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之島】追根溯源,圖解青島總兵衙門

2021-02-17 青之島


說起青島總兵衙門,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17年3月份,穀子就曾發有一文,對青島建築、總兵衙門及清建兵營做過描述,現在回看已覺潦草,不妥之處甚多。近期重新整理文件,又有些許發現,在此補訂一篇,以臻完善。

談起總兵衙門,便脫不開青島建置,關於建置學術界也有眾多爭論,有的建議將時間更加前置,如青島口開口通商。但我個人,就目前的認知,我還是贊同1891年6月14日以膠澳設防為點的,在此之前可以說是一種自然的發展,而在此之後則受到更大外力的驅動,區域的重要性被提升,城區發展迎來了新契機,這是能說得通的。對於膠澳設防之後,相關的建設開展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受當地建設物資匱乏等客觀條件的限制,這個過程也是比較漫長,不是一蹴而就的。現今隨著史料挖掘的深入,關於章高元何時來膠澳,相關設施的建設情況也有了更為翔實的論述,《德國侵佔膠州灣研究》一書中前幾篇文章就是講這些問題的,穀子在此就不作「文抄公」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來研讀。本文的主旨,還是從建築的角度,對青島總兵衙門做一些微觀的解讀。

我們現在所見到的總兵衙門,有賴於早期攝影技術的引入,當然主要是德國人的記錄,穀子本來想找俄國人的資料(因在1896年,俄國艦隊曾到膠澳過冬)但是無果。此外日本人也曾在1897年上半年造訪膠澳,進行間諜調查,有相關調查報告,未見照片。德國人在侵佔膠澳之前也曾經來過幾次,已知的是提爾匹茨作為德國東亞巡洋艦隊司令時期曾到此考察,另外就是德國築港專家弗朗鳩斯曾到膠澳實地調查,在其後期出版的著作中,有多幅插圖,但未見照片。由此可見,對於青島早期史的研究還有空間,隨著史料的挖掘,未來我們也許能看到更早的青島原始風貌照。

書歸正傳,我們來解讀青島總兵衙門。下圖可以很好的展現總兵衙門的整體格局。它的位置大體就是我們今天的青島人民會堂,照壁的位置已經到了大學路,照壁南側的排水渠後來被改造成暗渠,位置就到了大學路的道路上。

首先看總兵衙門的布局,整座建築坐北朝南,布局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日」字型,不是「口」,也不是「目」,按照一個圍合院落為「一進」,這應該是個「二進」的構造,因每一進均有東西廂房,古語稱為「四合」,因此穀子給它的定義是「二進四合構造」。在以往的論述中,多稱總兵衙門為三進院落,不知另「一進」所指為何?總兵衙門西側和北側各有一個院落,但相對獨立,暫且不將其與總兵衙門合併考量,當然這裡還有研究的空間。


總兵衙門入口南側的照壁,我們已經屢見不鮮了,關於這個「tan」的典故也說得很多,在整理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情,我們所看到的影壁繪畫經歷了幾次調整,手頭有的資料顯示,起碼有三版不同的圖案。下圖標明最初版的圖案,為德國佔領初期的,此時照壁後的旗杆還未樹立,這版圖可以作為照壁的原始圖。畫中神獸四肢足壯,身軀線條流暢,遒勁威武,但依稀能看到有部分色彩脫落。第二版則是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補色,但局部圖案做了調整,例如祥雲圖案。但整體來說,第二版還是遵從最初版的圖案變化不大。當第三版出現的時候,這個「tan」已經是面目全非了。四肢纖細,肚囊渾圓,完全沒了神韻。以下穀子所列的,應該不是照壁的完整演變過程,想想從建到拆也是60多年,這期間重新增補繪製的次數應該不少,但現今作為知識研究,我們應該知道哪一個是最初和最有代表性的。

