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天天看《踢館》?只要打開微信,進入添加朋友界面,在公眾號搜索裡輸入「講武堂」,就可以關注我們公號啦,第一個結果就是我們喲。
問:堂主,在之前的踢館中,你說晚清陸軍裝備是百鬼夜行,還認為北洋水師艦船也不如日本海軍。可是在甲午戰爭前,由於對外開放通商等原因,有豐厚的關稅等收入,清王朝的財政收入其實不少,明顯超過日本,可為何清朝卻在軍備上輸了呢?甲午戰敗後清朝為何願意賠款2億兩,拿這一半的錢去買槍炮軍艦,就能把當時的日本揍趴下啊!
那兩億兩又不是一次性賠付的,而是各國銀行借錢給大清朝,讓大清朝慢慢還債,才賠上的。封建財政的特點就是湊合糊弄,在甲午開戰之前,閻敬銘苦心經營十幾年,實際上也就是勉強維持財政平衡,把之前借的債務和拉的饑荒儘可能彌縫。
被西方列強敲開門後,中日都對各自體制進行改良。但大家都知道,日本完成了蛻變,獨尊天皇,中央集權,建立現代財稅制度,工商業大發展。而清王朝,各總督大人明爭暗鬥、相互拆臺,各裱糊匠與朝廷相互糊弄。
甲午戰爭前的中日競爭,某種意義上也可以看作國家財稅的競爭。實際上戰爭爆發前,日本中央政府的稅收收入已經連年超越清朝中央政府。
這就是為什麼甲午戰爭前幾年,日本可以瘋狂買軍艦,而北洋水師成軍後卻十年未添一艦。李裱糊匠覺得這塊已經花了一大筆錢,他得把錢挪到別的他自認為更急需的地方去,國家大,哪哪都缺錢嘛。
所以大家也別只盯著日本明治天皇省吃儉用把用度捐出買軍艦,這邊慈禧太后搞生日挪用海軍軍費。這只是表象,北洋水師軍備競爭失敗,背後是兩個國家的財稅力量對比已經發生反轉。
圖:清朝屬於封建社會的政府結構,追求的是量入為出的靜態穩定,有事了多收點稅補上,沒事了可不會主動行動。也正是有這個區別,所以和現代結構政府相比,組織動員國家力量的能力非常低下。
圖:日本的英國造富士級戰列艦,1897年建成服役,如果甲午戰爭晚幾年爆發,北洋水師只會輸得更慘。
清朝財政收入大增是甲午戰爭後,還有庚子國變之後,這還不是自然增長,而是為了巨額賠款和新軍的支出,拼命壓榨的結果,之前的收入其實並不高。有點黑色幽默的是,借了洋人的錢,洋人要收益,自然用心用力去幫清廷整理財稅、海關,確實提高了清朝中央政府的收入。這也是赫德這些洋員現在歷史評價褒貶不一的原因。
而之前自太平天國運動以來,地方和中央分割財政,導致一團亂麻很難集中力量。
當時綠營也還沒裁撤,作為朝廷唯一能控制的非私人軍隊,也還得養著,一年上千萬開支下來,其他軍費也自然沒多少可用了。
圖:從17世紀中導19世紀後期,清朝的田賦比例持續下降,而鴉片戰爭後關稅和釐金比例快速上升。
圖:清朝是個老大帝國,已經完全的老朽,所有這類帝國的共同特點是有一大堆幹不了什麼事,但是卻消耗大量資源的傢伙,於是帝國大量資源白白浪費,根本沒法拿來發展。比如說現在的美國,他是沒錢嗎?並不是。但美國的社會福利、醫療和金融行業耗費了大量資源,所以就是沒錢來發展新力量。
圖:再比如說現在的日本,世界第三大經濟體,要說沒錢那真是笑話,但日本就是沒錢增加軍費,幾十年了軍費總額基本不變。原因無他,養老、福利、地產、金融幾個行業和財閥消耗了太多資源,於是政府就沒有可以用於新領域的經費。
問:堂主,我看電影建軍大業,裡面賀龍元帥說只要有漢陽鐵廠,那就要槍有槍要炮有炮,當時漢陽鐵廠真的這麼厲害,和同期張作霖的兵工廠比如何?民國時這麼多兵工廠的產能都咋樣?
