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鄧蘭芳 丁香醫生
現代社會中,壓力無處不在。
隨著壓力而來的,是時常爆發的糟糕情緒,是偶爾控制不住的與他人的摩擦,還有在某些難過時刻冒出的對自我的懷疑和否定。
這些情況正常嗎?會不會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鄧蘭芳
駐丁香醫生醫師
中山市第三人民醫院精神心理科主治醫師
什麼是
「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關於心理健康的界定,目前存在不同的觀點。
一般認為,心理健康是指能以積極有效的心理活動、平穩正常的心理狀態,來應對社會、自然和自我的變化。
不少學者主張,心理健康實質上是一種狀態,是一個在「平衡-不平衡-平衡」中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
這裡說的「動態」,體現在心理健康的標準是相對的。
在不同的年齡/時代階段、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領域等條件下,對心理健康有不同的要求,不可能固定和統一。
「動態」還體現在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之間,沒有絕對清晰的界限。
即使一向心理健康的人,在極端惡劣的情境下,也可能呈現出一些不健康的狀態和行為。
有沒有什麼標準可以自我評估?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國際上影響力較大的心理健康標準,當屬馬斯洛和米特爾曼提出的心理健康 10 條:
①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② 能充分了解自己,合理評估自己的能力;
③ 生活理想和目標切合實際;
④ 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
⑤ 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⑥ 善於從經驗中學習和成長;
⑦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⑧ 可以適度合理地宣洩和調整情緒;
⑨ 能在個性和集體要求之間良好平衡;
⑩ 能在社會規範框架之內,實現自我需要和價值。
中國學者於 2012 年發布了中國人心理健康標準及具體評價因素,6 條要點如下:
① 認識自我,接納自我:了解自己併合理地評價自己,有一定的自尊和自信,接受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② 自我學習,獨立生活:能從經驗中學習、成長並學以致用,能夠獨立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務。
③ 情緒穩定,有安全感:能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基本保持情緒穩定,積極正向情緒是主導,對人身安全和生活穩定有基本的安全感。
④ 人際關係和諧良好:具有基本的社會交往能力,能夠保持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在關係互動中體驗到正常的情緒狀態和滿足感,能夠接納他人以及人際交往中的一些問題。
⑤ 角色功能協調統一:心理和行為表現,能符合社會規範、角色要求、所處環境、年齡特徵和個人現實需要。
⑥ 適應環境,應對挫折:不迴避現實環境接觸,能積極面對、接納和應對現實,能積極面對和處理困難、挫折。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總結起來,中國人心理健康標準大致體現在 3 個方面:
自我和諧:自我意識、生活和學習能力、情緒健康;
人際和諧:人際關係和諧良好;
社會心理和諧:角色功能,社會適應。
以上提到的判斷「標準」,可以用來作為參考,也可以當作是提升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方向。
在實際操作中,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還需結合所處的環境、背景、年齡、時代等因素來綜合評估,並不是單純依據「標準」。
如何看待「心理不健康」?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再次跟大家說明,「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並不是絕對化或一成不變的。
關於心理健康,一方面,我們應該對它保持關注和重視。
研究證實,心理健康是心身健康的重要部分,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可能會導致疾病。
比如,因工作、家庭、婚姻、經濟等各方面壓力導致個人處於持續的緊張壓抑狀態下,若不能實現及時有效調整,則可能導致一些身體疾病(如高血壓、消化性潰瘍等)或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鬱、失眠等)。
同時,這些疾病也可反過來給心理健康帶來挑戰和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咱們也不必對「心理不健康」這一概念太過恐慌、糾結甚至自我代入。
既然心理健康是動態發展的過程,而且也不是完全絕對和黑白分明的,那麼,心理健康就完全可以通過維護和促進來實現動態發展。
針對心理疾病,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針對個人性格和能力方面,積極提高自我的適應和應變能力,積極改善人際關係,從而幫助實現心理健康。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任何人,在人生的某些階段或某些特定環境下,都可能會碰到一些較難處理的困境,比如學習壓力、考試焦慮、晉升壓力、生意受挫、戀愛受挫、婚姻危機、經濟危機、肺炎疫情等等。
這些時候,出現困惑、焦慮、抑鬱、失眠、軀體反應等問題可能在所難免,於是就暫時進入了「心理不健康」的狀態。
若自己和親朋好友的努力能及時有效調整自己的狀態,這種「心理不健康」的狀態自然就會動態轉變為「心理健康」狀態。
如果這樣做的效果不明顯,那就積極地嘗試其他可靠的途徑,比如諮詢正規的心理醫生/心理諮詢師來尋求改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