看完照壁,我們走向衙門,總兵衙門中軸線上的三座建築體量是大體相當的,但根據功能不同細節有區別,主要體現在建築的正立面上。門房面寬為六柱,入口處為四柱簷廊,入口兩側各兩間房屋。關於建築的細部,後文還有詳解,在此略過。一直以來,讓穀子略感疑惑的就是入口兩側的青龍白虎(實際不是白色的)圖案了。從中國風水學的角度來說,左青龍、右白虎皆指風水方位,不同方位又有不同的講究,暗合此者為風水寶地,但少見將圖案直接繪於建築(目前所見的老照片未見類似的)。本次梳理材料有一個發現,其實最初的衙門牆壁上是沒有圖案的,下圖第一張是德國海因裡希親王第一次來青島時期拍攝,此時的牆面無畫,還貼了一張布告。那麼這就說明,此畫繪製應該是出於德國人的授意或是安排。德國人究竟出於何意,穀子就不加揣測了,但這種不合規制的東西我們應該知道出處。另下圖圈出的地方,大家可以看到變化之處。

在以往對青島老建築的描繪中,容易出錯的往往是總兵衙門的內景,例如將東營的建築說成總兵衙門等等,諸如此類錯誤主要還是對建築不夠了解,其實它們的區別還是很大的。穀子在此將總兵衙門按照由外及內的順序加以說明。

上圖就是從入口進入後的一進院落,可以看到門房內側也有簷廊,次間有巨大的開窗,窗子還是老的,看著像是支摘窗,這些東西在後來基本被德國人換掉了。

一進院的廳房,還是有點神秘,穀子沒有找到完整的圖片,只能透過大門來看一看了。這座建築簷廊不長,只是在入口處,為了呈現更大的室內空間,供會客議事使用,傾斜的簷柱則是它顯著的特徵。

走進二進院落,這張圖片可以作為總兵衙門正房的標準照,建築的細部也能看的很清晰,穀子試著在建築上作了注釋,從清式營造則例來看,頂面用了小式板瓦鋪作的方式,如果是大式則會用到板瓦和筒瓦混合的作法。簷廊的細部處理還是比較精美的。

這張合影拍攝的地點正是總兵衙門正房入口處,中式傳統的格扇門,上方還加一個花心,製作很精美。兩側的支摘窗有萬字紋的窗欞,這張圖片因為拍攝較早,所以建築還保留了原來的樣式,可以作為正房入口的標準照。

通過以上的介紹,希望讀者對總兵衙門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可以看到總兵衙門最初是什麼樣子的,之後又做了哪些調整。當然總兵衙門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例如青島總兵衙門與清式衙門建築規制的關係,青島總兵衙門的具體規格尺度,以及一進院中廳房的標準照等等。這些問題只能留待後續的探考了,如果您有什麼見解,也歡迎回復,我們一起研究。


受穀子專業所限,如有不當之處還請熱心讀者提出,更加歡迎感興趣的朋友留言交流!文中圖片多來自網絡。

未經作者本人同意,禁止轉載!