漢陽在當時來說,是中國唯一相對比較綜合性的軍工聯合體,有鋼鐵廠,有槍炮廠,有彈藥廠,還能生產硫酸,這樣從原材料到製成品可以實現一條龍生產。在閻錫山的那套山大王工業搞出來之前,全中國也就漢陽比較齊整了。
圖:漢陽鐵廠是中國近代最早的官辦鋼鐵企業,誕生於1890年,由晚清名臣張之洞創辦,包括生鐵廠、貝色麻鋼廠、西門士鋼廠、鋼軌廠、鐵貨廠、熟鐵廠等6個大廠和機器廠、鑄鐵廠、打鐵廠、造魚片鉤釘廠等4個小廠。
其他兵工廠都是必須依賴進口幾乎所有原材料才能生產,比如上海能造山炮,但是鐵料鋼料全部進口。瀋陽廠哪怕在張學良大規模擴建後的1931年,也只有小平爐,還不是用來煉鋼,而是用來熔化進口鋼料鑄造毛坯用的,身管火炮的炮管實際上還根本不能生產,只能直接進口炮管半成品,回來自己拉膛線,就算自己造的。
圖:清末民國的重工業、軍事工業主要靠洋務運動的底子,而洋務運動裡大多數都是製造廠這類比較末端的工廠,鋼鐵廠、礦務局就各一個,於是江東地區就只能依靠進口材料。對比建國初的156工程,煤礦、鐵礦、鋼鐵廠、發電廠佔了很大部分,這才使我國能自主擴張。
而且哪怕到最後,國內也只有這麼一個廠可以造野戰炮,其他廠都只能造山炮,製造能力上還是有相當差距的。
圖:山炮就是輕型榴彈炮,這是山西製造75毫米山炮。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中國能批量生產山炮的兵工廠只剩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
張作霖的那套沒啥東西,除了組裝一些火炮以外,基本就能製造點迫擊炮,水平並不高,大擴張實際上還是張學良上位以後,但是到31年其實規模也就那樣。變成我們印象中的大廠完全是日本人長期持續建設的結果,本身比漢陽和山西差遠了。
圖:1931年9月之前,瀋陽軍工廠總計生產1200多門火炮,開始批量生產150毫米迫擊炮和150毫米榴彈炮,但是炮鋼之類的還要進口。
問:堂主能介紹一下斯柯達兵工廠嗎?感覺非常牛啊,二十世紀初就能造聯合力量級戰列艦的大口徑主炮,二戰初期的38t坦克也是經典,還有各色輕武器也很有特色。雖說之前是奧匈帝國一手扶植的,可奧匈1918年就倒臺了,捷克一個小國,是怎樣做到紅旗不倒還做大做強了呢?
啥叫一手扶持……波西米亞本身就是德意志的傳統地區,比奧地利更早進入歐洲社會,當初七個選帝侯裡面就有波西米亞國王,也有不少波西米亞國王被選做皇帝。而奧地利只是缺乏自己領地的皇帝,給自己子嗣找的一個邊區蠻荒之地而已,到帝國解體之前,哈布斯堡也都是以波西米亞國王身份做皇帝,而不是奧地利公爵身份。
圖:波西米亞就是捷克中西部的拉丁語名稱,位於易北河上遊。1526年波西米亞王國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1617年費迪南二世當選神羅皇帝,但落選波西米亞國王,他的軍事徵服導致三十年戰爭爆發。戰後波西米亞仍然是獨立王國,直到1743年變成一個行省。
波西米亞地區一直都是德意志的主要工業區,奧匈帝國70%的工業都集中在捷克地區,也有世界第三的褐煤和歐洲第五的硬煤資源,本身也算是個工業國的底子了。只是說本身人口太少,體量不足,周圍也缺乏擴展空間。
圖:從地形看,奧地利就是一小塊山前平地,其西北方的巴伐利亞自己就是個農業區。波西米亞是丘陵平原地形,位於中歐平原南部,又有易北河溝通波羅的海,遠比奧地利本土更容易發展工商業。
小國也有小國的生存之道,像瑞典也是,在二戰前幾乎壟斷全球的軸承鋼,精密製造業也很有地位。畢竟當時存在嚴密的關稅壁壘,小國和大國做生意很吃虧,自己東西賣不掉,買東西還得實打實黃金去換;和捷克這種比較偏門的做生意,大家有來有往互換很划算,還有蘇聯這種揮舞著金條全世界買買買的狗大戶。
圖:只要靠著狗大戶,小國一樣有大市場,也就會有大發展。冷戰時蘇聯大型船用柴油機全部進口,使得芬蘭瓦蘭錫柴油機大發特發,這就是典型例子。
圖:當年捷克也是如此,1930年,捷克從英國購進了3輛卡登·洛伊德超輕型坦克。1935年10月,在此基礎上研製出LT-35坦克,出口到瑞士、瑞典、伊朗和秘魯等國家,還有我國的ZB-26捷克造輕機槍。
問:看的多踢的少,有個問題來了。日本當年已經拿下新加坡,基本全殲東南亞地區盟軍艦隊,為啥就沒去印度洋轉轉?不是要打緬甸麼,還要進軍印度,海軍沒想著封鎖孟買啥的,切斷英印運輸線,就眼看著陸軍馬鹿在陸地上啃草皮?
