集團這兩大戰役目標所作的各項決策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無可指責的。

一些人詬病為何沒有一開始就派兵進攻上海南市區,實際上,當時蔣軍並無死守上海的決心,如我早早地向上海南市區發起攻擊,只能促使守敵下決心從海上逃跑。因此,先打吳淞、高橋,斷敵退路,將大批守敵從市區調至城市外圍陣地予以消滅,能極大減少對市區的破壞。當外圍敵軍被我消耗到一定程度,市區空虛之時,適時派遣部隊以多路縱隊對市區展開向心突擊,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我軍傷亡,保護上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綜上所述,我軍上海戰役的諸項決策均是正確的,符合實際的。其最終結果,是較好地完成了戰前制訂的兩大戰役目標。至於湯恩伯率5萬殘兵從海上逃跑,這對於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我軍來說,是無法避免之事,換誰來指揮都一樣。

相關焦點

  • 粟裕:1955年授銜的大將,堪稱我軍的「戰神」
    濟南戰役,被軍委任命華東野戰軍總指揮的粟裕牛刀小試,僅用9天時間,全殲濟南守軍將近10.5萬人,生俘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中將以下將領23名。粟裕並未服從軍委讓華野所部下江南的命令,而是向軍委發電報建言並提出設想,將敵主力全殲在江北,軍委採納並同意了粟裕的設想,據此,粟裕率華東野戰軍發起淮海戰役,在劉鄧中原野戰軍的配合下,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17個縱隊作戰,殲滅國民黨軍44萬餘人,戰後主席說:「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 名將未能成行的最後一戰:粟裕籌劃的臺灣戰役
    1949年5月,陳毅、粟裕在上海檢閱入城部隊 解放臺灣是新中國建立初期,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準備實施的一次重大戰役計劃。1949年1月迫於國民黨內部反蔣勢力的壓力下野後,他制定了「建設臺灣、閩粵,控制兩廣,開闢川滇」的戰略計劃,並設想建立一個「北連青島、長山列島,中段連接舟山群島,南到臺灣、海南島」的海上鎖鏈,使其成為封鎖、包圍以至反攻大陸的戰略基地。 為了實現上述計劃與設想,蔣介石做了一系列精心準備。他任命陳誠為臺灣省「政府主席」,蔣經國任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
  • 軍委和粟裕意見相反,本想另換統帥,陳毅:只有粟裕才能勝任!
    意見不同1948年,粟裕指揮部隊剛打完沙土集戰役,還未來得及休整,便接到來自中央軍委的一封電令。為能迫使敵人改變戰略部署,決定由粟裕帶領華野外線兵團的第一縱隊、第四縱隊和第六兵團,組成第一兵團,直插蔣介石後方進行機動作戰。
  • 抗美援朝開戰在即,為何毛主席屬意粟裕掛帥,卻最終選了彭德懷?
    抗美援朝開戰在即,為何毛主席屬意粟裕掛帥,卻最終選了彭德懷?1950年的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這一戰,打出了中國的國威,打出了解放軍的軍威,從此以後,在沒有哪個國家和軍隊敢於挑戰新中國和解放軍。抗美援朝戰爭,毛主席最終點將彭德懷元帥,毫無疑問這是成功的。
  • 共和國將帥成名戰,粟裕將軍與淮海戰役
    曾先後組織指揮過1944年的春節攻勢作戰、車橋戰役、南坎戰役等對日軍和日偽軍的作戰。解放戰爭期間,粟裕歷任華中野戰軍司令、華東野戰軍副司令、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等職,先後指揮了高郵戰役、隴海線徐海段戰役、蘇中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
  • 粟裕「鬥膽直陳」:華野暫不過長江,毛澤東主席從善如流
    所以,我們呢,給他來個針鋒相對,也還他一個黃河戰略:緊緊拖住他這兩個拳頭,然後對準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毛澤東將解放戰爭直接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的宏大的戰略決策要出臺了。1947年6月30日, 在黃河中下遊河南與山東交界處,自臨濮至張秋鎮約一百五十公裡的河段上,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十餘萬人馬由北向南強渡黃河。
  • 豫東戰役前,主席為何電令「已調中原局的陳毅不參與戰役指揮」?
    1948年5月,對華野來說是非同尋常的月份,實際上完成了陳毅、粟裕對全部野戰軍指揮權的交接。 主席和中央在城南莊接受了粟裕華野一兵團暫不渡江的建議,決定華野全軍留在中原,與劉鄧、陳謝聯手打殲滅戰。與粟裕一起奉令去城南莊的、曾向中央建議躍進江南的陳毅對主席說:「我沒給主席當好參謀。"
  • 解放戰爭時粟裕三次鬥膽直陳為將來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就這樣,從7月13日到8月31日華中野戰軍3萬多人在蘇中七戰七捷,殲滅敵人5.3萬人。 提及「鬥膽直陳」一言的,則是8月5日的一封電報,粟裕要求調山野的五旅到蘇中參戰,山野不同意,中央電令「 儘可能滿足粟之要求 , 集中最大兵力於主要方向」 。山野的支持和五旅的到來,對七戰七捷有很好的保障。
