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球運動,於體魄上,同時鍛鍊了孩子的上下肢肌肉;於智慧上,同時培養了孩子的左右腦機能;於精神上,同時提升了孩子社交能力、競爭意識、意志力、自制力……送孩子學打網球,成為越來越多家長的選擇。
但不同於很多運動,網球更像是一場獨自的修行,比的是能否成為更好的自己。孩童們還沒有足夠的精神力量,面對困難時很容易喪失興趣,半途而廢。因此,孩子學網球,家長的陪伴必不可少。良好的陪伴,幫孩子培養起對於網球的信心,和在網球之路上持續前行的勇氣。
網球第一步,選對這兩處
讓孩子開始學網球,家長們面臨的第一個選擇是:選誰教孩子?
對孩子負責,家長應該為孩子選擇有資質的教練。非專業的教練,教的是「碎片化網球」,看上去孩子似乎也能打得很愉快。但事實上,往往有著動作低效錯誤、不重視體能、容易受傷等問題。一到比賽場上,劣勢立即顯露無疑。即便網球天賦超常,也可能因此埋沒。
擊球技術不正確,網球拍大小不合適或網拍線張力不合適容易引發「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
找好了教練,家長又面臨第二個選擇:選私教還是集體上課?
對於初學者而言,集體教學質量更好。集體教學一方面通過社交、競爭和遊戲提高了孩子的興趣,孩子學得更有動力;另一方面,教練和孩子們的互動更加多樣化,發現的問題也更多,孩子學得更好。根據英國的一項調查,集體教學的孩子,未來繼續打網球的機率竟然達到了私教的五倍,可見集體教學的優越。
等待的藝術
孩子上網球課,家長需要在場邊等待。但等待不是隨意地坐等,等待有等待的藝術。簡而言之,就是三少。
少一點點打擾
網球場也是課堂,保證教學質量是第一位的。有的家長在場邊,每看到孩子打好了一個球,就大喊著鼓勵一聲。如此二三次,還可以起到激勵孩子的作用。但如果一節課都不停地鼓勵,勢必會影響所有孩子的專注,反而降低了課堂的教學質量。
少一點點幹涉
越具有獨立性,越能夠發揮出潛能。有的家長愛著急,看孩子有個動作做得不滿意,急得起身就進場親自指導。這種幹預確實幫孩子克服了眼前的問題,但同時也打擊了孩子的獨立性,孩子不敢放開手腳,反而進步更慢。家長要做的,是相信教練,給孩子自由學習的空間。
少一點點冷落
親情的陪伴,讓孩子更樂於進步。有的家長,上課開始玩手機,至下課不抬一眼。這種行為會挫傷孩子的感情,讓孩子感覺不被關注。在遠處拍一些孩子的靚照,課間休息時準備好水和鼓勵。有家長做啦啦隊,孩子會學得更歡快。
從網球小子,到網球王子
當孩子表現出潛在的網球天賦,如何讓這份天賦更好地成長?要注意以下三點。
保持有趣
有趣,才會有興趣。不論處於學習的哪個時期,孩童網球訓練中的趣味性都不能徹底去除。以興趣為出發點來打網球,才能體驗到最純粹的快樂。
保持練習
數字是不會騙人的,有多少練習就有多少進步。有天賦的孩子此時需要針對性地制定提高方案,進行私教課程。此外,體能的訓練也需要加強,從13歲開始,在技術水平相近的情況下,體能便開始逐漸成為決定比賽勝負的重要因素。
保持競技
阻力,造就了上升的動力。對打是提升能力最快的方法。在對打中,孩子每時每刻都在挑戰自己的網球極限。家長應在教練的指導下,儘可能地讓孩子參加網球比賽。
做一個合格的鐵粉
作為父母,在孩子學網球的過程中,我們最佳的角色定位,不是經紀人、不是教練、不是批評家,而是做一個合格的鐵粉——不管孩子是什麼狀態,都衷心地支持他、陪伴他、溫暖他。
支持和鼓勵——幫助孩子度過平臺期和厭煩期,而不是覺得孩子是天才,總覺得孩子還應該做得更好,把自己看成了教練的角色。多問問孩子「累不累」,不要一味指責「這不對,那不對」。一味挑刺的,是黑粉。
給孩子以空間——在走上職業之前,網球不應該成為孩子唯一的生活重心。為了孩子一生的健康快樂,孩子的豐富生活不應該有所偏廢。追著孩子不放的,是私生飯。
學習文化知識——時代在變,體育也在變。科技含量增強,文化越來越重要。未來世界有著無限的可能,擁有足夠的文化知識,才能把握住機遇。讓孩子在無知中成長的,是假粉。
感受點點滴滴——嘗試去理解孩子的網球狀況。網球和鋼琴等特長不同,家長如果不去了解,甚至連比分都看不懂。如果和孩子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即便對孩子有再多加油吶喊,那也只是路人粉了。
總而言之,作為家長,我們必須認識到:網球學習過程中,孩子直接面對的一定要是教練。家長此時需要做的,只是服務孩子的訓練,以及給他們情感支撐。