去了印度的啊,還在斯裡蘭卡炸沉了一條英國航母,不過打完以後機動部隊就回去休整,然後南下澳大利亞方向打美國人去了,然後是中途島……
圖:1942年4月,英國海軍競技神號航母在斯裡蘭卡附近海域被日本航母編隊擊沉,當月還擊沉了英軍康沃爾號巡洋艦。
因為澳大利亞和夏威夷攻略本身也是既定方針,是把美國隔絕在世界島之外的必要環節,不然等美國人拉近了距離,誰頂得住啊……
圖:1941年12月奇襲珍珠港,然後日軍艦隊在東南亞支援登陸,去印度洋轉一轉的次月還分兵南下打了珊瑚海海戰。也就是說,開戰前半年日軍艦隊一直疲於奔命,不得不回去休整。
在執行完這兩個任務之後,再進軍印度洋也還是可以的,問題是在中途島以後,連只執行一個任務都捉襟見肘,更何況次要的印度洋?
英國已經不可能獨立組織海軍力量到太平洋了,對日本的威脅和美國比起來就是一個零頭,所以對付英國海軍的優先級非常非常非常低。42年上半年的追擊戰獲勝以後,英國威脅徹底被消除,日軍兵力就抽回去。
圖:日本絕對國防圈示意圖,西部就到安達曼群島這個前沿基地,並不再向西擴張。英軍因為兵力集中在歐洲和北大西洋,加之這裡也不重要,所以也沒有反擊,直到45年日本投降。
實際上日本人就是三個罐子兩個蓋子的把戲,不停的把精銳的一航戰挪來挪去,到處堵漏。等到中途島之後戰局由於全局性的資源緊缺,是三個罐子就一個蓋子了,所以不可能傾斜什麼資源去印度洋。
圖:二戰日軍艦船損失地點示意圖。1944年的時候,在馬六甲海峽西端日本損失了球磨號輕巡洋艦,45年在此損失了羽黑號重巡洋艦,他們分別是配合訓練與運送物資時被英軍擊沉的。
問:踢館了堂主大人,73年阿以戰爭被稱為二戰後最重要的戰爭,或者說是現代戰爭的分水嶺,為什麼有這種說法呢?
因為在73年阿以戰爭之前,大部分戰鬥跟二戰時期沒太大的區別,越南戰爭有了一些新元素,但都是特殊叢林地形戰鬥下運用直升機等的區別。
圖:越戰的地面站場是無休止的遊擊戰,對大規模高強度對抗能起到的借鑑作用非常有限,所以在陸軍制勝論下地位高不起來。
世界爭霸的主要戰場上還是機械化摩託化戰爭的天下,1973年之前,哪怕是1967年戰爭,其實也就是二戰水平的摩託化加機械化戰爭,很多武器乾脆就是二戰剩餘物資,所以打法也是很相似的,就是個加強版北非戰役而已。
圖: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埃及和敘利亞主力是T-54/55坦克,少量T-34和IS-2,都是二戰或二戰剛結束的東西。以色列主力是百人隊長,還有少量M51超級謝爾曼,也就是二戰時M4的改進型。
到73年,空軍和陸軍都有了很大發展,以色列陸軍發展成了高度機械化的部隊,尤其是炮兵實現了高度機械化,而且無線電技術、儀器儀表技術也高度發展,所以73年戰爭中空地協同、陸軍部隊流動作戰等都發展出來了。
圖:第四次中東戰爭時,以色列陸軍裝甲部隊的遲滯戰法有效延緩了敵軍行動速度,成為此後北約標準戰法之一。即用小規模精銳部隊不斷襲擊對方大部隊,迫使其頻頻展開戰鬥隊形又改回行軍隊形,從而無法以行軍隊形持續快速挺進。
堂主之前說過的以色列炮兵戰術就是其中之一,大量設置預設陣地,在預設陣地不停機動射擊,跟過去固定化的炮兵陣地完全是兩個時代了。空軍和地面部隊利用更優秀的電臺以及測量工具,進行更緊密的協同,比二戰也提高了很多。
圖:自行火炮、預設陣地、先進通信結合,才有了炮兵流動作戰方式,才使得對手哪怕有相同裝備也無法招架,這就是新戰法的優勢。新裝備+新戰法,才有了新的戰爭模式。
問:韓國又不是沒見過M1,為何對毛子抵債的T-80評價甚高?