  • 抗美援朝開戰在即,為何主席屬意粟裕掛帥,最後卻是彭帥?
    應朝鮮的請求援助,加上保家衛國的需要,主席下令組織中國人民志願軍進行抗美援朝戰爭。 這是一場國家之間的保衛戰,是否勝利不僅影響著我們國家的國際地位,還將關乎著國家與民族的安危。因此,這場戰役的指揮官一定是能夠掌控大局、臨危不懼的,為了選好領頭人,毛主席也是思前想後、反覆斟酌。
  • 為何淮海戰役是「最偉大的戰役」?敵軍最多、耗時最長和意義最大
    兩次戰役的實際最高指揮員林總,無非就是要研究,如何用更小的代價、更短的時間消滅更多的敵人,尤其是需要貫徹主席「大打殲滅戰」的戰略思想,不使東北和華北之敵漏網太多,儘量就地殲滅,但戰役最終的勝利其實是毫無懸念的。
  • 《戰上海》上映轟動全國,陳毅連連稱讚,粟裕卻指出三點不足
    粟裕大將認為《戰上海》中心應該突出「戰」字,但全片卻對起義誇大偏重。 華野和中野在1949年4月底完成渡江後,粟裕領銜華東野戰軍40萬大軍,於5月12日正式發起解放上海戰役。
  • 粟總危急,主席以罕見口氣,要求中野「保粟軍勝利」
    作者:蘇區放牛娃1948年7月3日,正在指揮豫東戰役的粟裕眉頭緊鎖,他經過精心計算,判斷要全殲黃百韜兵團和區壽年的整編75師殘部2個團,需要5天時間。而他手中無任何多餘兵力可用,無法抽出阻援部隊阻擊胡璉兵團的增援,只好致電主席請求支援。
  • 1950年,海南島戰役,韓先楚用木帆船撕破了薛嶽的「伯陵防線」
    :薛 嶽,海南防衛總司令戰役結果:人民解放軍以傷亡4500人的代價,殲滅守軍3.3萬餘人。二、你有盾,我有矛,解放軍做好了搶灘登陸海南島的準備就在薛嶽對自己的「伯陵防線」洋洋得意時,在1949年12月10日,解放軍陣營中的一名軍事天才向毛澤東主席提出了攻打瓊涯的詳細建議,他計劃讓韓先楚的第40軍和李作鵬的第43軍參加海南島戰役,並為之配屬加農炮兵第28團、高射炮兵第1團和工兵1部,共計10萬餘人,組成「渡海兵團」。
  • 三大戰役殲敵154萬,蔣軍4大將領結局如何?只有他當了俘虜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我軍發起三大戰役,和蔣軍展開戰略決戰。 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蔣軍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
  • 葉飛受粟裕重用,32年後記憶猶新
    1979年2月20日,他對河南派來收集豫東戰役資料的睢縣文化館長孫連科等人回憶說:「睢杞戰役時,我任華野第一縱隊司令員,戰役打響前四天,也就是1948年6月23日的華野軍事會議上,華野代司令、代政委粟裕同志,宣布我為睢杞戰役前線指揮。」他還談到自己的指揮位置:「我的指揮部開始設在睢縣東關回族清真寺,在那裡3天,後又靠前轉到睢縣縣城城西南約15華裡的碼頭。」
  • 連續三次點將,粟裕掛帥抗美援朝,主席:你可以養病,但必須出徵
    7月6日,主席致電粟裕並陳毅、饒漱石:「現有重要任務委託粟裕同志執行,請粟於7月16日前將三野事務處理完畢,並於7月18日來到北京接受任務,粟來時可隨帶秘書及參謀人員數人。」7月7日,北京召開國防會議,決定抽調戰略預備隊4個軍以及配屬的炮兵、空軍等部隊共25.5萬人,組成東北邊防軍,以粟裕為司令員。之後,主席更是派陳毅向粟裕傳達,明確要他擔負抗美援朝作戰指揮任務。
  • 金門戰役粟裕定下3不打,但因輕敵冒進而失利,前線指揮連降3級
    解放戰爭,解放軍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多個奇蹟,用勢如破竹摧枯拉朽來形容,太恰當不過了,就連名將張靈甫的74師也可以吃掉,可以說是所向披靡。也許是節節勝利導致輕敵情緒抬頭,在解放戰爭末期的金門戰役中,解放軍遭受了戰爭開始以來最大的失利,主席親自起草了通報,總結了這次戰役的教訓。
  • 王耀武特赦出獄,除親人外最想見的為何是粟裕?
    這一計劃早在粟裕的預料和防備之中:一是防守濟南,以原有的10萬守軍和新調的兩個旅守城,歸山東省主席兼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負責,要求能堅守兩個月以上;二是增援濟南,以邱清泉、李彌和黃百韜3個黃埔嫡系兵團17萬人分兩路馳援,由徐州「剿總」副司令長官杜聿明統率。
  • 軍神劉伯承,戰神粟裕,都吃胡璉大虧,金門炮擊僥倖逃脫
    ,殲敵2個旅5個保安團1.6萬多人。9月定陶戰役,在大、小楊湖全殲趙錫田整編第三師1.7萬多人,震動了南京。  9月中旬,顧祝同集中6個師合圍劉伯承,9月下旬,第5軍逼近巨野以西的龍固集,整編十一師推進到巨野以南的張鳳集。隨後,一場惡戰在巨野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打響了。
  •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結束後,蔣軍還有多少主力軍,指揮權在誰手裡
    前言:眾所周知抗日戰爭勝利後,我軍和蔣軍之間展開了將近四年的內戰,我軍從全方位劣勢開始,通過指戰員的英勇奮戰,最終打敗了號稱擁有八百萬軍隊的蔣軍。通過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的勝利,基本上消滅了蔣軍在長江以北的主力部隊,從那一刻起,勝負已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