致敬百年青島

讓青島人重新認識青島

歡迎關注「青之島」

相關焦點

  • 【青之島】復活百年前的「街景地圖」,看青島村究竟長什麼樣?
    上一期講到總兵衙門,本篇想說一說「青島村」。有人會說,這些話題不早就搞清楚了嗎?再如此反覆,還有何意義?其實說了那麼久、那麼多人說,還是沒說明白,沒有說透徹,這裡面需要澄清的問題還有很多。這也反映出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在搞文史研究的時候,不要只考慮標新立異(不含貶義),普遍認知的基本問題要研究出深度來,這同樣是可貴的。
  • 【青之島】圖紙上的青島之五,德國統治思維的「軟著陸」(下)
    德國在青島統治思想的調整,有青島自身的特殊性,但更多的則是德國整體對外政策調整的提現。例如其對外文化政策在天津、上海等租借地同樣被貫徹,興辦教育、醫療等公共事業,只是青島被賦予以「德國的文化中心」的更高使命與定位。因此,要理解德租青島最後城市建設的「果」,還要更多從驅動城市發展的「因」講起。
  • 德國侵佔青島,近代史上最窩囊的失守
    德國侵佔青島進而霸佔膠州灣,藉口是1897年發生的「巨野教案」。兩名德國傳教士為非作歹被當地人所殺,讓德皇威廉二世終於找到了吞併膠州灣的機會,立刻派軍艦進犯青島。德軍當時的實力很強大嗎?非也!他的遠東艦隊一共才5艘軍艦,一艘7676噸級的二級戰鬥艦,就是最大的艦艇。
  • 追根溯源:為什麼民國時期的軍閥被稱作北洋軍閥?
    這個問題需要追根溯源一下。 晚清被打開國門後,最初的五個通商口岸都在南方,即廣州、廈門、寧波、福州和上海五地。清政府為了便利管理,設立五口通商大臣,由兩江總督耆英兼任;後來耆英改任兩廣總督,五口通商大臣又開始由兩廣總督兼任;再後來,何桂清任兩江總督,兼任五口通商大臣,衙門隨之遷到上海。
  • 【青島記憶】太平路,見證城市百年滄桑
    此照片是我保存的日本第二次侵佔青島時的太平路街景明信片,上寫「青島——大平路通」
  • 此人本是清朝小卒,卻因皇帝御筆多蘸一點硃砂,立馬升任正二品總兵
    比如在晚清時期,無名小卒陳春萬就是因為同治帝的筆誤,而一舉登天成為正二品的肅州鎮總兵。 陳春萬還沒明白過來,就被左宗棠張羅著設香擺案,跪聽聖旨,只聽見聖旨中說 「……特簡陳春萬升任肅州鎮(在今酒泉)掛印總兵,二品大員……」
  • 大清帝國的「錦衣衛」——步軍統領衙門
    理論上,步軍統領衙門統帥三萬人馬,有左右兩個總兵,統率京師八旗步兵和京師綠營馬步兵,長官步軍統領的品秩初為正二品,後於嘉慶年間升為從一品。除了負責北京內城九座城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之外,還要負責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緝捕、審案、發信號炮等職責。到了康熙十三年(1674AD),為加強京城治安和保衛,始命步軍統領提督九門事務,故步軍統領又稱「九門提督」。
  • 從無到有,青島臺東商貿圈誕生的滄桑經歷
    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後,不屈的中國人用勤勞的雙手創作出屬於自己的繁榮。臺東商業圈有哪些滄桑經歷?本期我們即將講述。「臺東鎮是新設的集市,它的設立值得紀念。1891年,青島村民看到了一批清兵前來,偏居一隅的漁村成為了清廷關注的焦點,是為青島建制之始。登州總兵章高元隨後率兵前來,啟動設立防禦體系。只是,當工作正在按部就班進行時,1897年11月14日的早晨,趁著膠州灣海面晨霧迷濛,德國軍艦靠岸登陸。是日中午過後,章高元被迫命令清軍撤退至青島山後四方村一帶。清軍後撤時,德國海上軍艦鳴起了21響炮聲。
  • 青島旅遊景點大全
    島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這裡的「青」,即指青島。青島所在的海灣因島得名青島灣,由此入海的一條小河也被稱為青島河。青島河口於明萬曆年間建港,稱青島口;河兩岸的兩個村落分別得名上青島村和下青島村;河源頭的一座山於1923年也被定名為青島山。
  • 涼山土司制度溯源及土司衙門遺址
    土司為朝廷命官,職銜較高的土司均設有辦事衙門。所謂土司衙門,就是土司們居住並行使其權力的地方,但這些數量眾多、民族成分不同、職銜高低不一的土司並不是都有衙門,許多小土司並沒有「衙門」,只有級別較高的土司才有衙門。
  • 長順街 | 成都將軍衙門
    歷經百年滄桑,老成都的舊衙門早已消歿,因舊衙門而得名的街名卻留存了下來,總府路、提督街、督院街便是至今仍繁華的老街了。今天要說的是位於成都西門少城內的將軍衙門。成都將軍衙門圖景 鄭光路供圖美國人路得·那愛德1910年左右拍攝的成都將軍衙門周邊建築將軍衙門.清代旗兵的最高長官為將軍,從一品,與加尚書銜的總督品位相同。因其駐防於地方,所以也稱為「封疆大臣」。