是韓國在中國的知乎和微博上,對毛子抵債的T-80評價甚高吧……
T-80U之前一直都是在韓國第一集團軍的第三獨立裝甲旅,第一集團軍看著很還牛,其實是啥單位吶,是東部的山地地區作戰部隊……全是一堆雜牌的步兵師(就是卡車和徒步師)和動員師(還是用的民用卡車)。
圖: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拖欠韓國的巨額債務。兩國政府達成的「棕熊」計劃,大量俄制先進武器裝備,包括33輛T-80U主戰坦克、43輛BMP-3步兵戰車、30架卡-32多用途直升機、770枚AT-13「混血兒」-M反坦克飛彈等被提供給韓國抵債。這項合同的價值為4.6億美元。
這個地區的裝甲部隊,知道啥意思吧?就相當於對越反擊戰那些62坦克的軍,或者軍區坦克團的地位,主要就是支援步兵,對坦克作戰能力很弱的次要兵力。
圖:韓國以朝鮮為假想敵,朝鮮最好的坦克不過是在T-62基礎上改進的天馬虎,而且以加強防空為賣點。對於這麼弱的對手,韓國用什麼坦克都一樣能打,說它的態度真證明不了什麼。
因為看著是在獨立裝甲旅,所以也演繹出來這些部隊如何如何精銳,代表韓軍如何如何重視,還有張冠李戴第一集團軍排名第一,就是絕對主力,而T-80部隊是絕對主力裡面的絕對主力,實際上都是腦補太多了。
圖:嘗試操作T-80U的美軍第8騎兵團第3營士兵。韓國買俄國一批陸軍裝備,就等於美國對俄軍主力裝備有了全面了解,當情報費也是值得,況且是用根本收不回來的爛帳去頂。
韓軍精銳是機械化步兵師,裝備也最好。剩下就是步兵師、動員師、鄉土師,這些都是雜魚,而獨立裝甲旅就是雜魚部隊裡面相對不那麼雜魚的一點機動力量。
圖:韓國陸軍作戰部隊編制表,精銳部隊都在第7機動軍,此外只有第1軍有一個機步師。
迷你踢館
問:很好奇,雪龍2號為什麼不在船首裝一個折臂吊那樣的機械手,終端裝一個修馬路用的在水泥路上打眼的挖掘機那種,或者弄一個大鋸片,絕對不會出現被困的情況
效率太低了,海冰一米多厚,上面還有浮雪,拿衝擊鑽這麼一點點砸,破冰船的航速就是龜速了,可能砸的還沒凍的快,而且航速太低也不利於控制。
破冰船連續破冰航行能力是個很重要的設計指標,雪龍2號可以以2-3節航速連續突破1.5米海冰+20釐米浮雪,就算有搞不定的厚冰層,也可以翹起船頭慢慢注水增重壓碎碎冰,這效率高多了。而且雪龍2還可以原地掉頭,雙向破冰,所以不要看雪龍2噸位小,技術水平很高的。
圖:堂主在其他新聞報導裡還見到有雪龍號可以用螺旋槳破冰的報導,但不知真假,雖然破冰船普遍採用更耐操的鑄鋼螺旋槳,但這種比較激進的方式還是有傷到螺旋槳的風險,所以對這種說法堂主是存疑的,考證了下作者是被某網站認證的清華博士,具體情況等以後堂主有機會去採訪下雪龍2的船員吧。
圖:雪龍2的首尾形狀是一樣的,可以雙向破冰,冰脊是海冰破碎後重新凍結形成的,水面上的部分用船體可以破,水下部分相對薄弱。
問:堂兄,今天提到戰列艦主炮三聯裝、四聯裝,炮管可以有的上翹、有的水平,他們的炮是一門一個獨立的空間嗎?炮和炮之間是如何連接的,如何減少齊射後坐力?
