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青島總兵衙門,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17年3月份,穀子就曾發有一文,對青島建築、總兵衙門及清建兵營做過描述,現在回看已覺潦草,不妥之處甚多。近期重新整理文件,又有些許發現,在此補訂一篇,以臻完善。
談起總兵衙門,便脫不開青島建置,關於建置學術界也有眾多爭論,有的建議將時間更加前置,如青島口開口通商。但我個人,就目前的認知,我還是贊同1891年6月14日以膠澳設防為點的,在此之前可以說是一種自然的發展,而在此之後則受到更大外力的驅動,區域的重要性被提升,城區發展迎來了新契機,這是能說得通的。對於膠澳設防之後,相關的建設開展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受當地建設物資匱乏等客觀條件的限制,這個過程也是比較漫長,不是一蹴而就的。現今隨著史料挖掘的深入,關於章高元何時來膠澳,相關設施的建設情況也有了更為翔實的論述,《德國侵佔膠州灣研究》一書中前幾篇文章就是講這些問題的,穀子在此就不作「文抄公」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來研讀。本文的主旨,還是從建築的角度,對青島總兵衙門做一些微觀的解讀。
我們現在所見到的總兵衙門,有賴於早期攝影技術的引入,當然主要是德國人的記錄,穀子本來想找俄國人的資料(因在1896年,俄國艦隊曾到膠澳過冬)但是無果。此外日本人也曾在1897年上半年造訪膠澳,進行間諜調查,有相關調查報告,未見照片。德國人在侵佔膠澳之前也曾經來過幾次,已知的是提爾匹茨作為德國東亞巡洋艦隊司令時期曾到此考察,另外就是德國築港專家弗朗鳩斯曾到膠澳實地調查,在其後期出版的著作中,有多幅插圖,但未見照片。由此可見,對於青島早期史的研究還有空間,隨著史料的挖掘,未來我們也許能看到更早的青島原始風貌照。
書歸正傳,我們來解讀青島總兵衙門。下圖可以很好的展現總兵衙門的整體格局。它的位置大體就是我們今天的青島人民會堂,照壁的位置已經到了大學路,照壁南側的排水渠後來被改造成暗渠,位置就到了大學路的道路上。
首先看總兵衙門的布局,整座建築坐北朝南,布局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日」字型,不是「口」,也不是「目」,按照一個圍合院落為「一進」,這應該是個「二進」的構造,因每一進均有東西廂房,古語稱為「四合」,因此穀子給它的定義是「二進四合構造」。在以往的論述中,多稱總兵衙門為三進院落,不知另「一進」所指為何?總兵衙門西側和北側各有一個院落,但相對獨立,暫且不將其與總兵衙門合併考量,當然這裡還有研究的空間。
總兵衙門入口南側的照壁,我們已經屢見不鮮了,關於這個「tan」的典故也說得很多,在整理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情,我們所看到的影壁繪畫經歷了幾次調整,手頭有的資料顯示,起碼有三版不同的圖案。下圖標明最初版的圖案,為德國佔領初期的,此時照壁後的旗杆還未樹立,這版圖可以作為照壁的原始圖。畫中神獸四肢足壯,身軀線條流暢,遒勁威武,但依稀能看到有部分色彩脫落。第二版則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補色,但局部圖案做了調整,例如祥雲圖案。但整體來說,第二版還是遵從最初版的圖案變化不大。當第三版出現的時候,這個「tan」已經是面目全非了。四肢纖細,肚囊渾圓,完全沒了神韻。以下穀子所列的,應該不是照壁的完整演變過程,想想從建到拆也是60多年,這期間重新增補繪製的次數應該不少,但現今作為知識研究,我們應該知道哪一個是最初和最有代表性的。
看完照壁,我們走向衙門,總兵衙門中軸線上的三座建築體量是大體相當的,但根據功能不同細節有區別,主要體現在建築的正立面上。門房面寬為六柱,入口處為四柱簷廊,入口兩側各兩間房屋。關於建築的細部,後文還有詳解,在此略過。一直以來,讓穀子略感疑惑的就是入口兩側的青龍白虎(實際不是白色的)圖案了。從中國風水學的角度來說,左青龍、右白虎皆指風水方位,不同方位又有不同的講究,暗合此者為風水寶地,但少見將圖案直接繪於建築(目前所見的老照片未見類似的)。本次梳理材料有一個發現,其實最初的衙門牆壁上是沒有圖案的,下圖第一張是德國海因裡希親王第一次來青島時期拍攝,此時的牆面無畫,還貼了一張布告。那麼這就說明,此畫繪製應該是出於德國人的授意或是安排。德國人究竟出於何意,穀子就不加揣測了,但這種不合規制的東西我們應該知道出處。另下圖圈出的地方,大家可以看到變化之處。
在以往對青島老建築的描繪中,容易出錯的往往是總兵衙門的內景,例如將東營的建築說成總兵衙門等等,諸如此類錯誤主要還是對建築不夠了解,其實它們的區別還是很大的。穀子在此將總兵衙門按照由外及內的順序加以說明。
上圖就是從入口進入後的一進院落,可以看到門房內側也有簷廊,次間有巨大的開窗,窗子還是老的,看著像是支摘窗,這些東西在後來基本被德國人換掉了。
一進院的廳房,還是有點神秘,穀子沒有找到完整的圖片,只能透過大門來看一看了。這座建築簷廊不長,只是在入口處,為了呈現更大的室內空間,供會客議事使用,傾斜的簷柱則是它顯著的特徵。
走進二進院落,這張圖片可以作為總兵衙門正房的標準照,建築的細部也能看的很清晰,穀子試著在建築上作了注釋,從清式營造則例來看,頂面用了小式板瓦鋪作的方式,如果是大式則會用到板瓦和筒瓦混合的作法。簷廊的細部處理還是比較精美的。
這張合影拍攝的地點正是總兵衙門正房入口處,中式傳統的格扇門,上方還加一個花心,製作很精美。兩側的支摘窗有萬字紋的窗欞,這張圖片因為拍攝較早,所以建築還保留了原來的樣式,可以作為正房入口的標準照。
通過以上的介紹,希望讀者對總兵衙門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可以看到總兵衙門最初是什麼樣子的,之後又做了哪些調整。當然總兵衙門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例如青島總兵衙門與清式衙門建築規制的關係,青島總兵衙門的具體規格尺度,以及一進院中廳房的標準照等等。這些問題只能留待後續的探考了,如果您有什麼見解,也歡迎回復,我們一起研究。
受穀子專業所限,如有不當之處還請熱心讀者提出,更加歡迎感興趣的朋友留言交流!文中圖片多來自網絡。
未經作者本人同意,禁止轉載!
致敬百年青島
讓青島人重新認識青島
歡迎關注「青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