  • 南陽知府衙門一日遊
    南陽知府衙門位於河南省南陽市中心城區,是我國目前唯一保存比較完整的郡府(地)級官署衙門建築群。作為封建王朝一個級別的官府,前衙門後宅院,極具代表性,就像是北京故宮的「縮影」。可以這樣說,這條魚是南陽知府衙門作為歷史遺存的最大意義所在!話說東漢末年,羊續為南陽太守。他為人廉潔、生活樸素,憎惡當時官僚權貴的「貪汙腐敗,奢侈鋪張」。府丞焦儉,是他的下級,為人也很正派,與羊續關係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級生活太清苦了,他聽說羊續喜歡吃魚,就買一條鯉魚送給羊續。
  • 紀實|晚淸總兵況文榜(上)
    為江蘇巡撫薛煥所部已革總兵,同治元年(1862年)加入淮軍。為「常字營」統領,隨李鴻章侵犯太平天囯蘇福省根據地,作戰兇悍,李鴻章恢復其總兵官銜。後官至四川提督。【見《太平天國大辭典》】。本文由江西上高大塘況勝章宗親推薦,在此對他數年如一日地為收集、整理及傳播家族文化所做出的卓越貢獻致以崇高敬意!
  • 清朝的總兵為朝廷二品大員,能管轄多少人馬呢?
    清朝的「總兵制度」其實是沿襲了明代的「總兵制度」,但不同的是清朝在明朝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改進,怎麼改進的呢?清朝總兵是個品階較高的武官職,在乾隆時期之前清朝並沒有總兵官階的說法,在乾隆十八年時才增設了總兵二品之職,清朝統治者設置此官職的根本初衷是為了削弱提督及一些地方將領的影響力,利於地方軍權的制衡,因此總兵的政治意義要遠大於軍事意義,需要幹的任務還是不多的,平時只要好好練兵,防守好自己的地盤,服從上面兵部的指令調兵就可以了,總兵自己則是無權隨意調兵的。
  • 我們的大家 | 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探因
    出納之令,戶部掌之,今則指撥海關稅項,存儲出洋公費,悉由該衙門主持,而戶部僅司銷核而已。互市以來,各國公使聯翩駐京,租界約章之議,燕勞賚賜之繁,皆該衙門任之,而禮部主客之儀如虛設矣。海防事起,力求振作,採購戰艦、軍械,創設電報、郵政,皆該衙門專之,而兵部武庫、車駕之制,可裁併矣。
  • 五常拉林副都統衙門的納貢之路
    朝廷內務府在吉林專門設置採捕貢品的派出機構「打牲烏拉總管衙門」,負責清皇室貢品的採捕、儲藏、運送等事項,當時全國流傳「南有江寧織造,北有打牲烏拉」之說,每年所進送的貢品都由吉林將軍下設的各地副都統衙門進行辦理。當時由吉林納貢的主要物品有:鰉魚、人參、貂皮、東珠、獸肉、谷麥、蜂蜜等,高峰時期的貢品達到幾千種。
  • 清朝的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是什麼官職,誰的權力更大?
    清朝的將軍、都統、提督、總兵都是什麼官職,誰的權力更大? 清朝大部分地區軍隊中的封疆大吏,大體可以分成三個體系:八旗、行政和八旗外其他軍隊。其中最高權力掌控者,主要有將軍、都統、提督、總兵。
  • 權力的遊戲——清廷高層政治鬥爭視角下的總理衙門
    其中第一條即為「京師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專門負責洋務。奕訢等人對總理衙門的制度設計主要參考軍機處,即由宗王大臣領銜負責,軍機大臣協管。具體辦事官員從軍機處、各部院抽調,輪值辦事、兼任負責。原先各地關于洋務的奏報除發給軍機處、禮部外,也要直接報給總理衙門一體處理。
  • 硬體衙門:250元海盜船電源其實是"水貨"
    硬體衙門是專為DIY玩家量身定製的硬體測試專欄,在這裡我們會為玩家提供硬體的測試和解讀,力爭用有趣的方式來普及專業知識,讓更多熱愛DIY的玩家享受高品質的良心產品。我們歡迎您在文末的評論中和我們交流,如果您遇到了疑似假冒偽劣或需要測試性能的硬體,同樣歡迎給出線索,我們會在每期硬體衙門中選出有代表性的產品作為下期測試產品,並為選中的朋友送出獎品。  很多預算不多的玩家在攢機時會選擇二手硬體,我們也一直強調二手硬體性能不夠穩定,尤其是萌新不適合選擇二手產品。
  • 蝴蝶墓內長眠救駕有功的潘總兵
    墓的主人原是廣東碣石總兵,他生前曾多次受到康熙帝的寵眷優嘉。一位總兵緣何能讓康熙帝青睞有加,今天就讓我們一道步入那段歷史……廟墓一體的「蝴蝶墓」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清朝名將姚啟聖攻克海澄、金門、廈門,被授予世襲騎都尉。當時臺灣方面,鄭經已死,其子鄭克塽襲位,表示願意對清稱臣進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