有的是獨立俯仰,有的是共用一套俯仰裝置,還有像法國人那個奇葩四聯炮是每兩門炮共用一套俯仰裝置。火炮在炮塔內的裝填室都要儘可能用防爆牆擋上點,以防殉爆。
圖:炮塔結構,儘可能用防爆牆將每一門炮都分隔開,實在沒辦法的就算了。
齊射都是間隔發火,不是同一瞬間把炮彈都打出去,因為不光有減小後座的問題,炮彈同時擊發產生的氣流也會互相干擾。
問:堂主,今聞印空軍一架米格21侵入尼泊爾領空被擊落,飛行員被俘,真有此事?難道印度空軍真有這麼菜,跟中國男足一樣,誰都敢輸?!
是假的,闢謠了。這個不知道又是哪個做號黨弄了個捕風捉影的消息,最後三人成虎鬧得沸沸揚揚。地攤自媒體出的東西不要信,信堂主才是正道。
問:想請問帥哥一個關於旋翼形狀的問題,既然高速旋轉容易翼尖跨音速而效能下降,那旋翼為何不設計成彎刀形狀來改善一下?看到眼鏡蛇的兩片旋翼又大又寬,和黑鷹的直又窄不一樣,請問為什麼不儘量做寬一點而減少長度呢?
所以現在很多直升機螺旋槳的末端都是彎刀狀的啊……
圖:CH-53K的槳尖後掠還帶下反,這可以有效改善旋翼流動特性,從而改善旋翼槳葉的壓力係數、拉力係數、懸停效率。
寬了,那展弦比就低啊……就跟飛機要航程就得加大翼展一樣,旋翼本質上也是機翼,只是可動而已。
問:塘主,說一下P-38和P-61這兩款長得很像的戰鬥機的關係和區別吧。
這兩種飛機沒什麼親緣關係,不是一家公司設計的,體型也差一個數量級。P-38是為了適應遠距離飛行才搞雙發設計,P-61則是因為夜戰要帶雷達,所以必須把飛機做大點,反正夜間攔截敵機也不需要什麼機動性。P-38採用雙尾撐是為了大航程,P-61則是為了增加乘員艙容積,不然搞成P-82雙野馬那個造型飛行員就太難受了,而且也更複雜。
問:堂主對山口多聞這個老鬼子怎麼看?中途島戰役中,赤城、加賀、蒼龍號航母在短短五分鐘內,相繼被美軍重傷,只有飛龍號落在後面沒有被第一時間打擊,而且連續派出兩個攻擊波次,也擊沉了約克城號,有人說山口比南雲更適合指揮機動航隊。如果讓山口來指揮就贏得中途島海戰,真的如些嗎?
從最後的結果看,聯合艦隊被暴揍南雲難辭其咎,並且山口能在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發動兩次成功反擊也不容易,當時也有聲音要讓山口去接替南雲。
但這都是事後諸葛亮了,誰也不知道如果是山口來指揮戰局走向會如何。中途島海戰日軍讓航母編隊既要奪島又要打航母這個任務本身就有點一廂情願,當然山口本人確實對手下要求很苛刻,在戰前訓練中經常練死人,這或許能佐證山口算是個虎將吧。
問:堂主,能否介紹下潛艇的X舵和十字舵有什麼區別,以及各自的優劣點。謝謝
X舵在潛艇進行任何機動時都要同時運動所有舵面,效率更高,抗損冗餘更強,缺點就是更複雜,不好搞,十字舵反之。
圖:基洛級就是十字舵,舵片呈十字形分布,垂直和水平轉向區分的很明顯,適合簡單人工操作。但是一旦其中一對卡死,比如垂直舵卡死就沒法動了,只能靠排水上浮。
圖:澳大利亞柯林斯級。X舵每一個舵片都可以參與各個方向的調整,所以卡死一對舵片也不影響操作,但是操作複雜不適合簡單人工。
問:多年資深潛水員上浮換氣。請問糖主,我空軍兔最精彩的保留節目是火箭彈舔地,那麼有沒有可能在空戰中雙方用火箭彈互懟,效果又如何?
隱身機時代用火箭彈互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甚至空中格鬥都不太可能了……冷戰時候倒是有用來批量打飛機的核火箭。
歷史上火箭彈在格鬥中的擊落敵機的事有過,但是戰例極少,越戰中有過A-4攻擊機的飛行員用火箭彈打掉過米格-17的事情。
堂主我最後一次聽說用火箭彈打飛機,是殲-8的武器列表裡有一種空對空火箭彈,是裝了近炸引信的57毫米火箭彈,但是從來沒見過實物。
圖:美國雷射制導的九頭蛇70毫米火箭彈打靶擊落過無人靶機,但是可以用來打無人機。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軍事微信公眾號《講武堂》獨家稿件,禁止商業轉載,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